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500000009

第9章 八佾篇第三(1)

“八佾篇”以礼乐论儒家学说的核心“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根本的东西,实现“仁”的途径就是“礼一”。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制约着人民百姓的言行,以达到仁的境界。为人处世离不开礼仪规范,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个人的修养境界。“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符合礼制的言行才合情合理。

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礼是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手段,居于中国传统政治原则中的核心地位。修身养性离不开礼的规范,齐家治国更离不开礼的匡正。礼在古代社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便是现代社会,也同样离不开礼的约束。礼制以道德的形式教化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我们凡事讲礼数,按礼的要求与人交往,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事业生3.1孔子谓季氏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②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是当时鲁国三大权门之一。②可忍:可以忍心,有的也译作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宗庙的厅堂里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他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够忍受的呢?”

名家注释

朱熹注:“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疾之之辞。”

张居正注:“盖鲁以相忍为国,凡事惟务姑息含忍,而其弊乃至于下陵其上,臣僭其君,礼法荡然,冠屦倒置如此。盖优柔姑息之过也,故孔子非之。其后孔子为司寇,摄相事,即堕三都以强公室,陈恒弑其君,则沐浴而朝,请兵讨之,此可以观圣人之志矣。而鲁终不能用。卒之三家共分公室,政在陪臣,而周公之祚遂衰矣。然则纪纲法度有国者其可一日而不振举之乎!”

解读

“是可忍,孰不可忍?”即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样的事不能容忍呢?

言外之意就是除了血战到底没有其他选择余地了。孔子对于“八佾舞于庭”的违礼行为无法忍受,他对季氏的深恶痛绝之情是溢于言表的。圣人认为季氏在宗庙的厅堂里玩起了天子的排场,那还有什么事是他做不出来的呢?换句话说,季氏的所作所为,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等级,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平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在等级制下的人格平等,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但是很多人都将制度上的等级和人格上的平等混淆了。孔子一生都在为维护周朝礼制而努力,所以当他看到鲁国专权的大夫季孙氏,目无天子,跳起天子规格的“八佾”舞时,怎么能不痛心疾首,发出沉重的感叹呢?

3.2三家①者以《雍》彻。②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

①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国的三大夫,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史称“三桓”,实际掌控着鲁国的政权。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音xang,助的意思。维,语气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态度庄严肃穆。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祀祖先时,他们唱着《诗经·周颂·雍》这篇诗来结束祭礼。孔子说:“《雍》诗上有‘诸侯助祭,天子庄严肃穆’这样的诗句,这首歌怎么能用于三家祭祀的厅堂上呢?”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袭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

彻,故仲尼讥之。”

朱熹注:“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

张居正注:“盖礼所以辨上下之分,不可毫发僭差,人臣而敢僭用君上之礼,则妄心一生,何所不至。攘夺之祸,必由此起。孔子前一节非季氏之舞八佾,此一节讥三家之歌《雍》诗,皆所以立万世人臣之大防也。”

解读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雍》这首诗,《雍》诗中有“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句子。天子是国家政权的代表,也是国家文化精神的代表,天子在祭祀的时候演奏《雍》这支乐曲,而如今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祀祖先时也在家里演奏这支曲子,是明显的越礼行为。孔子对他们这种不合体制的行为很不赞成。

礼乐不仅仅是种形式,也是有内容的。祭祀本是严肃庄重的事情,内容和形式应该是一致的。臣子不能越天子的礼节,而且越是有势力的人越受大家关注,如果有权势的人公然违反礼规,就可能引起非议造成相当不好的负面影响。孔子批判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的越礼行为,意在唤醒大家,不要做不合理的事情。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做为一个人却没有仁德之心,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为一个人却没有仁德之心,又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别无序而不和。”

张居正注:“是礼不虚行,必仁人而后可行也。人而不仁,则其心放逸而不能敬,礼之本先失了。那陈设的玉帛,升降的威仪,不过是虚文耳。礼岂为之用乎?

所以说如礼何。乐不徒作,必仁人而后能作也。人而不仁,则其心乖戾而不和。乐之本先失了,那钟鼓之声,羽旄之舞不过是虚器耳,乐岂为之用乎?所以说如乐何。盖礼乐不可斯须而或去,人心不可顷刻而不存,欲用礼乐者,求之心焉可也。”

解读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做人的核心,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所谓“仁”,就是人要有仁爱之心。“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是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性规定。而仁德是礼乐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仁德去掉了内心最本质的内容,那么礼仪再规范,音乐再雅正,对这个人还有什么意思呢?

