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的欧阳自远,是自由和快乐的,月亮也在那个时候偷偷进驻了他的心灵,从此,月亮就成了欧阳自远一生的向往与追求。
步入青年的欧阳自远,正赶上新中国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满腔热血的他暂时放弃了自己的心中梦想,响应国家号召,迈出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第一步。也许那时候的他还不曾料到,从此他的人生将变得波澜壮阔、精彩纷呈。
$探寻的乐趣
中国历来重视文人传统,或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恣意遨游,或在古人留下的故纸堆中皓首穷经,自古代至现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不计其数,但能够青史留名的科学家则如凤毛麟角般稀有。及至晚清,废八股取士,兴新式教育,而后五四运动又大肆提倡“德先生、赛先生”,自然科学教育开始兴起,但也并未成为显学。
欧阳自远的成长之时,又恰逢中国的乱世,兵戎相见、刀光剑影,究竟是什么让他对天上的月亮发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又通过不断地学习,使之引领并主导着中国的探月工程?难道是因为有家世传承,家庭长辈的潜移默化让他逐步走上这条登天之路?在欧阳先生的讲述下,我才得知,欧阳自远的家庭背景非但与此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
欧阳自远的祖父、父亲、叔叔,都是在亲戚开的西药房里做学徒出身,通晓了一些医药知识后,在邻近的县镇里开药房。他们一生最大的愿望,和普天之下的百姓一样,就是希望太平、平安,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所以他们为人处世也是与人为善,做事勤勤恳恳,待人和和气气。
但命运之手往往会捉弄人间,一心憧憬着太平盛世的他们,却生逢乱世。“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几年,中日之间摩擦日剧,一场无法避免的全面战争一触即发。祖父判断家乡吉安恐怕也难以逃脱日本人的铁蹄蹂躏,就带着叔叔到永新开创家业。而欧阳自远的父亲则独立支撑,不断游走,开始了更为艰辛的生活。他先是到了永丰,可没过多久,这里也不太平了,又跑到泰和,再到赣南的兴国。父亲不断迁徙的艰难生活,颇让人唏嘘,但就是在兴国,他却遇到了欧阳自远的母亲。人生际遇,福祸相依,其间的复杂、偶然,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清楚,遑论评价。
可巧的是,欧阳自远的外祖父一家也是开药房的。时至今日,欧阳自远还经常和别人笑言:谁说同行只能做冤家,也可以做亲家。
在欧阳自远4岁时,他的父亲独创家业,成立了自己的药房,取名为“九州大药房”。谁都能知道创业之初的艰辛,他的父亲不得不精打细算着每一分钱的支出。为了最大限度地帮助父亲节省开支,母亲也开始到药房做事,给父亲打打下手。药房里的事情一天比一天多,母亲能留在家里照顾欧阳自远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于是,欧阳自远被送到居住在吉安市永新县的祖父祖母家里。
尽管自幼离开了父母的怀抱,但祖父祖母的悉心照顾和呵护,让欧阳自远并未感到一丝一毫的孤单。反而是祖父祖母还有他的叔叔给欧阳自远的人生开启了另一扇窗户,让他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
祖父祖母都信奉基督教,他们经常会给欧阳自远讲述《圣经》中的故事。每到星期天,两位老人还要去教堂做礼拜。他们所去的教堂是这个小县城里唯一的尖顶拱形、窗户半圆,具有典型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有时刚走到门口,便听见一阵犹如天籁一般优雅、舒缓的琴音,透过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流洒开来。还有两位来自芬兰的修女,每次见到她们,总能看到她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幼年的欧阳自远,根本不知道芬兰究竟在哪里,只是模糊地意识到离他很远很远。尽管她们有着不一样的发色、不一样的肤色,但欧阳自远却觉得和她们颇为亲近,这种亲近感不光来自她们的微笑,也因为她们和欧阳自远的名字一样:来自遥远的地方。每逢祖父祖母和教友们聆听赞美诗时,欧阳自远也和周围的大人们一样陷入沉思:耶稣是不是也住在天上?那他是不是见过广寒宫中的嫦娥,与她比邻而居?芬兰究竟在什么地方?她们看到的月亮和我们这里的月亮究竟一样不一样?也许正是童年时期这些不羁的疑问,埋下了兴趣的药引,不断寻找答案,又不断提出新的疑惑,再不断探索,就这样循环往复,让他只想探求更多、更多。
