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联合,盖茨为“苹果”写程序
在这个讲究分工合作的时代,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为了共同利益,竞争对手携手合作的例子在企业界比比皆是。虽然在开始创立苹果公司时,乔布斯从未想过要与竞争对手合作,但事态的发展还是让苹果公司走上了这一步。
1997年8月6日,乔布斯在波士顿的公司年会上与出现在大型电脑屏幕上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一同宣布:微软公司将投资1.5亿美元购入部分苹果公司股票,并在今后五年内向苹果公司提供适用于麦金托什电脑的操作系统、Office软件等,以便与正处于逆境中的苹果公司携手开发适用软件。由此,苹果公司与微软公司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
确立合作关系之后,为了确保合作顺利,微软和苹果都费了一番力气。由于长期以来,微软和苹果各自开发的操作系统互不兼容,自成一体,所以在合作之后很容易出现分歧。但事实证明双方的付出是值得的,麦金托什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次合作为两家公司都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可以说是获得了真正的双赢。
乔布斯和盖茨的这次合作,在业界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强强联合”。大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就乔布斯与盖茨的这次合作来讲,乔布斯负责他最擅长的硬件,而盖茨则负责他最擅长的软件设计。优势互补是强强联合模式的最大优势。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也会给市场以及其他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市场方面来讲,强强联合必然会加快优胜劣汰的进程,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从与其他企业的竞争来看,强强联合提高了品牌集中度,规范了行业环境,促使形成垄断品牌的格局。
由于强强联合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实力,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在发展中都采取了这种模式。譬如,全球的饮料业就掀起了一阵强强联合的热潮:可口可乐与雀巢联手推出“雀巢冰爽茶”和“原叶”茶系列;达能与乐百氏推出功能饮料“脉动”;百事可乐与联合利华也推出立顿即饮茶……
同样的强强联合也发生在其他行业。2010年7月26日,索尼在线娱乐与九城(上海知名网游开发及运营商)一同宣布,双方已达成协议,开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九城也同时成为索尼在线娱乐大型3D卡通休闲社区网游《自由国度》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运营商。
《自由国度》汇聚了网络上最为流行的各种休闲游戏的内容和玩法,适合多个年龄层的玩家。对于这样一款游戏,九城董事长兼CEO朱骏十分有信心,他说:“《自由国度》在全球取得的巨大成功有目共睹,其健康绿色的休闲卡通题材和玩法已经受到全球各个年龄层玩家的一致好评。我们相信,在开发商索尼在线娱乐的全力支持下,这款在欧美国家极为流行的游戏,将给国内玩家带来焕然一新的轻松快乐体验,相信也会在国内市场创造令人满意的佳绩。”
确实,这样实力强大的两个公司联合起来,做的又是那样一款精彩的在线游戏,双方的这次合作应该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同时也说明,强强联合除了能让企业的道路更宽之外,还能让企业在道路上走得更远。
严谨行事,新品保密大作战
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产品保密也能够在企业走向成功的道路中起到重要作用。新产品如果在没有生产出来之前就泄密了,那么难保竞争对手不会提前生产出类似的产品,所以保密也成了企业竞争的一种手段。乔布斯将这种手段发挥到了极致。正如他说:“今天的苹果以创意为生,取胜的关键已不局限于技术与对手在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同样的技术储备和开发能力,创意以及对创意的保护才是要害所在。”
正是认识到了保密的重要性,乔布斯才关注于产品的保密。在苹果公司内部,乔布斯要求每位员工都签保密协议,所有项目都使用代号。另外,在研发过程中还彻底贯彻“需要才能知道”的保密原则。也就是说,不同部门只知道对其业务来说必需的那些信息,只有高层中的几个人掌握全局。
关于乔布斯保密的小故事在硅谷四下流传。举个例子来说,iPod在发布之前,除公司高层之外只有广告部事先知道它的正式名称,这还是因为需要广告部门设计包装和外观才让其得知的。其他人只知道iPod开发阶段的代号“洋琴”。为了避免产品外观泄露,iPod在出产前的测试阶段一直被严密包裹。iPod的大小与普通的MP3差不多,但是其测试包裹体积却远远超过了普通MP3的包装。由这个小细节就可看出乔布斯是个多么“狡猾”的“保密大师”。在iPod进入零售市场之前,乔布斯从竞争对手那里挖来了朗·约翰逊来负责这项业务,乔布斯要求他使用假姓名来隐藏身份,以免别人从中判断出苹果的经营动向。在正式展开零售活动之前的几个月里,约翰逊都以假名出现在苹果的电话簿上。乔布斯本人在保密方面更是以身作则。他将iPod的内置音响组件带回家中测试,用来遮盖和伪装的衣服从不离身,屋中无人时,他才会戴上耳机测试效果。那段时间就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
