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500000010

第10章 八佾篇第三(2)

历史往往时过境迁,后人很难凭猜测想象回溯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们追溯历史,主要依靠的就是史料中的内容。如果史料典籍对当时的文化制度、社会风貌没有记载,或者记载得很粗陋,那么我们就很难真正考证历史的真相。对于典籍记载不详的内容,我们只能求证于民间流传的野史故事,但是流传过程中的演绎与变化导致很多史实异化,给人面目皆非的感觉,这样很多事情仍然无从考证,留给世人的也就只剩悬念了。所以,文献的详实周全对后人了解历史特别重要。

3.70子曰:“禘①自既灌⑦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①禘:音d,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②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禘祭的大典自从第一次用酒洒地来降神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禘,是祭祀之名。古者天子既祭其始祖,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于太庙,而以始祖配之,这礼五年一举,叫做神。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使鲁国以周公为始祖,以文王为所自出之帝,而以周公配之,故鲁国得禘祭其先。然以诸侯而僭行天子之祭,实为非礼也。灌,是奠酒于地以降神。往字,解做后字。”又注:“夫鲁国本是诸侯,僭用王者之大祭祀,已是失礼,及举祭之时,又不诚敬,是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孔子叹之如此。”。

解读

“禘”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典礼,象征宗教精神,是祭天地祖宗的礼节。古代国家举行禘祭,仪式相当隆重。但是,当时的鲁国道德沦丧,对待禘祭相当懈怠,只是流于形式。祭祀时,主祭的人刚端上第一杯敬献神禘的酒之后,就开始心不在焉了,对于后面的仪式只是草草应付,一心想着早点了事。祭祀过程中,他们都形色散漫不够庄重,只有形式毫无诚心,完全失去了祭祀的庄严与虔诚。

任何事情都应当诚心为重,不应只是敷衍应对。形式的文饰要有内心虔诚的支撑,就是说,所有的形式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敬。如果内心不虔诚,即使表面功夫做得再到位,也毫无意义。

3.11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注释

①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②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指手掌。

译文

有人向孔子问禘祭的学说。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个学说的人治理天下,就好像看这个一样容易吧!”他一边说,一边指了一下自己的手掌。

名家注释柿朱熹注:“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神。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又曰:

“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张居正注:“幽明只是一理,神人本无二道,幽而知所以事神,则明而治人,亦何难之有哉!然非先王不能作,亦非圣人不能知,如或人者,何足以语此,此孔子所以不轻告之也。”

解读柿有人向孔子讨教禘祭的学问,孔子回答说他不知道。孔子是真的不知道吗?其实他的意思很明确,他认为禘祭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他也就不知道了。那么,圣人到底知道不知道禘祭的学问呢?

孔子说完不知道后,指着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祭学问的人看天下事的道理,就像是呈现在手掌心上那么清楚。由此可见,孔子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屑于去回答提这种问题的人。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是我们的传统精神。缅怀故人,不排斥仪式,必要的仪式是必须举行的。但是这种仪式应该是庄重的,虔诚的,而不应该是低俗荒诞的,更不应该是敷衍了事的。没有真情的仪式,何苦劳累自己又亵渎神灵呢?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祀神时,就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若天子一身,为天地宗庙百神之主,尤不可不致其诚。所以古之帝王,郊庙之祭,必躬必亲,致斋之日,或存或著,然后郊则天神恪,庙则人鬼享,而实受其福也。承大祭者,宜致谨焉。”

解读

我们有句古话“信之即有,不信即无”,祭祀贵在虔诚,心诚则灵。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面前一样恭敬,求神要像神明就在眼前一样虔诚。祭祀时,我们心中有位真神,我们相信他的存在所以才会态度虔敬。如果祭祀没有诚意,只有表面上的仪式,更或是让别人代劳,这样的祭祀怎么能沟通人与神的感应,怎么会达到天人合一呢?所以孔子说,如果自己不能亲自去参加祭祀,那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别人替自己祭拜求福是没有用的。

祭祀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做人贵在真诚,一个人立身处世应该有这种“如在”之心,做到表里如一。否则,表面一套,内心一套,对人对事都不诚不敬,相互欺蒙,这样的人生会有什么意义呢?

