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决定成败!
战略是企业经营管理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战略发挥根本性的作用,是企业持续成功的核心所在。
所谓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使命/宗旨,结合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能力,所做出的事关全局的、重要的、长期的谋划、决策。
一般理解的战略包括:企业使命/宗旨,战略目标,战略规划,战略管理等几部分内容。
使命宗旨,解决企业根本性的“我是谁”“我将是谁”“我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
战略目标,将“我到哪里去”量化的过程。
战略规划:实现使命、目标的手段,解决“我怎么才能达到”的问题,具体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各职能战略等。
战略管理:解决如何将战略规划规范化、程序化的问题,具体包括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等四个不同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且这一过程不断重复、不断更新。
战略规划,战略管理,在欧美大公司,早就普遍接受并系统的应用。在中国,《财富》杂志2007年抽样调查表明,86%中大型企业使用了战略规划这一管理工具,虽然其使用比例低于全球平均(91%),也低于亚太区其它国家(95%),但与前几年比,中国企业已经有明显的进步。
那娃哈哈呢?
1、“没有战略”的战略
——娃哈哈总体发展战略研究
有一次,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带领几十个EMBA学员到娃哈哈实地训练,和宗庆后座谈时,有学员问:“娃哈哈制定了什么战略?”
宗庆后大手一挥说:“娃哈哈没有战略,我不会去考虑八九年之后的事情,只考虑明天的事情。”
初创的小企业可能没有战略,数百亿的持续成功的大企业竟然没有战略?是宗庆后故意隐瞒,还是狭义理解了战略的内涵?
宗庆后所理解的战略,估计指战略规划,宗庆后回答没有错。
二十年来,娃哈哈的确没有书面的战略规划,也没有设置专业的战略规划部门,当然更没有配置负责战略管理/规划的高级管理人员。
宗庆后认为: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战略规划一旦制定,怎么也有实施三五年,但现实是,社会和竞争环境快速演变,几年前的战略规划很快过时,没有可行性,不但没有指导作用,反而可能成为绊脚石。
但娃哈哈有企业宗旨、战略目标、总体战略、有竞争战略、各职能战略等等,只不过这些战略都在宗庆后的脑海里或者潜意识里,有的在动态的变化中。
娃哈哈集团宗旨:“健康你我他欢乐千万家”。(解读:娃哈哈提供的是满足千万家庭日常所需的大众化产品,经营的是“健康、欢乐”的事业)
娃哈哈集团战略目标:3-5年内营业规模达200亿元,5-10年内达1000亿元。(2004年娃哈哈集团“三次创业”时提出)
娃哈哈集团总体战略:发展发展再发展,食品饮料业专业化为主,跨行业多元化为辅。
企业总体战略有四大类,维持、发展、收缩和撤退。繁荣时代,不断发展战略几乎是所有奋发进取企业的唯一选择,娃哈哈也不例外。但是,当发展中,特别在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存在严重的、难以逾越的问题时,是维持?再发展?还是知难而退?这是重要的又最为艰难的战略抉择。
战略的本质是取舍,要么前进,要么放弃,万科曾经多元化进军饮料、零售等产业,结果不断亏损,不得不战略收缩,回归房地产主业;可口可乐曾经多元化进军传媒、制药等产业,结果还是撤退,从此,可口可乐定下经营原则:饮料之外的产品坚决不做。
1992年,娃哈哈组建医药保健品公司,主力产品“娃哈哈平安感冒液”,鼎盛时期销售额2000多万元,而今却只有几百万元,且多年如此,医药业该发展还是撤退?娃哈哈需要战略抉择。
2002年,娃哈哈高调进军童装产业,如今年童装营业额在1亿元上下徘徊,何去何从,娃哈哈需要战略抉择。
2010年上市的爱迪生婴幼儿配方奶粉,2012年高调进军零售业,如今都进退维谷,娃哈哈需要战略决策。
是继续产业经营“内生式”稳步增长,还是两条腿走路,产业经营与“外延式”资本运营并重?娃哈哈需要战略抉择。
食品饮料业的集中化发展战略:
娃哈哈从保健食品——儿童营养液起家,1991年兼并杭州罐头厂后推出果奶、八宝粥等食品饮料,自此在食品饮料业尤其在饮料业专注发展了十余年,从儿童饮料到成人饮料,从果奶——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到复合饮料(营养快线/奶咖)等,正是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成就了娃哈哈在饮料业的辉煌。
2001年,宗庆后就提出实施“三全战略”,即“全面开发市场、全面开发品种、全面启动市场”,继续巩固并提升娃哈哈在饮料业的霸主地位,成为“全方位饮料公司”。
