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莱尔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通过多年努力工作,终于写完一本历史巨著《法国大革命史》。卡莱尔把书稿送给他的朋友阅读,请他的朋友提意见。为了写这本书,卡莱尔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才完成这本书的写作。他有一个习惯,不喜欢保留资料,每写完一部分,就把相应部分的资料都扔掉了。卡莱尔等着他的朋友给他提建议,结果过了几天之后,他的朋友满面愧疚,失魂落魄地跑来了。朋友带来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消息,书稿被烧掉了。原来卡莱尔朋友的佣人把书稿当成是废纸给烧掉了。朋友为自己的疏忽感到万分愧疚,却无法弥补这个过错。刚开始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卡莱尔感到很绝望,他多年的心血算是白费了。绝望过后,卡莱尔重新振作起来,又重新开始写《法国大革命史》。卡莱尔对自己说,那些被烧掉的书稿就当是写得不够好,需要自己认真修改写得更好。通过不懈的努力,卡莱尔终于写成了新的《法国大革命史》。学习就是需要人们不断地努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这样才能有所收获。修行悟道的人需要不断努力,还要保持平常心,一切顺其自然。
火炼陶铸纯,他日成令器
原文:赤子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宰相之基础。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译文:刚出生的小孩,是成人的生命开端;考中秀才是以后当宰相的基础。假如在这个时候不努力用功,磨炼得不够,那就会像烧制陶器时由于火力不够而烧制不成上等陶器一样,将来有一天走向社会,始终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解读中国古代时就很重视幼儿教育,有条件的家庭会为孩子请启蒙教师。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的重要意义已经不言而喻。如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日后想有所成就,就需要付出努力。古今中外很多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付出十分努力才有所收获。
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的是宋朝时候的范仲淹。他幼时父亲病故,家中生活困难无法支撑下去,于是母亲改嫁。范仲淹跟着母亲在后父家生活,当他懂事时了解到自己身世,就辞别母亲,出外求学。他在应天书院读书,刻苦节俭,每天煮一锅粥,等到粥凝结成块状时,就把粥分成四块,上午吃掉两块,剩下的两块下午吃。冬天读书累了的时候,就把雪水浇到脸上,使自己鼓起精神读书。他发愤苦读,坚持不懈,严格要求自己。经过将近十年的苦读,范仲淹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范仲淹在官场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很有政绩。他多年的苦读,为他日后研究学问,以及在官场做官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他学识渊博,是宋朝时有名的文豪。如果没有从前的发愤苦学,也就不会有他日后的成就。
事物无定品,穷理识趣先
原文:琴书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学识,而俗子徒玩其光华。可见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故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
译文:琴书诗画,明智聪慧的人用来培养自己的灵性,而平庸的人只知道欣赏表面,没有领略其中蕴含的内容;山川云物等美景,有智慧的人从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而凡夫俗子只知道赏玩风景而已。由此可见事物本身没有固定不变的品性,是随着人们见识的不同而有高低的区别。所以阅读书籍与研究事理,要先提高自己的志趣。
解读琴棋书画等雅事,有智慧的人用来培养自己的性情,培养自己的灵性。如果只知道欣赏表面,只抓住形式,也就不能体悟到真正的趣味了。山川美景,有智慧的人在赏玩的同时能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悟出一些道理,凡夫俗子们却只知道赏玩风景而已。世界万物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是由人来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为它们作出区分。同样的一本书,有些人读了可能受益不浅,有些人读了却如过眼云烟一般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同样一处风景,有些人只欣赏其优美雅致,有些人却能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花草树木的习性,或者研究地质地貌,还有人能从观赏风景中悟出人生道理。所以事物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都是由人来定的。有智慧的人才能从寻常景物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原文: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译文:指责别人的错误时不要过于严厉,要想一想别人能不能承受;教育开导别人做善事的时候,不能要求太高,要想一想别人是不是能够做到。
解读孔子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知道悔过改正错误,就不会损害自己的德行。只是改正错误也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有些时候明明知道某些事情做得不对,明明知道自己身上存在着某些缺点,但是改正错误却并不容易。改正错误,克服缺点,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有些人相对来说,意志比较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严厉要求他们改正错误。还有一些人意志并不薄弱,却也不能改正错误,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自己犯错误了。如果严厉指责他们的错误,不仅不利于他们改正错误,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指出别人的错误,不能过于严格,要以恰当的方式使对方能够接受。
三国时,吴国孙权很喜欢喝酒。他常常在池边和群臣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喝醉以后,让人用清水浇扫群臣。醉得东倒西歪的大臣们爬起来继续喝。孙权常指着水池说,除非你们掉下去,不然就得继续喝酒。群臣大醉,东倒西歪有些不成体统。有些大臣看不过这种做法。每当这种时候,张昭就很生气,怒冲冲地走到外面去,不想和他们一样胡闹。孙权派人把张昭请回来,说大家一起玩,张公不要生气。张昭说:从前殷纣王和群臣在酒池肉林中彻夜痛饮,大家同乐不以为是坏事。孙权听了默不作声。虽然当时撤去了酒席,可是孙权心中毕竟有些不痛快。另一位大臣顾雍的做法就和缓许多。顾雍也不喝酒,当看到孙权聚众饮酒的时候,顾雍不是一甩袖子走人,他坐在一边看着大家喝酒。他也从来不像张昭那样严词厉色地劝诫孙权,他只是坐着看。喝醉酒的人,行动举止有许多滑稽放肆的地方。顾雍看到谁举动失礼就把这些记下来,等到那人清醒以后,顾雍就会把那个人喝醉以后放肆的样子形容给他听。这样一来,大家也就有所顾忌,不敢过于放肆了。
逆境砺节行,顺境销膏骨
原文: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糜骨而不知。
译文:处在逆境当中,身边都是磨炼人品行的良药利器,人的品行在不知不觉中被磨砺得十分纯良;处在顺境当中,眼前布满各种各样的武器,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人的斗志使人走向失败的道路。
解读人的一生,有可能会处于顺境,也有可能会遭遇挫折,处在逆境当中。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处在顺境中,我们都需要保持清醒。顺境中不要过于陶醉,逆境中也不要过于悲伤。如果能保持清醒,辩证地看问题,处于逆境中也是好事。逆境能锻炼人的意志,有时候在遇到问题时,人的斗志与创造力才能够被激发出来。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难题,人们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的意志力都是很好的锤炼。身处逆境中,能够使人看清楚问题,抛弃懒惰、散漫、浮华、虚荣、奢侈等不良习惯。当然处在逆境中,需要我们奋发自强,如果处在逆境中只知道悲伤失望或者是怨天尤人,那么就无法改变自己的环境了。处在顺境中,享受安逸、不思进取,这样会消磨掉人的志气。如果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眼前安逸的生活迷惑,保持积极的斗志,那么顺境也能助人成功。
文以拙而进,道以拙而成
原文: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气象!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情形矣!
