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in A Better
world
导演苏珊娜·比尔
编剧苏珊娜·比尔
安德斯·托马斯·詹森
主演米克尔·佩斯勃兰特
主演崔娜·蒂虹
马库斯·瑞格德
威廉·约翰·奈尔森
乌尔里奇·汤姆森
安东是个援助医生,他长期往来于非洲的难民营和丹麦的家中。安东的家在一个非常美丽的北欧小镇,他和妻子玛丽安抚养着两个儿子。但是长期的两地分居和安东的出轨行为一直深深地刺激着妻子,使得他们的婚姻岌岌可危。
他的大儿子伊莱亚斯在学校因为种族和口音问题受到歧视和殴打,有的时候这种欺负甚至升级为暴力。懦弱和善良的孩子默默忍受着。直到本片的另一个主角,一个英国男孩克里斯蒂安出现,因为母亲的病亡而来到这里和祖母一起居住,带来的还有对父亲的不理解和冷漠,他甚至觉得父亲是愿意母亲死亡的。这样一个敢于斗争的孩子,看到了别人的不公待遇,自然要出手相助。他选择了暴力,他狠狠地报复了高年级的混混,这一次他的理论成立了,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和地位。以暴制暴,以弱胜强。
一次安东回国之后,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克里斯蒂安去游玩,和一个粗鲁的父亲发生争执,那个父亲动手打了安东。安东沉默地带着孩子们离开了,但这一巴掌却像耻辱一样丢在脸上,烧得人生疼。但是安东仍然坚信自己的理论——暴力并非万能的。他和孩子们一起找到那个男人,可是换来的无非是另一次的耻辱,安东还是选择离开。但孩子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面对暴力他们决定伸张正义——用小型炸药炸毁那个男人的车。孩子们计划好了时间去炸车。他们在一边等待。可是街边却出现晨跑的母女俩,紧要关头伊莱亚斯冲出去制止了她们靠近即将爆炸的车辆,自己却被炸药炸倒在地。
安东不仅要处理孩子们面对暴力的问题,他自己的人生观也在非洲受到极大的挑战。当地居民之间的争端和残杀使得来自西方文明世界的医生不断地思考,目睹着当地的血腥残杀,医生开始调整自己的信仰。而孩子们又会开始怎样的人生?
画外之音
在《更好的世界》中,针对暴力能否解决问题,导演给出了好几种立场令人思考。一个更好的世界是除去暴力的,只是自觉自省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人能参透,正如片中不断插入的非洲大自然的风景和动物,这不只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问题,而是伴随自然界始终,任何事物不能逃出的自然法则之一,暴力和非暴力如一对孪生,共生共存,以至于达到和谐,就如天边的一抹残云,不管你怎么选择,忧伤或快乐,它都瑰丽地变换着自己的色彩。
这部影片不仅是对殖民地暴力的探讨,更在其中穿插了一个青年中愈发滋生的暴力的问题,影片只从孩子这条线索给出了答案,最后伊莱亚斯的康复和克里斯蒂安的恍然大悟,从另一个侧面映衬了暴力的毁灭性,对于少年更加有警示作用。他们都在摸索,为青春付出代价,肉体的损伤可以痊愈,只是如果疼痛是年少无知的代价,那么醒悟就是暴力的代价。
欧洲电影尤其是北欧电影有其特有的风格,这些年来似乎人们不得不叹息欧洲电影的黄金时代的逝去而使佳作尤为珍贵。欧洲电影继承了继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以来的明确的内省风格以及对历史根源的探索性,并将这种历史性投射在现代人的表层生活。德国导演丹尼斯·甘赛尔的《浪潮》就暗示了德国国内现存种族主义的不确定性。而现代的欧洲电影在受到好莱坞制作不断蚕食的同时,并没有丢弃自身的探索性,并涉及一些社会内部确实存在的移民、种族等问题。
影片中父亲作为一名志愿者在非洲进行医护工作,面对着内乱带来的死伤和混乱,首先白人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和拯救者的立场出现的,尤其是影片的高潮出现在当滥杀无辜、残忍无比的“老大”受伤后,手无寸铁地来到医院接受治疗,他十分害怕被那些自己曾经伤害过的人报复,可是在宣扬一律平等的救护所,他的成功只在于他手中的武器,一旦失去武器,不仅受难的群众会群起而攻之,连他自己也陷入慌乱,被人群拉扯着殴打,暴力在愤怒中爆发,可这不是以暴制暴,对于他这样的角色,我们不会探讨对他施暴的是否应该,这理应是情理之中的。只是这样的处理难免会把第三世界的贫困和落后过多地归于自身。暴力在这里肆意横行,它似乎赢了。
之前大佬的种种恶行已经深深触痛医生的心,这一次当他面临这样一个人,他无法压制自己的愤怒,这个和自己理论背道而行的人不仅没有收敛却在医院里继续霸道,施行他的暴力,用着他的武器和独裁。这一次医生忍无可忍,他终于不再对暴力恶行进行妥协,他制止大佬的同伙进入集中营,丧失了庇护的大佬很快就被愤怒到红眼的人们拉扯到一边,这时医生离开,他看着这一幕,暴力也许也是制得了暴力的,只是这种场合太过于特殊。
回归私生活的医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由于自己有了第三者,和妻子的感情处于冷战期。在妻子下定决心抽身而出这段感情时,医生好像才意识到自己余情未了的真实心意,于是努力挽回。每一次从非洲回来,医生都是疲惫不堪,目睹了战场的生与死,似乎自己更加珍惜和平温馨的生活,这也是医生努力追求的。
影片简单清楚地交代了欧洲与第三世界的微妙关系,以及越发影响社会安宁的种族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欧洲民众,并且恶化到只能用暴力去解决的地步。
