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400000007

第7章 现代美国的“中国诗群”(7)

第三节 当代诗人

1.概述

中国诗的影响与新诗运动同步在1922年达到了高峰,以后也同步逐渐趋于消退。从那时起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保守的艾略特——新批评派占统治地位,对中国诗歌的兴趣保持在少数几个诗人身上。到了50年代末,“垮掉的一代”的风暴,连同其他反学院派诗歌运动席卷美国诗坛,“中国热”才再次潮涌。

与第一次浪潮的不同在于,它并未轰动一时,却持续得较久。今天,四十多年过去了,仍未出现衰退的迹象。

使我的研究更困难,或者说更有意思的是:目前对中国诗歌的认识早已不像1910年那样有限了。那时庞德或韦利的一个薄薄的译本就可以引起轰动,成为尽人皆知的话题,也使我们的“影响研究”有根有据。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国诗歌译本相当多,被英美学者解释得更完备。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国诗人各选一位中国古人为师:白居易,元稹,林和靖,王维,寒山,苏轼,分别有崇拜者。

今日美国诗更加多样化,第二次浪潮自然也比第一次更为多姿多彩。

与新诗运动时期相似的是,当代美国诗接受中国影响最多的是反学院诸派——黑山派,垮掉派,嬉皮士运动中出现的禅道诗派,新超现实主义诗派,而学院派则更倾向于接受欧洲传统。中国影响与“美国性”持久一世纪的结合,证明它是美国现代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美国文化中与欧洲传统相对的制衡因素。

在这样短的篇幅之内,对今日美国诗歌所受的中国影响作一概括,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今美国诗歌的多样化,也导致我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复杂化了,而且永远不可能“完整”,这个名单还在不断扩大。

理查德·威伯的抱怨——“对我来说,分辨出极富魅力的简洁和拙劣的简单间的区别真是太难了。”中国古典诗,至少是在它的优秀诗作中,简单只是表面的现象,只是第一眼的印象。“只有重读,”康拉德·艾肯说,“才能理解中国诗人如此绝妙的选择。”

也只有当回头看去,才能懂得在简单的伪装之下,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歌感兴趣,其文化政治动力何在。在后工业社会中,“清静无为”携带着抗议。这正是中国诗第二次浪潮能在几乎30年后,仍旧处于高峰的重要前提。所以,只要这个社会对人类异化的危险继续存在,中国诗歌将依旧提供灵感。

中国诗歌第一次被美国当代诗歌接受时,只是一个反文化遥远的样板,而现在扮演的却是更为复杂的角色。禅和道的思想已得到更加多样化的解释而中国诗的语言方式、风格方式,继续成为美国诗人寻找自己声音的指路牌。如此看来,中国热的浪潮在最近的将来还不会出现衰退。

对中国影响的研究并非可有可无:它是理解美国现代诗歌的一个关键点。

2.英加尔斯(Jeremy Ingalls,1911-2000)

杰雷米·英加尔斯是三四十年代诗人中不多见的坚持中国诗风的诗人。她出身于新英格兰商贸世族,家藏大量关于中国的书籍和中国文物,因此从小受到中国文化熏陶。高中时开始研读中国经典之英译,然后研读了两年古汉语。

1936年得到南京政府奖学金让她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学,抗战爆发使她不得不中断学习。1944-1947年在芝加哥大学师事陈梦家先生学习中国文化。50年代任洛克菲勒学院文学系主任,后任美国语言学会亚洲部主席。

英加尔斯有许多诗篇以中国为题材,在1941年出版的诗集《玄学之剑》(The Metaphysical Sword)中,有几首出色的作品:《致杜甫的一封信》(A Message to Tu Fu),《致知识分子》(For the Intellectuals),以及以屈原生平为题材的《公元前200年,公元2000年等等》(200B.C.,2000A.D.,etc.)。

1945年英加尔斯出版其毕生力作叙事长诗《塔尔》(Tahl),其中的主人公塔尔是个美国知识分子,从小对中国感兴趣,他在西班牙作战,又志愿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全诗耽于玄思,诗人关心的是,中国文化传统在本世纪急剧的政治变化中能否存活。

