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子为此很苦恼,但还得每天都去上学。老师发现了小兔子的苦恼后,就问它是不是在为游泳太差而烦恼,小兔子点点头,盼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老师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的跑步是强项但是游泳是弱项,这样好了,你以后不用上游泳课,可以专心地练跑步……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扬长避短”。
后来,小兔子果然在跑步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寓言故事,但却向人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尽管成功的其路径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扬长避短”。
一般来讲,人们都强调弥补缺点,纠正不足并以此来定义“进步”。而事实上,当人们把精力和时间用于弥补缺点时,就无暇顾及增强和发挥优势了;更何况任何人的欠缺都比才干多得,而且大部分的欠缺是无法弥补的。
现实生活中你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是兔子还是鸭子?
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让你知道你到底是谁。比如,当你看到别人在做某件事时,你心里是否会有一种痒痒的召唤感——“我也想做这件事”。
当你完成一件事时你是否会有一种满足感或欣慰感;你在做某类事情时非常快,无师自通,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当你做某类事情时,你不是一步一步去做,而是行云流水般地一气呵成,这也是一个信号。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在做许多事情时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地去修正和演练。而在做另外一些事情时,却几乎是自发的,不用想就本能地去完成这些事情。这就是你的优势。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任何人都能获得成功。
理想现实结合术
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很多人也都想做事,但具体反映在人身上,能不能最终做成事,却表现出两种特征。一是胆量,敢说敢做,敢不敢冒风险的胆量;二是眼光,就看谁有眼光,或者叫眼光长远吧,谁更想得长远,看得长远,谁就能生活得更好。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的鱼。他们一个人要了鱼,另一个人要了鱼竿,然后,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做好鱼后他狼吞虎咽,转眼间连鱼带汤就把一篓鱼吃了个精光。不久,他只能守着空空的鱼篓活活饿死了。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同样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在路上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以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有了自己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人跟人的差别,会差别在这个“眼光”的视角上,有的人鼠目寸光,只会死死盯着眼前的利益;有的人海阔天空,放眼看到的,是以后的前程似锦,是外面更大的蛋糕。目光短浅的人总是对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抓住眼前的利益就好像抓住了永久的财富,从来不会考虑这些利益没有之后怎么办;而有远见的人,首先会考虑到怎样才能让自己眼前和以后都有所依靠。
看过一幅漫画,画的是猫头鹰将吃掉老鼠,人将杀掉猫头鹰,而老鼠在没天敌之后,也将吃掉人们所有的谷物。人一手杀死了猫头鹰,也一手为自己准备了苦不堪言的“最后的晚餐”。这岂不是一个悲哀!
人们常常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果而迷惘不解。“为什么会事与愿违,为什么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呢?”其实这类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忘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古训。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就能解决这样的困惑。
当然,在社会的现实中,这一点也是要注意的。固然眼光长远是好事,但有的人,眼光过于长远,也许是胸怀大志吧,但是却往往不注重自己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却是在现实社会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过于浪漫,过于理想化的做事思考方式,结果却是一再碰壁,失败再失败,一事无成。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适应环境生存术
让环境来适应自己,不如让自己适应环境。当你抱着一种环境必须要适应我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一个地方是适合你的,你在每个地方都不会待太长时间;但是当你抱着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适应能力在变强,不像以前那么挑剔了,自己对人际关系开始应付自如了,周围的人开始接受并喜欢上自己了,这样的转变会让你产生自信,让自己变得更有活力。
卷柏,又名九死还魂草,它是一种生长在南美洲、根会走动的树。它能自行从土壤分离,蜷缩似拳状,随风移动,遇水而荣,根重新再钻到土壤里寻找水分。其耐旱力极强,在长期干旱后只要根系在水中浸泡后就又可舒展,故而得名。
这种方式不断给它的生存创造了好的环境,但也正是这样,它的成活率低,因为在游走时有被风吹起挂在树上枯死的,有被车压扁的,甚至有被小孩拿做球踢的……难道卷柏不走真的就不能生存了吗?植物学家为此做了试验,将它圈养在一个水分不多的地方,他们发现,它在经过几次行走都未成功后,在原地将根深深地扎入了泥土,并且长势比任何时候都好。
人有时候总会凭着自己的愿望想去改变些什么?总是认为别人的做事方式不合自己的意愿,自己所处的环境让自己不舒服,但是如果让所有的人都来适应你,是不是一个很自私的想法呢?其实自己处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只有适当地去调节自己,让自己更加适应这个环境才是智者所为。而且很多时候,别人不会因为你而改变自己的。当你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环境时,你已经是领导了。可是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的人,那只有改变自己了。
