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讲,这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消费心理。因为这种特殊心理的存在,所以人们日常消费时,常常抱着商品越是涨价,越值得去买的心态。越是跌就避而远之,不仅不去买,反而恨不得把手上的这类的东西转手卖出去。也因为存在这种心理,很多人在买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买贵,不买对”的现象。
在人们日常的消费中,总会有这样的人,不管看到什么东西一涨价了,就会拼命地去抢购。在抢购之前,很多人甚至不会考虑是不是值得去买,买的东西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真的具有实用价值。这也就是现实消费生活中,“人们买涨不买跌,买贵不买对”的特殊消费心理。
其实,“买涨不买跌”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经济行为,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家电企业面临了黄金时代,人们疯狂地追逐不断涨价的家电产品,大家对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产品都几乎不分品牌、规格地抢购。当时许多商品一到商场就被买完。当时电视机要凭票供应,一张票的价值也涨到了1 000元,而如今买当时那种屏幕大小的电视机也不到1000元。当家电产品降价后,人们却变得谨慎起来,这中间虽然有供求关系的变化,但是“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因素是明显的。
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消费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的心理感情在大多数时间里代替理智主导人的消费行为,而从众和恐惧是产生买涨不买跌现象的根本原因。
既然人的消费行为是由心理因素主导的,那么作为经济生活中的个体就应该要学会懂得消费中的心理学,在经济生活中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克服消费过程中的心理障碍,选择适合自身心理承受力的消费模式,这也是心理经济学倡导的理念。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买涨不买跌是人们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的体现,这是人们追逐经济利益的心理所致。不过,买涨不买跌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人们在追涨中往往会失去自己消费的理性,盲目地赶涨,反而会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这也是人们在消费投资中所要注意的。
你知道商品的出厂价是多少吗——信息不对称
常言道:买的没有卖的精。确实,市场经济中买卖双方存在着不对等的关系,最明显的就是双方对于商品的真实信息的了解往往不平衡,卖方在市场信息中占有着绝对的优势。市场中所谓的命脉标价其实也是一个表面的信息,买方对于商品真实价位一直是一个谜,这也是很多人在买商品的时候最常见的现象。其实,这就是经济学上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
一位大龄男青年多次在婚姻介绍所征婚都没有结果,不是这里不满意,就是那里不中意。时间长了,渐渐也就对征婚失去了信心。不料,婚姻介绍所又一次给他精心推荐了一位女士,称对方长得温柔贤惠、楚楚动人,男青年动了心思,向婚介所付了费用。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和女青年的相处后,男青年发现自己再次上当,因为对方有着女性里比较罕见的口吃病。愤怒之下,男青年去婚介所索要费用,但是对方却明确拒绝,理由很简单:我们最初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她确实长得不错,我们并没有说谎。
我们可以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下,男青年吃亏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在市场上,任何一方都应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另外,如何传递信息也很重要。婚介提供女士的信息时,肯定了解该“商品”(女士)的详细信息,但是却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使男士处于不利地位,他并不了解她的某些不利的特性(如:口吃)。结果,在付费之后才惊觉上当。由此可见,买卖双方对商品的了解如果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时,信息较充分的一方将更加有利;反之,信息不充分的一方就被动了。
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会因虚假广告而上当受骗,蒙受损失,这便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最常见的就是那些“神奇的”医药广告,厂家(卖方)的宣传多是专治某种疾病,甚至还制造出一些“医学权威”的幌子。每个患者都希望自己早日康复,但是他们却往往缺乏对相关的医药知识和医疗动态的了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容易轻信那些虚假广告。
“一个人掌握的信息达到何种程度,就会采取相应的选择。”这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总体而言,谁处于信息劣势,就会处于博弈劣势。因为虚假广告上当,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受害者眼光不够准确,一时冲动花钱当了冤大头,但是以信息经济学的眼光看,则是由于受害者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只能根据仅有的信息作出选择。消费者总是希望自己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买回的东西没用多久就发现质量问题的情况,这就是因为他当初购买该商品时掌握的信息不够,不能发现真相。
以上所列举的是个体在接受外界信息时的情况。反过来,我们也会向外界传递自身的信息,求职就是其中一例。这时情况就反过来了,招聘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公司不可能在短期内对应聘者(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品质、能力、经验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在这时,用人单位在进行“信息选择”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你提供的文凭。一般情况下,文凭信息是不容易造假的。尽管也会出现“高文凭低能力”的情况,但总体而言,企业对应聘者的信息掌握不完全时,借助文凭信息还是简单实用的。
信息不对称对于市场而言是不利的,因为它会限制市场的能力。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二手汽车市场。现在买二手汽车比较流行,在二手车市场上,买者和卖者之间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所售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最多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来获取有关车质量的信息。
但买者根本无法知道汽车的真实质量。因为车的真实质量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使用才能看出,因此二手车市场上的买者在购买汽车之前,并不知道哪辆汽车是高质量的,哪辆汽车是低质量的,他只知道二手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所以,买者只愿意根据二手车的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二手车市场,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卖者。结果是,二手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的较高质量的二手车退出市场。在均衡的情况下,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成交,极端情况下甚至没有交易。在二手车市场上,高质量汽车被低质量汽车排挤到市场之外,市场上留下的只有低质量汽车。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汽车在竞争中失败,市场选择了低质量的汽车。这种选择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的“逆向选择”。
