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掌握着我们的衣食饭碗。我们工作调动、职位升迁、评奖金、分福利……这些无不要求到领导。这些事我们求别人也不会起什么作用。如果领导被我们的“软弱”打动,答应我们所求,关键时“哭一回”又何妨。口才好,吃个饱。在单位、公司里尤其这样。没有一个领导喜欢与刺头打交道。
4.同僚是个宝,办事少不了
富兰克林说,你如果想和一个人交朋友,你可以先请他帮一个小忙。请同事帮一个小忙,即方便了自己,又赢得了友谊,何乐不为?
我们请同事帮忙,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对方时间富裕,心情舒畅时,我们出言相求,得到他答应的可能性非常大。相反,对方在为某事心烦,情绪不佳时,你即使是婉言相求,也常常吃个闭门羹。
你们是同事,工作上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的伙伴。求他帮忙时,他会考虑周全。如果你不真心诚意地去说话求人,对方势必不会很痛快地应允你的所求。
用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话来请求同事,远胜过能盘大道理和无休无止的唠叨。人还是比较重情义的,更何况大部分时间要和你“同舟共济”的同事。所以托同事办事时,说话一定要诚恳,动之以情,晓之以义。
同事和你在一起工作,对你了解得比较清楚,知根知底。托他们办的事要有的放矢,要明确。不要托他们一些目的不明确,比较笼统的事。你应该把一些难度不大、目标明确、效果显著,彼此没有利害冲突的事求同事来办。这种事也有利于你向他表示谢意。
求同事的最低要求是不说谎,不欺骗对方。但在现实生活中和复杂的社会里,目的和手段是有一定区别听。同事是和你天天打交道的人,谎言一旦拆穿,会令你以后在单位、公司里,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直不起腰来。因此,你在求同事帮忙时,尽量不说或者少说谎。
求同事办事,一定要注重礼貌,谈话要用词考究,谈话的语言要视对方的修养而选择,做到雅俗共赏,有雅能俗,收放自如。托人办事时只一味地谈自己的事,并老不停地说“请你帮忙,请你帮忙”这类的话,会让人感到万分的嫌恶。因此,求同事一定要注重礼节。
要在社会上办成事,首先必须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建立一个好人缘,人缘好的人在社会上的形象就好,社会评价就高。而这好人缘的形成是靠我们的口才来实现的。托人办事可以直接反映出个人在社会上的办事能力和水平。
同事之间,在同一个碗里吃饭。你多吃一口,他必然少吃一口。因此彼此间存在顾忌,有戒心是正常现象。如果你平时不注重结交,人缘不好,那么很难求同事办成事。在你有难时,他们不会伸手帮你一把,反而会站在旁边看你的笑话。
既然人缘在同事之间的交往中这么重要,所以你要在说话上注意与同事结好人缘。办事靠人缘,成功靠人缘。没有好人缘,不知在工作中失去多少成功的机会,在生活里干多少事倍功半的事情。如果说人际关系是成功的普遍法则,那么这一点在中国更为重要。
中国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人情。有人说,某些事该不该为你办,首要的依据不是法律、制度和规则,而是凭彼此的关系。此话未免有点过分。然而在同等条件下,谁能优先,一般要看关系。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象。
凡是人都有感情,交流感情凭的就是口才。口才是一根无形的磁力线,彼此的情,全依靠口才才能通。连结人缘,必有主动的一方。你取得主动,你就会率先取得同事的好印象。你有联缘的方法,别人的情才会倾向于你。人人乐意为你做事,为你所用,你才能无往不胜,成为求无不遂你愿的会办事儿能办事儿的人,在众同事中赢得好人缘。
5.同窗情谊最深厚
同窗之情,避孕药如手足,在某种程度上犹胜于手足之情。办事儿最实在、最得力的要属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是非常纯洁的,有可能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因为在学生时代,人们年轻单纯、热情奔放,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浪漫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往往是同学们追求的目标。曾几何时,彼此在一起热烈地争论和探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坦露在别人面前。加之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间对对方的性格、脾气、爱好、兴趣等等能够深入了解。
即便你在学生时期不太引人注目,交往的范围也很有限度,你也大可不必受限于昔日的经验,而使想法变得消极。因为,每个人踏入社会后,所接受的锻炼均是百般不同的,绝大多数的人会受到洗礼,而变得相当注意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即使与完全陌生的人来往,通常也能相处很好。由于这种缘故,再加上曾经拥有的同学关系。你可以完全重新展开人际关系的塑造。换言之,不要拘泥于学生时期的自己,而要以目前的身份来展开交往。
谁没有几位昔日的同窗,说不定你的音容笑貌还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千万不要这种宝贵的人际关系资源白白浪费掉。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努力地去开发、建设和使用这种关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运用同学关系呢?
(1)加深关系,让同学主动帮助办事儿。
姚崇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宰相,权倾当朝。
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那是在姚崇高中秀才后,与一位叫张宗全的秀才同拜一位老师门下继续深造,以期将来能考中进士,光宗耀祖。
一次,老师要姚崇与张宗全就某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两天之后他要考核。这两位学生下去都精心作了准备,将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来。事有凑巧,姚崇与张宗全所写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且观点相当一致,这如何不使老师为之恼火?没想到自己门下两位最得意的门生敢剽窃他人的作品,这如何了得?
