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500000042

第42章 颜渊篇第十二(1)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唢斤语矣。”

注释

①克己复礼:克己,既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②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③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④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你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仁的纲领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遵照您的话去做。”

名家注解

朱熹注:“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程子之箴,发明亲切,学者尤宜深玩。”

张居正注:“孔子以是告颜渊,所以勉之者至矣。然要之尧舜相传心法,亦不过如此。盖所谓人心惟危,即是己也;所谓道心惟微。即是礼也;所谓精一执中,即是克复为仁之功,初无二理也。然则欲纯全乎尧舜之仁者,可不服膺于孔子之训哉!”

解读

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将仁解释为“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就是严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行事就是做到了“仁”。所以,仁是礼的基础,礼要用仁来维护。礼与仁两者相互结合,礼是外在的规范,仁是内在的修养,所以人们只有通过自觉地修养道德才能遵守礼的规定。

“克己复礼”的思想成为后世有些人批判孔子的借口,认为他的这一观点是在扼杀人性,束缚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其实是这些人对自由的理解过于偏颇,他们所谓的自由就是无拘无束,为所欲为。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自由也一样。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凡事都要有规矩,在法度规范之内可以充分地释放个性,可是一旦碰触到法度规范就会受到处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克己复礼是对我们行为加以约束的道德规范,并不是有些人标榜的扼杀个性。克己复礼也是自尊自爱的表现。

我们现代人仍然要遵纪守法,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办事,处处克制自己的不当欲望,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做一个仁德的君子。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①。”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嘲斤语矣。”

注释

①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②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克复传颜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孔子说:“出门到外面工作就好像去接见高贵的宾客一样恭敬,役使老百姓就好像承办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认真。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朝廷没有怨言,在家里也没有怨言。”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按照您的话去做。”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便须j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惟谨独,便是守之之法。”

朱熹注:“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内外无怨,亦以其效言之,使以自考也。”

解读

很多人向孔子请教过什么是“仁”的问题,但是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他总是因材施教,很有针对性。当仲弓向孔子问“仁”时,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方面:侍奉君主和役使百姓都要恭敬严肃,另一个方面是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弓即冉雍,是孔子的学生,他比小孔子29岁,为人仁笃厚道,不苟言辞,器量宽宏。孔子曾说他“可使南面”,认为他有治国安邦之才。所以,圣人在解答仲弓关于“仁”的疑问时,告诉他的同时也是执政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圣人视为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如果人们都能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就会减少很多怨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是一种价值观念,它承认了别人有着与自己平等的价值和人格。同时,这种价值观也提醒人们既要自爱也要爱别人,既要自尊也要尊重别人。

72.3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②。”曰:“其言也切,斯③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诩乎?”

注释

①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是孔子的学生。②切:音砖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③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仁德的人,不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司马牛道:“不随便发表自己意见就可以称为仁德的人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呢,说话能总是很谨慎吗?”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虽为司马牛多言故及此,然圣人之言,亦止此为是。”

朱熹注:“牛之为人如此,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泛以为仁之大概语之,则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终无自以入德矣。故其告之如此。盖圣人之言,虽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其切于学者之身,而皆为入德之要,则又初不异也。

读者其致思焉。”

张居正注:“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名犁。切,是坚忍不轻发的意思。子以牛心放而言躁,故反复晓告如此,盖约之使求仁于心也。”

解读

据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是一个“语多而躁”的人,他性格浮躁,喜欢多言。孔子想要他克服“语多而躁”的毛病,逐渐培养仁德。所以,当他问仁时,孔子因人施教地告诫他,仁就是不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谨慎讲话。

司马牛对老师的回答有疑问,紧追不舍想加以肯定。孔子便告诉他,不随使讲话听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啊!言外之意是,你司马牛能做到吗?

