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是一名小学教师,有一段时间,总有同学向她反映自己的东西被偷,这引起刘英的重视。一次在班会上,刘英有意避开“偷”这个字眼,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表演等活动促使学生自查自省。会后,刘英期待着“某些同学”的自我觉醒。终于有一次中午放学时,她发现同学赵小强走得很晚,刘英便在一边注意观察。只见赵小强同学把“借”人家的东西一一还回了其他同学的抽屉里。刘英默默地看着,为这位同学的“觉醒”感到庆幸。
下午,刘英考虑许久,决定还是找赵小强谈谈,及时给“注上一剂”。找到他时,刘英先是肯定了他的成绩,接着又谈了他的日常表现,最后谈到了班级少东西的事。赵小强表现得很平静,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看他这么平静,刘英倒不平静起来,她说:“赵小强,你能采取这种方法将东西还给对方,很好。老师替你保密。我小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可当时我没有勇气像你这样做。”赵小强听了,脸一下红了,他着急地说:“老师,我没有偷人家的东西,真的。”刘英说:“没说你偷东西,只是借,你能还给人家,说明你是个好孩子。”赵小强“呜”地一声哭起来。看着他哭的样子,刘英有点生气,说:“老师冤枉你了吗?我亲眼看到的,你先回去,认真反省一下。”
第二天,刘英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纸条:“刘老师,您好。您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位公正无私的老师,昨天中午,我是为我的一个朋友做的,他不让我把这件事说出去,哪怕是老师。当时我真的不愿意说出来,所以急得哭了,现在也是不得已才向您说出,希望您能为我保密,并恳请您也不要找他谈话,他会改正的。我没有向您说实话,希望您能原谅我。”刘英反复地看了几遍纸条,沉默了好久。她为自己的轻率感到羞愧,后来找到赵小强并郑重地向他道了歉。
2.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给沟通造成隔阂
一位女士在机场候机。为了打发几个小时的等候时间,她买了一盒饼干和一本书。她找到一个位子,坐了下来,专心致志地读起了书。突然间,她发现坐在身旁的一个青年男子伸出手,毫无顾忌地抓起放在两人中间的那个盒子里的饼干吃了起来。她不想惹事,便视而不见。 这位心怀不悦的女士也开始从那个盒子里拿饼干吃。她看了看表,同时用眼角的余光看到那个“偷”饼干的人居然也在做同样的动作。她更生气了,暗自思忖:“如果我不是这么好心,这么有教养的话,我早就把这个无礼的家伙的眼睛打肿了。”
她每吃一块饼干,他也跟着吃一块。当剩下最后一块饼干时,他不太自然地笑了笑,伸手拿起那块饼干,掰成两半,给了她一半,自己吃了另一半。她接过那半块饼干,想道:“这个人真是太没教养了!甚至连声谢谢都不说!我没有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人。” 听到登记通知后,她长出了一口气。她急忙把书塞进包里,拿起行李,直奔登机口,看都没看那个“贼”一眼。
在飞机上坐好后,她又开始找那本没看完的书。突然她愣在那里,她看见,自己的那盒饼干还原封不动地放在包里!现在要请求那个人原谅已经为时太晚了。她心里非常难过,因为她自己才是那个傲慢无理、没有教养的“贼”。
与人沟通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习惯以己论人。常常以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爱好、个性等,常常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想所思,而实际上,这只是你的个人偏见。有时候,以为事情应该是某种样子的,结果发现事实并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当别人的想法或行为与自己不同时,便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从而认为别人是错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认为每个人每天都在嫉妒,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种心理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是对别人人格的歪曲。
3. 奴仆式“老好人”,是沟通无尺度的表现
小王刚进公司,做什么事总是小心谨慎,每逢休假日值班,只要谁开口,他都答应,为此不知浪费多少个休假日,都变成值班专业户了。平时上班,小王也总是早早就到了,收拾台面,打扫办公室,不时地操练扫把和拖把,大家把他当成了兼职的清洁工,坦然享受着整洁干净。久而久之,小王变成了大家呼来唤去的“杂工”。
早上上班,只要谁说一句“没吃早餐好饿呀,有没什么东西填肚子?”小王就赶紧拿出自己买的牛奶麦片,送到他们手上;炎炎夏日,还经常买些冰镇可乐带给大家喝。小王成了大家公认的“大好人”。
一开始,小王觉得为大家服务是应该做的,让大家都高兴,自己也很满足。但随着工作的渐渐增多,小王没有再像以前一样,帮同事们跑腿,结果抱怨也就接二连三,有的还当面指责:“摆什么架子?来帮我把这份材料送到各个部门去。”“嗨,去仓库帮忙领一包打印纸过来,我们等着用呢!”碍于情面,小王还是做了。
有次主管派小王去车站帮他接一个亲戚,结果刚出公司大门就被出差回来的经理撞了个正着,经理问他去哪,为了不得罪主管,小王就说出去招工。后来经理不知从哪里知道了事情真相,把小王叫去训了一顿,说身为人事部职员,都不能做到诚信二字,又怎能管理他人呢!给经理留下个此等印象,还在公司呆下去只会自讨没趣,于是小王递交了辞职申请。无奈的小王又背着“好人”二字摔了一跤。