叔叔给欧阳自远带来的则是完全不同的天地,他深受庐陵文化熏陶,许多典章名篇全部烂熟于心,尤其写得一手好字,铁划金钩、形神兼具。博学多识的叔叔便成了欧阳自远的启蒙老师,他向欧阳自远传授知识的方法还非常灵活,他会找来一些硬纸片,剪成白酒盖大小的圆形,然后在每个圆纸片上写上一个字。日日东方拂晓之时,叔叔就会教欧阳自远认识在硬纸片上写下的二三十个汉字,并在字形上加以比较,让欧阳自远在字义上反复揣摩。日复一日,欧阳自远能够拼写、识读的字越来越多,叔叔就将教授的内容延伸到《百家姓》《千字文》等。除了学习汉学之外,叔叔还让欧阳自远每天必须做几十道算术题,并在临睡前一一检查,其耐心细致的程度,绝不亚于在药房里给病人切脉问诊。
进入小学之后,叔叔为欧阳自远铺垫的知识基础,以及他自己对知识的热切渴望,使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欧阳自远一点都不满足,在他小小的脑袋瓜里,有太多需要解答的问题。只要是感兴趣的书,他可以废寝忘食地不停看下去;凡是他感兴趣的问题,就必定要刨根问底。很快,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欧阳自远不断膨胀的求知欲,书店就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永新县有一个书店,尽管那个书店很小,但对于儿时的欧阳自远来说,那里可是一个藏着大千世界无数秘密的殿堂。为了能买书,他把长辈给的零用钱一分一分地积攒下来,攒到够买一本书的时候,就赶紧跑去买回来。但零用钱毕竟有限,一时买不起,他就会站在书柜前,一站就是半天,盯着柜台里自己渴望得到的书籍,不错眼珠地看着。久而久之,书店的老板和店员都认识了常常要等到书店打烊才悻悻归家的欧阳自远。渐渐地,周围的一些老人们,会经常主动将家中闲置的书送给他看,他们送来的书类别杂乱,欧阳自远则是统统收下,随之而来的就是他的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自然、地理、天文,无所不有。
放学之后,其他同学往往会在一起游戏,下棋、捉知了、捕蟋蟀。欧阳自远却会选一块清静的河岸,伴着潺潺的河水,捧着书本一直到日落西山。回家吃过晚饭,又会再次捧起书本,看到夜色浓重。他的体育活动,最多就是在夏天和几个小伙伴去游泳。所以欧阳自远小时候给人的感觉,总是规规矩矩、一板一眼。
为了勤俭持家,欧阳自远家晚上总会早早地灭掉煤油灯。每逢此时的欧阳自远,总是心有不甘,他多想再能看一会儿书啊。一年秋天,当家里的煤油灯再次熄灭之后,窗外明亮的月光吸引了欧阳自远,他拿起刚才正看着的那本书,走出房门,想看看借着月光是否能看清楚书上的字。皎洁的月光将银色的光芒铺开在书页上,上面的文字朦胧可见,欧阳自远抬头望了望天上的月亮,露出充满谢意的微笑,低下头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
就这样,自此之后的每个晚上,月亮都会陪伴欧阳自远一起读书。时至今日,他依然能清晰地记得,每到夜深,合起手中的书本,揉揉双眼,他总会抬头望望天空中的月亮,发自心底地喃喃自语一句:“谢谢你,月亮。”
1945年,日军投降,父母返回永新,重新开起九州大药房。在药房里,不只是卖中药,也卖西药,这在家乡这种小地方可不多见。当时最有名的药就是盘尼西林,也就是后来所称的青霉素,另外德国拜耳药厂生产的痢特灵,在药房里也能买到,谁要是有了腹泻疾病,一吃这个药,好得特别快。药房很快就赢得了周围乡里的赞誉之声,生意也越来越好,生活总算不那么艰辛了。
次年,欧阳自远也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并升入永新县中学。在那里,等待他的是更为广阔、任意徜徉的书海,还有影响他一生的恩师们。
$自由的读书时代
我曾问过欧阳先生,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月亮产生浓厚兴趣的。他说,从小时候,那时候总觉得天上的事情很好玩,跟周围小朋友说起星球上的事儿总让人觉得神乎其神,后来读了一些介绍宇宙知识的科普小读物,就更增加了对宇宙的兴趣。
想想当时的场景,觉得甚是充满童趣,一个时常仰望夜空的孩子,如饥似渴地了解着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然后现学现卖,向周围小伙伴分享着自己的喜悦,那般眉飞色舞,间或吐沫横飞,小伙伴听着有声有色地讲述,都向他投来崇拜的目光。小伙伴的反应也促使欧阳自远阅读更多的书籍,了解更多的知识,好让他能不断地跟小伙伴分享。
与现在有些家长反对中学生读杂书恰恰相反,欧阳自远小时候乱七八糟的书都看。这对他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所以他至今都主张小孩子可以看些野书。后来欧阳自远带学生,最头痛的就是他们语文功底太差,鸡兔同笼的算术题都搞不清楚题目意思,写的文章不是说假话就是讲套话,也缺乏人文历史素质的积淀,培养起来很成问题。
在欧阳自远看来,能看野书的中学时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
在初中时期,欧阳自远必须住校,晚上也得上晚自习。虽然学校的课程尚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生活条件却异常艰苦。
学校的伙食非常不好,大部分时间吃的都是白菜、豆腐。一个星期一顿咸鱼的晚饭,是欧阳自远当时最向往的饭食。每次将咸鱼盛到碗里,他都舍不得大快朵颐,总是一小口一小口地边品边吃。