在1982年与笔者的通信中,这位年事已高的老诗人,对《塔尔》这首大量描写中国文明与现状的长诗之被人忘却很为恼怒。她认为此诗在左翼和右翼批评家那里都没得到好评,实际上他们无法理解这部合东西文明的努力。

笔者读了这部长诗,觉得确是不可多得,但就语言不容易读懂形式而言,恐怕不容易读懂。相比之下,英加尔斯一些写中国的短诗,例如本书下文中将引用的写孟浩然的诗,优美动人,悲怆但含蓄,很得中国诗之神髓。

3.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

美国五六十年代诗坛领袖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所受的中国影响值得研究,他和庞德两人是对当代美国诗歌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本书将讨论的重点。威廉斯本是新诗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重要诗人之一。他诗中的中国影响,早期隐而不显,到晚期才渐露痕迹。

威廉斯坚持美国诗必须是植根美国本土,因此他一向拒绝承认他受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种异国诗歌的影响。我们分析他的作品时很难引证他本人的声明。威廉斯曾经否认受到过庞德影响,结果许多研究者却证明了庞德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明显可见,同样,在威廉斯所受中国影响这个问题上,也要让作品说话。

威廉斯1917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致需要这本诗的人》(Al Que Quiere)是意象派诗路,缺乏个人风格。1922年他的第二本集子《酸葡萄》(Sour Grapes)出版,已经摆脱了不成熟的痕迹,而译者认为是中国诗的功劳:“此集中的诗大部分摆脱了先前那种粗糙的苦味,而有了庞德所译中国诗那种清朗(serenity) ——这种风格,庞德以及其他诗人都在自觉地使用,而且用得很成功。”

庞德这个敏锐的观察家,很早就注意到威廉斯的独特诗风,在给威廉斯的信中他说:“你能够……把环境置于你个人之外,而且使之保持精巧的客观性。” 庞德用同样的语言描述中国诗的特点。庞德坚持认为威廉斯的“客体主义”是他的“表意文字法”(Ideogramic Method)的最佳体现。1936年庞德出版“表意文字系列”丛书,第三本预定为威廉斯的《美国本色》(In the American Grain)。只因书商破产,计划中断。

威廉斯自己直到晚年才透露出他对中国诗的热情。1957年,他为雷克斯洛思所译《中国诗一百首》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称之为“我有幸能读到的用美国本土语言(American idiom)写的最精彩的诗集之一”。(重点号是本书作者加的。)

谈到杜甫的简朴轻巧时,他说:

与这种简朴比较起来,西方诗总是着力过多。你不能说其中少艺术,因为我们都被这些迷住了。你瞧,好像只是几行脆薄的诗,却是不可摧毁的。……在英国诗和美国诗中找不到可以一比的自在无羁的作品,在法国诗和西班牙诗中,就我所知,也没有。

在他临终前不久,60年代文坛最重要刊物《新方向》(New Directions)刊登了他与戴维·拉菲尔·王(David Rafael Wang)合译的中国译选《桂树》(The Cassia Tree)。在按语中王也指出这些诗是“用美国本土语言进行的再创造”。

本书下文讨论中国诗翻译时,会讨论《桂树》这辑译诗中,威廉斯向他的老友兼宿敌庞德悄悄地致意。

威廉斯认为中国诗适合于写成美国本土语言,也就是说,中国诗适合于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美国化”(非欧洲化)诗学原则。这将是本书讨论的中心论题。

4.雷克斯洛思(Kenneth Rexroth,1905-1982)

肯尼思·雷克斯洛思是美国现代诗一个重要的领袖人物。不少论者认为,他和威廉斯是五六十年代美国诗的东西岸两位“教父”。少年时在芝加哥学画曾与闻一多同学,投入“芝加哥文艺复兴”诗歌运动。定居加利福尼亚后,又成为50年代“旧金山文艺复兴”的发起人,号称“垮掉一代之父”。60年代后期起隐居于加州西部山区。

