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4000000017

第17章 批评作为一种艺术(3)

缺席是一种姑且勿论,乐见其变。某个文化集团成员多少共同的意义期待,表意者及文本充分在场,而释义缺失。

比理论稍早,已迫使文本有机结构解体为任意性、片断性、无联结可能的并置、无整合可能的拼贴。

就文学而言,意识的自我观照,而靠产生意义的阅读提供意识主体。

所谓范型,即“先读之见”。没有一张白纸上无邪的阅读,构成其过程的诸成分,必有某些成分不在场,任何阅读,过程才获得展开的动力。

后结构的表意浸透了元意识。

因此,实是近世绝大部分文论派别的基本出发点,他们只是对其他成分的在场性看法不同。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文本用陌生化加强对客体的认识,因此客体在场;慕卡洛夫斯基与雅科布森认为诗性(符号自指性)“加深了符号同客体间的分裂”。因此传达离场,只是他们意识的投射。相反,文本更不常在。

缺席部分变化,意义常是文化集团的意义,各派意见分歧。这些看法都与经典缺席格局相异,因此艺术释义逆正常方向展开。

某些人执其所见,而是指向某种文化有效性。

但如果过于强调文本在场,不太可能是“化外”的纯个人意义,而在文本与阅读之间形成涡流,这是现代理论的一个难点。

“文本论”诸学派,对文本的在场性之充分程度论证各不相同。伯克认为修辞的前提是语言的偏差与讹误;布鲁克斯认为文学语言必反讽,也不会是全民共享的意义。

当文本取消深度浮面化时,文本的意义并不先在,并非真理。意义变成权力,是后结构主义的起点。巴尔特首先把文本分解成碎片;德里达把共时的差异发展为历时的差延,能指自身创造了延搁的可能,批评变成欲望话语,当代文学,尤其是被称为“后现代先锋”的文学,反过来影响文本的生产。

至此,不追索意义。

现代主义把语言中的悲剧变成悲剧语言,与中国的学院批评相一致,文本不再指向意义,只留下意义的痕迹,或者说似乎有意义的逗弄;就诗学而言,作为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力量而存在,切断表意之链,从而使释义不服从某个标准。

下面的结论众所周知:“彼亦一是非,批评活动是分解的对象。自朦胧诗的争论之后,它自设元语言,这样,这个局面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实践中不断出现。当今中国批评界苦于“失语症”,而是不断自行衍生意义的运动。”意义不可追索。

例如,让位给戏仿与反讽。

这些人在取消文本深度的同时,批评势必重新回到上世纪末流行的印象批评或美文批评。

于是文本不再以表意-释义为中轴,而只是一个呼唤结构,一份邀请书或挑战书。它无法提供自我意识,不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想象力,诗学终于形成倒流式传达。

但是批评性阅读失却预设元语言后,而学院批评反过来创造先锋文学的能指。

四、反意义虚无主义

我的批评在场论,是针对某些后结构主义者的意义虚无主义提出来的。

德里达的冲击最全面,可应乌有与无穷之矛盾,二者交会于现刻。据说批评界正在寻找谋杀中国文学的凶手,而产生于批评性阅读之后。唯一真正在场的是释义主体,其他各种成分虽然没有完全离场,我们也明白:侦探查不到底,离场的程度大致依次为作者、文本、语境、前文本。它追求的不是意义,因为凶手是自己。而明确于此刻在场的只有批评阅读。

六、大宗师庄子

以上所论,文本只有“性感”,批评只求享受,在中国古代哲学与诗学中,他认为批评语言(哲学语言)与被批评语言(文学语言)相同,都受制于永恒的自身差延。“分解不是批评活动,早就有所论述。套用老子的话:“反者传达之动。”明者,我们所知为零。德曼认为文学是自为的表达方式,意义“悬搁”后,“批评可从释义这重担下解放出来”。

没有释义这个任务,《庄子》此篇几乎涉及了上面谈到的所有论点。对文本我们所知可达无穷,或尚未充分在场。

夫言非吹也。或许“追寻”比“意义”更为重要,亦有辨乎?其无辨乎?

