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requiem for
A dreAm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编剧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小胡伯特·塞尔比
主演艾伦·伯斯汀
杰瑞德·莱托
詹妮弗·康纳
哈瑞和玛丽安彼此相爱。玛丽安来自富裕的家庭,受过高等教育,有绘画天赋,但是从小就缺失亲情,父母除了钱没有再给过她其他东西。她梦想着能够开家服装店。哈瑞和朋友蒂龙整天形影不离,蒂龙也有一个梦想,像小时候向妈妈许诺的一样成为一个大人物。哈瑞视玛丽安为自己的梦想,幻想着突然有一天可以给妈妈和玛丽安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切注定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因为他们都是吸毒者。梦想在毒品里绽放,在毒瘾里枯萎。
哈瑞的母亲莎拉独自生活,得不到儿子的关心,只能和电视相依为伴,并且痴迷于电视节目。一天,莎拉得知自己成为幸运观众,可以上电视成为明星。为了使自己穿上年轻时的红裙子,莎拉开始了减肥计划。受不了食物的诱惑,莎拉找到医生去开减肥药,不负责任的医生开了含有兴奋剂的药片给莎拉服用。但这个未经证实的上电视的消息却是子虚乌有的。可怜的莎拉很快有了药瘾。
想发财的哈瑞和蒂龙想出一个赚钱的好方法。他们先买进整货再变成散货卖出,之后再进货再卖,直到可以买到更纯的海洛因。他们成功了,梦想一度变得触手可及。
没有人会一直红运当头。卖货的头家被人杀害,整个地区都没有了毒品。三个人度日如年。与此同时,莎拉的药瘾也加深,她变得异常兴奋,开始加大药量,无法自拔。
蒂龙得到消息,有人要在圣诞节卖货,但是价钱十分昂贵。为了拿到买货钱,哈瑞说服玛丽安去和之前的心理医生做了性交易。可是,由于意外他们错失了机会。玛丽安陷入疯狂,哈瑞也不知所措。
哈瑞去了佛罗里达找货;玛丽安找到了一个可以提供毒品的大佬,他不要钱只要女人;莎拉的精神已经崩溃,她开始产生幻觉,看到自己出现在电视节目里,冰箱也会突然地跳起来。
哈瑞找到了毒品,可是自己的胳膊因为长期注射已经溃烂,哈瑞进了医院;玛丽安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没有毒品的她只有再次找到大佬,这次的代价却是一个堕落肮脏的舞会;彻底崩溃的莎拉走向街头,像一个疯子一样来到电视台,被电视台送往医院。
哈瑞和蒂龙进了监狱。哈瑞的胳膊已经废掉,医生给他做了截肢手术;蒂龙开始了戒毒;参加完舞会的玛丽安怀抱着一大包毒品,幸福地躺在沙发上;莎拉接受了治疗,已经变成一个行尸走肉。
画外之音
黑暗作为一种存在,总要被放置位置。还好,电影提供了这样的位置,还好有《梦之安魂曲》,让人们目睹这样堕落的黑暗。
影片中主要讨论了:梦想和现实、清醒和沉迷、肉体和精神之间的矛盾。他们迷失在现实里的枷锁,期望随着欲望变大,只有毒品能够使得梦想膨胀,空虚的身体得到满足。而突然的幻灭,现实中的困境使得身体和精神全部被掏空,只有等待下一次的高飞来填补空缺。这里梦想和幻觉没有了边界,也许现实才是难以逃脱的恶梦。为了追求无休止的身体享受,不惜去出卖已经廉价的尊严和身体,交换的瞬间却忘记了不断加码的贪婪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总有一天,无穷无尽的地狱之火会把一切吞噬,也许死去才是可以承受的结果。
我们被这样的电影吸引着,整个影片绝望、疯狂、压抑,无间断地把一种节奏传达给观众,这是剪辑创造出来的效果。可是却击中人类的命门——恐惧。我们害怕变成这样,所以我们拒绝毒品。
为了营造一种压迫和绝望的视觉感,影片始终以阴暗调做背景,导演采用了大量技巧:运动镜头、快速剪辑、漫画式的人物处理方式等等。这些使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用来叙事,而是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是将人物处于一种非常态的状态,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心里触动。