雷克斯洛思诗风开阔流畅,挥洒自如,深受中国古典诗熏陶。1956年出版的《汉诗100首》对垮掉派诗人影响很大,1970年与钟玲合译《兰舟:中国女诗人诗选》,1979年出版《李清照全集》。他取了个中国名字“王红公”,并在他发表的中国诗翻译中,经常加入署名“王红公”的创作。的确,他的某些仿中国诗可以乱真。

下面这首诗,没有混在译诗中冒充中国诗,而是取了个德文标题“回忆”(雷克斯洛思祖籍德国)。好像是追溯他的日耳曼文化之根,却是中国诗风:

在我的茅屋门前,

深埋在山林之下,

古老的银杏树中,风声

像丝锦的琴瑟。

雷克斯洛思最具雄心的作品是他的抒情长诗《心的花园,花园的心》(1967)。此诗用道家精神内审自己的感情世界,本书将在最后一章详析。

雷克斯洛思的不少“中国诗”,有典型中国山水意象。他还写有许多情趣盎然的小诗,其中一首《红枫叶》写他驱车驶过小城,那里曾住过他年轻时的恋人,结尾是这样的:

我沿着河驶去,

看到一个孩子在钓鱼,

在清澈的河水中,

在纷纷的落叶里。

然后,我驶向雾中的落日。

典型的中国赠别诗式的淡淡伤感。雷克斯洛思曾经盛赞威特·宾纳翻译的悼亡诗。这种赞扬当然出自心底的钦佩。雷克斯洛思在哀悼妻子之时,写出了自己最好的几首诗,即题名为《金斯河峡谷》的那组诗:

月亮落入幽深的雾中,

好像金斯河峡谷

装满了细密、潮湿、温暖的纱布。

石头在暗暗发光——

望景崖,我们躺着

又是一个满月,我们第一次

窥见月亮的这个峡谷。

然后他像元稹的《遣悲怀》一样回忆了他们夫妻平生的某些细节。然后诗人写道:

想起元稹伟大的诗篇

凄切得叫人无法忍受;

在春水边,我孤独,

比我以前能想象到的

更为孤独,

感情十分真切。雷克斯洛思曾与台湾女诗人钟玲长期合作翻译中国诗,他接受的中国诗影响也偏向于阴柔婉约的一面。在美国现代诗人中,能把中国诗风的抒情气质学到手的诗人,并不多见。雷克斯洛思揣摩中国诗多年,所得甚多。

5.艾肯(Conrad Aiken,1889-1973)

康拉德·艾肯是美国现代文坛耆宿,身兼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早在新诗运动时期便活跃于文坛。艾肯的诗风是传统的,注重诗的音乐性。与反传统的新诗运动诸派对立,经常卷入争论。但是在新诗运动时期,他已转而欢呼“中国的精神入侵”,认为中国诗比欧洲浪漫主义更能显示感情深度。他大胆预言中国诗将对美国诗歌发展起重大影响。

艾肯晚年作长诗《李白来信》(1955),被论者评为他后期创作的最高峰。“以李白为化身,读出了他自己心灵的历史篇章。”

在许多批评家看来,这位老诗人以这首诗达到了他那漫长的文学生涯的另一个高峰。艾肯承认,诗中的许多句子和片断都受了李白的启示,证明抒情精神“并未在我们这里结束,而是从这里开始”。全诗长达十二章,有很多精彩片断,我们这里只能选译一段,作一示例。

西北风狂呼,蓝鹣鸟的风

宣布秋天到来,秋分

把蓝色的海湾卷回一个遥远的下午。

李白已去峡谷的那边,

寻找友谊,寻找昔日情人的衣袖,

去写信给他早夭的子女,

或子女的子女,写信给我们。

然而,把一首纸页上的诗读出来,

加上边注,解析开

意义的七层棱镜,从苣菊的

绯红一直排列到天蓝,那必然是把我们的理解

强加于李白:正如他把自己的理解

强加于他的前贤。

而我们也和他一样收回前言:

和他一齐,消失在峡谷那边:

和他一齐,给我们已亡故的孩子

写封信,与时间一样长,与爱一样短。

艾肯自注说:“每个熟悉李白诗的人都可以发觉我谈到了他生平中某些事,也引用了他的诗某些片断。”我本人没有看出李白的片断,学得不露痕迹总是好的。

6.凯瑟(Carolyn Kizer,1925-)

