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the 400 Blows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编剧弗朗索瓦·特吕弗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让-克劳德·布里亚利
让娜·莫罗
Guy Decomble
巴黎一所学校内,学生们正在考试,一幅美女海报在学生之间传阅。不幸的安托万在接到海报时被老师发现,受到了老师严厉的惩罚。古板的老师不停地说着废话,最后愤怒地扔掉书本。而安托万却一直被罚站,被斥责,虽然他和同学们一样戏弄着老师。这是每一天学校生活的缩影。
回到家中,安托万也没有闲着。百无聊赖的他偷了家里的钱,翻弄着母亲的化妆品,摆好餐具。正当他要写作业时,母亲回来了,粗声粗气地命令他去买面粉。风趣一些的继父回来以后,不经意间发现了安托万的偷盗行为,他似乎比较容易相处但是却很无能平庸。之后的安托万要收拾好餐桌、洗碗,睡在一个和门口相连的小暗室里,当然,这方便他出去倒垃圾。这样的一天组成了他的家庭生活。
第二天安托万起晚了,但他和朋友拉切内并没有去学校,两人无所事事地玩了一天,并无丝毫愧疚之感。玩耍的安托万在街上看到母亲和另一个男人接吻。
和继父吃完晚餐之后,安托万入睡。晚回来的母亲和继父大吵一架。来到学校后,安托万谎称昨天的逃课是因为母亲去世了。得知消息的父母气冲冲地来到学校,不由分说地打了安托万。安托万下定决心不回家,朋友拉切内把他带到他叔叔的一家旧印刷厂去过夜。夜里他偷喝了别人家的牛奶,在喷泉边洗脸。早上,母亲来到学校领安托万回家,十分温柔地对待他,只是为了防止安托万把自己偷情的事情告诉父亲。巴尔扎克的小说吸引着安托万,他借用巴尔扎克的语言完成了作文。老师扬言要惩罚他,他又一次逃了出去。这一次他和拉切内躲在家里。因为需要钱,安托万偷来了继父的打字机,可是却卖不出去。正当他准备将打字机在放回原处时,被抓住了。他被送进警察局,之后又来到少管所。
少管所的管教十分严厉和苛刻,父母也不再理会他。在一次踢球时,安托万跑了出去。他不顾一切地冲向大海,仿佛在那里会得到新生。
画外之音
《四百击》就是一部安托万成长史的忠实记录。导演事无巨细地刻画了一个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少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极其平常却充满控诉,然而这样的控诉并不是通过激烈的方式。影片通过一个13岁少年的眼睛,观察着这个被成人组成和控制的社会,为我们展示了成人世界的冷漠和无情。影片极少用特写,基本都是长镜头的客观记录。导演并不想赋予人物额外的见解,而是将人物和环境结合,创造出一种可以观察的真实,具有洞察人心的力量。
只有在安托万来到大街上,他才欢快得犹如小鸟,而此时音乐也变成轻松欢快的曲调。家里永远伴随着争吵,极其冷漠的母亲和麻木不仁的继父。安托万小心翼翼地做着一切,刻意讨好母亲和继父,得到的却不是应有的爱,而是漠视,犯了错误时等待他的却是更大的惩罚。
学校里僵化的制度和死板的老师更是将安托万拒之门外。学校教育漠视孩子的天性,使得安托万初露头角的文学天分被压制。母亲的关爱来自自己的丑事,努力想写好一篇文章的安托万却得到另一次奚落,这样的学校和家庭,共同粉碎了安托万的希望,他决定离开学校。
安托万来到了管教所,这是学校和家庭严酷的升级版。管教所毁掉了安托万还有可能得到的救赎机会。一切都是冰冷的制度,如地狱一般的情景,这对于一个少年是怎么样的煎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我否定呢?更让人心痛的是安托万是在将打印机放回原处时被捕,这暗示社会对安托万变好的拒绝和人们的冷漠。这样的拒绝使安托万把说谎当成了习惯,其实相对于真实人们更愿意接受谎言,这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却无情地体现在一个孩子的身上。最后安托万被带上囚车,一同的还有罪犯和妓女。这个无辜的孩子坐着囚车,透过闪烁的霓虹灯,还有斑驳的铁窗,可以看到一滴清晰的泪流在安托万的脸上。
