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不等于受皮肉之苦,排在首位的是要“苦其心志”,让孩子在心理上有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力量,懂得用心干事,有进取心,套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在平凡的生活中领悟到生活的不易、进取的快乐。让青少年接受“挫折”游戏并非父母或教育机构为孩子“找罪受”,而是让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孩子通过亲自做,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品味生活的艰辛。
即使孩子在“耐挫折”训练营里吃了许多苦,却没有从吃苦中受到教育,吃苦只得到了“鱼”,而没学会“渔”,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从往年的相关经验来看,父母花钱送孩子进“吃苦夏令营”,但“吃苦”归来后,身上的“娇、骄”二气不仅没有消失,还日益严重,这让许多家长大失所望并困惑不已。
南宁市曾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挑战成功故事大王”选拔邀请赛。这次比赛中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令人担忧、引人深思。
此次“大赛”总体印象是选手比赛过于做秀,观众评委感到别扭。
在台上,尽管孩子们都是全力以赴,但一些小选手的表演却难以赢得评委的赞许和观众的掌声,原因只是一个:太假。这些小选手们为了打动评委,故事选材均过于感人,表演形式过于豪华,给人一种“抄袭”严重的感觉,比赛结局最终还是变了味,成了“比哭大赛”。
一个女孩在故事还没讲完时,看到了工作人员举起的“超时”牌,当即脸红耳赤地愣住了,遭受重大精神打击的孩子在台上竟然放声大哭起来。顷刻间让评委和工作人员不知所措,台下的家长和辅导老师围了过来,纷纷开始了对大赛组委会进行的埋怨。小女孩在大家的“声援”下噘起嘴哭得更凶了,这个头一开,后面的“好戏”连台。孩子们比赛得奖得意忘形;名落孙山地上打滚,不依不饶。
比赛期间,大会安排参赛的小选手和著名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联欢,其间公布参加决赛选手的名单。一些正玩得兴高采烈的孩子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马上毫无顾忌地大哭起来,更有甚者,一边哭一边在地上滚来滚去。
大赛在进行到公布复赛结果的时候场面更为尴尬,当晚小选手住得最集中的一栋宾馆楼上也是哭声阵阵,一些家长和辅导老师不是从正面安慰和引导、鼓励孩子,而是一味抱怨选拔不公正,组委会工作人员的住处不断有选手的家长和老师上门来找。组委会负责人在万般无奈情况下被迫表态要扩大颁奖范围和人数,才得以脱身。
很多儿童教育专家对此次比赛中许多孩子表现出不能经受打击的性格缺陷提出警告,指出一种儿童“常见病”,归根到底的“挫折教育”存在缺陷。“挫折教育”不是搞几次成功人士故事大赛和吃苦夏令营就能解决问题的。学习成功经验和体验挫折,不是让孩子们对名人成才典故倒背如流或办什么“忆苦思甜”训练班,不能搞表面文章,这样做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挫折,一旦被“炮制”出来,它只能是一种“游戏”,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实际锻炼。一个人,可以在假设的艰苦环境中,进行耐饥耐寒的训练,但他知道这是“游戏”,人人都会“熬过去”的,因为这有“时间规则”做底线。而在实际生活中,要培养一个人的耐挫力,则需要在平时面对随时出现的挫折,进行及时应对。只有在这种高频率的日常自我锤炼中,方能培养出英雄本色。事实证明,人为创造的即使是完美无缺的训练经典项目,也抵不上生活中的一次真实遭遇所带来的实际锻炼效果。教育离开受教育者的生存状态而假设,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假设的东西总有先天的缺憾,摆布的教育至多只能偶尔为之。
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亡羊补牢弥补术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风风雨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总免不了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有些过失还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尽管如此,一失足也未必就成千古恨。只要在失足以后,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亡羊补牢,找到失足的原因并加以修正、克服,前进途中的你又会是一个全新的、优秀的你。
英国有个叫吉米的“电视厨师”,1998年在BBC刚露面的时候,还是个可爱帅气的大男孩,他把烧菜变成了一种生活艺术,在烧菜的时候又表现得很“酷”,以至于有媒体说“整个英国都为他疯狂了”。他不仅成了能让年轻人放弃垃圾食品的楷模,而且他出的书还成了人们生日和圣诞节的最好礼物。
1999年,首相布莱尔宴请意大利总理时,还特地请他到唐宁街去烧正宗的意大利菜。然而,就如他当年一夜之间成名一样,他的名气也在一夜之间变臭——他竟然成了2001年英国最让人嫌弃的名人。原本热爱他的媒体,全都“仇恨”起他来了。虽然他的菜谱还受人欢迎,但是报纸再提到他时,已是嘘声一片。
吉米从天上掉到深沟里的主要原因,是他成了一家超市集团的广告明星——他居然斗胆把日渐增长的名声当成了自己赚钱的机器,居然胆敢把他的妻子和朋友都拉扯到电视广告中,以至让媒体和公众极其反感、厌恶。
在现代社会,媒体是无冕之王,“得媒体者得天下”“失媒体者失天下”,一旦失宠,那就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只是谁也没想到,吉米竟然在一年之后卷土重来,再度成为媒体和大众的宠儿——这件被许多人当成天方夜谭的事,吉米是怎么做到的呢?
