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Beijing
Bicycle
导演王小帅
编剧唐大年
徐小明
焦雄屏
王小帅
主演崔林
李滨
高圆圆
周迅
17岁的农村少年阿贵来到城里打工。他和许多初来城里的人一样,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换来新的生活。阿贵被一家快递公司录用,成为新时代的“骆驼祥子”。公司配给每人一辆高级山地车,当员工挣到600元时可以拥有这辆车。为了这个目标,阿贵骑着这辆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开始了自行车上的梦。
渐渐地,阿贵注意到了对面楼里的一个女人。不同于阿贵低矮的平房,那个女人居住在楼房里,有宽敞明亮的落地玻璃。这个美丽的女人每天发呆,不停地换着时髦的衣服在玻璃前走来走去。她的生活充满神秘,观察这个女子成为阿贵和老乡的乐趣。
眼看阿贵就要挣够山地车的钱,可是一次意外插曲使得阿贵丢失了自己的自行车。他一个人怅然若失地在原地等到黑夜才想起自己的快递没有送,赶过去已经来不及了。为此,老板开除了阿贵。阿贵却哭着说自己能找回那辆车。充满好奇心的老板逗他玩似的答应他,只要能找回车,就可以回到公司上班。
小坚是一名职高学生。父母离异后他跟着父亲过,有一个后妈和同父异母的妹妹。小坚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父亲却一再食言,虚荣心强的小坚偷了爸爸的钱,在二手市场买了一辆车,而这辆车正是阿贵被偷的车。小坚买车子是为了和朋友一起玩车,因为几个哥们都有车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追女孩。骑着车的小坚得到了朋友和女孩的赞赏。
一天阿贵看到了这辆被自己做过标记的车,抱着车子就跑。这辆车成了两个孩子争夺的对象。小坚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从小偷手里买来的车,并不构成盗窃,享有这辆车的使用权。阿贵只是像以前一样认为这是自己的车,没有理由让给小坚。小坚的朋友和阿贵的矛盾也越来越大。直到小坚的爸爸得知此事,愤怒地打了小坚。这时两人想出一个解决办法,约定好时间地点换车,一人骑一天。
那个让阿贵倾心的楼里的女孩,原来是个小保姆,她长期偷衣服来卖,被业主发现。
在那段没有车子的日子,小坚所谓的女朋友已经认识了一个有车骑的社会青年。一怒之下,小坚拿起了砖头砸向了青年。来这里换车的阿贵也被牵连,两人遭到痛打。最后阿贵也将砖头对准了不停砸车的人。
流着血的阿贵,抬着已经踩扁的车,茫然地走过街道,怅然若失。
画外之音
这是王小帅早期的作品之一,起初是作为禁片在有限的圈子里流传。入围2001年第51届柏林影展竞赛,青年导演王小帅执导的《十七岁的单车》被认为是影展中的一匹黑马,虽未获得正式竞赛奖项,但一项评审团大奖也使得影片深受人们喜爱。
本片为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人焦雄屏经营的吉光电影公司的“三城记”系列电影之一。“三城记”系列电影结合中国新锐导演,希望为21世纪华人新社会树立新形象,以区别于上一代华人电影注重悲情及历史回顾。另五部影片为台湾导演林正盛《爱你爱我》、易智言《蓝色大门》、徐小明《流浪到淡水》、大陆导演贾樟柯《上海宝贝》以及香港导演余力为《人民找换》。本片与林正盛的《爱你爱我》双双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竞赛片单元,本片更获得最佳故事片评审团大奖即银熊奖。
影片镜头比较流畅,镜头转换缓慢,逐渐推向人物。并且多次使用近景接远景的镜头运用,观察人物。偏好文艺电影的王小帅,影片处理上也是长镜头居多,显得镜头比较呆滞,并且具有象征意味。
两个少年,一个是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一个是拥有城市户口的职高学生。剧作上的一个巧妙之处是没有将务工人物和城市高层直接对立起来。小坚不是来自富裕的家庭,他只是一个家庭十分普通的孩子,也没有过多的资本值得炫耀。父亲连买一辆自行车都显得比较困难,并且这个家庭充满危机。小坚的后妈又生了一个女孩,小坚和她们的关系并不融洽。尤其是爸爸把本来要给小坚买车的钱拿去给考上重点中学的妹妹用时,小坚产生了愤怒和不服,这种愤怒直接转化为对家庭的仇视。导演并没有把人物置于天平的两端,而是讲述了两个并没有身份优势的青年的故事。
对于阿贵,自行车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一个生存工具,更是自己能够融入城市的工具。自行车使得他穿梭在大街小巷,似乎和这个城市有着最直接和亲密的接触。成为城市人的幻想在吸引着他。所以失去自行车的阿贵,对城市突然陌生起来,只能站在街头,却不知如何融入社会。只有找回自行车,才能够使得自己重新进入城市人的梦中。自行车是他得到城市身份的一个方式,虽然这样的期盼遥不可及。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和在洗澡堂的天台服务员都对阿贵嗤之以鼻,甚至歧视和苛刻。相对于公司老板和洗澡堂经理的宽容和温和,暴露出处于劣势的人们对阿贵的冷漠。
29分钟时影片的第二条线索出现。小坚和女孩的故事开始于女孩说的:“我的车链子掉了。”小坚的爱情似乎是因为拥有了自行车,女孩也赞扬他说:“你的车子不错。”车子为他赢得了友谊和爱情,自行车代表了小坚的尊严。
小坚失去了车子,就像失去了在女朋友面前的尊严。找回车子的小坚才有勇气去面对女朋友,仿佛车子才是女朋友喜欢自己的原因,代表着自己的爱情和颜面。所以车子对于小坚不是一种城市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种自我身份的确定,所以这是两个缺乏独立人格的少年,他们都在通过自行车寻找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身份。