卡洛琳·凯瑟同时献身于两个她认为最值得献身的事业:美国当代社会思想中的女权运动;美国当代诗坛的师法中国之潮流。

应当说,这二者难以契合,中国诗至少无女权思想可言。但是凯瑟竟然做到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在她的“仿中国诗”中,说出了现代女性的感情和痛苦。她的成绩,给比较文学提供了有趣的课题。

凯瑟于1925年出身于华盛顿州一个小城,求学于哥伦比亚大学时曾学过中文。1959年她创办《西北诗刊》(Poetry Northwest)杂志,任其主编六年,此后她在各大学执教创作班,最近在斯坦福大学任教。

凯瑟自她的创作生涯一开始,就自觉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学习。1965年她的诗集《叩寂寞》(Knock Upon Silence)书题得自陆机《文赋》“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以求音”。其中仿中国诗一辑,诗评界认为极成功。

这些诗实际上是从中国诗取得灵感“改写”的诗,中国古典诗,尤其是乐府民歌那种清丽的抒情气质,化入了现代美国妇女的生活经验之中。而原诗的一部分意象,与现代美国妇女生活的情景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崭新的感情结合体。

1985年,她的诗集《阴》(Yin)获美国最高文学奖普利策奖,这是美国诗歌界对她的“中国诗”早就应当给予的承认。

“改写”古诗如何取得现代境界?我们先看这魔术中比较简单的一首。

《藏起我们的爱情》,本取意自《乐府诗集》梁武帝《有所思》:

永远不要认为我离开你谁言生离久

是因为自己想走。适意与君别

永远不要相信我住得很远

除非是不得已。

离别一整天

黝黑的香味还留在我的皮肤上。衣上芳犹在

我到哪儿都带着你的信。握里书未灭

衣带已经可以在腰上绕两圈。腰中双绮带

我真盼望它把我俩捆在一起。梦为同心结

你认为我们俩藏起爱情,常恐所思露

是因为往事伤心?因为迷信的恐惧?瑶华未忍折

我们是野蛮时代二个公民

早给教会了伪装和自我克制,

藏起我们这芳香的,危险的爱情。

凯瑟并无必要精通古汉语,也并没有必要精通中国文学史,如果她做到了这两点,她就成了汉学家,不能取法一点而自由展开。

“衣上芳犹在”和“常恐所思露”,就这两行已足够作为一首优美现代抒情诗的依托。新诗运动时期诗人之所以崇拜中国诗,因为“中国诗人很少写爱情”。凯瑟“重新发现”了中国爱情诗:爱的无望,用一种微妙的,有节制的悲观调子,徐缓地写出,痛苦在这些诗中,变得更加深沉。

7.麦克娄(Jackson Mac Low,1922-2004)

同类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乐土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乐土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 从大地走向大地

    从大地走向大地

    2004年夏天,作者在养病期间无意中接触到19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这些才华横溢的俄罗斯画家的油画将作者带入一个优美深邃的境界,引发了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赞叹与欣赏、探索与思考。作者的文字淡泊宁静,却能将读者带入深远的意境,跟着作者的思绪,我们看到了一粒种子是如何成长,最后变成一艘远航的船的过程;看到了森林与海洋的对视与相溶,看到了秋天美丽宁静的树林,薄暮时分钟声中的教堂,强烈光线下的雪地与沼泽,还有从容不迫地流淌着的小溪,比肩而生的青黄的小草,这些生活中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是一本能给人带来极大美感的随笔,给生活以希望,给心灵以阳光。
  • 大巴山的呼唤:党的好女儿王瑛

    大巴山的呼唤:党的好女儿王瑛

    本书成功地塑造了真正爱民为民,奉献牺牲自己的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朴实亲民的形象。王瑛同志生前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2006年7月被确诊患肺癌晚期,仍坚守工作岗位。2008年11月27日病情恶化,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不幸去世,年仅47岁。参加工作27年来,王瑛同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职责,热情服务群众,坚持艰苦奋斗,保持清正廉洁,做出了突出成绩。
  •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

