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300000036

第36章 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2)

曾经有人指出,新加坡仅仅用一代人的时间,让自己脱离后殖民期的贫困国家,是世界现代史中独特的经济发展案例。那么多年过去了,全球化、科技化使我们迈向现代化,我们获得更多,但相对的,我们是否也同时失去了更多?人在新加坡,面对世局的瞬息万变以及人事的几经沧桑,有时的确令人措手不及,而多思善感的作家,总爱感慨今非昔比,对保留本土文物,宣扬温故知新,一直是大家奋力的目标。

母题的演进,又使新加坡华文作家从南洋热带雨林图像,走向国际花园城市的书写上来。

南洋、殖民地、多元文化与现代化都会等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提供了新加坡作家不少写作素材,形成独特的南洋与都会图像。许多作家,在热带雨林的熏染与多元都会文化的冲击下,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早期的散文作品如蔡欣的《街戏》、符气南的《帐篷·鼓声·宴会》、葛凡的《中元节忆旧》等展现出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共存的国家,社会活动多姿多彩,经过多年的繁衍与演化,形成独特的南洋华族文化属性。

一般游客在抵达新加坡后,常会被一路上两旁的翠绿树木和鲜妍的热带花朵所吸引,顿然觉得这是亚洲少见的花园城市。刘蕙霞的散文《新加坡有多绿》,正是描述新加坡如何从一个落后的殖民地港口转变为工业化的现代城市,又获得花园城市的美誉。她认为新加坡人其实是付出很大代价与努力的。李永乐的散文《锐变三十年》写新加坡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认为有些人不禁陷入迷思,在反省在弃旧迎新的同时,他认为我们到底获得了多少,又失去了多少,而得失之间,该界定生命价值的“亏损”和“盈余”。他写道:

环境和社会的变化就更加明显了,假如你曾去国数十年,回来以后必定惊觉,几乎所有的“可视记忆”,比如旧建筑和老街,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个岛国上都已被连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崭新而陌生的外在与内在。

从新加坡华文散文创作的背景与现象来看,其题材、思想、风格与新加坡的国家建设与发展有密切关联,许多华文作家从早期的“移民身份”与“南洋色彩”,渐渐转变到“国家认同”与“国际都会文化”上来。然而在新旧交替之际,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物质科技,常处在相互对立的局面,新加坡华文作家,经历了多年来的传承,十分重视本土框架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形成新加坡国家文学的一部分。文学创作不是孤立、无意识或无目的的,它有一种社会性和目的性,新加坡华文作家在散文作品中留下了一定的烙印,具有中华文化属性,包括其用途及深层含义。文化属性能反映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具有民族特色的遗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实物资料。文化属性的范围很广,可表现生活习俗、文化风尚,涉及到全部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既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又反映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它对于了解不同族群民风习俗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生活及文化状况,都是十分重要的资料。

新加坡华文作家既希望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国际化形象与地位,又希望保留南洋特色与文化传统。因此在新旧交替更换之中,内心常有许多挣扎。不少作家对乡村生活十分怀念,感叹时代的变迁把他们童年的欢乐给带走。陈志锐《永不迁徙的版图》、文恺《夜探故居岁月》、石君《女皇镇与我》、谢清《故居,一把湮远的回忆》、莫河《凤凰园里的童年》、洪生《那竟已不在的儿戏》等,敏锐地觉察到社会高度发展与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损失,作家的童年往事,只能在文字里回味。陈志锐在《永不迁徙的版图》(2001年)中这样坦陈:

对于许多深邃温暖的往时往事,我总是怯弱地将之轻轻藏匿于回忆的底层,生怕一个不轻意地翻开,现实现世的空气会无情地把曾经的美丽氧化,为时空距离的美感铺上一层时光的锈。说艰难,因为愈是美丽,潜藏得就愈隐蔽;说是易事,却是因为翻开后的汹涌,竟是如此自然地澎湃在纸上,荡漾在字里行间。

随着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新加坡华文作家感受到南洋景观发生显着的变化。作家们从甘榜、亚答屋、锌板屋,搬进组屋,走上现代化都市的生活。陈清业《水源区上空的彩虹》写道:

新加坡是一个弹丸小岛,土地面积狭小,岛上没有高山大河,然而新加坡中部广大的水源区的上空兴建“树顶吊桥”(Tree Top Walk),那不就是在我们有限的土地上,开拓出更广阔的旅游空间吗?

尤今《家在组屋》写有人把新加坡的组屋比喻为“鸽子笼”,主要是因为组屋是一户挨一户、一家接一家,紧紧密密的挤在一块儿的,可是她和家人由三房式的组屋,搬到四房式的,再由四房式的组屋迁入五房式组屋,愈住愈宽敞、越住越舒适,她感性地说:

现在,母亲坐在栽满了鲜花的阳台上,享受着徐来的清风,回首前尘,总不由得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啊,总算熬过来了!”