看到这种情况,姚崇据理力争,声明文章绝非剽窃。而张宗全作品也非剽窃他人,但为了平息老师的怒火,他就对老师说:
“这实属学生不该,前两天与姚崇兄弟论及此题,姚兄高谈阔论,学生深感佩服,遂引以为论。”
老师听到这番话,也知错怪了两位学生,就平息了心中怒火。事后姚崇心里对此深感佩服,为张宗全的广阔胸襟所感动。姚崇当了宰相以后,遂向唐玄宗推荐此人,唐玄宗在亲自考核张宗全的才华之后,深以为信,便封了他一个正三品官街衔,专职外藩事务。
可见,人情在同窗关系中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张宗全就很巧妙地运用了这个技巧,在一些较无关紧要的场合中,自己吃些小亏,作些让步,送个人情给对方,使姚崇一辈子都记住了这个人情,最后使张宗全获得了一辈子的荣华宝贵。
(2)经常聚会,以求关键时候帮把手。
有人说:“同学之情只有几年,一旦缘尽则情尽,可值得留恋的。”
这其实是很错误的想法,要知道,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既为同学,实是缘份不浅。虽相处时间不长,但这中间的关系值得珍惜,值得持续下去,这不是多此一举,而实属必要!当你与同学分开后,还能保持一种相互联系、愈久弥坚的关系的自豪感,那对你的一生,或者说对你将来所要达到的目的与理想是会有很大好处的,这其中的有利方面,也许是你所未想到的。
三国时蜀国的创建者刘备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那是刘备还在读私塾时,由于刘备讲义气、聪明,因此成了同学中的头,在这几年中,他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与他们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后来长大了,大家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刘备与这些要好的同学也就各奔东西了。
但是,虽然大家分开了,刘备却很注重经常与同学保持联系。其中有一位叫石全的人,是刘备读书时最合得来的朋友,他读书后,仍回家继续供奉自己的老母亲,以尽考道,靠打柴、卖字画为生。刘备不嫌其清贫,经常邀请石全到他家做客,共同探讨当时的天下形势,这样的聚会每次都很成功,刘备与石全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加强,情若手足。
后来,刘备为了实现自己心中宏伟的目标,就带起了一支队伍参加了东汉末年的大混战。初时,刘备军事实力很小,不得不依附其他人,在一次交战中,刘备所带的军队被全部歼灭,只他一人逃脱,被石全给隐藏了起来,逃过了一劫。
可见,同学关系有时在很危急的关头能帮上大忙,能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但是,一定要记住的一点是,这中间的好处是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如果在你与同学分开之后并没有经常性的相聚,那关系之好从何谈起,从中受益则更是一纸空文了。所以,只要你有这份心、这份情,真诚地维持分开之后的同学关系,那你的人际面会更加的广泛,路子也会比别人多出几条。
(3)参加同学人,办事儿求得照应。
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的极大刺激,造成许多人的目光短浅,特别是在同学关系上,相聚时漠然处之,分开后互不来往,“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直到遇到困难时才想到同学,那就为时已晚矣!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提高,大家也加深了对各种人际关系的认识。许多人在与同学分开之后,还经常保持着联系,或成立一个组织机构——同学会,这实在是一种十分有见地的方法。“每年一小会,十年一大会”,大家虽已不为同学,但关系愈聚愈坚、愈聚愈惜,彼此相互照应。
6.一声乡音分外亲
“他乡遇故知”,被列为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一句“老乡见老乡,眼里泪汪汪”,更说明老乡间亲情是多亲厚。“亲不亲,故乡人”,由于大家彼此是同乡,能顺利地交成朋友,完成所托。
大学里常见“老乡会”,不管校领导禁止不禁止,这老乡会就是生生不息。每年当新生涌入的九、十月份,寻找老乡的活动也就拉开了序幕。这种老乡会确实给大多数同乡带去“实惠”,解决了不少困难。这种利用“乡情”的凝聚力,使我们在求人办事时,顺利多了。
在求老乡时,你要让对方放心。你要巧妙地采取言谈的技巧。会说话不等于耿直、直来直去,也不等于口若悬河,故弄玄虚。托同乡办事时,更应知道老乡的喜恶。要老乡答应某一请求,直说不行,要会曲说;正说不行,反面来说;实说不行,虚说却成功。而人们的目的主要是办事儿,而不是追究你怎么说。
记住,求老乡时,一句浓浓的“乡音”会勾起对方一种亲密的感觉。乡音这件法宝,是你求老乡办事的一大绝招。你要会运用。有时切忌在公众场合用乡音与之交谈。因为有的人并不想让别人对其知根究底。但大多数情况下,乡音是联络感情的重要工具之一。
办什么事,求什么人。求对了人,说准了话,令你办起事来,成功的机率增大。如果你让和尚帮你杀鸡,而令道士为你念《金刚经》,这种事儿,你甭想成功。“物有所值,人情不同”,你要善于利用不同的人来完成你不同的要求,请不同的人来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