    该书以“中外世界文学名著赏析”为副题,涵盖《红楼梦》《匹克梅梁》《西游记》《哈姆雷特》《悲惨世界》《三国演义》《老人与海》和《水浒传》等中外名著。作者在导言部分便开宗明义,对文学与文学的功能做了界定,阐明了人和人生、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 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

    我们也唱着这支歌奔赴了北大荒…… 本书的作者是记者出身的作家,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大概每一个知青战友都会唱这首歌、它是电影纪录片《军垦战歌》的插曲。本书的类型是他最擅长的纪实文学。书中主要描写了哈尔滨、上海、北京的六十多位知青,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产,在“前青知时代”或“ 后知青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又最具个性的故事。一群意气风发背着行李的上海知青坐在大卡车上。这首歌曾让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浩荡。,他们高唱着这支歌向塔里木荒原进军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古代情缘

    穿越之古代情缘

    彬儿是一个刚刚失业的女子,一场车祸把她带到古代。在这里她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奇遇也结识了她冷漠无情指腹为婚的楚健君:英俊潇洒的王爷杨晨:神医李希,还有……她究竟会选择谁?
  • 女人婚姻纠葛

    女人婚姻纠葛

    小说讲述三个年轻女人婚姻生活,她们是对方的闺中密友,性格截然不同,却又无话不谈。婚姻生活中,她们彼此羡慕。在婚姻的潮水中,她们失望,守候,追寻。兜来兜去,却发现现有的生活根本不属于自己,于是她们身在婚姻的围城中,追求围城外的幸福。
  • 重生变萌妹纸

    重生变萌妹纸

    这就是一个肥黑丑不谙世事的丑小鸭重生回到五岁变萌妹纸的故事!纳尼!这什么?重生福利随身空间?空间里有各式各样的丹药、灵泉等,还有个百科小精灵!林萌萌表示这外挂太牛逼了!
  • 重生:美人杀手惑天下

    重生:美人杀手惑天下

    【女强】美女杀手异世重生,看她玩转朝堂与江湖,魅惑天下!她是国家顶级杀手,拥有天生灵力,虽然表面看似天真无邪,但却心狠手辣,只是因为在一次执行任务中遭人暗算,竟然狗血般的穿越了,灵魂附身于北寻国皇后身上,只是,这个皇后,虽有着倾城之姿,但却是个草包,表面风光一片,实则无尽凄凉。后宫的女人处处欺辱她,就连皇上也对她白眼相看,她只是他们的棋子,她的四周全是算计。笑话,她堂堂一个国家顶级杀手,聪明如她,狠毒如她,怎么可能随人欺辱任人摆布?想要欺负她,算计她,那就要看他们有没有这个本事!她的人生格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定斩草除根!”欺辱、阴谋、算计,看美女杀手穿越后如何应对如流!
  • 丑颜嫡女

    丑颜嫡女

    宅斗+女强+权谋她,胆小懦弱,虽是嫡出,却备受冷待,不但被冠上“京城第一丑女”之号,还连累母亲由妻成妾;她,医药界的天才博士,亦是国家的超级特工,腹黑心狠,做事从不留余地,却阴错阳差死在自己设计的流弹手中。一朝灵魂穿越,嫡女成继女,且由她:一斗刁仆恶奴;二斗嫡姐庶妹;三斗嫡母姨娘;四斗祖母姨奶;五斗亲王王妃;六斗。七斗。她在处处阴谋的大家庭中举步维艰,却能步步为营;在暗潮汹涌的皇亲贵族面前,游刃有余;身份、地位、相公、自由,她到底能不能心想事成、得偿所愿?片段欣赏(一)“多谢啦,丫头。”顾瑞辰摇晃着手中刚刚从她胸前衣袋中掏出的发簪,满脸笑意。“你——还给我!”舒安夏杏目狠瞪,恼羞成怒,身体一个灵巧的旋转,就向他扑了过去。顾瑞辰得意地扬起眉,脚尖一点,身体便窜出了几丈之外。看着顾瑞辰消失的背影,刚刚还恼羞成怒的舒安夏,嘴角扯出了一抹邪恶的笑。她早就知道园子的主人不可能轻易让她从皇帝手中带走东西,所以在她出门的那一瞬间,她将她的发簪和皇帝给她的发簪做了交换。轻轻地摸了一下还在她头上插得完好无损的发簪,不知道当顾瑞辰知道他费尽心思抢走的,只是街边卖一两银子的地摊货之时,会有怎样的表情?
  • 告别演出