最后伊莱亚斯在紧急关头做出挽救无辜人的生命的决定,可以看做是这两个孩子自我救赎的开始,显然暴力在伊莱亚斯的身上是不那么明显的。这一幕震撼了这一场暴力的主要实施者,克里斯蒂安不仅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也被同伴的善举挽回了即将迷失的自己,也许不难想象,如果这一次的爆炸成功,也许这两个孩子的人生就会彻底改变,暴力将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医生在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理论,这个更好的世界与暴力无关,也许正是暴力和非暴力促成我们的世界,缺一不可,有大恶亦有大善,此谓和谐,我们也许平凡,但作为这个世界的一员,做不了大恶大善,就成为自己吧。
导演链接
苏珊娜·比尔:《更好的世界》由来自于丹麦的女电影人苏珊娜·比尔自编自导,是继《打开心窗》、《婚礼之后》和《血海兄弟》之后,她和她的编剧搭档安德斯·托马斯·詹森联手打造的一部全新的剧情片,集中探讨的也是相似的话题,当故事中的男性人物面对的是信仰的挑战时,不得不被迫做出什么样的艰难抉择。作为成功的作品,将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穿插其中,却是每个现代社会的个体都要面临的抉择,要不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一个和平主义的视点对丹麦社会做了一次细致的投射。
本片导演曾说过:“我和詹森一直在讨论丹麦的现状以及这个国家给人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因为很多人都把这里想象成某种过于理想且拥有着和睦的社会环境的地方——但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对于现实生活来说,永远没有完美一说,你可以期盼‘更好’,却仍然与‘最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这样一个前提和假设之下,我们又开始思考什么样不可预知的事件能够对人们产生很有戏剧性的影响,继而彻底地瓦解丹麦是一个适合居住和生活的‘福地’的形象化的理论……
我们希望可以借助这部影片去挖掘一下,我们努力地控制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的同时,可能会遭遇的某些局限性,继而引发更加发人深省的疑问,我们现在所谓的‘高级’的文化环境,是不是就是‘更好的世界’所遵照的范例呢?在文明的表相之下,是否同样潜伏着违法的行为所制造出来的混乱不堪?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是真的有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完全免疫?或许只是在完全失控的边缘步履蹒跚且举步维艰?于是我和詹森决定围绕着两个小男孩构建一个故事环境,从他们成为好朋友开始,但是,他们中的一个却突然之间变得极其暴力,而且明显还有继续发展下去的趋势。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愿意相信,这么小的孩子,本性肯定是善良又充满爱的,但是影片中的那个12岁的男孩,在他发怒的时候,所做出的事情简直可以用邪恶来形容了。我在我的影片中所塑造的形象,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作为原型的,我想我只是非常地喜欢他们而已,正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才让他们如此地具有趣味性。在《更好的世界》中,安东是一个既浪漫又理想化的医生,但他与完美还是有着很大的一段差距的,他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人,也有他脆弱的地方和缺陷,带着疑惑与不确定——作为一个女性导演,我确实是受到了这些男人所特有的人格的鞭策与驱使,而且他们的身上都带有一种很有穿透力的娇柔的阴性力量,所以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从他们的身上寻找到这样一个层面,就好像是在将隐藏起来的宝藏公诸于世一样令人兴奋。”
幕后花絮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苏珊娜·比尔曾因为这部影片陷入麻烦。因为苏丹政府认为《更好的世界》中包含了大量反伊斯兰教的内容,同时还对苏丹西部的达尔福尔的情况做出了不符合事实的描述,她因此受到了控诉。比尔回忆道:“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卷入这样的纠纷,要知道我们的影片与达尔福尔可以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在肯尼亚拍摄了一部分内容,然后又去非洲其他的国家寻找了一些符合我们的故事的地理环境,虽然影片中确实包含了一些来自于非洲的负面的消息,可是我们并没有特别声明具体的地方,而且我们的故事本身也没有任何涉及宗教信仰的暗示或隐喻——这些全部都是一些错误的指责,所以我们没必要承担任何责任。”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