做人处处要谨慎,要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任。谨言慎行,是我们修养仁德的必备条件。每个人都应该说话慎重,凡事考虑周全了再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人说话从来不加思考,遇事脱口而出,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样不仅于事无补,甚至可能得罪人。这样的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谨言慎行的仁德之人。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啊忧何惧?”

注释

①夫: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可以成为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道:

“不忧愁不畏惧,就可以称为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反省自己没有内疚,那还有什么忧愁和畏惧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牛之再问,犹前章之意,故复告之以此。言由其平日所为无愧于心,故能内省不疚,而自无忧惧,未可遽以为易而忽之也。”

张居正注:“司马牛因其兄桓魃作乱常怀忧惧,故孔子开慰之如此。然内省不疚,实自常存敬畏中来,非徒悍然不顾而已。

解读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趔的弟弟。桓趔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执政者的打击,司马牛全家便被迫出逃。逃到鲁国后,司马牛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趔不是他的哥哥与之划清界限。所以,当他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君子时,孔子很有针对性地回答他说:1君子不忧愁也不畏惧,反省自己的时候能做到问心无愧。

不忧愁也不畏惧建立在问心无愧的基础上。人能做到独自反省的时候,内心里没有内疚,就没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事了,而这样的人就能够称为君子了。所以,想要成为君子,就要先养成内省的功夫。要像曾子那样一日三省,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改正。自我反省是以仁德礼仪作为准则的,时常自我反省就能更好地遵守道德法制。由此可以说,自我反省是自我修德的极好途径。通过反省达到光明磊落,像这样堂堂正正的人还有什么忧愁和畏惧呢?这样的人谁又能说他不是君子呢?

7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j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①,与人恭而育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释

①敬而无失:孔子曾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里的敬而无失就是久而敬之的意思。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道:“别人都有兄弟,惟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人的生死由命运安排,富贵与否也是天意。君子做事慎重而没有差错,待人恭敬而有礼貌。那么,就会天下到处都有兄弟——您何必忧虑没有兄弟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既安于命,又当修其在己者。故又言苟能持已以敬而不间断,接人以恭而有节文,则天下之人皆爱敬之,如兄弟矣。盖子夏欲以宽牛之忧,故为是不得已之辞,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张居正注:“子夏欲以宽司马牛之忧,故为是不得已之词。然要之至理,亦不外此。”

解读

上章讲到司马牛由于哥哥桓趔犯上作乱而宣称桓趔不是他的哥哥,所以,他说自己没有兄弟,并且很为此发愁忧虑。子夏就安慰并劝诫他说,只要修养仁德,做一个恭敬谦卑、令人久而敬之的君子,四海之内便都是自己的兄弟,所以大可不必为自己没有兄弟而发愁。

生老病死天注定,我们谁也不能逃避自然规律的制约。每个人的祸福、贫富也都各有天意,我们人力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走向消极。人所处的境遇由命所定,但我们如何生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却是可以自主选择的。我们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们努力过好每一天,艰苦奋斗,就能够无怨无悔。

像子夏说的那样,修养仁德,对别人恭敬有礼,那样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弟兄。孔子也曾说过,行为合于仁义礼节,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否则,就是对面而坐也不相往来。所以,只要我们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仁人君子,哪怕自己没有同胞兄弟姐妹也不必担心忧愁。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想①,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想,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

①肤受之想:想,音sa,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②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祥才可以做到心地清明。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可以称得上心地清明。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称得上是高远了。”

名家注解

朱熹注:“二者难察而能察之,则可见其心之明,而不蔽于近矣。此亦必因子张之失而告之,故其辞繁而不杀,以致丁宁之意云。”

解读

子张问“明”,孔子是从如何识别和对待谗言和诽谤的角度回答的。孔子所说的“浸润之谮,肤受之想”是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人化地步的谗言和诬告,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如果这样的谗言和诽谤在你面前都行不通的话,那你就是心地明净,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了。

