登陆注册
1680100000025

第25章 MBA学得到与学不到的(2)

再看看2002年的文章,Jeffrey Pfeffer 教授,他们做了大量数据研究之后,是得到了一个结论,他们发现除了头25家的商学院办的项目,给学生后来的收入有一个明显的增加之外,剩下谈不上有明显增加。如果有增加,可能是因为整个美国的收入水平在增加,或者是年头在增加,而不是因为你读了MBA。而且发现同行越来越喜欢雇佣不是MBA的学生,愿意雇佣本科学生。说本科的学生很好,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随便画。宝洁公司就拒绝招收MBA的学生,只招收聪明的本科学生。同时他还批评说MBA是高分低能,这原来说的是高考、大学、中学。而他说MBA毕业生缺少商业技能。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批评,那些到商学院招收MBA毕业生的企业,幼稚地希望学生提供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美国有两所院校顶住压力拒绝这种做法,其中就有哈佛。他们说如果你让学生提供学生的成绩,那你明年就不要来招了。同时也不提供照片,只要求看基本的概况。其中也讲到了学术研究对商学院的影响。

《管理者而非MBA》这本书在对当前的MBA教育进行了全面回顾后得到了这样重要的结论,是这本书前7章的基础,所谓的MBA教育是将错误的内容,用错误的方式,传授给了错误的对象,并带来错误的后果。这个是很重要的结论。这个都是用了“错”字。这里主要的批评来自什么?他认为现在MBA招收的学生没有管理经验。哈佛商学院把录取MBA学生的年龄降到了26岁。大家都知道,你越压得低,中间的培训项目就多了一些空间,但是明茨伯格教授认为,把工作经验教给没有管理经验的人,他说这样做就像教给没有见过人类的人讲哲学一样。

明茨伯格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他坐飞机飞行一圈之后,就写了一本书,批评航空公司的管理。他说航空公司的机组播音,主要的目的是不让你听懂,或者是从来不告诉你会发生什么事等等。

另外重要的批评是什么?他发现很多MBA的学生,缺乏从事管理的激情和渴望!没有激情,没有渴望,没有!学MBA只不过是想换一个工作而已,所以才到商学院,或者有的人对跟人打交道、或者是管理没兴趣。GMAT仅能鉴别成功的学生(IQ),而不是成功的管理潜质(EQ),许多人申请MBA不是为了升职,而为了离职。

还有,在错误的培养方式中甚至对案例教学也不放过,因为案例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从很多的高校选出了很多老师到清华来参加培训班。我给老师发了一些书,做了一个演讲,我们在1998年的时候,赵院长带着我们一起做国家教学基金重点的项目,发现在很多案例教学中,出现严重的案例空壳化的教学。他们教学的过程中在使用案例,但是他们在使用案例的同时在找着标准答案,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从20年代初大家开始研究管理,希望找到管理问题正确的答案。告诉大家不要再做这个梦了。一个什么时代开始了?是全变的时代开始了。有的人说怎么办?你就说这个问题复杂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管理问题,要因人而异,因地而议,因事而议。现在缺的案例本质的东西没有了,是批判的思考没有了,而是在找一个答案。

这里最重要的培养方式的缺陷,我等会儿介绍一下,第一部分我说到这儿,大家意识到我在选择的时候,正当其时,正当什么时?是国际商管理教育发生着改变。我们看看中国篇。

§§§第二部分问题的缘起:中国篇

中国的管理教育和欧美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类似问题。我们看看不同在哪儿。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我们当时是经济起飞,他们是经济发达阶段,我们是MBA教育14年历史,他们是97年历史,我们是MBA教育初创期,他们是教育成熟期,我们是MBA项目76家,他们是项目上千家,我们是毕业1.8万人/年,他们是10万人/年。

跟大家简单地介绍这个曲线图,这实际上背后有一个逻辑,管理教育的产出,和GDP的增长有一个相当强的正相关。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看看,从1987年到2004年,中国的GDP的增长,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的管理教育也仍然存在着大的上升空间。想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德鲁克的一段话。机械工业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一本书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个很有意思,张瑞敏先生专门为这本书写了一段序言,他对这本书相当推崇,他说这么多年反复读的书就是这本书。而德鲁克写的这段看法,我读完都觉得很激动。他说:

“管理这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即便引进管理者也是权宜之计,而且可引进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

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需求和面临的最好机遇,应该说是快速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懂得如何管理,知道如何去领导企业并促进它的发展,也知道如何去激励员工和使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

