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500000010

第10章 八佾篇第三(2)

历史往往时过境迁,后人很难凭猜测想象回溯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们追溯历史,主要依靠的就是史料中的内容。如果史料典籍对当时的文化制度、社会风貌没有记载,或者记载得很粗陋,那么我们就很难真正考证历史的真相。对于典籍记载不详的内容,我们只能求证于民间流传的野史故事,但是流传过程中的演绎与变化导致很多史实异化,给人面目皆非的感觉,这样很多事情仍然无从考证,留给世人的也就只剩悬念了。所以,文献的详实周全对后人了解历史特别重要。

3.70子曰:“禘①自既灌⑦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①禘:音d,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②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禘祭的大典自从第一次用酒洒地来降神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禘,是祭祀之名。古者天子既祭其始祖,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于太庙,而以始祖配之,这礼五年一举,叫做神。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使鲁国以周公为始祖,以文王为所自出之帝,而以周公配之,故鲁国得禘祭其先。然以诸侯而僭行天子之祭,实为非礼也。灌,是奠酒于地以降神。往字,解做后字。”又注:“夫鲁国本是诸侯,僭用王者之大祭祀,已是失礼,及举祭之时,又不诚敬,是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孔子叹之如此。”。

解读

“禘”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典礼,象征宗教精神,是祭天地祖宗的礼节。古代国家举行禘祭,仪式相当隆重。但是,当时的鲁国道德沦丧,对待禘祭相当懈怠,只是流于形式。祭祀时,主祭的人刚端上第一杯敬献神禘的酒之后,就开始心不在焉了,对于后面的仪式只是草草应付,一心想着早点了事。祭祀过程中,他们都形色散漫不够庄重,只有形式毫无诚心,完全失去了祭祀的庄严与虔诚。

任何事情都应当诚心为重,不应只是敷衍应对。形式的文饰要有内心虔诚的支撑,就是说,所有的形式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敬。如果内心不虔诚,即使表面功夫做得再到位,也毫无意义。

3.11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注释

①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②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指手掌。

译文

有人向孔子问禘祭的学说。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个学说的人治理天下,就好像看这个一样容易吧!”他一边说,一边指了一下自己的手掌。

名家注释柿朱熹注:“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神。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又曰:

“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张居正注:“幽明只是一理,神人本无二道,幽而知所以事神,则明而治人,亦何难之有哉!然非先王不能作,亦非圣人不能知,如或人者,何足以语此,此孔子所以不轻告之也。”

解读柿有人向孔子讨教禘祭的学问,孔子回答说他不知道。孔子是真的不知道吗?其实他的意思很明确,他认为禘祭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他也就不知道了。那么,圣人到底知道不知道禘祭的学问呢?

孔子说完不知道后,指着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祭学问的人看天下事的道理,就像是呈现在手掌心上那么清楚。由此可见,孔子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屑于去回答提这种问题的人。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是我们的传统精神。缅怀故人,不排斥仪式,必要的仪式是必须举行的。但是这种仪式应该是庄重的,虔诚的,而不应该是低俗荒诞的,更不应该是敷衍了事的。没有真情的仪式,何苦劳累自己又亵渎神灵呢?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祀神时,就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若天子一身,为天地宗庙百神之主,尤不可不致其诚。所以古之帝王,郊庙之祭,必躬必亲,致斋之日,或存或著,然后郊则天神恪,庙则人鬼享,而实受其福也。承大祭者,宜致谨焉。”

解读

我们有句古话“信之即有,不信即无”,祭祀贵在虔诚,心诚则灵。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面前一样恭敬,求神要像神明就在眼前一样虔诚。祭祀时,我们心中有位真神,我们相信他的存在所以才会态度虔敬。如果祭祀没有诚意,只有表面上的仪式,更或是让别人代劳,这样的祭祀怎么能沟通人与神的感应,怎么会达到天人合一呢?所以孔子说,如果自己不能亲自去参加祭祀,那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别人替自己祭拜求福是没有用的。

祭祀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做人贵在真诚,一个人立身处世应该有这种“如在”之心,做到表里如一。否则,表面一套,内心一套,对人对事都不诚不敬,相互欺蒙,这样的人生会有什么意义呢?

