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金融危机对印尼经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波及印尼的科技工作。科研机构普遍经费不足,影响了科研和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在双边科技合作中,印尼往往希望向第三国要求资助。这种形势使中、印尼的科技合作难度加大,官方项目和民间项目普遍缺乏经费。
2000年2月5日,印尼研究与技术国务部长希甘博士以02/M/KP/Ⅱ/2000号政令的形式,发表了《2000—2004年印尼科技发展的战略性政策》,作为印尼这5年内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该政令提出印尼科技发展的六大战略目标是:
(1)利用所有的科技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动力。
(2)使社会政治稳定。
(3)经济持续发展。
(4)科技机构的重新定位。
(5)提高自给自足能力。
(6)与全球发展相一致。2000—2004年研究与开发活动的11个优先发展领域是:社会和文化,国家—部门—地区体系的发展,农业和食品,卫生保健,环境,海洋、陆上和空间,交通和后勤,能源,制造业,信息和微电子,新材料。
4.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政府的R&D投入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增长幅度很大,其产业需求导向的趋势日益增强{1}。1996—2000年R&D支出为9.35亿林吉特,比1991—1995年的支出增长49%,其中67%分配给国家资助的“重点领域加强研究基金”,其余则流向政府参与的技术合作项目,包括1999年成立的马来西亚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技术合作项目、1998年批准的多媒体走廊研发基金计划、1998年成立的示范应用技术资助项目等。以政府R&D领域的资金分布状况来看,重点领域加强研究基金是马来西亚政府研发的主要部分,配合第二个产业主导计划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重点扶持领域从过去的5个增加到11个。相比过去,政府对应用性研发给予了更多倾斜。
马来西亚民间企业研发占全国研发比例的大幅增长是马来西亚研发结构最显著的变化,2000年企业研发支出金额是1992年的4倍左右,1998年曾达到全国研发总额的72%,显示马来西亚民间企业研发需求快速增多。此外,以国家力量促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马来西亚加快知识经济步伐的重要措施,2001—2005年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占马国政府科技投入的60%,此举意在以信息技术的推广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在研发领域,除提供普遍的优惠政策外,政府还提供资助诱导私人研发与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技术战略相结合,并改革公共研发资源的分配、运行机制,突出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效益。
5. 中国
中国比较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三次科技创新的大潮{1}。
(1)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人员,率先走出高墙深院,下海创办科技企业。
(2)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1988年,国务院决定在中关村建立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出台了国家火炬计划。199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第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的发表,更是在全国掀起了科技创新的热潮。
(3)第三次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并且延续至今。全国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各地迅速形成了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潮。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过去奉行的跟踪、模仿的渐进式发展向自主发展的跨越式发展转变。科技部于2002年上半年出台了《关于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要通过“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的实施,集成多方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初又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强调实现科技发展由跟踪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6月,科技部召开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讨会,就未来15~20年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以及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举行,提出了至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强调21世纪的前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而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正式发布,确定了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从中选择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68项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
四、21世纪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演变,以富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平衡开始被打破。新兴经济体,即经合组织(OECD)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前苏联成员国和东欧国家,由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它们的经济总量正在接近发达国家。
依照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评估标准衡量,新兴经济体正在挑战工业化国家在竞争力方面长期保持的优势{1}。《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的作者认为,中国内地、俄罗斯、印度、斯洛伐克、爱沙尼亚、瑞典、奥地利、澳大利亚、丹麦、瑞士和中国香港的竞争力近年来取得了“强劲改善”。这些进步明显的国家和地区不少属于新兴经济体。报告尤其指出,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合计持有1.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构成了对经济和商业实力格局的调整。东南亚、印度、中国、俄罗斯和海湾国家正在全球范围内买入工业资产。但是,报告作者提醒:新兴经济体即使竞争力排名迅速提升,也不意味着它们已是竞争力最高的群体。与进步最快的经济体形成对照,印度尼西亚、意大利、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土耳其、菲律宾和法国等经济体的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作为世界竞争力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加雷利告诫说,印尼等经济体尽管依然在特定领域内实实在在地拥有竞争优势,但它们如果不改善总体竞争能力,“或迟或早,将会落到世界竞争力评估范围以外”。
令人瞩目的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恰恰是在它们连续遭到挫折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且增长速度高出富国1倍{2}。这些挫折包括墨西哥在1994年末、东亚在1997年、俄罗斯在1998年、巴西在1999年、土耳其在2000年、阿根廷在2001年和委内瑞拉在2002年都先后发生了各种危机。在1970年之前,每年至少有一个,多则数个新兴经济体,不是出现经济严重衰退,就是发生金融危机。2006年已是32个主要新兴经济体连续三年全部实现了正增长。即便是最贫困的非洲,也连续三年实现GDP增长5%。
