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到200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而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到了2008年6月,已经达到1.8万亿美元,继续稳居世界第一。
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和最近几年,关于外汇储备的争论明显增多。从一个国家上来讲,庞大的外汇储备对维护我国涉外经济金融安全、增强外汇管理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巨额的外汇储备,也让我们在机遇面前面临挑战。
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强大的重要体现。对于像我国这样外汇储备量巨大的国家来说,外汇储备充足,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然而这并不是说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因为持有外汇储备是要付出代价的。
首先,外汇储备表现为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并非投入国内生产使用。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问题,就是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因此,持有外汇储备,要考虑机会成本问题。
其次,外汇储备的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如果外汇储备过大,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货币政策的难度。此外,持有过多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汇率贬值而遭受损失。因此,外汇储备应保持在适度水平上。高额的外汇储备具有缓冲作用,是有益的,但不能说它是绝对安全的,外汇储备也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我国每年要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我国又持有大量美元的外汇储备闲置不用。这样,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外国人花,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如果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可见,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不是为平衡而平衡,而是加强和改进国家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何利用外汇储备,实现这些钱的保值和增值是我国现阶段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经济课题之一。为此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1)运用外汇储备建立国家物资储备
可将国家外汇资产划分为流动性部分与投资性部分:前者保留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官方外汇储备”,供货币政策操作;后者作为“其他官方外汇资产”,由财政部或专设机构持有。随着汇率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未来可按照“藏汇于民”的思路,配合外汇管制放松的步调,鼓励企业和居民购买并持有外汇资产。央行持有的“官方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发达国家的高流动性和高安全性的货币工具和政府债券。
(2)建立国家主权养老基金
目前我国养老基金体系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资金运用缺口大、基金投资回报率低、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等问题。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统筹体系,以致我国政府无法利用一个省的储备资金来为其他省的缺口提供融资。资金问题在那些工业逐渐衰退和老龄工人越来越多的省份会变得更严峻。扩大养老金覆盖范围的要求必然对现行养老基金体系增加资金压力。而建立主权养老基金、实行专业化运作、参与全球投资,可以满足养老基金的增值需要,从而缓解未来养老金偿付的压力。
(3)建立外汇储备国家投资公司
参照国际先进经验,积极组建国家对外投资机构,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效率。在挪威,外汇由挪威央行组建的基金投资机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来进行投资。它的投资特点是组合式的,也就是说,资产分配极其分散,除了债券外,在全球的42个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进行的投资,涉及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这样可以把风险降低,达到保值的效果,平均收益率为9%。在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了投资公司进行长期的固定收益性投资,主要投资方向是购买欧美国家的国债。
(4)建立外汇平准基金
目前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是通过财政部持有的外汇平准基金来稳定汇率的。与财政部持有不同的是,我国的基金可以在现有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司的基础上组建,国家授权央行管理,由外汇管理局具体操作经营。这样做的好处是,按照路径依赖,顺应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发展路径,制度变迁的成本小。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而在高外汇储备的我国,合理地利用外汇储备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实力,更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
总之,在全球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高额的外汇储备显示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它可以为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风险的化解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不过在,在全球热钱到处游击猎取的现在,过高的外汇储备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风险,这也使我们不得不关注。我们一定要保持经济的理性,透过数字的背后,去解读中国的外汇储备。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我们在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时,往往会参照一国的GDP或者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等。可见,外汇储备已经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它是大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体现。
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GNP
一提到GDP可能很多人会很熟悉,不过一讲到GNP或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或许有些人会问,GDP与GNP仅仅相差一个字母,那它们之间具体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从宏观经济学上来讲,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1929年,爆发了一次空前绝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摧残程度如同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可是奇怪的是,当危机爆发之时,人们却浑然不知。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甚至认为经济形势正在转好。
我们没有理由嘲笑当时的人们无知,因为当时除了苏联统计机构有尚不完善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之外,有关国民经济的统计几乎是空白,所以人们当然不知道经济形势已经坏到什么地步。
这次危害巨大的经济危机终于引发了人们对国民经济状况的了解的渴望。于是,美国参议院财经委员会委托西蒙·库兹涅茨,建立一系列用来统计核算一国投入和产出的指标,由此发展出“国民收入账户”。这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的雏形。1933年,当1929—1932年的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公开时,人们才发现这次经济危机竟是这么可怕。