要避免“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首先需要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于企业或者个人而言,在信息产生、传递的过程中,只有真实信息才能长期地发挥作用,虚假信息也许会赢得一时的利益,但不可能长久立足。其次需要逐步健全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减少短期投机,建立长久合作。充分发挥制度和诚信的效力,必将有力消除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危害。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由于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往往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到不小的损失。也因此,消费者在进行商品交易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么就必须多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
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性价比
在买东西的时候,很多人喜欢货比三家,最后在确定同类商品中心中综合指数最高的那一家商店或者那一件商品进行购买。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理性往往驱使人对某类商品进行合理对比、筛选。其实这就是经济学上的性价比。在购物中人们总是乐于挑选那些性价比比较高的商品。
从经济学上来讲,性价比是一个性能与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全称是性能价格比。其具体公式:性价比=性能/价格。不过,通常不会在商品的同一性能基础上比较或比较的机会较少。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个人选购MP3,A型号价格昂贵,性能优越,B型号性能略差,不过由于牌子比A型号更有名气,却和A型号在同等价位上。那么,这里所讲的A型号的MP3就比B型号的MP3的性价比高。不过,如果现在有C型号MP3,而它的价位比A、B两种型号的都低得多,只是性能略差一点,那么我们可以说C型号的性价比最高。也因此,我们花同样的价钱,买C型号的MP3是最划算的,虽然C型号在性能上比前两种略差,但是,如果按照标准理论“性能/价格”考究,C型号的每一块钱所购买的性能要比A、B型号每一块钱所购买的性能多出一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也就是C型号的MP3的性价比最高。
因此,从上我们可以知道,性价比建立在对产品性能要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先满足性能要求,而后再谈价格是否合适,由于性价比是一个比例关系,也因此它存在其适用范围和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在经济学上,性价比的具体变化的情况还分为:
性价比上升:性能上升、价格下降;性能下降幅度小、价格下降幅度大;性能上升幅度大、价格上升幅度小;
性价比不变:性能和价格变化幅度一致;
性价比下降:性能上升幅度小、价格上升幅度大;性能下降、价格上升;性能下降幅度大、价格下降幅度小。
不过,在现实的购物过程中,商家总是喜欢强调某个产品与某某产品比较,比如价格如何超值、性价比超高,等等。其实面对着这样的情况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这可能是商家为消费者设的陷阱。
还有,当产品价格变化时,不但要注意产品价格的变化,还要注意产品性能的变化(配件数量、整体质量等)。具体来说,在你购物的时候当你发现价格变化时,就必须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是促销、工艺改进、清货还是其他什么的原因,不要让商家宣传的性价比迷惑了你。
举个例子:某一款电子产品,商家正在宣传其超值的性价比。只需1 500元,你就可以拥有价值超过1万多的各种数码产品的功能。其实,这可能由于没有其他优点可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了,也只能强调性价比了。如果你只看到其低价,没有看到它的低质量的话,那么你就会陷入商家的圈套。所以,在购买过程中,性价比不是最重要的,它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参考指标(排在其他具体的指标之后,如光圈的大小、CCD尺寸的大小等)。因为它的性价比是建立在低质量的基础上的。
可见对于性价比人们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理性。不过,随着消费观念的成熟,一个新概念悄然兴起,它就是“全程性价比”。在现实的汽车消费群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词,我们就以汽车消费为例,来看看该怎样注意全程性价比。
其实,“全程性价比”就是在购车与养车方面的综合考虑,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购车时不但要权衡一款车的性能与价格是否匹配,同时也要考虑一下买车时的价格与今后的成本是否划算。那么,现实中,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一款车的“全程性价比”呢?有关专家认为,消费者如果仅从款式、价格、配置上得出“性价比”的结论,无疑是进入了误区,可以说这是一种片面的、不客观的想法。
汽车上的一些配置就像衣服,需要的话可以花钱买来装上,但汽车的“筋骨”,比如引擎、车身、底盘、变速箱、悬挂等却是用户无法改变的。其实,这些正是每辆车的精华所在,也是各大汽车公司视为绝密的核心技术,这也是决定车辆性能的关键要素。然而这些关键的要素都比较隐性,消费者不易直观对比。通常来讲,对于汽车而言,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在汽车消费的前半段过程中,除了关注质量和价格外,更要留心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后半程消费具有隐蔽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对于厂家和经销商而言,后半程的消费将是其利润的重要来源,而对于一个成熟的汽车消费市场来说,整车利润与后市利润的比例一般可达2∶8;也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后半程的消费积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据相关资料的统计,在一辆汽车的使用寿命中,新车购买支出仅仅占全部使用费用的三分之一,而后期的汽油费、维修保养费用等才是开销的“大头”。汽车购买行为是一次性的,其后则是长达数年甚至十余年的使用周期。如果假设一辆汽车以20万公里寿命计,那么在这期间,至少需要进行很多次的正常维护保养,更换十余次正常磨损的易损件。
虽然使用成本是车价的两倍以上,然而,大多数消费者在购车前几乎不会首先询问车的配件价格以及保养维修工时费。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损坏修理与维护保养是用户无法规避的环节。也因此,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一定要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不仅要关注产品质量与产品价格,还要把购买之后的消费也考虑在内,要理性地对待商品的价格,更要理性地规划自己的消费,这才是成熟的消费之道。
总之,性价比应该建立在你对产品性能要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要先满足性能要求,然后再谈价格是否合适才有意义。没有质量和性能的前提,再便宜的商品也不经济。
性价比是一个比例关系,它存在其适用范围和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也因此,对于商品的性价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其合理的运用会让我们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性价比是消费者衡量商品的实用性和价格的一个重要标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重视商品的性价比,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消费者在衡量一种商品的性价比时,一定要以商品的质量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