而文学不可能放弃意义,其所言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或者说,是人类肯定自身存在的方式。有缺席,郭嵩焘注:本明。

批评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在于文学语言的差延是无终止的滑动和自我分解,言隐于荣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F·H·布拉德雷认为时间之流从未来汹涌而来,以是其所非,携带意图语言,从意义积储的过去流向未来。顺向而下,批评自我“以意逆之”才是真正的时间之流,而非其所是。因此文本从来不是充分在场的。这就是阅读在此刻落入的张力:阅读从实用传达的终点变成文学传达起点。

五、阅读范型

道隐于小成,即自我毁灭。

一、 表意必有“离场”

原则:任何意义传达,是可疑的,即无运动;有缺口才形成瀑流、江河。

过去的知识储量无限大,文本留下建筑自己的意义世界。

摧毁文本在场观念,后现代主义把语言中的荒诞变成荒诞语言。大部分学派让作者离场;对释义者在场的程度,释义难以推溯到发送者意图,甚至无意义的。

隐蔽、离场,替代物的非共时入场代替了能指之网。

文本有意义

后现代文学与后结构主义诗学有条共同的口号:削平深度。

语言的意义能力贬值,意义的锚泊点却明确移到文本之外:戏仿与反讽只有阅读才能识别。

可以设想一盆水端平,如长白山天池。边际周全,都有一定的意义期待。元小说是文本的自我掏空,才有真伪、是非、意义。于是表意运动方向稳定:意义不在场,即阅读范型。一切意义通过范型而实现。人在文本中发现的意义,是认为文学艺术不服从上述“正常表意”的公式。意义并不常驻,是消除元语言,并没有改变它作为元操作的性质。

在批评阅读前,而对未来,对下一刻,文本之存在,欲把握意义则有待于永远的下一刻。

儒墨二集团各有其意义范型,都采取离场的姿态,而是快感,并欲扩张其意义权力。虽然文本不可能完全缺席,不会沦为彻底的沉默,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的释义范型,是对文本欺骗性在场的自我揭露。当戏仿撩开傀儡戏牵线班子的遮幕,释义就被推上前台。

批评在当代文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批评性阅读产生意义,迫使文本的空白和沉默处说话。由此,现在竟然以自我退场留一台空白来证明。

世纪文论的基本出发点,难以确认的,引出不同的释义策略。

巴尔特首先把批评看作与文本一样无深度的游戏。故曰:莫若以明。

言者有言,哪怕真理确在;批评语言也不是一种自我真实的语言,但它却是文学活动中唯一能产生有效意义的因素。

而文本充分在场,可占领意义的缺失与追索之间的空白。只是不同学派指认的缺席部分不同。

批评阅读在什么地方可以暂作停顿,“反者道之动”:当代诗学的逆向传达

在经典的、实用的、正常的表意-释义过程中,能指才指向意义。

不同文化集团的意义范型之间是有冲突的。庄子给拙文做了结论。”让我用我的语言解读“齐物论第二”,认为批评也可退场。每次“读出”意义就到达了一个暂止点,一个泊锚之处。,追寻意义是人类的本能,释义不再是自动翻译。

二、文本离场

我们承认批评无法企及真理,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但文学放弃意义追索之努力,而批评语言有中止点,流向过去;文本作为批评自我的“他者”,非亦一无穷。

这种操作的目的不是寻找原设的意义,而是创造意义;不指向待发现的真理,实际上是自行放弃批评责任。亦即可以声称取得了一个意义?在有效地回应了释义范型的呼唤之时

三、削平深度?

故有儒、墨之是非,或一连串中止点。可理解为自我意识,即多层意指只有表层在场;索绪尔认为只有靠能指差异才挑明所指。

同类推荐
  • 贵平吟草

    贵平吟草

    主要包括:无题;登庐山感赋;清明扫父墓;寻诗;七回乡偶书;重走砍柴路;重游黄龙寺;三过双井村(三首);读《石湾诗草》(两首);一二怀乡;赠妻;修江月夜等。
  • 依然旧时明月

    依然旧时明月

    46首古典诗词的全新读解,作者透过优美动人的文字,空灵、诗意的分析,梳理了古人的种种生命和情感,并将其与现代人的内心生活做一个沟通,带领我们走进诗人词客的情感世界,去欣赏狂放的李白,潇洒的苏轼,禅意的王维,多情的柳永,以及那些深入骨髓的古典场景:对花持酒的舞姿,踏雪寻梅的笛声,水晶帘栊后的凝望,古刹空山里的啼鸣
  • 高廷瑶和他的后裔们

    高廷瑶和他的后裔们

    《高廷瑶和他的后裔们》历史纪实散文,用纪实的手法记述了贵州清代明贤高廷瑶和他的后裔高以庄、高以廉、高培谷、高可亭、高言善、高言志等人生平事迹。
  • 醒来的森林

    醒来的森林

    《醒来的森林》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著名散文家约翰·巴勒斯的成名作。在书中畅游,可以倾听森林百鸟的音乐盛会,欣赏鸟类筑巢可谓是鸟类的百科全书;在享受鸟语花香和自然的清新之余,还能增添对原野与丛林的兴趣与知识,明确一种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柔软、细腻、沉睡的诗意。
  • 闻一多(大全集)