新兴经济体中最突出的是高盛投资公司于2001年提出的“金砖四国”(BRIC),即按英文国名首字母排列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金砖四国”的表现可谓让世界惊叹。中国实现了30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历史奇迹;印度经济近几年也保持了高速的发展;俄罗斯被称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巴西也摆脱经济停滞,逐步走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从全球增长态势看,“金砖四国”的经济实力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降低;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GDP所占世界份额则同步下降。
1. 巴西
1999年,在经历多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萧条后,巴西宣布采取浮动汇率制,转而执行以控制通膨率为核心的经济政策,造成当年雷亚尔兑美元大幅贬值,国内通膨率在短期内急剧上升。由于巴西政府执行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加上国内金融体系在危机中保持了稳定,2000年,巴西经济迅速走上了恢复之路,当年经济增长了4.46%,通膨也基本得到了控制。2001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阿根廷经济危机和国内电力危机等影响,巴西经济增幅为1.3%。
2002年,受总统大选年和金融动荡的波及,巴西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达到2443点,巴西经济增长1.9%。2003年,巴西新政府上台后,面对金融动荡、雷亚尔兑美元大幅贬值和高通货膨胀的压力,采取了严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紧缩银根,增加初级盈余,抑制通膨,推动税制和福利改革,努力拉动内需,积极扩大出口等措施,极力保证在政权过渡时期宏观经济稳定的大前提下,逐步抑制和平息了2002年引发的金融动荡风波,经济增长率为0.5%。2004年,巴西GDP为17692亿雷亚尔(6048.76亿美元),增长率达5.2%,是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2. 俄罗斯
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或受限于)完全不同于巴西、印度和中国增长模式的要素上。当弗拉基米尔·普京在2000年当选总统时,俄罗斯仿佛像一个极具潜力的经济发电站。这个国家有压倒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巨大优势: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继承了绝大部分前苏联资产,以及富饶广阔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挺了过来,并且在世纪交替的同时也完成了第一次平稳的权力更替。
2000年,俄罗斯GDP只有2597亿美元,2001年突破3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5000亿美元。此后,每年上一个台阶,2007年首次突破10000亿美元,高达135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1}。自2001年以来,GDP增长率基本都保持在5%以上(2002年例外)。从GDP增长率来看,2001—2005年,俄罗斯历年的GDP增长率不仅高于美国的GDP增长率,也高于世界的GDP增长率,基本与印度的GDP增长率持平。从发展趋势来看,2007年俄罗斯GDP按当前汇率计算排在世界第10位,但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已经超过了意大利、巴西和法国,名列世界第7位。目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量超过俄罗斯的国家排名依次为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德国和英国。2007年俄罗斯居民人均购买力超过了意大利和法国。自2003年开始,俄罗斯对外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3年对外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120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近500亿美元;其后,2005年突破3000亿美元,2006年又突破4000亿美元,2007年则又进一步创历史新高,达到5146亿美元。
3. 印度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在其经济发展长期停滞后重新实现快速增长,尤其是自21世纪以来(例如,2001—2005年),印度GDP保持了6.80%的年均增长速度,证明了印度由“尼赫鲁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成功地演绎{1}。1991年,印度爆发了国际收支危机。受命于危难的拉奥政府下决心对传统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从而使1991年成为印度历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在拉奥政府的经济改革计划下,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印度经济由此驶入了快车道。印度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3784.9亿卢比上升到1990年的5109.5卢比、1995年的10732.7亿卢比和2005年的32094.0亿卢比。1988—2005年,印度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达13.34%。人均GDP从1988年的5263卢比、1990年的6810卢比和1995年的12871卢比,上升到2005年的31901卢比;GDP的年增长率在1988年为10.5%、1990年为5.6%、1995年为7.3%、2001年为5.8%、2002年为3.8%、2003年为8.5%、2004年为7.5%和2005年为8.4%{2}。
4. 中国
中国的强劲发展是当代世界影响最重大的历史性事件。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国民经济连续28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7%,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一大奇迹。中国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跃升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比1979年翻了两番,2006年又比2000年增长了2.5倍多。2006年,中国GDP达2.735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达1760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达10 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之列{1}。
与“金砖四国”的提法类似,新兴经济体还包括“展望五国”(VISTA),由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组成,是“金砖四国”之后的经济新秀。“展望五国”之所以属于有潜力的新兴国家,是因为它们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年轻劳动力呈增加的趋势、积极引进外资、政治稳定、具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在崛起。
越南经济由于中产阶级的崛起,个人消费大大增加,国内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的投资也在持续扩大,随着法律透明度的增加,外国企业进军越南的速度也在加快。南非则拥有黄金、白金、钻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依靠资源出口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中产阶级崛起,其共同点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社会地位高,被称为“黑色钻石”。据开普敦大学调查,2006年,“黑色钻石”的人数已达到260万。印尼在遭受1997年的金融危机打击后,尽管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印尼人口数量居世界第四,这将保证它在今后拥有充足的劳动力;此外,印尼国土面积广阔,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土耳其和阿根廷在21世纪的前几年遭遇经济危机,但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两国进行了经济结构改革,发展势头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