当莎拉彻底崩溃后,影片用鱼眼镜头中的特写展现她的心理。莎拉得不到儿子的关心,失去丈夫的她只有每天看着无聊的电视节目。她上电视是为了炫耀儿子和丈夫,也许还能成为电视明星。这是她的梦想,因为生活是那样的空虚无聊。围绕着莎拉的世界是变形的。莎拉去医生诊所时,大广角镜头的变形处理,医生几乎都没有正视莎拉一眼,使人感到荒唐无比。
幻觉中,莎拉看到自己出现在电视上,电视里的主持人和观众疯狂的喊叫加速了莎拉的心跳。这时另一个光彩照人的自己却和主持人出现在房子里,他们一起嘲笑着莎拉,举动也变得疯狂和猥琐。整个屋子都变成了演播厅,观众和导播,闪烁的灯光和叫嚣的观众。是的,莎拉似乎已经疯了。她看到了一个不正常的世界,她衣衫不整地跑了出去。
梦想在这里似乎是一个被搁置的空梦,和整个主题一样,这里的梦想是虚幻的,主人公的世界也是虚幻的。就像影片中用快速剪辑表现的人物吸毒之后的反应,细胞的加速运动、瞳孔的放大。当灵魂和躯体已受控于毒品,梦想是被黑血浇灌的谎言,生命就已经枯萎了。
爱情也是一个幻觉。如同哈瑞产生的两次梦境一样,第一次看到和玛丽安在阳光的码头中约会,后一次却是截肢手术后的一场噩梦。爱情只是他们幻觉的一部分。当欲望满足时,爱情是美好和诱人的,反之,爱情就是多余的累赘。当自尊不在,爱情就沦为被出卖的工具。犯了毒瘾的哈瑞要求玛丽安去出卖肉体,玛丽安也因为欲望而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蒂龙对于妈妈的爱,想要成为大人物的愿望和哈瑞对母亲的爱一样是无助的、可怜的,亲情也成为了借口。他们爱上的是幻觉,而爱情和亲情都只是幻觉的一面,外表五光十色,内在却是千疮百孔。
影片让人更加绝望的是剧中人毫无希望可言,是绝望到底的寒冷。最后的他们用蜷伏于母体中的姿势,玛丽安拥抱着换来的毒品安心睡去,脸上无比安心和幸福;莎拉还在做着上电视的美梦无法自拔;蒂龙则蜷缩在牢房的床上入梦,梦里是幼年时被母亲怀抱的情景。他们都怀抱着梦想睡去,不约而同地缩起身体。只有哈瑞在喊叫,也许还能做梦是好的,但是伴随的却是幻觉不再的现实,深渊万丈。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优秀的音乐,包括配乐、环境声、人声、音响等,共同为我们奏响了绝望的梦之安魂曲。
幕后花絮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于1998年推出他的处女作《圆周率》,这部影片让其因艺术上的大胆探索而闻名于电影界,所以他的第二部作品《梦之安魂曲》还未上映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电影上映后,立即引起了评论家们的强烈反响,很多评论家把它列入年度最好影片之一。
整个故事笼罩在一种悲观绝望的气氛中,而演员的令人信服的表演更使观众们仿佛置身于角色的生活之中。本片令人大开眼界。演员简直不是表演,而是玩真的。但被评论家称赞最多的还是扮演母亲的艾伦·伯斯汀。她曾在红极一时的恐怖片《驱魔人》中扮演母亲。在《梦之安魂曲》中,身着肥大衣服、头戴蓬乱假发的她和《驱魔人》中的形象判若两人,而她的表演更是深入地表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以至于评论界纷纷惊呼:艾伦的才华一直被好莱坞忽视了,她应当凭着《梦之安魂曲》中的角色拿到一尊奥斯卡奖。
除了导演的功力和演员的表现,本片引起广泛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影片的分级。MPAA拟将这部影片定人NC-17级,这意味着作为观众主体的17岁以下青少年都将无法看到这部影片,那么影片的票房收入将受到巨大的影响。这样分级的理由相当奇怪——既不是因为毒品,也不是因为暴力,甚至不是因为片中不多的性图像本身,而是因为片子的末尾出现的“一群衣冠楚楚的人观看两个女人的性活动”的镜头太“有伤风化”。但导演本人和艺匠公司方面拒绝做出修改,最终本片以“无定级”的形式推出,这意味着它只能在几个特定的影院放映,票房必然大打折扣。对此,多数观众和评论家表示理解和同情,并对这种坚持艺术追求的精神表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