全面开发市场,意味着,娃哈哈不仅要立足农村,更有攻打城市的战略决心,农村包围城市并攻占城市,犹如毛泽东“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决策。
全面开发品种,意味着,无论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品类,无论传统的还是时尚的,无论是解渴的还是保健的,只要是饮料品类,娃哈哈都要全面的开发,积累娃哈哈的产品线优势。
全面启动市场,意味者,娃哈哈将发动一轮又一轮的营销攻势,持续运用立体式广告轰炸占据消费者心智,持续不断的渠道激励,抢占批发商零售商的库位、资金。
定位于中国的“全方位饮料公司”,与可口、百事、康师傅、统一四大巨头全面正面抗衡,高手赛跑才刚开始。这一次,竞争者之间比的不是一些花拳秀腿推广策略,而是持久的系统力、内力,希望熟读“论持久战”宗庆后一定会持久到最后,笑道最后。
饮料是娃哈哈永远的主业,但“全方位饮料公司”的地位远远没有稳固。当年,娃哈哈的竞争对手是众多的国内杂牌军时,公司有许多相对优势;但是与四大巨头相比,除了企业家和成本领先优势外,娃哈哈几乎不拥有什么特别的比较优势。
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未来数年,娃哈哈产业经营有且只有专注于饮料业,才有可能不落后于对手。
“有机会就进,没有机会就不进”的多元化战略:
2002年,被外界认为是娃哈哈多元化“元年”,是公司正式实施多元化战略第一步。宗庆后宣布进军童装业,预计年销售额很快能达10亿,并希望借势进入休闲装、男装和女装领域。但到2003年,童装公司产值仅1.73亿,最近几年营业额仅仅维持在1亿元上下。
宗庆后对童装“没有达到预期”并不讳言,他甚至承认童装项目“还是有很大的困难”。“设计队伍不稳定,营销和管理人员从饮料转行而来,行业特性与饮料业完全不同,这几年付出了沉重代价”。宗庆后抱怨“做童装太累了”。因为“一年最起码需要设计2000多个款式”,而“饮料每年出两个新产品,销售就可能增长10亿—20亿”。但他说自己的策略仍是“绝不放弃,稳步发展”。
无奈隔行如隔山,娃哈哈多元化战略初步出师不利。而2007年营业额已经超200亿元的娃哈哈,还会不会继续多元化尝试?
宗庆后还是常说的那句话:有机会就进,没机会就不进。只不过,由于饮料业的产业天花板效应,更由于1000亿元宏伟目标的呼唤,娃哈哈必将勇敢的迈出多元化第二步,第三步。
最近几年,媒体报道娃哈哈可能进军的产业有:
石油等资源性产业:石油产业利润高,运作相对简单,宗庆后一度非常热衷,后来却不了了之。有记者追问放弃的原因,宗庆后的理由,“三大国有石油商的强势地位和巨大的投资风险,正是娃哈哈最终选择止步的原因。”其实,娃哈哈背后还有说不出的苦衷“石油是国有垄断产业,有强大的政策壁垒,娃哈哈曾经高层公关,仍然无功而返。”
日化产业:这曾经是宗眼中娃哈哈“真正的”多元化项目,日化是大众消费品领域毛利最为丰厚的一块蛋糕,产业规模巨大,宗庆后对它的关注,“已有好多年”,他认为这个领域尽管竞争激烈,但“国外的大牌公司可能已经达到顶峰”,“该是国内的企业进行反攻的时候了”。这次娃哈哈将不再“固守”儿童领域,要做“全日化”;而且也不再完全借靠自己最强势的二三级市场渠道,而是“高中低端都会做”;甚至不再沿用“娃哈哈”品牌。
娃哈哈早在数年前就引进了价值一亿多元的日化生产设备,生产基地设在杭州大本营——萧山基地,该基地同时生产童装,甚至连产品样品都已经出来,儿童沐浴露品牌“淘淘乐”,成人护肤品牌“朵蕊”,但奇怪的,这几年来,“只打雷不下雨”,宗庆后是寻找时机切入?还是发现宝洁/强生等潜在竞争对手太过于强大,而悬崖勒马呢?笔者估计是后者。宗庆后可能发现进军日化的“陷阱”远远大于机会,于是果断“壮士断腕”,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房地产:这是中国数年来最暴利的而且经营管理并不复杂的产业,只要有点资金实力或政府背景的企业都蠢蠢欲动,宗庆后也不例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住房需求还比较大”,尤其中西部省会城市,发展房地产的潜力“会比较大”。娃哈哈进军房地产没有特别的优势,但有能力做,“不像汽车,必须做大,房地产可做大也可做小”,宗庆后一贯的“小步快跑”思想在多元化上也不例外。
何况,算起来,娃哈哈很早就介入了房地产,可惜当初没有视之为战略重点。早在1994年,作为浙江最早一批股份制试点企业——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就是商业地产。而今处于杭州市中心庆春路的娃哈哈美食城餐饮、娱乐火火红红。
整个娃哈哈美食城大厦的设计甚至外墙立面,宗庆后本人都亲自指挥、拍板,而且专门到香港考察学习,“我们的娃哈哈美食城大厦,是杭州的形象之一,要保证50年不落后”
另外,还有到韩国投资旅游业、餐饮业等等,不过后来也不了了之。
就多元化而言,宗庆后是典型的机会主业者,“有机会就进,没有机会就不进”。
问题是,什么叫机会?是不是还是依靠宗本人的“直觉”?如果说,在饮料业,凭借多年深入市场一线的调查,多年的行业经验,其“直觉”判断决策尚有一定道路,但是,在其它产业领域,没有一定的行业经验,行业调查,这样的“直觉”风险是不是太大?