大家如果想赢得工作机会,发展机会,能不能像德鲁克所说的,领导企业促进它的发展,如果是做到这一点,你的发展潜力是很大。

中国的MBA教育怎么样?媒体朋友们很关注的是不是中国的MBA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从数字上来说,在过去若干年当中MBA教育发展很快,从2002年以后,从报名的人数说确实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当然,你去问一些办学的人来说,他会说有复归的理性。我在今年出席管理学院的会议,他们说中国是不是出现了超过20%人数的下降,他们说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我说是考生更理性了。他们听完都笑了。

但是我们看到了MBA教学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前一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片子,我们在中石油工作的校友说,他们根本不能想象能进入这样的企业,是清华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我们看2001年毕业的学生,是入学前年薪的3.6倍,在职的学生更高是20.6万元。

同时,MBA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从1994年开始在MBA教育委员会做秘书。现在10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的教育水平和10年前相比不是一个层次和水平上的,10年的变化是很大的。我记得我第一次安排赵院长接受采访时,有的分不清NBA和MBA,现在不是这种情况了,这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第三部分有效管理者的本质。

好了,谈到我们的第三点是有效管理者的本质。

到底我们大家从事的管理工作真相如何,或者是你即便是选择了MBA,将来毕业一定是做管理的,那你是不是了解管理的真相?

法约尔把感觉分成四点: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我们看到的《管理者而非MBA》是叫明茨伯格。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就读于麻省经管学院,他做博士论文的时候,说他想做一些原始的东西。他得到了五位总裁的同意,拿着秒表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记录这些人上下班都在干什么,他最后写成了博士论文,后来出了一本书,叫《管理的本质》。他发现CEO总裁他们每天不是在拍板、在决策、在规划,他们都在干什么呢?他们做的事有这样的特点,短暂性、多样性、琐碎性。他们是此时此刻的奴隶。他们往往是受困于此时此刻,疲于赶场。他冷静思考的时间只有9分钟而已。他们热衷于口头而非书面的沟通。明茨伯格这个论文是很有影响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在商学院期间是要求学生写报告,而他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大家喜欢是口头沟通。工作量大,工作步伐始终坚持不懈,“钟情”于口头交谈。经理是沙漏的颈部,他们控制着资源的流动,经理有非常大的权力,是责任和权利的混合等等。

另外,在另外的一本书里面,他发现管理决策的真相。不说读别的,就是读中共中央经济体制的报告,有一条是决策要加强科学性。明茨伯格教授说管理很多是不科学的。经济人的管理情形就像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伊拉克问题上作的决策一样。他首先要引进决策,然后再论证决策是否正确。特别对管理者或者是高管人员,最重要的决策是凭什么?是直觉。本尼斯说,高管人员最可贵的是什么?是一个字,叫判断,知道一个事情的轻重、优劣是最重要的判断。

我现在说说《管理者而非MBA》的主要内容,MBA之学得到和学不到。我们看看后面六个方面最主要的结论。

你希望不只是拿到学位,而是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话,往六个方面想。第一,技能而不只是技术,特别是人际技能。我教MBA学生经常有一个困惑,我在课堂里学生学完之后,最怕他们说的,他们也经常说的是,我没学到什么东西。他们最喜欢的东西是理论,是硬知识。特别是我们在课堂上花了45分钟讨论案例以后,有的学生很不满意,都说老师再多讲一点等等。在我教授的课程中,课程时间绝不超过50%。学生刚开始质疑,但是后来习惯了这种方式。他们想学技能,但是把技能技术化了,希望学到一些技术,为什么这个很重要?等会我再讲。

第二,洞察而不只是观察,特别是组织洞察、缺少洞察力。什么是洞察力等会说。

第三,人心而不只是人脉,特别是立人攻心。很多MBA的学生经常说那个是我哥们儿,那个我熟。我们发现那个人你认识,但那个人是不是你影响到了他,是不是某种程度上和你连接在一起。特别是在一个组织中立人攻心的能力。这个选自《论语》,你得让别人立起来,这样的话,你才能获得成功。什么是管理,管理最好的定义是什么?管理就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学问。不是自己干,自己干不是管理,只有通过他人来完成任务,这才叫管理。这一点来说,立人攻心很重要。

第四,智慧而不只是知识,特别是领导智慧。我们说领导智慧这个词的时候,不是因为和他人打交道而影响了职位。智慧是不能学的,而是要靠觉悟。

第五,是创造而不只是完成,特别是创新执行。2003年有一本书叫《执行》。这本书在很多公司中团购,很多公司的老板希望大家执行。但是实际上员工没有了解老总执行的真正含义。我们说任何时候的执行不是不折不扣的完成,而是一个创造和创新的过程。

第六,Worldly而不是Globally,特别是练达,是一种对人事、人情的练达。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思考差异的练达。这个是从《管理者而非MBA》我总结出来,对于想考MBA,你要有先入的概念,为什么?

