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价值链概念
一 价值链概念的提出
当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经营模式才是最关键的事。——林正刚(思科集团中国公司副总裁)
价值链概念是在研究价值增值的过程中产生的。一般来说,对价值增值的考察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两种不同方法的区别在于其考察范围的不同,第一种方法的考察范围主要集中在公司本身,第二种方法的考察范围则强调公司的客户。前者的视角主要来自管理会计基础,管理会计强调公司必须弄清是哪些作业增加了客户价值,关注公司已消耗的资源和已投入的资本转化为经营利润以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尤其是成本管理会计,关注已消耗资源并致力对产品的增值,考查如何将不同的成本分配给产品,以及不同的作业如何使产品增值。管理会计还提倡运用经济增加值(EVA)衡量公司在已投入资本及资本成本方面的增值能力;第二种方法将视角引向公司客户。从供应链观点出发,如果一家公司想要成为供应链的一个活跃成员,它就一定要直接地或间接地增加最终用户的价值。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整体价值观,即价值增值是对于整个供应链而言的。这意味单一公司应知道整个供应链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如果公司增值是从供应链角度加以考查,那么公司的增值能力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地,一个公司从其供应商获得价值,又向它的客户传递价值的能力和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当公司直接增值给最终客户时,那么弄清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是什么影响并形成客户价值则是很重要的(迈克尔·波特,1999)。这一观点强调价值增值的过程不应该包含价值链断裂或中断(Vandermerwe,2000),强调价值超越、客户的感觉成本和感觉价值(Day,1990)。有的强调逆向物流过程货物被处置、退回或交换时发生的价值增值(Barsky & Ellinger,2001)。这些观点都关注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公司的目标是满足客户的整体需要。
在新的经济视野中,价值增值程序的一个要点是对信息的正确管理,因为公司为它的客户增加价值的时候,信息是一种必要的元素(Evans & Wurster,2000)。信息、信息形式和信息技术都是有助于公司增加顾客价值的重要元素。因此,这些元素也就成为理解价值链的重要因素。
由上述可知,价值增值的不同考察视野导致不同的价值链概念。这也意味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价值链模型和价值链概念,以及它们的特征。
二 国内外学者对价值链的认识
一般来说,一个公司的价值增值可用价值链概念进行描述。这一价值链概念的内容存在多种表述,但是目前流行的价值链概念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描述的价值链是:“一个公司的价值链是一个有一系列独立作业组成的系统。这些作业通过链接结合起来。当作业运行影响成本或影响其他作业时,链接就产生了。”在价值链中,链接的角色很重要,它们描述单一作业如何影响其他作业,因而它们是创造竞争优势和价值增值的一个重要资源。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在制造业中不同“主义”的发展,像JIT(实时生产系统)和敏捷制造观念,已经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即不同公司不得不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整合,以使其供应商价值链和客户价值链更加紧密(Tuunainen,1999)。作为这些不同发展的结果,上述提到的链接已经越来越从作业中分离。这一趋势导致一些新的价值链概念。下列根据时间的先后,列示十种不同的价值链概念,以探索详细的价值链特征。
1.萨缪尔森(Samuelson)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就已经发布了一个价值增值系统。这个系统设定对一个组织分别输入信息、材料和能量,组织以系统化的方式回应数据和物质流。组织的输入是过去的结果、数据、材料和能量。组织为客户和它自己的内在作业将这些输入转化为输出。该系统以活系统理论 (Live System Theory,Miller,1978)和Samuelson自己的信息观念为基础。Samuelson 的系统显示信息如何在不同的程序进行处理,以及如何从输入的数据到输出数据连接并进行处理。而且,系统包含物质流动的物流概貌,并清楚地与信息流相分离。系统也将描述其与外部的联系,并形成组织的一般管理观念,即:
信息-沟通(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指令-控制(Command-Control)
维护-支持(Mainteance-Support)
操作-生产(Orparation-Production)
通过其中的规则、作业、链接和操作得以在系统中有序地进行管理。
2.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价值链概念,基于一条价值链对另一价值链的竞争优势的描述。即,描述如何通过一系列作业(Activity)以形成一个最终产品或服务,从而最终形成顾客价值。迈克尔·波特最初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公司用以“设计、生产、推销、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和作业。他将企业的作业分为基础作业和支持作业两大类。
基础作业由投入到产出的转化、交货和售后服务直接构成,是产品或服务在实质上的创造,并把它传给买主和一些售后服务。基础作业包括:(1)进货后勤,其有关的活动是接收、储存、散发、输入物资到生产中;(2)生产,指投入到最终产品的转化,包括加工、装配、检验、包装、设备维护等;(3)出货后勤,指收集、贮存和散发成品给买主;(4)销售,其有关的活动是提供买主可以买到产品的方法,并引导他们去买,如做广告、销售、选择渠道、定价、促销;(5)售后服务,其提供服务以维持或增加产品的价值如安装、培训、配件供应、修理和保养等。
支持作业是指支持基础作业和其他辅助作业,由企业员工来完成的作业。支持作业包括:(1)基础结构,包括行政管理、财务、计划、房产管理、会计制度等。基础结构支撑了整个价值链。基础结构有助于或阻碍成本竞争优势的形成。例如,一个出色的信息管理体系可以帮助控制成本;而一个僵化的部门结构可能阻碍各组织间的联系,也就会阻碍产品的改造和成本的降低。(2)人力资源,包括所有参与招聘、培训、开发、付酬的活动。招聘和保留出色的员工,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战略问题之一。(3)技术开发,其不仅包括设备、生产过程,还有“诀窍”、程序和体制,在某些行业中,生产过程的技术被认为是成本优势的关键来源。(3)采购,指原材料、供应品及其他消费品和资产的购买。采购不好,会导致高成本和低质量。迈克尔·波特的这一论述,从企业内部角度描述了价值链,把企业内部作业看作一个价值创造过程的组成要素。
3.戴(Day)描述的价值链概念是:“价值链需要将公司在执行每一项作业时所需的所有技术和资源进行对比。在实践中,这对比较相关成本的定位最有用。”公司必须适应渠道,只有通过渠道的帮助,公司才能将它的产品或服务带到市场。渠道指出客户需要 (确定市场需求),而且影响公司的战略。而且,它应该是供应商价值链和客户价值链之间的联接。渠道包含不同的作业,而且每项作业应该支援整个商务战略。Day的价值链以波特的价值链概念框架为基础,但也存在重大区别,即营销作为一项整合的管理功能被凸显出来,用来为每一项价值增值作业确定一个外在的方向。
4.海因斯(Hines)的价值链思想以实时制(JIT)和目标成本概念为基础。竞争优势由整合的供应商和客户共同达成,它们一起形成一个商务程序,创建一个网络和伙伴关系。作为这一概念的结果,公司及其价值链从公司中心链观念转变为产品中心链观念。可以说 Hines的价值链观念与上述提到的价值链思路是不同的。它的主要作业集中于产品的不同阶段的价值增值环节,意味着价值链的主要目标是为消费者和客户增加价值。其结果是,外部物流突出地由不同的团队及其协同操作为基础,价值链被环绕和回转。而且,对于辅助作业,Hines强调透明的成本系统、知识创造 (人力资源管理/训练/教育)、质量管理(TQM)。
5.克罗宁(Cronin)发展了自己的价值链观念,但同样也追随了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思想。在克罗宁提出的价值链中,价值增值过程既不是水平地也不是垂直地划分。在她提出的结构中,价值链越来越多基于虚拟原则。我们可以发现价值链中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强烈地改变着公司的商务流程。公司的内在和外部关系均以信息技术处理,而公司的商务理念和价值增值越来越多基于动态的信息技术。这一趋势导致了不同的价值链思想,即价值链已经被区分为三种分离的元素。这些元素是“供应者输入、内部操作和客户关系”。在“供应者输入”中,强调因特网缩小时间和地理位置的意义。这意味公司使用因特网作业增加客户价值。例如,公司有能力为不同的目的客户通过因特网很快地找到不同的供应商。在“内部操作”元素中,公司的价值增值基于公司内部信息的有效共享与获得,亦即信息技术充当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而公司能用最有效的方式获得并共享信息。“客户关系”元素基于利用关于客户需求和客户态度的直接信息,这些信息可增加公司价值。获得这些信息同样需要因特网帮助,产品和服务信息是经由因特网分布在市场上的。而这些分布在市场的信息要通过使用因特网的讨论组和公告栏收集,这样才能获得上述关于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意见。克罗宁为价值链概念注入了新的内容,如在线目录、产品支持、全球的连接性、资源分配、因特网能力、在不增加成本下的多重联系等。