在乔布斯的强硬要求下,保密不但成为苹果保护创意的法宝,同时还成了一种相当有效的市场推广手段。因为在新产品推出时,乔布斯越保密,媒体越想知道苹果公司在做什么工作。这样一来被吊起胃口的媒体就纷纷为苹果公司做了免费宣传广告,人们对新产品的推出也就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了。
目前,新产品或新技术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提前预告,一种就是保密。虽然有美国专家称保密会阻碍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但是还有很多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选择了保密。在保密方面做得最严格的就属日本企业了。
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亚洲市场的开放和经济一体化是一柄双刃剑。它们向海外转移生产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但它们的先进生产技术也有可能因此泄露给竞争对手,从而影响企业日后的发展。于是,日本公司极力设法保护技术秘密,甚至不惜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20世纪90年代,为了维持在二次充电电池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防止技术外泄,日本政府甚至不允许日本电池制造商在国外投资建厂。由此可见,日本企业的保密观念有多浓重。除此之外,日本企业还具有完善的保密措施。举个例子来讲,制造半导体材料和电子元件的京瓷公司采取的保密措施是在日本生产它最复杂的材料,在其他亚洲国家完成较简单的工序。这家公司负责技术和战略的经理对保密措施讲得更具体一些:“海外工厂的工人被明确地告诉怎样混合从日本运来的材料和当地的材料,但不告诉配料的成分和生产原理。当在海外的先进设备的一个部件损坏时,日本工程师便偷偷地进行拆卸和修理,以致没有一个当地工人能了解修理的情形。”
在现代企业中,保密的措施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就遭遇了保密措施的阻碍。“IBM要求我们一定要对谈判保密,如果消息稍有泄露,立即停止合作,香港联交所对信息披露有严格要求。”时任联想掌门的柳传志称。
如今,收购案已经尘埃落定,联想也将PC业务做得有声有色,顺利进入了国际市场。但是有些收购谈判细节还是保密的。在谈到那次谈判时,杨元庆笑称他们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讨论价钱问题。至于IBM为什么一定要联想严谨保密,大概是IBM想在不影响其他业务的前提下完成出售PC的行动吧。
保密,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一个重要手段,几乎每个企业都有其保密措施,而且根据发展的情况,保密的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其实IBM要求联想对谈判细节保密一事不足为奇。要说保密措施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还是苹果公司,还是乔布斯。虽然这一点也受到很多专家的不认同,但是时至今日,乔布斯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保密原则,而且在这种保密原则的保护下,苹果公司的发展势头也很不错。
巧设计谋,搞的就是“饥饿”营销
对于一个制造公司来说,生产出适合消费者的产品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产品销售出去。营销就像企业发展中的一盏灯,如果灯不亮,即使公司的产品再好,隐藏在黑暗中,消费者也看不到。所以说做好营销是公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既然营销如此重要,乔布斯自然也会重视营销工作。据权威分析人士分析,苹果iPhone诞生后,之所以能够受到那么多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乔布斯创造了他自己的营销学——“饥饿”营销。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
在iPhone正式推出之前,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年度Macworld上展示了这款手机,并声称这款手机是“革命性的移动计算机”,并激情洋溢地对听众说道:“iPhone是一款革命性的、不可思议的产品,比市场上的其他任何移动电话整整领先五年。手指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终极定点设备,而iPhone利用它们创造了自鼠标以来最具有创新意义的用户接口。”这样富有煽动性的语言立即吊起了人们的胃口。再加上苹果公司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也对苹果产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乔布斯对iPhone的成功推介,使得iPhone成为了业内最值得期待的手机。