进军童装产业,是其“直觉”的重大失误,以后的产业进入,不进行严谨的可行性研究,不听从专家顾问的意见,再凭“直觉”决策,还会犯更大的错误。比如2012年拍脑袋冒险进军零售业,就是一意孤行不听他人意见的结果。
对娃哈哈发展战略的分析建议
基于对娃哈哈内部能力的长期深入研究,笔者认为,除了食品饮料业外,娃哈哈包括宗庆后本人并不具备运作日化、童装等其它高度竞争性产业的能力,因为行业特性和竞争环境变了,娃哈哈尽是劣势,几乎没什么优势。
日化项目停止发展,最好与其它方合作,娃哈哈方不参与经营,只负责生产;如果没有人愿意合作,则变卖生产线,悬崖勒马,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童装项目同样处理,这么点营业额要耗费这么多精力,机会成本大,不值得。
要实现1000亿元的战略目标,娃哈哈必须两条腿走路,实业经营+资本经营。实业经营专注化战略,打造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是稳步发展的“内生式”增长;资本经营则是不断采用入股、并购等手段,是自己不用费心经营的“外延式增长”,而且容易跳跃式的发展。
实业经营只需专注于食品饮料业,继续做强做大,就中国强劲的内需而言,200亿元远远没有到天花板,如果拓展视野,管理规范,希望像可口可乐一样全球化,那现在的营业额仅仅是初级阶段。
资本经营则必须大力发展。万向投资、雅戈尔投资在中国资本市场运作的有声有色;手握数十亿巨资,有数百亿元融资能力的娃哈哈,完全可以设立娃哈哈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甚至世界相关产业领域挥舞资本大旗大展身手。
娃哈哈的资本运作可集中于三大方向:
1、资源性产业的入股、并购:如有色金属、煤炭、水电能源等,理由:资源性产业运作简单,且不断增殖。
2、食品饮料上游和横向产业的入股、并购:上游如包装业、农业、果业,理由:打通
产业价值链,巩固食品饮料主业的成本优势;横向产业如各类食品饮料加工业,理由:连不懂消费品运作的万向投资都敢于入主承德露露(细分市场植物饮料——杏仁露的市场老大),娃哈哈更有理由高举中国食品饮料产业整合大旗,快速发展,增加主业营业额,打造持久的产业价值链竞争优势。甚至也可以走出国门,整合世界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食品饮料业。
来自台湾的顶新集团(康师傅)发展后劲为什么越来越足?重要原因是,从面粉、纸箱、到生产设备,顶新已经打通了整个价值链,竞争优势明显。
3、一些高科技或传统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小企业风险投资:理由,投入小,潜在收益大。
就组织机构而言,在集团总部,娃哈哈应该设立战略管理部门。
虽然学术界对战略规划本身的可行性争议就很多,但在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方面,战略管理部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既是决策层的大脑,又是监控执行的左右手。这么大的企业集团,没有智囊团性质的战略管理部门,简直不可思议。
主要竞争者企业战略比较
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公司品牌价值670亿美元居全球第一(2007年《商业周刊》)。
这是企业界的奇迹。能够将普普通通的而且是不健康的碳酸饮料打造成价值600多亿元的世界第一品牌,让全球60亿人同饮一瓶水,且持续上百年,很不容易。
可口可乐公司使命:令人们的思想及精神更怡神畅快(ToRefreshtheWorld...inbody,mind,andspirit),让我们的品牌和行动不断激励人们积极乐观向上(ToInspireMomentsofOptimism...throughourbrandsandouractions)
解读:这是脱离产品物理特性而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企业使命,其实就是可口可乐的品牌精神。
公司战略:百余年来,企业专注于碳酸饮料领域,一直是可乐领域的老大。2001年,全新战略定位“全方位饮料公司”(与娃哈哈提出的全方位饮料公司定位时间相同,不过区域更广,是全球范围的全方位),在确保碳酸饮料市场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果汁饮料、瓶装水等非碳酸饮料,立志成为全球范围内饮料业的巨无霸。
在“全方位饮料公司”战略指引下,可口可乐奋发进取,在美国,一方面巨资收购“glaceau”维生素饮料,一方面力推“远岸”咖啡及“blak”咖啡饮料;在中国,短短数年就成功推出“酷儿”“美汁源”“茶妍工房”“水森活”等非碳酸饮料品牌,销量连年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