6.雷波特(Rayport)和斯维奥克拉(Sviokla)把价值链分为二个部分即实体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第一部分表现为“现实世界市场”或“物理价值链”,第二个部分表现为“虚拟市场”或“空间价值链”(Rayport & Sviokla,1995)。这非常接近Samuelson关于物流和信息流相互分离的理念。实体价值链由现实世界的市场处所组成,主要包含物料和零部件。由此,产品就是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一系列价值增值程序的终点。这一部分的价值链概念更接近波特的价值链观念。在虚拟价值链中,信息本身转化为公司创造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必须用来产生新的知识,比如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在Rayport和Sviokla的模型中,公司在三个阶段中采用增值的信息处理程序:
(1)可视性——通过使用信息,公司可获得更有效地观察现实经营过程的能力。这意味信息技术系统同样用于公司的实体价值链作业。它是建立虚拟价值链的基础。由于信息技术的帮助,更精确、更快速地计划、执行和评价结果成为可能。也就是,用更好的知识,可获得更好的结果。
(2)镜像能力——公司开始在市场空间创建一条平行的虚拟价值链,从而以虚拟作业代替实体作业。即公司将一些价值增值作业从实体市场转移到市场空间。
(3)新的客户关系——公司通过新的途径和方式传递价值给客户,他们使用信息技术在市场空间创造价值。公司和客户之间的新型关系更突出地建立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这意味产品或服务的一部分已经以数据形式存在,而且这种产品或服务也被信息技术传递 (Rayport & Sviokla,1995) 。
7.柯金斯(Cokins)的价值链思想是以ABC(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从输入的资源,公司通过各种作业生产产品或者服务,同时产生成本。Cokins的价值链系统是一种全面的系统,需要一个非常先进的信息系统支持。多数情况下,动态环境的成本动因要求自动收集数据。这就要求开发一个自动化系统,自动收集动态环境下的成本数据。可以说,这种价值链观念主要由下列元素构成:作业、成本动因、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这一个系统的要点是在一个整体观念下,通过应用管理会计系统(主要是信息系统),公司能有效地管理信息和其他资源。其结果是使公司取得竞争优势(Cokins,1996)。
8.考克斯(Cox)的价值链概念建立在这样的观念上,即公司的环境自始至终地变化着,而公司或者价值链有着内在的和外部的边界,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些边界通常由不同契约构造,相关的公司都试图在变化着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最小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公司的目标是在整个的价值链中保持其内在的和外部交易的成本效率。其内在功能构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部分,而且要符合公司的整体目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价值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影响公司在供应链中和在市场上的定位。公司的价值链也包括其他作业和概念,如维护作业、公司的网络,以及与外部伙伴的关系等。Cox强调在供应链和价值链起点的客户价值是0%,而在全部“价值创造过程”(即在供应链或所有公司价值链的终点)结束之后的客户价值是100%(Cox,1996)。
9.安萨里(Ansari)和贝尔(Bell)的价值链概念研究价值链的活跃成员(分销商、供应商以及公司内部部门),这些成员必须在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增加价值(如生产信息、物料和知识)。这些阶段包括:产品策略和利润计划的制定、产品概念和可行性、产品设计和研发、生产物流和支持。每个成员必须有能力为价值链增加更多价值,并减少非增值作业以降低成本。活跃成员的角色和重要性在价值链的不同阶段中会发生变化。因此每个成员识别自己以及其他成员在价值链中的定位是很重要的。为了实现价值链运行,“扩展企业”中的成员的行为必须表现出团队精神(Ansari & Bell,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