吉米对自己的失宠虽然颇感冤枉,但他却没有在人们的批评指责声中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相反,在他冷静下来之后,就开始从人们的批评指责声中,去寻找自己重新受到人们欢迎的“法宝”。这个法宝他终于找到了,这就是一个人做人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必须无私地让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他自掏135万英镑(有些钱是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从银行贷来的),建立了一个餐馆烹饪学校。他专门从吃救济金的人中挑选了15名年轻人来培养。他决心每届15人——就这样一届接一届地培训下去。
这些学徒向来就是逃学、捣蛋、惹是生非的主儿,“听从指挥”“有事业心”向来就不是他们熟悉的词汇。但餐馆总算按时开业了,而且15位学徒中有12位坚持到底——居然真的都成了地地道道的让人刮目相看的顶尖的厨师。于是从批评者到一般公众,大家都为吉米的成功而又重新把最热情的赞美和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了他。
人生难免要犯错,犯一次错,长一分见识,增一分阅历。做的事越多,犯的错越多。没有犯过错的人,必是没有做过事的人。不过,聪明的人能因别人犯错而增见识、长阅历;糊涂人虽是一错再错,也不知道错在哪里,也永远不懂得亡羊补牢,那必定会一错到底,成千古恨了。
有一位年轻人,去马戏班拜师,要学习走钢丝的功夫。几个月后,师傅认为年轻人已掌握了基础的技巧,所以便要年轻人走上钢丝,正式练习。虽然地面已装有安全网,可是年轻人第一次走上几十英尺的高台,心里实在战战兢兢。当走了10多步之后,他往下看,越看心里越惊慌,差点失去平衡。
就在这时,师傅在地面大声喝叫了一句,令年轻人重获信心,再次取得平衡,那句话就是:“向前看!”
培根1561年出生在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他从小聪慧,12岁时便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步入仕途。他曾经担任过英国驻法国大使馆工作人员,还当过律师,并在议会选举中当选为议会议员。
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培根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很是风光,曾先后数次担任宫廷显要职务;还因为办事有才干,很得国王赏识,连续多次被授予贵族封号。可是正当他平步青云,春风得意之时,1621年他因贪污受贿罪,被英国高级法庭判决罚金4万英镑,并监禁于伦敦塔内,出狱后,他又被终生逐出朝廷,不得再担任任何官方职务,不得参与议会。
培根被迫退出政坛后,脱离政治生涯,开始专心从事著述。他提出了著名的“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知识就是力量”一系列对后人影响深远的命题。
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将矛头直接指向经院哲学,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他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培根在他的著作中强调要重视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也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他还是公认的归纳法的创始人。培根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乃至思想史都做出了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曾经的失足反而使培根成为了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成为了英国17世纪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世界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正是这次遭遇,让培根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自己的另一方面潜力,使自己成为了在人类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一代巨人,成为了一名被后人永远铭记的哲学家。如果没有这次经历,培根或许在自己的高官厚禄之下终其一生,而我们将永远都不会有机会和理由去记住在17世纪的欧洲曾有过一位叫培根的重要人物。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逆境中要记住自强不息,要把坎坷和困难变成前进的动力,千万不要让它成为背上的大石头。”
失足之后,一味地沉浸在悔恨之中是于事无补的,正确的心态应该是放下包袱,克服自卑心理,要把悔恨变为前进的动力,努力改正所犯的错误,亡羊补牢,弥补这个错误造成的损失,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保持广阔的胸怀,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敞开心扉,倾听人们善意的劝告,让亲朋好友帮助自己找出自身的缺点与不足,继而消除敌对心理,不再无故猜疑,用平常的心态面对一切,这样就会慢慢地恢复自信。同时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在各个方面更加勤奋努力、自强不息。