明茨伯格教授分析了一个能力和素质,用这样三角形表达出来,他认为管理者要有效、成功,三个方面很重要。一是基于科学的分析能力,二是经验上面的技巧。我们现在揉馒头人越来越少,这不是科学,是手艺。最后一个是艺术基础上的远见。这三样东西合在一起的东西,是对卓有成效的管理很重要的。他说我们目前的MBA是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做到我们在科学基础上分析,我们花了很大气力,结果也不错。但是经济基础上的技巧和艺术上的远见却不够。

德鲁克教授说他看了一遍现在大学的课程,他认为对于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最有帮助的课程有两门,一个课叫诗歌写作,一个课是短篇小说。他为什么这么说,他有解释。诗歌写作是锻炼一个人,叫做用情感的方式去打动人;而短篇小说中,在很短的文章里,把各个方面都梳理清楚。他的话里包含着一种直觉和感觉。他的话值得我们思考。

艺术远离我们。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在中学之后我们远离了艺术,中文很有意思,根据中文的褒贬,就可以知道社会主流的看法。比如说在中文里面“开明”和“保守”,哪个是褒义?开明。同样的一条,“感性”和“理性”那个是褒义?是理性。我上大学第二年,一位领导讲话,他说在清华学习感情要粗糙点,我们远离了这种艺术的东西。这个重要不重要?对成功有效的管理者来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怎么样能够描述未来的图景,传达给你的同事,使大家达到一个共识,这个是靠感性的传达。

再看最后一个,这个是明茨伯格教授认为的,MBA教育很难达到的,就是经验基础上的技巧。见到一个人从陌生变成熟识,一直到有延伸扩展性的人际网络。这个有理论吗?我见到他,怎么能做到和他延伸扩展性的人际网络?我经常说,我的课有三个层面,三个要求。第一个是记得,第二个是懂得,知道里面有什么样的道理。对于成为像我这样的,你教书可以,但是要变成真正的管理者还要具备第三个叫习得,熟能生巧。我送给他们一句话:经验基础不是别人教,不是别人说。清华曾花了1美元聘了一名教授,其实也没用钱,是高盛公司CEO,叫桑乐。桑乐教授说,他认为领导力不能教,但是能够学。我们总觉得教学、教学是一回事,他区分了。不是讲了你就会了,而是得学。

所以这张三角图,我希望你们一直记得它。你脑子里总知道这一部分,你每个星期在清华繁重课业的18个小时,你基本在干哪一件事情呢?是这一部分。我不开玩笑地说,这里有我教的学生,第一学期8门课,没有一个学校像清华这么严苛。第一学期是给MBA一个下马威,还有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能不能搞定。8门课最花时间的是什么课?我对我的学生说我的案例看了没有?他们说我们在看财会等等。我上的是组织行为,我上课,上来就要讲案例,然后讨论,然后练习。大家就会认为这个是soft。但是这些小时花了以后,他们回过头来想,每天碰到的东西是什么?是soft,而soft往往不是教给你了的。所以这幅图请大家记住。

同时,我们还想把明茨伯格的看法稍微展开一点,有人叫明茨伯格教授经理学派的代表。说一个好的管理者,他应该扮演十种角色,或强或弱的十种角色。传统对管理者的看法,管理者是什么角色?是决策角色。实际上最多的是人际角色和传递角色。这个人来了,会议上一句话没有说,走了。但是他扮演的是头面角色,他不出来不行,只要他出来就行了。你上的课程中,当有的人说我想学会计、学财务。说是学完了跟没学一样。其实你要知道,你学的是导向中的某一项,不是所有的关系。学MBA有的时候想成为专家,而不是管理者,这两个是有差别的。

同类推荐
  • 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

    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

    本书借鉴和汲取了诸多办事智慧的精华,从魅力征服、礼仪为先、因人而异、善借外力、洞悉人心、巧言胜师、示人以弱、把握分寸、以进为退、方圆有度、处变不惊、转换思路等12个方面对如何办事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透析,并通过一些生动而有趣的案例介绍了那些会办事的聪明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智慧最终达成了目的的。通过《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读者可以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把握办事的分寸、火候、分量、次序,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成功办事的目的,轻轻松松把事情办好。
  • 杰出青少年的思维力训练

    杰出青少年的思维力训练

    弹奏一首动听的乐曲,需要训练;写得一手好字,需要训练: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需要训练;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运动员,需要训练……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同样需要训练。经过训练让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是每个杰出青少年制胜的关键! 本书为你提供了34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希冀能对你有所帮助!
  • 中学生要做好的100件事

