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郁金香并不原产自荷兰,它的故乡在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1593年,一个人将一些郁金香鳞茎带到了荷兰。第二年春天,荷兰第一朵郁金香开放时惊艳整个荷兰,于是郁金香就在荷兰流传开来了,具有浓郁外国情调的郁金香成为荷兰花园里人见人爱的花卉品种。很快,对郁金香的热爱和追逐就作为一种时尚,流传到德国、法国等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成为贵族和商人们奢华生活的一部分。
在崇尚浮华和奢侈的法国,很多达官显贵家里都有郁金香,作为观赏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当时,巴黎的时尚女子上街,如果能有一朵郁金香作为装饰,便会觉得身价百倍。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非常有限,因此价格也极其昂贵。在17世纪初的法国,据说有人竟然用价值3万法郎的珠宝去换取一只郁金香球茎。不过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热爱更如痴如狂。有个老板公开表示,愿意用他的酿酒厂换一支罕见的郁金香。在阿姆斯特丹有栋非常美丽别致的小石屋,门前墙上刻着:“此屋出售,价值三支郁金香。”
就在这样的氛围里,荷兰人对郁金香的倾慕与热忱越来越浓,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这种近乎病态的狂热,很快就吸引了投机者的注意。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并充分利用驾轻就熟的各种手段操纵郁金香市场,导致郁金香价格不断攀升。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可以从倒卖郁金香的活动中获得暴利,也开始加入到炒作队伍中来。于是,一股难以想象的郁金香投机热情出现了。
就像所有投机泡沫一样,最早参与郁金香投机的人们都从中尝到了甜头,由于价格节节上升,你只需要低买高卖就能一夜暴富。人们前赴后继,一个跟着一个冲进郁金香交易中心,就像一群苍蝇围着蜜罐团团转一样。很多人甚至变卖家产,以便有更多的钱可以投入到郁金香的买卖中。到了1634年,炒作郁金香的狂热席卷整个荷兰,全国上下几乎百业荒废,整个民族都在狂赌。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投机商也纷纷云集荷兰,参与这一投机狂潮。由于对郁金香的需求如此之大,在很多城市都开设了固定的郁金香交易场所。
小链接1:
当时,海牙有一个鞋匠培育出了一株罕见的“黑色”郁金香。消息传开后,一位来自哈勒姆的客人登门拜访,求购这株郁金香。最后鞋匠以1500荷兰盾的高价卖给了他。没想到,客人却立即把它摔到地上,用脚将其踩烂。鞋匠惊呆了,客人却轻松地说,他也培育了一株黑郁金香,他之所以购买这株郁金香,只是为了确保自己的花是独一无二的。事实上,为了这个目的,他情愿付出一切代价。他说:5分钟之前,即使你要1万荷兰盾,我也会如数给你。
到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1637年2月,一颗“永远的奥古斯都”的售价达到了6700荷兰盾,这一价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或者购买27吨奶酪。相对于这种顶级的郁金香,普通郁金香的涨幅更是离谱。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维特克鲁嫩”球茎市价还只有64荷兰盾,但到了2月5日就达到了1668荷兰盾!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在1636年至1637年的那个冬天,这股狂热到达巅峰,人们不仅买卖已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而且还提前买卖1637年将要收获的球茎。球茎的期货市场就此诞生,在期货市场中,球茎在实际货物交割之前不需要实际支付货款,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郁金香的投机。结果,郁金香的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在很多人眼里,对郁金香的热情会永远持续下去,郁金香的价格永远都不会下跌,而财富则会源源不断地涌向荷兰。无论对郁金香开出多高的天价,人们都毫不犹豫地照单全收,仿佛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有钱人都在订购郁金香球茎一样。
到1636年底,任何残存的理性都早已远离了荷兰的郁金香市场。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早已远离其正常的价值,但是他们宁愿相信别人会比他们更“傻”,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更高的价钱。这个事件被经济学家称为“博傻理论”的最佳案例。可是投机狂潮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注定要有人接最后一棒,并最终承担可怕的损失。
郁金香狂热的终结,终于在1637年的2月4日出现了。像往常一样,交易所里挤满了想卖出郁金香球茎的投机者。可是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球茎居然无人肯买,即使他们的出价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仍然无人问津。人们的信心被摧毁了,巨大的恐惧抓住每一个交易者的心。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急剧下降,市场迅速崩溃。
尽管泡沫的崩溃的日期很清楚,但谁也说不清投机泡沫到底是怎样崩溃的。在此之前,交易在非常顺利地进行着,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市场突然就这么崩溃了。一时间,曾经让无数人趋之若鹜的郁金香却突然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再敢接手。在期货市场上,卖方的大量抛售使得市场陷入恐慌状态,球茎价格一泻千里,暴跌不止。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几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只洋葱的售价。
等到人们醒悟过来的时候,一切都为时已晚了。于是,人们纷纷涌向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的力量,兑现合同,挽回损失。但是,法院即使是有心解决也是无力回天,你总不能让法院来补偿损失。因为所有人都被套在这个局中,所以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可以解决这个困境,最后只有大家一起走向毁灭。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无数人成为不名一文的穷光蛋,原先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受害者当中既有文化程度颇高的知识分子,也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基本上算是连锅端了。贪婪似乎是人的本性,无论贵贱、无论出身,只要你无法控制它,最后就要随着它的泛滥走上不归路。
面对近乎失控的局面,荷兰政府不得不出面解决,然而事实证明,面对那种由全民疯狂所导致的泡沫恶果,政府也是无能为力的,这个苦果只能由全体国民自己吞下。1637年4月27日,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这一下,人们彻底绝望了!这就是说,最后一点依稀的希望也破灭了。从前那些因为一夜暴富而弹冠相庆的人,如今却又要承受突然降临的一贫如洗,感觉就像是做了一个无法醒来的噩梦。
郁金香事件使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更使荷兰全国的经济陷入一片混乱,加速了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的步伐。从17世纪中叶开始,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国的有力挑战,欧洲的繁荣中心开始向英吉利海峡彼岸转移。经过这一次泡沫之后,可以说荷兰彻底“萎”了,从此它再也没有达到过当时的荣光。