有的人与人交往总是力求在别人眼里做到尽善尽美。大忙小忙都帮,大事小事都揽,大活小活都干,这样的人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一定会博得对方的赞赏,使彼此的关系更融洽,事实上这种老好人也能够影响沟通。当老好人不是关系亲密的表现,而是不会把握沟通的尺度。
4. 虚伪的刻意表现,最易遭到众人远离
刘丰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平时工作积极,表现很好,待人也热情大方,同事们都主动和他交朋友。但是有一天,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使他的形象在同事们眼中一落千丈。大家都认为,刘丰不值得交往。
当时在会议室里,许多人都等着开会,其中的一位同事发现地板有些脏,便主动拖起来。而刘丰似乎有些身体不舒服,一直站在窗台前往楼下看。突然,他疾步走过来,叫那位同事把手中的拖把给他,同事不肯,可刘丰却执意要求,那位同事只好把拖把给了他。刘丰把拖把接到手刚过一会儿,总经理推门而入。而他正拿着拖把勤恳、一丝不苟地拖着地板。从此,大家再看刘丰时,顿觉他虚伪了许多。从前的良好形象被一个小动作破坏得一干二净。
热忱绝不等于刻意表现。不可否认,自我表现是人的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人喜欢表现自己就像画眉喜欢炫耀声音一样正常。但刻意的自我表现就会使自然变得做作,热忱变得虚伪,最终的效果适得其反,难交到朋友。
有效沟通
沟通贵在真诚,讲究自然。人性的弱点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但不能因而来阻塞沟通的路。很多沟通中出现的无形的隔膜,都是自身的弱点在作祟。
★沟通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
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也容易造成沟通障碍。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为沟通带来困难。个性的缺陷,会对沟通产生不良影响。
小张是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今年他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单位,但是工作不到半年,他却郁闷透顶,因为他总是不敢与领导和同事讲话,正因为如此,他常常觉得自己非常压抑。小张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腼腆的人,一般跟陌生人说话声音都会很小,如果别人没听清楚就会脸红,显得手足无措,非常不安。但是没有参加工作之前,小张觉得一切都还好。虽然不是特别热情的人,但是总还是能交到朋友。只是现在到了工作单位,不知道为什么,一上班,一看到人就会觉得有些害怕。小张说:“我从来不敢和同事们交往,因为害怕他们发现我的不自在。其实我很希望跟同事搞好关系,但是总觉得非常别扭,我怕自己要跟他们刻意接近会更别扭。为了不让大家的关系更差,我只好忍着自己这种局促的情绪。反正现在还可以跟同事们打个招呼什么的,如果跟他们的关系搞不好,那我跟大家的关系会更僵,连招呼也不敢打了。我也知道要学会适度的表达,可是我就是学不会,我只是想要改变现在这种状态。”
现实的沟通活动还常为人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所左右,有些心理状态常对社会沟通造成障碍。
1. 认知不当导致沟通障碍
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要改变这些印象往往不太容易。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因为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不是通过一次、两次交往所能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制我们对人的进一步了解。有的人可能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太好,但进一步交往之后,则会感觉大不一样;有些人给人的第一印象特别好,而以后也许这种印象会逐渐淡漠下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古训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克服第一印象的影响。
近因效应是指在与他人沟通时,对初识者形成印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形象形成的作用不一样。人们更倾向于根据最新的材料形成印象。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容易产生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形成印象以后,那么就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很不错。这就像月亮周围的大光环是月亮的扩大一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我们认识他人时,常常会有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他们进行归类,从而产生定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