3.13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⑤,无所祷也。”

名家注释

①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卫国大夫。②媚:谄媚、巴结、奉承。③奥:

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④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⑤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译文

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问孔子说:“俗话说‘与其讨好于房屋西南角的远神,不如讨好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能这样。如果违逆天理得罪于天,什么样的祈祷都没用了。”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盖奥以比君之势分崇高,难以自结;灶以比臣之专权用事,容易干求。时俗之见,浅陋如此。”又注:“人当顺理以事天,非惟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孔子此言,逊而不迫,正而不阿,世之欲以祷祀而求福者,视此可以为鉴矣!”

解读

奥神是尊贵的神灵,但是位置偏远;灶神比较实用,离我们很近。王孙贾以灶神自比,以此来提醒孔子不要只顾得跟诸侯往来,也要亲近一下我们这些士大夫,但是孔子给他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圣人认为,一个人如果做坏事不好好为人,跟任何神灵祈福祷告都是不管用的。言外之意就是,做人要有人格,要强大自己的内心,不能依靠外来的庇护。

正直之人的祈祷是在诉说自己的苦难和困境,是将自己的愿望表达出来让神灵知晓,以此获得神灵的眷顾和帮助。这样的祈祷不同于乞求,只是人们在绝境中寻求慰藉,在苦难中澄净心灵的举动。但如果一个人做出违背伦理有逆天道的坏事,祈祷又有什么用呢?恶有恶报,丧心病狂之人又能跟谁去祈祷呢?

所谓“自助者,天必助之”。人生在世,不论遭遇什么,是痛苦还是快乐,是苦难还是安逸,我们都要做个有原则有追求的人。事事依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一味相信别人的承诺,一心只去依靠外在的庇护。任何事情,只有通过自己去努力追寻才能实实在在有收获。

3.14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呼文哉,吾从周。”

注释

①监:同鉴,借鉴的意思。②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两个朝代。③郁郁:文采盛貌。丰富、繁盛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而建立起来的,文采是多么丰富华美啊!我遵从周朝的。”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尝观孔子之在当时,礼乐则从先进,梦寐不忘周公,与夫修鲁史而尊天王,此其从周之志,有未尝一日忘者,所谓圣人之为下不倍也。然则生今之世而欲反古之道者,岂不谬哉!”

解读

周代建立在夏、商二代之后,所以周代的礼仪制度在夏、商二代礼仪制度的基础上做了损益增删。经过周公修改的周代礼仪形成了文采华丽丰富的盛况,所以孔子认为周朝的礼制更加完善,并且一贯主张遵从周礼。

周代的文化重在人文文化,我们现在的中国文化就是以周文化作代表。中国文化历经朝代更替,不断增益删减,以其启身的发展规律演进改良,渊源而流长。历史的车轮没有止步,文化的繁衍也不会休止,经过千年传承的中国文化必将越来越深厚。

3.15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⑦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祭祀开国君主的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②鄹:音z。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东南部。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在鄹作过大夫,所以“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太庙里去,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有的人说:“谁说鄹大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仪呀?到太庙里来,每件事情都要发问。”孔子听到了这话,说:“这正是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名家解读

张居正注:“圣人之心极其谦虚,故每事问人,不厌详细,其与尧之钦明、舜之问察,一而已矣。学圣人者,当于此求之。”

解读

孔子是一位博学多识并且精通礼仪的人,他年轻时就已经很有名气了。所以当他到太祖庙里凡事必问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他们觉得孔子根本不像传说中那样知礼,所以发出了“谁说孔子深通礼仪之道”的疑问。面对这样的发问,孔子回答说他的行为正是知礼的表现。对于孔子的回答我们该做何理解呢?一言以蔽之,不耻下问,谦虚好学就是做人的美德,就是礼的精神所在。