上面讲到的发生在17世纪的郁金香事件,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起大规模投机泡沫事件而被载入史册,虽说不上“彪炳史册”,但影响实在极为深远。说句调侃一点的话: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历史,大大增加了历史的可读性。从此,“郁金香狂热”成为了经济泡沫的代名词。按理说,大家经过了这次刻骨铭心的泡沫事件,应该要得到深刻教训来“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了。但是,事实上从古至今,这种泡沫事件从来没有断过,时代在变,国家在变,经济状况在变,泡沫却从来没有变过。下面这个故事发生在千年之交的21世纪,虽然它的主角看上去要比郁金香进步多了,但是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如果大家记性不错的话,应该还记得在200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各种“千年浩劫”、“人类毁灭”之类的预言曾经一度地相当有市场。不过最后无一例外地证明这些都是一些无稽之谈,所以那些所谓预言家是和股评家一样的不可信的。不过虽然没有那些玄妙的“浩劫”发生,但是一场由人类自己创造的劫难确实是爆发过,那就是互联网泡沫的“爆炸”。
当年4月,全球互联网产业在持续了一段时间的虚假繁荣后,迎来了可怕的冬天。作为互联网经济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高台跳水,众多原先打破头都要进入互联网产业的资本,现在却不顾一切地夺路而逃。曾经美丽的网络神话,就像肥皂泡一样瞬间破灭。
毫无疑问,20世纪末的主角是互联网,它就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子技术、八十年代的生物技术一样,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想象空间。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最早的互联网出现在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为了能在爆发核战争时保障通信联系,资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试验网ARPANET。从此,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91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开发出万维网(World Wide Web)。1993年,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学生马克·安德里森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浏览器“Mosaic”。万维网和Mosaic浏览器的出现,使互联网真正引起了公众注意,此后,互联网开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改变了企业的运作规律。互联网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真正做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此同时,它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催生出了许多在几年前还绝不可能的新商业模式。于是,互联网不但迷住了追求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也引来了大量的风险基金。大量风险投资受到互联网发展前景的诱惑,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到互联网领域,投资一切与之相关的公司。
小链接2: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是VC,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似乎更为妥当。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简单地说,风险投资就是这么回事:比如你有一个好的项目,风险很高,但是一旦成功就会狠赚了,你想做这个项目苦于缺乏资金。这时候,风险投资公司过来了,说:我看好你的项目,你不是没钱吗?我给你钱,你去做,亏了算我的,你就不用还了;要是项目成功了,赚钱了,分我一杯羹就是了。可能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10个项目中失败了9个,但是只要有一个成功了总体上来说它也会有比较高的盈利。
一时间,大量互联网公司仿佛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许多雄心勃勃的年轻人都在憧憬着能够拥有自己的.com公司。人们把互联网公司的领导誉为“数字精英”,很多著名商学院的MBA都希望投身互联网公司,一些著名投资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也离职到互联网公司当CEO。
作为“互联网革命”的领头羊,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尝到了信息时代的好处。美国的经济产生了令人鼓舞的新气象,包括振奋人心的高增长和低通胀,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繁荣”的年代。经济学家还没来得及充分理解这些不符合经济学“理论”的现象,还在傻呵呵地思考的时候,媒体就开始凑热闹了,“新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华尔街的分析家们宣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辟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篇章,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已经过时,应该用全新的思维和方法研究新经济。
“新经济”概念一推出,刺激着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财富欲望无限膨胀。对新经济美好前景的预期和市场的投机炒作,促使成千上万亿美元资本扎堆到网络科技有关的产业。在号称“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富翁的场所”的纳斯达克股市,交易活跃,股指一飞冲天。从1998年10月起,纳斯达克指数从1500点扶摇直上,完全无视地球引力的影响,到2000年3月10日,在一片欢呼声中,纳斯达克指数突破5000点大关,创下了5132点的历史最高纪录。
数以千亿计的资金流向网络,众多投资基金的追捧使得泡沫越吹越大。亚马逊、雅虎、电子海湾(Ebay)等网络高科技公司的股价在一年内就上涨10倍。许多互联网公司从创立到公开发行上市只需要一年时间。一家没有任何盈利的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可以涨到100美元以上,有些公司甚至涨到300多美元。
华尔街的分析家放弃了传统的以公司盈利为基础的股票估值方法,没有人再来计算市盈率(事实上一般说来,那时的互联网公司也没什么盈利)。亏损甚至成为一种光荣,很多人宣称:“没有巨额亏损,就没有巨大的发展。”在资本市场上,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所有的人都在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真正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了说明互联网公司股价的合理性,分析师发明了新的计算方法,让人不禁感叹:掩耳盗铃实在是人类的传统美德啊!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衡量指标:点击率、页面浏览次数、注册人数等。到后来,人们关心的只是这家公司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可以讲。股价就是在人们自我说服的过程中不断攀升,什么市盈率、市净率,统统给我见鬼去吧!
那些只有短短几年历史的互联网公司凭借资本市场给予的天价,轻松地并购那些上百年历史的老牌巨头,有如探囊取物一般。新毕业的大学生们经常是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大批毛头小子在几年之中便跻身世界级富翁之列。正如一位足球教练告诉他的队员:“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往哪里踢球,就往球门里踢吧。”资本市场似乎也在说,如果你不知道往哪里投钱,就随便挑几只.com的股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