3.13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⑤,无所祷也。”

名家注释

①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卫国大夫。②媚:谄媚、巴结、奉承。③奥:

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④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⑤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译文

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问孔子说:“俗话说‘与其讨好于房屋西南角的远神,不如讨好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能这样。如果违逆天理得罪于天,什么样的祈祷都没用了。”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盖奥以比君之势分崇高,难以自结;灶以比臣之专权用事,容易干求。时俗之见,浅陋如此。”又注:“人当顺理以事天,非惟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孔子此言,逊而不迫,正而不阿,世之欲以祷祀而求福者,视此可以为鉴矣!”

解读

奥神是尊贵的神灵,但是位置偏远;灶神比较实用,离我们很近。王孙贾以灶神自比,以此来提醒孔子不要只顾得跟诸侯往来,也要亲近一下我们这些士大夫,但是孔子给他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圣人认为,一个人如果做坏事不好好为人,跟任何神灵祈福祷告都是不管用的。言外之意就是,做人要有人格,要强大自己的内心,不能依靠外来的庇护。

正直之人的祈祷是在诉说自己的苦难和困境,是将自己的愿望表达出来让神灵知晓,以此获得神灵的眷顾和帮助。这样的祈祷不同于乞求,只是人们在绝境中寻求慰藉,在苦难中澄净心灵的举动。但如果一个人做出违背伦理有逆天道的坏事,祈祷又有什么用呢?恶有恶报,丧心病狂之人又能跟谁去祈祷呢?

所谓“自助者,天必助之”。人生在世,不论遭遇什么,是痛苦还是快乐,是苦难还是安逸,我们都要做个有原则有追求的人。事事依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一味相信别人的承诺,一心只去依靠外在的庇护。任何事情,只有通过自己去努力追寻才能实实在在有收获。

3.14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呼文哉,吾从周。”

注释

①监:同鉴,借鉴的意思。②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两个朝代。③郁郁:文采盛貌。丰富、繁盛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而建立起来的,文采是多么丰富华美啊!我遵从周朝的。”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尝观孔子之在当时,礼乐则从先进,梦寐不忘周公,与夫修鲁史而尊天王,此其从周之志,有未尝一日忘者,所谓圣人之为下不倍也。然则生今之世而欲反古之道者,岂不谬哉!”

解读

周代建立在夏、商二代之后,所以周代的礼仪制度在夏、商二代礼仪制度的基础上做了损益增删。经过周公修改的周代礼仪形成了文采华丽丰富的盛况,所以孔子认为周朝的礼制更加完善,并且一贯主张遵从周礼。

周代的文化重在人文文化,我们现在的中国文化就是以周文化作代表。中国文化历经朝代更替,不断增益删减,以其启身的发展规律演进改良,渊源而流长。历史的车轮没有止步,文化的繁衍也不会休止,经过千年传承的中国文化必将越来越深厚。

3.15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⑦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祭祀开国君主的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②鄹:音z。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东南部。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在鄹作过大夫,所以“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太庙里去,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有的人说:“谁说鄹大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仪呀?到太庙里来,每件事情都要发问。”孔子听到了这话,说:“这正是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名家解读

张居正注:“圣人之心极其谦虚,故每事问人,不厌详细,其与尧之钦明、舜之问察,一而已矣。学圣人者,当于此求之。”

解读

孔子是一位博学多识并且精通礼仪的人,他年轻时就已经很有名气了。所以当他到太祖庙里凡事必问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他们觉得孔子根本不像传说中那样知礼,所以发出了“谁说孔子深通礼仪之道”的疑问。面对这样的发问,孔子回答说他的行为正是知礼的表现。对于孔子的回答我们该做何理解呢?一言以蔽之,不耻下问,谦虚好学就是做人的美德,就是礼的精神所在。