谗言和诽谤是人人厌恶的卑劣行为,但是它们又像毒蛇一样缠绕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令人难以摆脱。谗言和诽谤的威力不可小觑,很多人一生的英名毁于这两者之下。俗语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有的人喜欢到处挑拨离间,并且善于运用这种丑恶卑鄙的手段恶意谋算别人。所以,我们要磨砺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修养一颗害。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冷静思。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7”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兵:这里的“兵”指军备子贡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队强大,使百姓对国家有信心。”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去掉一项,这三者当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二者当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一死,百姓对国家没有信心,国家就难以立足程颐、程颢注:“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

朱熹注:“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张居正注:“盖民无食必死,然自古及今,人皆有死,是死者,人所必不能免。若夫信者乃本心之德,人之所以为人者也。民无信,则相欺相诈,无所不至,形虽人而质不异于禽兽,无以自立于天地之间,不若死之为安。故为政者。宁死而不可失信于民,则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矣,此食所以可去,而信必不可无也。即此观之,可见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以古之王者,不欺四海,善为国者,不欺其民。盖必有爱民之真心,而后有教养之实政,自然国富兵强,民心团结而不可解矣,此信所以为人君之大宝也。”

解读

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粮食充足、军队强大、取信于民。粮食充足就能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队强大就能抵御外敌的入侵,而取信于民就可以唤起人民报效国家的实干精神,为社会进步,国家繁荣贡献力量。这三者当中,取信于民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如果统治阶级失信于民,国家就难以立足,最终失去民心而跨台足食,足兵,取信于民,这三者既有关联性又有独立性。百姓丰衣足食,国家翥兵力强盛,才能创建出稳定和谐的社会。国泰民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则自然认篇为领导人和政府的政策是正确的,自然信任政府。然而,如果三者只能做到一点,那就一定要取信于民。因为人民对国家有信心,内心才能树立坚定的信仰,誓死保!

卫祖国、建设祖国。引申到我们今天,这实际上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逢设的问题。物质基础扎实,则国力强盛;上下能够互信,则民心稳固。所以我们今天;鑫簿强调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论;7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语大l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蒋%£犬羊之蒋。”

衾匿a一①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②苒:

250l去掉毛的皮,即革。

……田日l棘子成说:“君子只要质朴就行了,要文采有什么用呢?”子贡说:“可惜啊,您这样来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质朴,质朴如同文采。如果离开了文采,虎豹的皮革就与犬羊的皮革一样了。”

朱熹注:“若必尽去其文而独存其质,则君子小人无以辨矣。夫棘子成矫当时之弊,固失之过;而子贡矫子成之弊,又无本末轻重之差,胥失之矣。”

张居正注:“棘子成,是卫大夫。质,是质朴。文,是文采。驷,是四马。皮去毛的叫作蒋。”又注:“夫棘子成矫当时之弊,固失之过,而子贡矫子成之弊,又无本末轻重之差,胥失之矣。若求其尽善而无弊,则必如孔子所谓文质彬彬,乃;为定论也。”

解读

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有美好的品德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外在的文采。显然,棘子成不懂文质的关系。所以子员批评了他的这种说法。子贡认为文和质同样重要,君子应该文质兼具,用适当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其良好的本质。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其实,这里的文与质就是内容与形式。

同类推荐
  •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还是流荡空气和水;我们该崇拜的到底是人类还是自然;苏格拉底有个多么剽悍的老婆,顶盔掼甲的智慧女神如何从宙斯的脑袋里横空闪现;滑稽好色的牧神潘的猎艳经历到底有多么惨;世界究竟是一团神奇的活火,柏拉图谈的是什么精神爱恋;犬儒派的哲学家又是多么懒……本书将西方古代哲学家的奇闻轶事和古朴睿智的思想,以极其幽默通俗的方式铺陈出来,使读者能轻松惬意地全面掌握西方古代哲学,在愉悦中获取常人所无的哲学智慧。本书打破哲学枯燥无味的叙述传统,以哲学玩家幽默的语言,化西方哲学史的艰深于妙趣横生的叙说中,使自我的哲学修炼,变成快乐的阅读消遣
  •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哲学的故事中有所感悟,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趣味哲学