俗话说,问者不相亏。遇到不懂的问题应及时请教别人,以免举动异常,贻笑大方。如今社会,经济发达,外出旅行早已不是新鲜事。初到异国他乡,对当地的风俗民情,文化制度有不了解之处实在很正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多问多学,向当地人多多请教。不要怕被人嘲笑而羞于提问,大方些直接些,否则出了洋相最后吃亏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3.16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⑦,古之道也。”

注释

①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主皮:指穿透箭靶子。②为:音we,因为。同科:同等。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射箭,不一定都射穿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

名家注释

朱熹注:“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

解读

射箭比赛主要用来陶冶情操,并不以能否射穿箭靶子上的牛皮为标准,这是因为人的力量有大有小,这是与生俱来的差距。射箭如此,为人处事也是如此。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做事合理不合理,不能看他对事情成功所做的贡献程度,因为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每个人的能力也不同。只要这个人对这件事尽自己的努力了,那么他对事情的成功就付出了心血。

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对别人很苛刻,责怪别人没有做到这个没有做到那个,总是以事情的成败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久而久之,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结果,搞得自己身心俱疲,人际关系十分紧张。所以,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愉快。

3.17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⑦。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注释

①告朔:朔,指每月初一。告朔,指诸侯王每月初一到祖庙做祭祀活动。②饩羊:饩,音xo饩羊,指祭祀用的活羊。

注释

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举行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掉不用了。孔子说:“赐呀!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是周朝的礼制。”

译文

张居正注:“孔子之意在于存礼,而子贡之言,唯求省费,圣贤度量之广狭,用心之大小,区以别矣。”

解读

每个月的初一称作“朔”,告朔是古代非常慎重的一种祭祀制度。每月初一,诸侯都要到祖庙宰杀一只活羊用来祭祀。到子贡时,鲁国国君不再亲自去祖庙祭祀了,仅仅杀一只羊来做做样子。所以子贡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主张废除宰杀活羊来举行告朔祭典的仪式,想省下用于祭祀的活羊。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却认为节约不是主要的,最关键在于废除宰杀活羊就等于废除了这个传统的礼仪。也就是说,在孔圣人的眼中,这只活羊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维系礼仪的象征。

观察如今社会,很多事情仅用空洞的精神难以维系,必须配合一些物质性的东西才能存在发展。简单说,虽然有些形式看似可有可无了,但它仍是维系内容的所在,一旦去除这种形式,内容也将不复存在了。、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尽到为臣的礼节,可别人却以为这是在谄媚。”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日‘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弘,此亦可见。”

张居正注:“盖当时公室衰微,强臣僭窃,上下之际,多不循礼,惟孔子欲明礼法以挽回之。如过位则色勃,升堂则屏气,违众而拜堂下,闻命而不俟车,这等循礼,当时反以为谄,则礼法之不明于天下可知。故孔子之言如此。然尽礼与谄,其迹相似,而其心不同。君子之事君,其礼固无不尽,然却不肯阿谀顺从,如责难以为恭,陈善以为敬,一心只要成就君上的美名,干办国家的大事,这便真是尽礼。小人之事君,外面虽似尽礼,然心里未必忠实,如阿顺以为容,逢迎以为悦,一心只要干求君上的恩宠,保全自家的官爵,这便真是谄媚。君子尽礼,小人以为谄,小人谄媚,亦自以为尽礼。心术之邪正,迥然不同,人君不可不察也。”

解读

“为君难,为臣不易”,孔子深知做臣子的不易之处。尤其是在礼崩乐坏的朝代,臣子不按礼仪侍奉君主,大家都不按照礼仪制度办事,一旦你做到了按礼办事,竭心尽力地为君主谋划反而被人当做是在谄媚讨好君主。处于世风日下的世道,不管你内心如何,初衷怎样,总会有人风言风语,对你指手画脚。虽然圣人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被人误解心里总归还是不痛快的。