羞辱成就强者术
羞辱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被羞辱过的人都能有所作为。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羞辱中磨炼,在羞辱中奋起,在羞辱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我们每个人都不想遇到羞辱,但看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都是从屈辱中走过来的。他们经历了常人无法经历的羞辱、磨难,进而成功。我们无意宣扬羞辱的经历是一个人成功的元素,我们要说的是,如果你不幸遭遇到了羞辱的事情,那么不要觉得难堪,不要觉得抬不起头,事实上,要乐观地面对人生:羞辱可以锻炼韧性,可以成就强者。
司马迁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忍辱负重、成就伟业的典范。司马迁的父亲在临死之间嘱咐其一定要替他完成这项使命。不过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遭受了巨大的磨难。天汉二年,武帝派李陵随从李广押运辎重。结果李广遇难,李陵被俘。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听说自己的战将投降,非常生气。满朝文武都顺从武帝的想法,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而司马迁直言进谏,说李陵众寡不敌,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极力为其辩护。然后他的直言不讳,引起了龙颜大怒。司马迁因此被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遭受酷吏的严刑拷打。面对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后来司马迁被判以腐刑。当时,这种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当时的司马迁甚至想到了一死,不过后来他想到了父亲遗留给他的使命,想到了孔子、左丘明、孙膑等人,他们所受的屈辱,他们顽强的毅力,还有他们在历史上所留下的成绩都大大鼓舞了司马迁。他立誓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屈辱,也要把《史记》完成。
征和二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基本的编撰工作。这期间的数年中,他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折磨,但这些都没有把他打倒。他用他的生命谱写的不仅仅是一本旷世的历史著作,更是人类史上一本永存的生命赞歌。
人在遭受了屈辱后,一般都会有两种选择:有的人承受不起这样的折磨,从此悲观厌世、意志消沉,最终身体的屈辱导致了精神的委靡,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即使身体遭受了巨大的折磨,但是内心的火花不败,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和斗争力,终于赢得了人生的荣耀。
能正确地看待屈辱的人,是真正的智者,能把屈辱当做刺激自己向前的动力的人,是强者。
有一次,戏剧家曹禺邀请他的朋友阿瑟·米勒来家中做客。闲聊中,阿瑟·米勒暗示道:像您这样的老作家,肯定是包围在一片荣耀和吹捧中的吧。曹禺笑了笑,从书架上拿来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的是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一封信,上面写到:“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不在戏剧里,你失去了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地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够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筐的隽语都消失了……”信中对曹禺的批评字字严厉,甚至有明显羞辱的味道。阿瑟·米勒非常不解,如此一封使自己难堪的信,为何还精心地装帧在精美的册子里呢?曹禺解释道,正是这封信在不断地鞭策着他前进,每当他觉得懒散时,他都来阅读一下进而激励自己继续向前。
生活中不断地会有大大小小的委屈发生着,关键是看你处理他们的态度。如果你因为老板一句羞辱你的话而辞职不干,那么你永远就没有机会向他展示你强大的一面。记住这些屈辱,但是不要被它缠住。有人因为屈辱而自暴自弃,有人因为屈辱而自发图强,这就是真正的弱者和强者的差别。
乐观者把屈辱当成激励,悲观者把屈辱当成打击,两者不同的人生态度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尝试着对那些屈辱笑一笑吧,把他们带来的郁闷转化成强大的动力,用它们来刺激我们前进的马达。或许正是这些屈辱,让我们更早知道了我们的短处。人生的路上如果总是鲜花和掌声,反而会蒙蔽我们的心灵,遮住我们的眼睛。感谢那些适时飞来的臭鸡蛋吧,或许正是它们才能把我们及时砸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