    趣味哲学

    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的分析来达到实用为本的目的,让你在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中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参透理财技巧,明晰赚钱和成功法则。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华丽血时代两晋南北朝人的另类历史

    华丽血时代两晋南北朝人的另类历史

    中华盛世的胎动期——两晋南北朝的华丽血时代如果能有部历史回放机,我们按“返回”键,搜索公元265年至公元589年的历史,肯定会在这315年间中华历史上称作“两晋南北朝”的时间段上发现许许多多惊心动魄、叹为观止而又骇人心目、荒诞离奇的“场景”。场景一: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国一统天下,飘飘然之余,这位…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凤浴火

    凤浴火

    *古言一对一,女强男强,身心皆干净,欢迎跳坑。她,顶级杀手,掌控暗杀之术,冷酷无情,行事霸道。一朝穿越,家族却惨遭灭门,随后,她更是被当作牺牲品,替身远嫁。——嫁给谁?东离国三皇子是也!据说三皇子终年以银色面具示人,神秘邪魅,鬼神莫近。整个东离国盛传,他乃妖魔转世,爱好搜罗女童,不做别用,专门生吃,更有传言,有人见过他的真容,却被勾魂夺魄,至今仍未清醒……一时间,他的府邸宛如地狱,人人避而远之。那年,她成为了他的王妃。四国鼎立,当烽烟起时,谁能沉浮?一代妖妃,横空出世,她,同样可以尽展荣华,凤欲火,倾天下。*狂傲、霸道、冷酷……是她。腹黑、邪魅、妖孽……是他。时空穿梭,两者命运交汇。是她降服了他,掌控一切…还是他蛊惑了她,占据所有。*她说:我这一生,半生戎马,势力滔天,倾覆天下,要男人又有何用?我不愿自己的短处就此暴露。他说:我这一世,遗世独立,韬光养晦,肆意风流,要女人似乎也没用?我不想自己的长处为此葬送。长处?短处?似乎可以互补…到底有没有用?————试过才知道!!★☆★☆★☆(PS:三皇子到底做了什么,大家不妨猜猜,呵呵。)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碧海青龙传系列二

    碧海青龙传系列二

    十万年前的洪荒之战,无数强者陨落天际,踏入轮回;十万年后,他们的转世逐一出现,当年的暗中布局,都渐渐地浮出水面;看似平静的人间界,终于再起波澜,大唐的烟尘,掩不住历史的脚印,唐朝的官场、江湖逐一出场,无数英杰也逐一隆重登场;但所有人,都只是一个人的陪衬……
  • 再世武圣

    再世武圣

    平四夷,会发生什么?当历史上命运凄惨的貂蝉,征欧洲,甄宓在改变的历史中碰到关羽,笑傲天下。让大汉立于世界之颠。她们的人生还会和以前一样吗?一样的人物,当关羽在拥有比以前更好武艺同时还有现代的记忆,不一样的历史,蔡琰,弥补历史的遗憾
  • 凡人哲学

    凡人哲学

    本书是一本有关人生感悟的小册子。有关人生感悟的讨论,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庞大的话题。说其古老,是指自有人类智慧以来,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大家都在思考、探讨这个话题,著述立说,汗牛充栋。说其庞大,是指这个话题本身内涵的无限延展性、结论的不确定性和认知结果的多样性。尽管很多人都在说,但没有人能说得全面、说得彻底、说得绝对准确。只能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 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

    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

    《峡江地区汉晋墓葬文化因素分析》是索德浩在硕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前后历经数载,反复补充了不少资料,是今天研究长江流域汉晋以来墓葬考古和相关历史背景的一部颇具参考价值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