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自己不去做或做不到的事情也不希望别人做好,看到别人生活得快乐美满,就找各种机会恶意丑化人家。这些人常常将好说成坏,将善说成恶,是非颠倒。遇到这种人用不着生气郁闷,公道自在心间,只要我们行得正坐得直,又何必在意别人的言行呢?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久了,大家自然会知道你的为人,理解你的行为。

同类推荐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热门推荐
  • 让孩子懂得感恩的50件事

    让孩子懂得感恩的50件事

    本书属家庭教育类。书中从感悟教育的细节入手,从50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感悟教育的必要性和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 女人,非婚不可

    女人,非婚不可

    一组照片流传,宣声哗然,年纪轻轻的女市长竟是地产商的入幕之宾!她的这个市长之位当的风雨飘摇,水深火热,受尽讥嘲和讽刺!他慵懒的坐在她的办公桌前,淡淡说道:“那晚为什么没来?”“我们早就没有关系了,你让我来,我就来?你当我程书敏是应召女吗?”她拍着桌子,火大的对他怒吼!“没关系,我能扶你起来,也能踩你下去,照片看了吗?我是不是该来几个特写?让人瞧瞧我们的女市长最神密的地方?”他无耻的笑起来,冷峻的脸上夹着冰冷的威胁。“你、敢!”她咬紧牙关,才能不拿椅子拍死这货。“怎么就不敢?”他探身过来,附在她的耳边暧昧的笑问。“如果你敢,我也让人瞧瞧博宛地产凌总的命根长什么样子!”她狞声笑着,毫不示弱。冷俊的脸瞬间阴沉,单手狠掐着她细小的脖子,怒色道:“程书敏,别逼我毁了你!”“是吗?要毁我,就不该来招惹我!”她无惧无畏,仰声笑着,她的人性,早就被他毁的一干二净了,别TM的跟她谈条件,你不配!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农门贵女

    农门贵女

    【这是一个正值风华正茂的现代女意外跌入了古代的穷乡僻壤的老套穿越剧】穿越人士所拥优势,一点不占。穿越不知是何朝代,一穷二白。穿越坑爹难觅良人,苦不堪言。唯有想法致富发财,苦尽甘来!养鸡、养鸭、放牛、放羊、样样不会。坑蒙、拐骗、烧杀、抢掠、样样在行!苏牧锦旁白:诸位,莫要看我本性无良,其实偶尔有些小善良。谁说只有在现代才能活的风生水起,这不,变身古代女,照样过得有滋有味!只是,如果身边能少了某个虎视眈眈的人,苏牧锦想,生活那会更圆满!只是,这可能吗?当然,答案是不。————————不可缺少的小段子分割线————————【眼缘篇】:“我觉得,我们不太适合。”苏牧锦望着对面的男子道,“虽然你各方面挺好。”男子挑眉一笑,“此话何解?”“你家世好。”指不定家里有些什么烦人的三姑六婆。“你长相也好。”一看就是四处招蜂引蝶的麻烦型。“薄唇性感,身材高大。”其实看上去薄情又滥情易伤女人心。“你还很有头脑。”其实阴险狡诈抠门骚包到了极点。总之一句话——肯定是个祸害。男人笑着,笑意未达眼底,“那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苏牧锦轻叹一声,深沉道:“其实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我觉得眼缘不够,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世界有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女人,你不要太过分!”【非礼篇】:“锦儿,我今天生日?”男人紧跟在苏牧锦的身后,不停的提醒着她。“所以呢?”苏牧锦眉头微皱,谁能告诉她这个男人还要黏着她几年。“我要礼物。”男人邪魅的嘴角微微上扬。“好——”苏牧锦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忽的抬起拳头,对着那人的俊脸砸了过去!挥过去的粉拳被他轻而易举地截住,他将人往怀中一带,他修长的食指轻划过她的面颊,挑起她的下颌,“此礼果然特别,我也回你一礼如何?”“什么礼?”苏牧锦咬牙。“来而不往非礼也,当然是......”顿了顿,而后俯身在她耳畔道,“非礼你!”言罢,张口咬上那粉嫩的耳垂。“变态,松口!来人啊,非礼了!”后记:所谓的猿粪不是在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人,而是在倒霉的时候刚好踩了一脚狗屎,苏牧锦不就是一不小心踩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猿粪,自此让她搭上了水深火热的猿粪列车,喜是良缘终成。本文一对一,伪种田,经商文,质量保证,内容虚构,喜欢的请支持!☆☆☆☆☆☆★★★★★★◇◇◇◇◇◇◆◆◆◆◆◆推荐好友新文:《福女降农门,痞夫来缠》:《至尊邪后》: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花落剑相依