    告别演出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爷,别过分

    王爷,别过分

    与太子大婚当日被拒之门外惨遭凌辱沦为笑柄,转眼间便改嫁给太子的皇叔成为当朝最富盛名的轩王正妃。嘲笑我身残?奚落我无能?说我是克二娘克亲娘又克自己的扫把星,只是占着太师嫡女的尊贵身份,才有幸做上了王妃,其实就是天下第一的废物?切,姑奶奶我是真心不想计较。若不是我神机妙算道行高,怎么能亲自设计把自个儿嫁给了如意郎君?瘸女成王妃,是继续掩盖风华还是尽显傲姿绰妁?在太师府隐忍偷生只为不招人耳目活的清静,奈何上天不肯给她这个机会。那她只有奋勇直上,褪尽铅华,将绝代风姿傲立在本属于男儿的朝堂之上,笑傲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女翻译官

    重生之女翻译官

    【简短版】外交部发言人秦卿,亿万富豪孙景炀,驻英大使余青童,三个男人异口同声:“晓云,你必须在我们中选一个!”她穆晓云只想靠本事吃饭,靠双手赚钱,靠头脑发财,为什么却引来一堆高干富豪追逐?她最烦的就是男人了!“选了一个呢?”“剩下两个就终身不娶!”【详细版】前一世,穆晓云是个为爱轻生的傻女人,再次醒来,却已经回到十年前……这一世,穆晓云决定斩断情丝,此生此世不再相信任何一个男人!现在的她只愿意实现自己前世未竟的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官。然而命运之轮,却再一次把他,孙景炀,带到她的身边……她曾经为他怀过孕、流过产、捉过小三、赶过红颜、防过闺蜜、斗过婆婆……这种生活,她上辈子已经过够了!却没想到,曾经的花花大少,这一世却变成了深情专一的男人。只是他身边蜂蜂蝶蝶依旧环绕,而她,已经不想再上演那种无聊的婚姻保卫战!片段一2005年6月1日,南部,S大校园。“你不安好心。”小小年纪就当自己表妹的狗头军师,指点她怎么挽回男人。秦卿越看越觉得这个女孩子可怕。“我又没有害冯茹,你那么担心干嘛?”促狭的杏眼里,恶作剧的光芒一闪一闪地。冯茹在旁边弱弱拉穆晓云袖子:“晓云,从来没有人敢这样跟我表哥说话……”片段二2008年,5月18日,四川,北川。“穆晓云,你疯了,军人的铁则就是无条件服从命令——”秦卿漆黑的瞳仁充满怒火,盯着眼前满面血污,只剩下一双明丽美眸的佳人,“现在,我命令你,马上给我回学校去!”“长官,难道你不知道我在擅自上飞机之前,已经把退学信交到了教务处吗?现在你不能命令我了。”看着他脸色铁青,她冷冷一笑:“不是所有女人,都只敢在男人身后瑟瑟发抖的!”说罢,她毫不迟疑地跳上了他的抢险救援车,往灾区中心点飞驰而去。【新文推荐】江洋大盗重生到软弱的豪门大小姐身上,一睁眼就面对未婚夫悔婚,伪善的庶母庶妹假仁假义,父亲偏心母亲无能,她要如何扭转乾坤,活出不一样的过去?《重生之小姐你好毒》:
  • 豪门溺宠:冷少的盲妻

    豪门溺宠:冷少的盲妻

    有一种情叫做一见钟情,有一种恋叫做初恋。他们曾是校园内令人羡慕的甜蜜情侣,却最终未得圆满。再次相见,一个已是霸气的总裁,而另一个则失去了光明跌落黑暗之中。她看不见他,所以不知道眼前是何人,而他则选择了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当年的误会让他在爱与恨之间纠结,可最终都不忍伤她分毫。一场事故意外的解开了当年的误会。心结解开,他对她爱的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