只有通过自己努力的让大家认可。才能真正融入一个新的环境中。当你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事物时,你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挺好的,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个环境,你也会在这个环境中过得更好。
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所小学里,有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特殊班级,他们都是一些曾经失足的孩子。有的吸过毒,有的进过少管所,家长、老师和学校对他们非常失望,甚至想放弃他们,一位名叫菲拉的女教师主动要求接手这个班。菲拉的第一节课,并不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整顿纪律,而是在黑板上给大家出了一道选择题,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判断选出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于人类的人。她列出3个候选人:
A.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和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都要睡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1升的白兰地,而且有过吸食鸦片的纪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结果大家都选择C。菲拉公布答案,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连续担任过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恶魔。
大家都惊呆了,菲拉满怀激情地告诉大家:“孩子们,过去的荣誉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作为。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一生中自己想做的事,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人。”菲拉的这番话改变了这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其中,就有今天华尔街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罗伯特·哈里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过去所处的环境并不重要,自己的过去也不重要,只要你在新的环境中愿意做出改变,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不光彩的历史,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摘下有色眼镜术
如果一个人在头脑中对他人已经有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观念,那这种观念就会被强加到他人身上,一时是很难改变的。但这种偏见在他看来,却认为是极其客观的。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戴着一副有色眼睛。在看别人时,总看见不好的一面,总指责别人身上的缺点;而看自己时却总是看到优点。有时人们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时,并不一定就是那个人所有的。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带着一种偏见看待别人。所谓偏见,指的是人们对某事持有的观点或信念,而这种观点和信念其实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或与逻辑推论相违背。它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
有一个教体育的老师,他爱上了一个姑娘,那个姑娘对他印象也不错,可是姑娘的父母却反对他们的来往。因为他们认为搞体育的人一般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并且做事鲁莽。结果在父母强烈的逼迫下,两人不得不分手。
可见,一个人的偏见是非常强的,以至于很难用事实去反驳他。这种人往往忍受不了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事物,他们坚持的是非此即彼。
尽管偏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它却是人们互相交流的一个重大障碍。在它的影响下,可能原本会成为好朋友的两个人却可能反目成仇。如果一个人想要与他人有一个和睦友善的互动关系,就需要放弃这种偏见,放弃那种先入为主的不良观念。要放弃偏见,就需要承认别人的优点,就需要从实际的生活中学会观察,从多个角度去考量一个人或一件事。冷静自己的头脑,倾听别人的言论,客观的分析,才能卸下偏见的眼镜。
在一所小学里,有一个班长欺负了班上一个同学。这个同学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一听就说:“你说其他人欺负你我还相信,说他欺负你这不可能。”偏见对于普通人还可以理解,但如果连有一定知识修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问题,可见刻板的印象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在对他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前,不要随意地让自己设想的情景固定你的头脑。
除了偏见能引起一个人对他人的误解,爱批评的心态同样左右着他的大脑。有的人认为批评了别人就是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就能显示自己的派头。其实则不然,表面上批评他人好像是占了便宜,但实际上却显出了批评者是一个没有风度的人,显出他是一个患得患失的人,根本就没有达到一种豁达的境界。得失对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当一个人学会放弃偏见,放弃对别人的批评,那他就在修养上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就有了一种开阔的眼界,就能敞开胸襟接纳所有的事物,就能让自己活得比别人更有滋味,就能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但凡有大作为的人,都必须通过这一关,都应该放下心中别人抱怨的包袱。他不会去一味地关注他人的失败,而不顾自己的发展。
放弃偏见,会使人变得宽容;放弃批评,可使人得到休整;放弃抱怨,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放弃嫉妒,可以获得他人的亲近。所以当你与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尽量放弃争强好胜的心理,那样才会化干戈为玉帛,使彼此和好如初;当你与家人发生摩擦时,尽量放弃争执,才会得到家人的谅解,使家庭和睦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