GNP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时间里,不管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流入哪个国家,只要它们仍然为该国的个人或法人所有,那么用这些要素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或劳务价值就称为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这里强调的是一国的国民,就是有着本国国籍的人,无论他身在何地,所创造的价值都计入本国的GNP。
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计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即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净增或净减)+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3)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做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因此,它要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资本消耗、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减政府补贴)等形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间进行分配。这样,将全国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述各个项目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国民生产总值。
GDP和GNP,无论是外国名还是中国名,都只差一字,所以很容易让一般人混淆。很多人在刚开始接触GDP的时候,都会误以为它就是GNP。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区分它们,我们在这里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家人,妻子在家里种蔬菜,一年的产值是6 000元,丈夫在外地做小生意,一年的产值是13 000元。他们还有一间房屋出租给一个公司搞软件开发,一年的产值是10万元。房屋的租金是1万元。那么,这个家庭的GNP就是丈夫和妻子的生产总值,再加上房租,就应该是29 000元;这个家庭的GDP就是这个妻子和那个公司的生产总值以及房租,就是116 000元。
GDP和GNP的关系是:GDP=GNP+(外资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
在上例中,那个家庭的GDP=29 000+(100 000-13 000)=116 000元。
从上面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假如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和它在国外的生产总值相等,即括号内的值为0,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等于它的GNP。如果这两个值相差不大,那么这个国家的GDP也就约等于GNP。如果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它在国外的生产总值,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远远大于它的GNP。如果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远远小于它在国外的生产总值,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远远小于它的GNP。
GDP和GNP,究竟哪个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呢?当然是GNP。GNP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总产值,当然比GDP反映得要真实一些。外资在该国的产值再大,也不是该国的。外资在该国内,就像在一个人肚子里的用塑料膜严密封好的一块蛋糕,这块蛋糕虽然在这个人肚子里,但是不属于这个人。还拿上例来说,真正能反映那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数据,是29 000元,而不是116 000元,那个软件开发公司的产值再高,也和这个家庭无关。
总之,在现实的国家宏观经济生活中,GNP强调的是国民性,而GDP强调的则是地域性。也因此,从本质上来说,GNP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的GNP与百姓的经济息息相关,GNP是反映百姓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细心的人总能从中发现国民经济的各种端倪。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样,国民生产总值(GNP)也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它是考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参照之一。国家在制定相应经济政策时,往往会以当前国民生产总值为依据。也因此,我们只要观察国民生产总值的情况,就能准确地预测出国家相应的经济政策。
物价是涨了还是跌了——物价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很多的人突然发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这个曾经陌生的经济指标,已然和自己每天花出去的“银子”息息相关。CPI的涨跌,牵动着越来越多人的心。从经济学上来讲,消费者物价指数是为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而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用来观察通货膨胀水平。
据资料显示,2010年7月全国50个城市猪肉价格平均上涨5.6%,猪肉市场供给有所减少,肉价连续上涨提升板块走强。据了解,食品价格在我国CPI统计中占比三分之一左右,而猪肉、蔬菜等价格的上涨将直接推高2010年食品CPI的数值。
CPI随着其数值连续不断地升高,已经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地被它牵动着,人民币升值了,粮价涨了,肉价涨了,油价涨了,似乎一切都在上涨!人们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财富在缩水。于是,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经典名言:“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必须跑赢CPI。”
的确如此,你可以不喜欢运动,但你的财富一辈子都在赛跑,这是一场长达几十年的“马拉松”,这场比赛进行得悄无声息,甚至不管你愿不愿意参加,而你的对手就是CPI。
在经济学上,CPI全称为Consumer Price Index,其中文意思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它所反映的是根据和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动力价格所统计出来的一个指标。其作用是对通货膨胀水平的一个量化体现。通俗地说,现在我们喝的、吃的、用的一些物品,很多价格都在涨,那到底涨了多少呢?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尺来衡量,这个标尺就是CPI。
我国的CPI是按食品、衣着、烟酒及饮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这八大类来计算的。这八大类的总和加起来是100。其中,食品所占比重最大,包括:肉禽及其制品、鲜菜、粮食、水产品、蛋、鲜果。
在每一类消费品中选出一个代表品,比如大多数人是吃米还是吃面,是穿皮鞋还是穿布鞋等。国家统计局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品,把这些代表品的物价按每一月、每一季、每一年折算成物价指数,定期向社会公布,就是我们所说的官方的CPI。
CPI作为一个固定的价格指数,不反映商品质量的改进或者下降,对于新产品也不加考虑,它所考量的只是和居民生活相关的一些商品及劳务价格。
当CPI升幅过大的时候,表明居民生活成本较之以前变高,如果你的收入没有增加,那么相对于社会环境来说你的收入实际是降低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说去年你得到100元没有花掉,而今年CPI上升了6%,那么你现在用这100元其实只能买到相当于去年94元就能买到的商品及劳务服务。
因此CPI的大幅上涨,即最通俗的说法“涨价”,是不受欢迎的。如果CPI升幅过大,则通货膨胀就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央行即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继而导致经济前景不明朗。
CPI的变化会对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CPI增幅过大,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央行为了抑制通胀,会采取加息等紧缩策略,继而导致股市流动资金的减少,而减小股票的买盘。根据供求关系,股票买盘小的情况下其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如果CPI降低,则股市走热,股票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