虽然iPhone已经成为期望值最高的一款手机,但是乔布斯还是不满意,他又利用商标争议来引发人们的关注。iPhone刚发布,接着就传出思科要起诉苹果的消息。因为思科的一家子公司在2000年收购了Infogear公司,从而获得了iPhone的商标权,而且思科之前已经推出了iPhone手机。虽然思科并未起诉苹果,只是跟苹果公司就商标问题进行了几次谈判,但是起诉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又为iPhone吸引了一大批人的目光。
在乔布斯吊足了媒体及消费者的胃口之后,iPhone终于闪亮上市了。尽管iPhone仍保持着苹果产品的“贵族”价格,但在人们的追捧下,还是引发了市场上少见的购买狂潮。在上市的前一天晚上,纽约苹果专卖店门外的盛况令人惊讶——许多人都拿着睡袋和椅子在那里排队,宁肯露宿街头也要买到期盼已久的iPhone。iPhone正式开始出售之后,专卖店多次出现了断货的现象,这更引发了消费者们的购买热情。据统计,一个星期的时间,苹果公司已经销售100万部iPhone手机。iPhone销售的火爆场面以及空前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乔布斯“饥饿”营销战略的成功。
要采用乔布斯这种“饥饿”营销战术就必须学会吊人胃口,因为吊人胃口是“饥饿”营销的前提。乔布斯的这种营销手段说白了就是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之后也并不彻底满足人们的购买欲望。这种营销手段利用的是人们的猎奇心理。好奇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或是得不到全部的东西,往往有更大的想要得到的欲望。乔布斯利用的就是人们的这种天性。事实上除了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在营销方面采用了吊人胃口的做法之外,也有很多企业在采用这种手法。奥斯卡是其中最奢华的一个。
谈到吊人胃口,就不能不提一下奥斯卡。虽然也有很多其他企业在采用这种营销手段,但没有一个在奢华方面能超过奥斯卡的。奥斯卡除了众多明星吸引人眼球外,最大的亮点就是其犹如天价的投资金额了。奥斯卡可以说是典型的眼球效应,而在制造这种眼球效应之前,它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每年一度的奥斯卡奖得主是在2月底3月初举行的晚会上宣布的,然而它却是从前一年的11月份就开始报名了。先是众多明星前来报名,然后等到第二年的1月份公布入选名单,之后再到颁奖晚会公布奖项得主。在这段时间里,谁是奥斯卡得主的悬念一直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每当奥斯卡奖项开始报名时,全球的电视台、报纸、电影评论家就开始对提名的影片、影星大肆评论,并对最后得主做种种猜测。经过几个月的热捧,奥斯卡奖知名度大大提升,提名影片的制片商腰包鼓鼓。
奖项得主之所以可以吸引那么多人的眼球,除了奥斯卡是明星的最佳荣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奥斯卡连续得奖的人极其罕见,这也是主办方善于制造眼球效应的结果。例如朱莉·安德路丝在1964年初因为主演《玛丽·波宾丝》,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而在这一年,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窈窕淑女》比朱莉演得还要好,但这时因为赫本已经拿过奥斯卡奖了,评委们就把最佳女主角的奖项给了朱莉。紧接着,1965年朱莉·安德路丝主演的《音乐之声》引起了更大的轰动,但因为她刚刚得奖,奥斯卡的殊荣就给了新人朱莉·克丽斯蒂。“假如今年李安得了奖,下一年想得奖,没门!”这是人们对奥斯卡的评论。
另外在奥斯卡的评奖活动中,入围者的奢华打扮也成了吊人胃口的一种手段。按照近年来形成的惯例,应邀出席奥斯卡典礼的明星们不能收取酬劳,但他们可以得到由不同商家赞助的礼包,女明星们往往还会被邀请到化妆品和服饰公司免费购物,所以奥斯卡奖项的晚会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秀”场。明星们在这个“秀”场上的奢华打扮往往能挑战人们的想象空间。
单是上面两点就足以吊起人们的胃口,但是显然奥斯卡还不满足,它又在美国设立了一个由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80多个记者组成评奖团的金球奖。虽然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评奖标准不一样,但是人们还是喜欢把得了金球奖的影片放到奥斯卡奖中衡量一番,这正是奥斯卡想要的。“美国人摆了一个擂台,光是奥斯卡奖打擂,孤掌难鸣,再添一个金球奖,就热闹起来了。”类似这样的说法在各大媒体中屡见不鲜。这两个奖项的角逐战,把众多影迷都卷入了拉拉队,让他们为这两个奖项尖叫呐喊。金球奖“恰好”设在奥斯卡之前,也难怪业内人士对此有所猜测:“金球奖是奥斯卡奖的前奏,到奥斯卡颁奖的时候,戏就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