对于缺乏仁心的人,附在仁心之上的礼乐都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放弃了为人的原则,任意妄为,别人能拿他怎么样呢?社会文化、公共道德又怎么能约束他呢?他的一生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儒家学说要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果达不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那么就要偏重于内容。

3.4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②戚:内心悲痛的意思。

译文

鲁国人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的奢华,宁可节俭;丧礼,与其求得周全,宁可内心悲哀。”

名家注释

朱熹注:“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

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

张居正注:“夫日宁俭,日宁戚,皆孔子不得已而矫俗之意。盖天T事物,每自质而趋文。而世之将衰,必多文而灭质。故孔子他日赞易,又以用过乎俭,丧过乎哀为言,而其论礼乐,则日吾从先进。皆厌周末文盛而欲矫之以合于中也。有维持世教之责者,尚鉴兹哉!”

解读

孔子十分重视礼仪,但却极力反对形式主义。礼之实质,重内容而轻形式,圣人强调内心和感情要符合礼仪要求。礼的本质在于俭和戚,在礼节上,宁可简朴也不要奢侈;在丧事上,宁可哀戚也不要铺张浪费只讲究排场。

养与丧是我们必经的人生过程,而遇到丧事只注重场面以求得孝顺的虚名,实在是有违良心,欺人欺己。丧礼仪式再隆重也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功夫,真正的孝敬应该深存于心。试想,心里真正哀痛的人哪里还有心思在丧礼上做足文章给别人看?所以,我们今天的社会风气与圣人的要求相比真是反其道而行之。讲究排场,注重面子的行为无处不在,越奢侈就越体面越风光。如果圣人看到我们今天的排场,一定很感慨很失望,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①之亡③也。”

注释

①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②亡:音wu,同无。古书中的“无”

字多写作“亡”。

译文

孔子说:“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国家都有个君主,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张居正注:“夫以中国同于夷狄,犹且不可,况反不如乎,可慨也已。孔子此言,其真轻中国而称夷狄哉!盖甚为之词,以见上下之分,不可一日不明于天下也。”

解读

夷狄是指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这里孔子的意思是指没有文化的地方,中原是有文化的。春秋时代,华夏诸国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无视天子,颠倒尊卑礼制的行为时有发生。但是,没有文化的夷狄各族却尊重自己的君主,并且上下有序。

孔子一生以维护周朝礼乐制度为己任,看到这种局面难免心生感叹。这是孔子对当时周天子势力衰微所表达的感慨:既然文明程度不高的夷狄各族尚且知道要有君主,文化历来发达的中原地区却目无天子,难道不让人觉得无地自容吗?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⑦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①女:同汝,你。②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译文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学生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说:

“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得礼吗?”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是季氏之祭泰山,非惟分不当为,而且神必不享,则亦何益之有哉!孔子此言,一则要使季氏知其无益,犹可中止。一则要使冉求以不如林放为耻,而知所以自励也。”

解读

本章孔子再次批判季氏的不合祀天和祭地之礼。“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就是说礼制规定,只有天子才有祭祀天地的资格,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封内的名山大川。季氏作为臣子是没有资格祭祀大山的,然而他却要去祭祀泰山,可见他的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圣人的意思是,违背礼的事情不要去做,违背礼制的祭祀不但是对神的亵渎,更是得罪天子的行为。

神灵应该是聪明正直的,像季氏这种想要造反的人去拜神,神怎么会帮助他呢?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这个人吗?现在仍有很多人把前途诉诸于迷信拜神上,其实这种行为是很愚昧的。所以,我们应该极力约束自己,不去做那些不合礼节不合身份的举动,以免令人无法忍受,贻笑大方。

3.11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射:原意为射箭,这里指射箭比赛,是古代的一种礼仪。②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斗的事情。如果有,一定像射箭一样!先揖让行礼,然后登堂较量;射箭完毕,走下堂来饮酒。这样才是君子之争啊!”

名家注释

朱熹注:“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解读

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儒家文化强调竞争,但是反对不择手段的竞争,也反对不思进取没有竞争。君子之争,不逾礼,争在自己。就像射箭之礼,作揖谦让登台开弓,射完后下来握手致意互相敬酒,完全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谦谦君子,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因为通过射箭比赛这件事表现了“仁者”

的君子之风。

如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好像时时都在竞争,事事都需要竞争。竞争是必要的,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历史就不能向前迈进。但是,竞争一定要做到公平有序。肯定别人的成绩,是对自己自信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谦虚为怀的证明。刻意否定别人,故意找别人的过错,甚至为了阻止别人成功暗地里使阴招,这是小人之举。这种小人比赛还没开始就已经输掉了竞争,并且同时也输掉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人都有好胜之心,但不论胜负如何,都要保持竞争双方之间的相互尊重,正所谓“其争也君子”。

所以,我们对于竞争中的输赢怎样不要太在意,重要的是要保持那种君子气度。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②,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①绘事后素:先有白底,后用色彩绘画。绘,画。素,白底。②起予者商也:

启发我思想的是商呀!起,启发Q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小孔子44岁。

译文

子夏问道:“《诗经·卫风·硕人》篇中说‘轻盈的笑脸带着酒窝,笑得多美呀。

美丽的大眼睛黑白分明露着妩媚,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花纹。’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画先有白底,后用色彩绘画。”子夏说:“那么礼是在仁德之后才产生的吧?”孔子说:“能启发我思想的人就是你子夏了,现在我可以和你探讨《诗经》了。”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盖诗人之言,其旨甚微,而寓意深远。善说诗者,能求之于言语之外,而不拘泥于文字之末,乃为得之,似你这等聪明颖悟,才可与论诗也已,盖深喜之之辞也。按此章之旨,与前章林放问礼之意,大略相同。林放求礼之本,而子夏以礼为后,皆有反本尚质,挽回世道之意。故孔子于林放则以大哉称之,于子夏则以启予许之,此又圣贤来发之旨也。学者宜致思焉。”

解读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描绘女子漂亮外貌的诗句,这三句是描写女子酒窝笑语盈盈,一双大眼睛黑白分明,顾盼生姿,流连多情,就像白色的底子上绘着花卉,显出一种朴素而又高雅的美。子夏读到这里忍不住向孔子请教,为什么会描绘得这样传神呢?

孔子没有从正面去回答子夏的问题,而是以绘画先有白底后用色彩作比喻,告诉子夏人应该先有内心纯洁的修养,才会有真正的美丽外表。也就是说真正的美丽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美。子夏不愧为孔子的爱徒,他能深思熟虑,由人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美,很快联想到了“仁”与“礼”的先后和内外的关系。“人而不仁,如礼何”,谈的是仁内礼外,“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外在行为规范。所以圣人对子夏的能力十分赞赏,说子夏能和他谈论《诗经》的内容。

凡事先后有序,有本有末。做人应该先以忠信为基础,有良好的内在修养,表现在外的一举一动才会受人喜欢。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徵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文献④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①杞:音qv,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②徵:证明。

③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④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即“贤”,指通晓历史的贤才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宋国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这是因为杞国、宋国的文献不足啊!如果文献充足,那么我就能引用作证明了。”

名家注释

朱熹注:“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张居正注:“盖孔子当时,欲斟酌三代之礼,以立万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为是叹息之词如此。然三纲五常古今不易,所损所益,百世可知,则二代之礼又不以杞宋无徵而遂泯也。有仪礼制度之责者,宜究心焉。”

解读

制度文化的研究考证是建立在翔实的史料之上的,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也需要史料的衔接。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对自己的民俗风情做全面的记录,则无异于自毁自灭,使后人无法考证。

同类推荐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热门推荐
  • 江山男人的狂想曲

    江山男人的狂想曲

    “给我一群美男,我能搅乱整座江山!”穿越异世,总不能平平凡凡地当一个王妃或者嫁个有钱人,女人就是要有搅动天下风起云涌的本事,且看她女扮男装狩猎异世美男……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早领悟,早幸福

    早领悟,早幸福

    领悟人生哲理,踏上成功之路,开启幸福之门。人生的哲理年轻时不明白,也不曾想要去明白。中年时想要明白,却经常想不明白。年老时都已明白,失去的东西却太多了。早一天领悟,就早一天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平稳、顺利,使我们加快走向成功的步伐,早日拥有幸福。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新闯王

    新闯王

    你们的穿越都是为将为相,我的穿越却成了流民,命运何其不公?本想置身事外,但人和事推动着猪脚,一步步无奈加入到这改朝换代的历史洪流之中.主角也不是全能人物,敌人也不是猪一样的愚蠢.没有一帆风顺,只有不断跌倒爬起.这是一个斗智斗勇,忠诚与背叛纠结的热血传奇故事,给大家一个全新思路和全新感觉的明末天下
  • 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

    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

    混江湖,不了解杜月笙,注定不得善终;混官场,不了解杜月笙,注定籍籍一生;中国帮会三百年来第一人,在民国江湖的腥风血雨中,他凭什么做成“谦谦君子”,在民国政坛的波诡云谲中,他稳坐钓鱼台,是什么,让杜月笙在乱世之中游刃有余?是什么,让杜月笙总能在危机之时,全身而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雷霆神鹰

    雷霆神鹰

    雷霆神鹰能上天入地,惩恶扬善,救人于危难之中,造七级之浮屠,雷霆神鹰凭着它超强作战本领征服了全世界人的眼球。当一个坏蛋有所妄想去吞并世界时,雷霆神鹰根本不会给他一丝喘息的机会。神鹰的眼睛正监视全世界,它比卫星更可靠,比导弹更快,比所有飞机都安全……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安徒生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安徒生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安徒生童话》的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1805年,他生于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在父母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安徒生很早就展现了其非凡的想象力。他在家中搭起了玩具剧场,并且给他的木偶做衣服,同时他还阅读所有能借到的戏剧剧本。他的父亲去世较早,全家靠母亲给人洗衣服的那一点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尽管安徒生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但他却有着远大的理想。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他终于踏进了文坛“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