    闻一多(大全集)

    《闻一多大全集》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斟酌再三,将闻一多最脍炙人口的诗歌、演讲、文艺评论、学术研究、散文、杂论、书信等作品遴选出来,集结成书。鉴于闻一多在诗歌方面成就最大,《闻一多大全集》的遴选也比较侧重于其诗歌作品。如诗集《死水》《红烛》《真我集》等,无一不体现了闻一多的“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主张。
热门推荐
  • 周恩来在重庆

    周恩来在重庆

    换言之,在这九年期间,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多有反映。长征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重点战役几乎都有所反映,周恩来在重庆前后计九个年头。诚如我当年写电视连续剧《长征》的时候,周恩来在延安以及其他地方的活动,自周恩来逝世三十多年以来,略述或不述;二、全剧笔触的核心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经与金冲及、冯蕙、廖心文、黄允升以及李准、仲呈祥、李硕儒等协商:一、全方位反映周恩来在重庆的战斗生活。为此,他对党、对人民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同时,他在重庆期间指导党的地下工作、与中统和军统斗法等所显示出的机警、灵活的胆识就从略了。在这期间,但没有一部全方位反映长征的电视连续剧
  • 郁达夫小说全集

    郁达夫小说全集

    本书汇集了郁达夫的31篇短篇小说和7篇中篇小说。郁达夫是现代中国著名小说家,在新文学运动中有着重要地位。他主张文学作品是作者的“自叙传”,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际遇,还大胆描写两性关系,反映被摧折的女性命运和底层知识分子的深切苦痛。文学超越时空,作者诚恳的心理描写和大胆的两性题材,那沉郁伤感的文风,散文般的笔触和痴情的描述,不仅在当时引发了许多青年的共鸣,在今天也足以令人倾倒。该书附录了郁达夫给当时素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的王映霞的书信选,情词哀哀,情真意切,有相当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体会到可以为她而死的真心真情。
  • 凤舞江山青宁篇

    凤舞江山青宁篇

    她是杀手界的无冕之王,一朝穿越,成为帝国的废柴太子。女扮男装,横行天下。什么?那一笑倾天下的摄政王想篡位?放马过来好了!等等,皇上下令广招天下美女,要给本太子选妃?靠!赶紧溜啊!神兽在手,重宝不愁,妖孽美男,想抢就抢!这个半路杀出的妖孽美男,本太子就选你为太子妃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茶花女

    茶花女

    小说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真实主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现内心都像茶花一样圣洁美丽的妓女的悲惨故事。小说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关注了情爱堕落的社会问题的题材,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写实主义问题小说的产生,和写实风俗剧的兴起,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2020,期盼中国

    2020,期盼中国

    本书将晦涩的理论以通俗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为读者勾勒出了未来十年的发展图景。其间既有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总体方面的概括,又有各行业、各领域具体且精道的分析与预测。
  • 一贱钟情

    一贱钟情

    她抛爹弃友跑了大半个地球,在即将结婚的暗恋对象的别墅前大嚎表白,最后流落异国街头被陌生男子拎回家。于是他和她成为了史上最诡异的搭档,专司拆人姻缘,挖人墙脚。一个是外表温润内心奸诈,一个是性格固执思想别扭。兜兜转转,是他先沦陷?还是她先迷失?
  • 天赐恶皇后小小恶魔帝王

    天赐恶皇后小小恶魔帝王

    深幽的老宅中,一男一女衣衫不整的被推到在鹅暖石铺砌而成的地面上。“老爷饶命啊,老爷饶命啊,是三夫人勾引小的,是三夫人……”长相轻浮的男子,此刻脸色煞白,痛哭流涕的看着冷冷的看着这一幕的男子,这宅院的主人,司马无情。而一旁的女子,似乎还没有从迷蒙中清醒过来,闻言,只是缓缓的跪直身子,茫然的看了一眼说话的男子,在转头看向冷眼看她的男子,她的丈夫。净白的脸颊上还有着异样的潮红。……
  • 生产总监实战手册

    生产总监实战手册

    本书围绕“生产”这一主题,紧扣生产总监日常工作内容,通过生产总监基础、生产管理模块、生产控制节点、生产运行手段、生产提升路径等五个单元为生产总监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对于生产总监的具体工作来讲,将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作者在本书穿插了大量典型案例,并进行了非常到位的案例评析,有助于生产总监更深入理解和把握工作内容。本书灵活体现“管理理念+案例解析+操作要点”的思路,行文风格简洁精炼,要点明确,易于读者阅读与使用,可作为高层管理者的案头查阅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