影片在电影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是结尾部分的长镜头,被写进教科书成为经典镜头。第一个长镜头约1分50秒,伴随着安托万从管教所跑出来。第二个镜头,安托万全景从画面远处向镜头右边跑来,出画,刚才跑向镜头方向的安托万现在是从镜头近处向纵深跑去,这个镜头有50秒钟。影片的最后一个一分多钟的长镜头,表现的还是跑,全景,安托万从岸上下来,跑到海滩上,继续向画面右方跑,镜头开始慢慢向右后方移动,就这样跟随着他,一路跑到海边。最后海水打湿他的鞋子,无处可去的安托万回过头向镜头走来,画面定格并推向了他那双迷茫、忧郁的双眼。闻名史册的还有对于传统电影技法的挑战,比如表现安托万在街道上,突然用到的横移镜头。
特吕弗在谈到这部电影时说:“我的目的,并非以怀旧的眼光来描述昔日的少年,而是要表现介于童年及成年之间的少年时代。一个人在那样的时期,会有令人忧患的经历:感情还幼稚,身体开始发育,既渴望独立,又慑于父母师长的权威。这时,稍有不快就会爆发出反抗的火花,而所谓不良少年恰恰反映这种精神危机,他们认为世道不公,对付的办法之一就是不顾一切地胡来。在法国,人们用‘打他四百下’来形容这种胡来。”
导演链接
弗朗索瓦·特吕弗:他是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是法国“新浪潮”的主力军。新浪潮运动开始的1959年期间,有24位法国导演拍摄了他们的处女作,其中,特吕弗的《四百击》和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是其中的顶尖之作。
特吕弗的电影被誉为诗人电影。《四百击》就是他的一本自传体影片,主人公安托弗朗索瓦·特吕弗万的经历就是特吕弗自己的经历。
原本特吕弗也和安托万一样是个流落街头、风餐露宿的孤儿,并且也曾因为偷窃而被关进了少年犯的监狱,得不到社会的关爱。可是这个不幸的孩子却碰见了改变他生命的人物——安德烈·巴赞,巴赞在电影史上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他,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新浪潮”。巴赞发现了特吕弗,并且发现了他的文学天分。在巴赞的提携帮助之下,特吕弗一直为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撰稿,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影评人。他长期泡在资料馆里观摩影片,和巴赞一起学习。同时也是在这里,特吕弗和一批优秀的影评人一起开创了电影史上重要的流派——法国电影新浪潮,这也是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的开端。安德烈·巴赞英年早逝后,到了1958年,特吕弗在妻子娘家的慷慨赞助之下,终于完成了这部具有极强自传性质的处女作。
演员链接
让-皮埃尔·利奥德:1944年5月2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影视之家,他很早就开始了演艺生涯。13岁开始做演员,14岁出演了特吕弗的这部处女作《四百击》,就是这样,在1959至1979年期间,伴随着这名少年从14岁、17岁、23岁、28岁到33岁,拍成了特吕弗的“安托万成长五部曲”,分别是《四百击》、《二十岁之间·安托万与科莱特》、《偷吻》、《床底风云》和《爱情长跑》。这也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另一个奇迹。
幕后花絮
《四百击》中,安托万和他的小伙伴拉切内逃学在街上闲荡之际,他们经过一堵贴着海报的墙时撕下了一张女人的海报,那个女人是哈利特·安德森,海报上的图片是她在英格玛·伯格曼1953年拍摄的电影《不良少女莫尼卡》中的镜头,这部电影是关于一对年轻恋人离家出走“去寻求自己的生活”的故事。
而台湾导演蔡明亮在拍摄影片《你那边几点》时也对本片致敬,片中那个与陈湘琪在巴黎街头对坐的老男人就是皮埃尔(《四百击》中安托万的扮演者),影片还出现两次男主人公看《四百击》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