    中学生要做好的100件事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励的时代,社会需要的,不是温室中长大的脆弱花朵,也不是只知道死啃书本的书呆子,更不是只会消费不会创造的废物,而是掌握了各种技能的社会精英。没有技能,走出校门的你就无法找到称心的工作;无法适应将来的岗位;最终将会被社会抛弃!
  • 选择重于一切:扎克伯格给年轻人的37个人生忠告

    选择重于一切:扎克伯格给年轻人的37个人生忠告

    人们常常认为,那些很难做出改变的人,是出于懒惰和抗拒心理。恰恰相反,心理学家却认为,这些人看上去懒散,是因为他们已经耗尽了自己的精力。他们在无休止的分析中耗尽力量,以至于无力向前。事实上,一个清晰的目标就足以解救他们,使他们走出困境。
  • 事半功倍读书法

    事半功倍读书法

    本书整理了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法。如朱予读书法、鲁迅的“跳读法”、华罗庚的“厚薄法”,以及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如模型读书法、先读序文法、“SQ3R”读书法、五步读书法等。作者用亲身体会向读者介绍了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热门推荐
  • 越南星空下

    越南星空下

    本书一本旅行小说,一本在旅行中探讨爱和生死的虚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天熙因父亲去世和爱人的离去,而产生极大的痛苦,故孤身去越南旅行,寻找自我。在飞机上遇到越南人Kimminjong.在他的引领下,走遍越南的各个城市。在行走过程以及与越南人的相处中,产生对爱和生死的领悟。最终生活平顺,爱人回归。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现在,发现你的销售优势

    现在,发现你的销售优势

    销售是一个伟大的工作,销售员销售产品的同时也是在推销自己。只有充分被顾客认可的销售员才能顺利地把产品卖出去。任何一个销售员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任何一次成功的交易都是销售员发挥优势的结果。成功的销售员懂得隐藏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势,让顾客快速的接受自己和产品;他们也懂得如何把自己的优势变成自己的强势,从而在和其他销售员竞争的时候占据有利地位。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销售员,必须充分挖掘销售优势。
  • 少女逃婚记

    少女逃婚记

    被骗了被骗了,她竟然被最亲爱的父母给骗了,把她丢到这座奢侈得恐怖的孤岛上,还多出一个未婚夫。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流行父母包办婚姻?她坚绝要把他甩掉,就算他帅得离谱也要把他甩掉,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这所谓的世上最奢侈的岛屿
  • 爱上楼兰王:牵手梵花开

    爱上楼兰王:牵手梵花开

    故事纯属虚构]<br/>那一场顽皮的尝试,我带着戏弄和阴谋去诱他,却无可救药的爱上了那个木头...<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终是有情人

    终是有情人

    他是个医生,她是个医学院的学生。她对他一见钟情,他却茫然不知所爱。为了她,他和不爱的女人结了婚。新婚之夜他却发现自己不能同房,受尽凌辱之后,他消失了。两年后的归来,他摇身一变成了归国富商,更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复仇者......
  • 教你学习演讲

    教你学习演讲

    口才是指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口语语言表达得十分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能够达到特定交际目的和取得圆满交际效果的口语表达艺术与技巧。
  • 后宫情妃

    后宫情妃

    一场皇宫先帝遗留的阴谋,一个早已悬设的局,一场权与利的争夺!皇宫,永无休止的欲望野心!淡漠的心,无所求,不过是想借重生延续对妈妈的思念,可是,命运半点不由人,把我推进那一波波的爱恨情仇。认命的结果,就是被他人摆布约束,然后被命运吞蚀沉论!一个温却义胆云博的将军,一个雅却心机深沉的王爷,一个俊却残酷阴冷的帝王,一个邪却深情义重的杀手。错与对,对与错,也许只存在一瞬间,但情与欲,欲与情,却影响了生生世世!雨夜的污辱,我一把火烧去所有的一切!闲亭的一笑,如清风拂去乌云,给了永生的光明!闺阁的一吻,定下生生世世的牵缚!草原的一夜,许下今生不变的约定。我精彩的一生,回过头来,却只有轻笑溢过唇,浮花一梦终要醒,情归何处才是真?推荐好友痕儿的新文,望亲们多来踩踩,《邪魅首席的禁锢妻》
  •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10种品牌管理方法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10种品牌管理方法

    品牌尤其是具有良好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进占目标市场的有力武器。对于每一位管理者而言,学习顶级的品牌管理艺术,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本书是商界品牌管理智慧的荟萃,相信本书能给读者提供新的独特的方法,并成为确保品牌成功的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