伙食不好只是考验嘴巴和肚子的事情,还很容易对付。但那时候永新中学没有电灯,上晚自习时,每个同学还得带着竹筒子——里面装着菜油,到了座位上,掏出一个小铁灯盏,里面有灯芯,倒点菜油进去,点着,就在豆大的灯光下看书。每到晚自习时,为了节省菜油,欧阳自远总是将火苗调到最小。读累了的时候,他也会习惯性地仰头遥望夜空,想起小时候月光伴他读书的情景。欧阳自远总是在幻想,如果能将月亮从空中摘下,悬挂在学校的教室里,就不用点菜油灯了。
条件虽然艰苦,但学业不重,那时候书包不像现在那么沉,因此有大量的时间读野书。彼时的永新县城很小,书店也很小,但欧阳自远经常会去那些书店“乱翻书”,也会从同学处借书看。
看武侠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在中学时代,欧阳自远就开始看还珠楼主的书了,像《蜀山剑侠传》,里面有神话,有武侠,有幻境,文笔华美,想象奇特,看得欧阳自远爱不释手。还有一种是中国传统名著,像《隋唐演义》《薛刚反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里面也是金戈铁马,笑傲江湖,让欧阳自远一沾手就欲罢不能。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那段日子欧阳自远也接触到不少科普书籍,像开明书店出版的各种少年读物和科普书籍以及上海出的《科学》月刊就让他印象深刻,《科学》月刊是留美学生任鸿隽等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旨在向国人介绍科学故事、科学家、科学前沿问题、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
华罗庚就是在《科学》上崭露头角的,熊庆来正是看中那篇文章才成为他的伯乐的,足见当时科普书影响之大。
欧阳自远高考时一度想考天文系,这纯粹是因看各种野书从而找到的人生方向。当时他对地球之外的世界很好奇,很憧憬,想搞明白是怎么回事,但那时根本不知道月球是什么,也没有像一些媒体所说的参加天文小组。
感觉不到学业压力的中学时代,让欧阳自远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至今他依然拉得一手好二胡,就是在中学里学会的。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为配合各种政治运动,永新中学的下乡文艺演出很多,欧阳自远也是骨干之一。
年逾古稀之年的欧阳自远,提起自己的中学时代,依然是一派缅怀之情,认为正是中学的培养,造就了他日后的成绩。欧阳自远觉得一方面是遇到了一群好教师,另一方面,是学会了学习。
语文老师刘燕江、地理老师袁家瑞、化学老师贺祖煌……不知道怎么云集了这么一班好老师。
刘燕江是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长得瘦瘦高高,痴心于教书育人事业。也许是留学东洋的经历,使得他既有国学的深厚功力,又有外来文化的浸润,讲起课来生动活泼、神采飞扬、妙语连珠……他讲起叶圣陶、朱自清的文章,特别亲切,因为他跟课本的一些作者是同时代人,有些可能还认识;即使不认识;对背景也了解得特别清楚,这样说起来,让学生们感觉语文特别有意思,一节课上完,能回味很久。
数学老师左大元,严谨却不拘泥地讲解深入浅出,上他的课不再是枯燥的计算和分析,他行云流水一般的板书,让探求成为一种享受。
英文老师左幼兰,标准的吐字发音,抑扬顿挫的声调,略带磁性的男低音,将每一节英语课都讲授得宛如一场话剧演出,一种艺术展现。
地理老师袁家瑞,一幅幅的图像是印在他脑子里的,信手拈来,无不精准。寥寥几笔,就可以把一个国家的轮廓、山河清楚地勾勒在黑板上,而每一条河流的名字、每一座山峰的故事,他总能脱口而出,似乎天下的山水草木都铭刻在心。这让欧阳自远在佩服之余,对地理学科产生了一种超乎其他科目的兴趣。
化学课也是欧阳自远爱上的课程,化学本来枯燥,但贺祖煌老师讲得特别生动,总能够精准地将一个个试剂融合,继而变幻出一个缤纷有趣的元素世界。欧阳自远经常问他问题,他不厌其烦地解答,留下的烙印太深了。从此欧阳自远看到的许多东西,都试图用元素去解构,放进化学里去把玩。
良师带来的不只是知识上的营养,更多的是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与态度。
一天,欧阳自远请教地理老师袁家瑞,为什么他可以信手拈来就把世界各国的地图描绘出来。也许是从未有任何一个学生像欧阳自远一样问过他这个问题,袁老师静静地看着眼前的这位学生足足十几秒钟,继而说出了一句让欧阳自远铭记一生的话:“当你不只是学习,而是热爱时,你便可以距离完美更近。”
热爱是最大的动力,但热爱却不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究竟该如何培养热爱的兴趣,袁老师接下来的话让欧阳自远更加震撼:“近代中国,屡受外辱,究其原因,有列强的野心,但更因为近代中国的落后。中国有悠久的文明、丰腴的山河、智慧的民众,我们‘地大物博’,当你怀着强盛国家的心去学习的时候,你的学习就会悄然转向热爱……”文化的浸染,在这一刻变得如此生动,读书不但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甚至还会改变祖国的命运。自此,欧阳自远的一生,都是在努力为实现这一愿望而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