俗话说,问者不相亏。遇到不懂的问题应及时请教别人,以免举动异常,贻笑大方。如今社会,经济发达,外出旅行早已不是新鲜事。初到异国他乡,对当地的风俗民情,文化制度有不了解之处实在很正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多问多学,向当地人多多请教。不要怕被人嘲笑而羞于提问,大方些直接些,否则出了洋相最后吃亏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3.16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⑦,古之道也。”

注释

①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主皮:指穿透箭靶子。②为:音we,因为。同科:同等。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射箭,不一定都射穿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

名家注释

朱熹注:“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

解读

射箭比赛主要用来陶冶情操,并不以能否射穿箭靶子上的牛皮为标准,这是因为人的力量有大有小,这是与生俱来的差距。射箭如此,为人处事也是如此。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做事合理不合理,不能看他对事情成功所做的贡献程度,因为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每个人的能力也不同。只要这个人对这件事尽自己的努力了,那么他对事情的成功就付出了心血。

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对别人很苛刻,责怪别人没有做到这个没有做到那个,总是以事情的成败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久而久之,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结果,搞得自己身心俱疲,人际关系十分紧张。所以,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愉快。

3.17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⑦。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注释

①告朔:朔,指每月初一。告朔,指诸侯王每月初一到祖庙做祭祀活动。②饩羊:饩,音xo饩羊,指祭祀用的活羊。

注释

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举行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掉不用了。孔子说:“赐呀!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是周朝的礼制。”

译文

张居正注:“孔子之意在于存礼,而子贡之言,唯求省费,圣贤度量之广狭,用心之大小,区以别矣。”

解读

每个月的初一称作“朔”,告朔是古代非常慎重的一种祭祀制度。每月初一,诸侯都要到祖庙宰杀一只活羊用来祭祀。到子贡时,鲁国国君不再亲自去祖庙祭祀了,仅仅杀一只羊来做做样子。所以子贡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主张废除宰杀活羊来举行告朔祭典的仪式,想省下用于祭祀的活羊。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却认为节约不是主要的,最关键在于废除宰杀活羊就等于废除了这个传统的礼仪。也就是说,在孔圣人的眼中,这只活羊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维系礼仪的象征。

观察如今社会,很多事情仅用空洞的精神难以维系,必须配合一些物质性的东西才能存在发展。简单说,虽然有些形式看似可有可无了,但它仍是维系内容的所在,一旦去除这种形式,内容也将不复存在了。、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尽到为臣的礼节,可别人却以为这是在谄媚。”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日‘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弘,此亦可见。”

张居正注:“盖当时公室衰微,强臣僭窃,上下之际,多不循礼,惟孔子欲明礼法以挽回之。如过位则色勃,升堂则屏气,违众而拜堂下,闻命而不俟车,这等循礼,当时反以为谄,则礼法之不明于天下可知。故孔子之言如此。然尽礼与谄,其迹相似,而其心不同。君子之事君,其礼固无不尽,然却不肯阿谀顺从,如责难以为恭,陈善以为敬,一心只要成就君上的美名,干办国家的大事,这便真是尽礼。小人之事君,外面虽似尽礼,然心里未必忠实,如阿顺以为容,逢迎以为悦,一心只要干求君上的恩宠,保全自家的官爵,这便真是谄媚。君子尽礼,小人以为谄,小人谄媚,亦自以为尽礼。心术之邪正,迥然不同,人君不可不察也。”

解读

“为君难,为臣不易”,孔子深知做臣子的不易之处。尤其是在礼崩乐坏的朝代,臣子不按礼仪侍奉君主,大家都不按照礼仪制度办事,一旦你做到了按礼办事,竭心尽力地为君主谋划反而被人当做是在谄媚讨好君主。处于世风日下的世道,不管你内心如何,初衷怎样,总会有人风言风语,对你指手画脚。虽然圣人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被人误解心里总归还是不痛快的。