换自行车的设计,使人想起伊朗影片《小鞋子》。在《小鞋子》里只有一双鞋穿的兄妹俩,每天约定在巷口换鞋去上学。两个影片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物资的缺乏,不同的是兄妹俩的换鞋让人更加觉得悲哀。因为鞋子和自行车的功能的不同,鞋子是生活的必需品,而自行车只是这些少年自己梦想的代替,一个不能完成的梦想,不能等价的替代物。
在这样的剧作结构中,我们评价的天平不由自主地倒向阿贵这一边,因为车子对于阿贵是生存下去的条件,但是小坚却是炫耀的资本,可是这些装出来的强大和自尊在女朋友的新男朋友面前不攻自破,小坚依然是懦弱的、自卑的。小坚性格的缺陷导致了自己的结局。
最后两人被打的段落里,阿贵的一句“我不认识路”暴露了自己始终未能融进城市生活的困境。一个混混愤怒地用力踩踏已经丧失功能的自行车,镜头处理成慢镜头,最终激怒了阿贵。阿贵和小坚一样拿起砖头捍卫自己的梦想。可是这样的梦想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虽然他们都将暴力伸向别人,但是打醒的却是自己,应该说正是因为现实的残酷,他们终于意识到了梦想的不可得,于是将愤怒洒向别人。这是青春的表现,这也是他们青春的觉醒的开始。
导演链接
王小帅:中国内地导演,1966年1月1日出生于上海,198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9年毕业。青年导演王小帅凭借其独特、敏感的电影个性,从他自筹资金拍摄电影处女作《冬春的日子》到新近完成的《梦幻田园》,短短十年间,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电影风格。
1981年,王小帅来到北京,成为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一名学生,四年当中,要成为一名画家的愿望与日俱减。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中国电影全面复苏的时期。通过绘画来反映自己对周遭世界季节和温度的变化,显然不再能满足王小帅。附中毕业的时候,王小帅没有继续学画,而是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那是1985年,当时的中国影坛第五代导演正在全力出击,《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猎场扎撒》相继问世,这些影片震撼了被革命浪漫主义加革命现实主义熏陶的国人,也引起了世界对中国的兴趣。王小帅在电影学院,开始如饥似渴地观摩世界上最优秀的影片,安东尼奥尼、费里尼、阿伦·雷乃、小津安二郎都是他喜欢的导演。后来,他又对侯孝贤、北野武、阿巴斯的电影推崇有加。
王小帅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青年导演中一直还在坚持按自己的追求拍摄电影的人。经历了整整十年的艺术探索,无论是直接提出精神命题还是通过刻画物质生活对人的异化,王小帅的镜头始终对准的是人并且努力地保持自己在艺术上的完整。最让人感动的是,在一个越来越商业化的社会里,王小帅仍然在他的影片中坚持他的理想主义,坚守他的精神家园。
王小帅1993年编剧制片并执导独立电影处女作《冬春的日子》(35毫米黑白),1994年,该片参加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及伦敦、希腊、南特、意大利等多个电影节,还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新导演展并被收藏。获得意大利丝米诺艺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希腊铁萨隆尼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金亚力山大大奖)。
1995年,该片被英国BBC选为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并于同年岁末在BBC播出,1995年执导独立电影《极度寒冷》(于1997年在荷兰完成),参加1997年度鹿特丹电影节获费比希国际影评人奖,并随后参加加拿大、英国、德国等数个电影节,异年首次在美国、荷兰等地发行。被《纽约时报》评为最勇敢的中国独立电影。
1996年,执导第一部体制内电影《扁担姑娘》,该片历经三年的审查与修改于1999年获得通过。1999年,该片官方入选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栏目(AN CETAIN REGARD CAANES),随后参加数个电影节,2000年,该片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发行。
1999年,执导第二部体制内影片《梦幻田园》,同年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0年,执导影片《十七岁的单车(BEIJING BICYCLE)》。2001年,该片入选第51届柏林电影节竞赛片单元,获评审团大奖银熊奖。2001年,该片在全美及日、法、韩、意等国上演。
2002年,执导影片《二弟》。2003年,《二弟》入围5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同年参加印度、多伦多等电影节。
2004年,执导影片《青红》。
2008年,执导的影片《左右》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