    花落剑相依

    花弄月身世坎坷,幸得盖世武学秘籍,遭遇各色江湖浪子,征服绝色女侠,荡尽世间不平。青龙剑号称江湖第一神剑,一出世便引发腥风血雨!玄武刀,千年不传神兵,一刀斩尽天下利器!当两柄绝世神兵的主人傲然相遇之时,是否能惊起无穷涟漪!
  • 人间百味(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人间百味(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农家商户之女当家

    农家商户之女当家

    莫愁当年不顾家庭反对嫁给大学同学宁川,婚后一直尽心尽力,还是被婆婆折磨嫌弃,最后被小三登堂入室赶出家门,她擦干眼泪从头开始,一心一意过生活不怨不恨,没想到宁川不顾多年夫妻情分,联合婆婆要榨干她所有积蓄,她走投无路从他们最初幸福的山顶跳了下去。往事一幕幕在眼前回放,大学时候活泼爽朗的自己,打抱不平的自己被岁月磨成了一个忍气吞声的包子。宁川的小心眼,自私,都寻到了蛛丝马迹,那时的自己真是猪油蒙了心,瞎了眼,好在一切都结束了。莫愁再睁开眼的时候简直无法相信,为什么她还活着,几番确认才知道自己穿越了,来到一个刚死了丈夫的寡妇身上,起早贪黑忙活里外,累得腰酸背痛赚钱养家糊口。谁想,婆婆觉得理所当然,公公对她颐指气使,二叔安然享乐,三叔挑三拣四。农田被抢,村长大放厥词,女人不得分田产。宗族聚会,族长高声喝叱,女人不得进祠堂。还没搞定家里的窝里横,外面又来几个搅屎棍,莫愁忍气吞声韬光养晦,势要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给他们好看。万年受气包莫愁悲苦一世幸得上天垂帘,得到新生,却是在一个极度轻视女子的乡村,这一次她将不会退缩不会忍耐,我已经不再是前世打落牙齿混血吞的受气包了,要叫那帮迂腐看看,女人当自强。感情?男人?有,当然有。
  • 吉他王子的浪漫情缘

    吉他王子的浪漫情缘

    一个被称为整个市内高中最能打的校园老大,但却喜欢低调。因为帮自己的小弟报仇,而认识了一个美丽大方的小女孩。然后转学,去寻找这份爱情。浪漫,华丽,开心在两个人之间,来回碰撞摩擦。美丽的音乐学院,使他成为国内最红的网络歌手。但使他成功的不是老师,那会是谁呢?
  • 故乡的原风景(指尖上的中国)

    故乡的原风景(指尖上的中国)

    本书集结了中国现代名家朱自清、周作人、郁达夫等对儿时的美好回忆,通过对民俗风情、家乡亲朋、儿时乐土、美食游戏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童年趣事的怀念。同时,也讲述了民国时期的人性、习俗和风貌,完整地呈现了当时的历史风情和民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