译文:写文章朴实无华才能有所长进,修行悟道真诚朴实才能有所收获。一个“拙”字却包含着无穷的意味。像桃花源中狗叫,桑树林中鸡鸣,这是多么淳朴充实的景象啊!至于说寒潭中映出的月影,古树上的乌鸦,虽然精巧却同时蕴藏着衰败凄凉的气象。
解读桃花源中狗叫,桑树林中鸡鸣,这些景象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虽然不够雅致精巧,比不上寒潭古月、老木昏鸦那样肃杀凛冽、不同凡响。只是桃源犬吠,桑间鸡鸣这样寻常景致却更令人感到生意与温暖。质朴无奇,虽然令人感觉平平淡淡,却是自有其宝贵价值。
现代教育强调要把孩子们教育成聪明、有自尊、要强、有竞争力的人。小孩子笨拙退让,不善于竞争,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就会使家长们担忧。在一个竞争社会中,柔弱没有斗志,缺少聪明机智,都会使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却认为,人们聪明过了头,刚强也过了头,这时候会惹起痛苦与纷争。如果大家都能保持忠厚朴实,甘守柔弱,不争强好胜,人们的生活也就能省去很多麻烦。从表面上看老子的观点似乎与现代社会背道而驰,实际上柔弱胜过刚强、质朴胜过机巧的观点,与现代社会并不矛盾。现代人了解这些道理,对于人们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保持质朴不是否定竞争社会,而是要避免那些无用的争斗。保持质朴也不是否定聪明智慧的重要,而是要抛弃那些小聪明与奸诈技巧。
横逆穷困境,锻炼身心炉
原文: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损。
译文:贫穷困苦曲折是磨炼英雄豪杰的工具,能接受这种锤炼,对身体与精神都有好处;不能忍受这种锤炼,那么身体和精神都会受到损害。
解读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说,天要把重大任务降临到某个人身上,必然会先要他心中有苦恼的事情,使他的筋骨时常处在疲劳之中,使他常常挨饿,困乏他的身体,并且使他每次做事都不能顺心如意,以此来锤炼他的心志,培养他坚韧的性情,增加他的本领。所以遇到苦难挫折,处在逆境当中,不妨把这苦难挫折看成是上天将要托付给我重大的责任,所以用苦难挫折来磨砺我。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经受过挫折并不是好事。社会不是繁花似锦、满地春风的乐园,处在社会当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遇到过挫折与困难,当真正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遇到困难挫折,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我们能经受困难挫折的磨砺,培养坚强的意志力与忍耐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都能保持积极的斗志,那么将来遇到大的难题也就容易克服。
宽之或自明,纵之或自化
原文:有事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译文:遇到事情着急之中想不明白的人,缓松下来可能自己会明白过来。不要过于急躁,过于急躁有可能会增加紧张情绪,使他更加恼怒从而越发弄不明白。有些人你越强迫指挥他,他越不顺从,如果放松不拘束他,这样有可能他自己会明白过来。不要过于逼迫他,这样只会引起他的反感从而更加固执顽劣。
解读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做事情不能过于急躁。学习更是如此。人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一个大胖子,饭是一口一口吃的,知识也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过于急躁。想让别人明白道理,不能要求对方一下子全部接受。有时越急迫想要别人明白,别人越是想不清楚。就像课堂上老师们常说的那样,如果某一个问题实在想不明白,那么不如暂时先把它放下。过上一段时间,也许自己就能突然明白过来。有时候讲的人着急,听的人更加着急,着急之中双方的火气还有可能冒上来。所以在学习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如果一时之间实在想不明白,那么不如先把这个问题放下,休息一段时间,或者是先去学习别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再来想这个问题也许突然之间能豁然开朗。
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与之相悖。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节义与文章,以德性陶熔
原文: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艺之末。
译文:一个人节操与义气傲视达官显贵,文章生动高雅胜过《白雪》名曲,如果不用崇高的道德来陶冶熔化它们,节操与文章也不过是意气用事、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而已。
解读“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在成为人才之前,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拥有清高的节操与丰富的学识,如果不用高尚的德性来要求自己,节操与学识也就会被浪费。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