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自己不去做或做不到的事情也不希望别人做好,看到别人生活得快乐美满,就找各种机会恶意丑化人家。这些人常常将好说成坏,将善说成恶,是非颠倒。遇到这种人用不着生气郁闷,公道自在心间,只要我们行得正坐得直,又何必在意别人的言行呢?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久了,大家自然会知道你的为人,理解你的行为。

同类推荐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康德的世界

    康德的世界

    本书是以康德的精神世界这个角度写的康德的传记,描绘了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生及其思想变化,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人应读的著作。
  •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热门推荐
  • 幽默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幽默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让孩子养成正确习惯的108个好故事

    让孩子养成正确习惯的108个好故事

    好故事就像朝阳呵护花朵一样,伴随着孩子快乐成长。在孩子们的书包里,总是有着看不完的故事书;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总是美好而又纯真的,孩子又是充满希望和幻想的。一片片枫叶悄悄地张开。孩子稚嫩而好奇的眼睛,一个个好故事深深地印着孩子心灵成长的足迹。这些好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其夺目的光华,不会因年代的久远而黯淡了其迷人的风采。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清晰地记录着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在读完故事后进行思考,从小让孩子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正确习惯,做到“学习与思考并行”。还等什么,让我们拉起手来,一起走进一个神奇的故事世界吧!
  • 皇上抢婚:鬼眼盗妃惑天下

    皇上抢婚:鬼眼盗妃惑天下

    一朝穿越,竟然被浸猪笼,死里逃生又被逼占山为王,幸好有一对贴心的儿女。瞧瞧,多懂事,这会竟然为她这个娘亲招夫。可是他们竟然招了十个男人回来。啥?小丫头竟然扳着手指头,理直气壮的说:一个爹爹陪我玩,一个爹爹陪娘亲,一个爹爹陪弟弟,一个爹爹赚钱养我们,一个爹爹给娘亲捶背,一个爹爹……等等,中间这个男人怎么如此眼熟?一把扯上他脸上的人皮面具,竟然是龙凤胎的亲爹,当今皇上……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胡雪岩外传

    胡雪岩外传

    本书记叙胡雪岩的秘史,是一部豪门生活纪实。作者不从人物的事业和社会活动着眼去写,而只从胡雪岩豪奢靡烂的私生活去写,以印证所谓盛极必衰的循环之理。
  • 危险恋人:萌妻养成记

    危险恋人:萌妻养成记

    家族世代之间的恩怨与纠葛,感情上的扑朔迷离,就此展开……
  • 毒妃逆袭:巅峰召唤师

    毒妃逆袭:巅峰召唤师

    神级魔法难求?顶级神兽难寻?至尊毒术难学?珍奇异宝难得?紫夕勾勾手指:“这些分分钟值得拥有,从废物到天才的逆袭就是这么自信!”本该就此踏上人生巅峰,找个高富帅,升任大盟皇,却引来各路妖孽挡住去路……紫夕眯起眼眸:“不管劫财还是劫色,保证你们哭的很有节奏!”(群【萌杀派】18031685,微博搜索霜月眸可关注)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焚琴煮禾

    焚琴煮禾

    内脏器官外露者,勿进;四肢脑袋等有任何一部分不在原位者,勿进;流血不止者,勿进。我可不想每天做完生意,连饭都吃不下去。你以为谁都和司冥那变态一样,每天将十八层地狱巡逻一圈还能优哉游哉的喝两口小酒?”本神君守着一座城,做着起死回生的买卖,没事和司冥那厮抢抢生意,日子颇为舒心。直到——美人计?开什么玩笑?那大魔头残忍嗜血,捏死个神仙眼都不眨一下,让我去勾引他?去你妹的三界苍生,本神君不干!咦?这大魔头有点眼熟?打住!剧情发展怎么有点不对劲,这到底是谁勾引谁啊!你一个魔头长成这副模样诱惑本神君,老实说你到底有什么企图?男人勾唇浅浅一笑,“小离,挣扎总是徒劳无功的,反抗总是被镇压的。你就从了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