从尤今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出新加坡在建国前所历经的风雨,由抗日到光复,由反殖到自治,再由新马合并到走向独立。作家以传统、清雅、温柔敦厚的儒家文化精神,抵抗物质文明的侵袭,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向度和理性主题。通过这些书写与建构,一种有深度的共同体逐步形成,这也是一种集体记忆的文化行为,可以抵抗失根、失忆的物质洪流,在多元环境下,仍保持着自身文化身份的意义与功能。

在一代又一代新加坡华文作家笔下,“南洋”既是一种意象又是一种图像。要说“南洋”的独特之处,除了“南洋是南方的海洋”的地理概念外,文化属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如多元种族的文化与生活习性、习俗,热带雨林的大自然现象。这在作家笔下,都形成一道道风光奇异的南洋风景,同时也赋予了另类文化属性。如王润华的散文《后殖民的榴莲滋味》,就把南洋的水果写得十分形象生动:

榴莲是热带水果之王、山竹是王后、红毛丹是妃子、波罗蜜与尖柏达是皇亲国戚。这些水果都是跟随榴莲的成熟季节而一齐出现。可见英国殖民者在开垦果园时,已对热带水果作过详细的研究。如果所种的果实成熟季节不一,而果园地点偏远,对人力资源也不合经济管理,这些也经过精心设计。

这和他写《沉默的橡胶树》给南洋带来无尽财富,写《雨树》(1981年)的人文关怀,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润华认为,雨树最能表现南洋的人和万物的生态与文化:

新加坡原是一个热带雨林的小岛,植物的天堂。即使今天,植物还是茂盛地生长着。置身在植物的天堂里,我最大的享受,是观察植物的个性与生活,聆听植物与鸟群风雨的对话。

在《在橡胶王国的西岸》(1981年)一文中,王润华把橡胶树比喻为新加坡早年的拓荒者,同时也是经济的生命线:

橡胶树是早年开拓南洋勤劳的华侨之化身。绿色的橡胶树从巴西移植过来后,再依靠华人移民的刻苦耐劳,才把南洋时代的蛮荒,毒蛇猛兽,原始森林,通通驱逐到马来半岛最险峻的主干山脉上。

除了王润华,不少作家也从热带雨林的植物、飞禽、水果、生活习俗中汲取灵感,创作大量富于南洋色彩的精美散文。如林臻的《火焰多多缀满枝》与《喜啖榴莲六月香》写热带的红毛丹树与榴莲树,莎克的《椰树》写童年乡间挺拔的椰子树,南飞雁的《九重葛》写九重葛光焰夺目与旺盛的生命力,李艺的《椰林满园的樟宜村》描绘了一幅南洋乡间景色……从而从不同的角度拼凑成独特的南洋图像。

不少新加坡华文作家,在新加坡时并不曾思考南洋的文化属性,可是一旦离开自己的家园,就开始思念把自己妪煦成人的南洋。黄向京的散文《你是南洋人吗?》通过几个不同的角度,写新加坡青年在离开新加坡之后,对南洋的看法与产生了归属感。有朋友在德国某小镇念书几个月后,一边大喊欧洲沉闷乏味,一边开始想念南洋的夜市人气、热带植物,认为南洋热带雨林的植物野性得毫无理由,不像欧洲的植物都经过人工的规划。当自己身处在新加坡时,黄向京觉得“南洋”离她很近,却又似乎很远,所以她说:

每一步通往它的路,一点点地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那样谦卑、平和、知足、热情、坦荡、迷人。世上没有一个地方像南洋,充满慵懒热软的情调,在纷纷扰扰的世界过家常日子。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常年是夏,温暖肥沃,雨水充沛、蕉风椰雨、草木茂盛、瓜果飘香,衣食无忧,养成南洋人温和热情、知足常乐的性格。每年季节风一吹,海面上的船只络绎不绝,印度人、中国人、欧洲人曾来来往往,带来贸易、移民或殖民、战争,却从不曾夺走这里的悠闲节奏与情调。

黄向京特别强调南洋多元种族、语言、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南洋人的多样性、差异性与包容性。这就好比新加坡的组屋,各色人等同住一个屋檐下,皆大欢喜又面目不清地混杂一起。南洋的色彩是多元杂陈,却又相互纠缠,久而久之成了一件不折不扣的斑斓“百衲衣”。

与南洋风味十足的散文对比,新加坡人翘首期待的滨海艺术中心(2002年峻工开张),便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象征。这座文化坐标有人管它叫“大榴莲”,因为它的外形框架,像两瓣打开的大榴莲,具有独特的南洋风味。榴莲是热带水果中的果王,而艺术中心的意义,在于把新加坡发展为一个国际都会,同时也将文化艺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在《荒凉自下一个世纪》(2003年)中,希尼尔这样写道:

我们拥有第一远瞻的艺术抱负(复兴文艺),第一荒芜的文学园地(以经济效益的方程式推算),第一繁忙的艺术码头(每年有定期的舶来展)。只可惜,这些都不像是影响或引导一个人文心态与心境的主要因素。也许我追寻的仅是一个精致的文学心灵,即使处身于一个纷扰的大环境里。

希尼尔指出,网络科技支配的时代,也许能赋予文学正面的冲击,相对地也给很多人带来负面的隐忧,而作家以文本形式出版,依旧有它的人文功能,文学断然不会消失,除非人类的心灵枯竭。

新加坡这座城市,和万物一样,静静地在蜕变,一如生命的荣枯与社会的变迁,作家们在文学里寻到了永恒。生活在这个城市,华文作家如同呼吸一般自然,也如同呼吸一般舒畅。新加坡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后殖民文学,具有移民殖民地后殖民文学属性。不少新加坡华文散文作家,虽然接受的是英国殖民文化的遗产,但在表现上大都以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为主轴,强调人的个体价值,以提升生活素质和美化人生为关怀、为境界,找回对“鱼尾狮”的文化认同感和生命归属感。

(三)母题演进的策略

从新加坡华文文学由“新加坡拉”(“狮城”)到“花园都会”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一种文化母题生成、演进的若干规律,以及作家运用的艺术策略。

其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古典神话传说中由“海上巨人(鱼)(兽)”构成的文化母题,催生了新加坡人“鱼尾狮”的独特文化想象;这一特色意象又催生了新加坡城市(国家)主题文化;主题文化贯穿于文学写作中,更因现代化的崭新追求,发展、丰富为一种本土文学传统与亚洲文化图像结合的趋向。这样,从一个古典的“海上奇闻”母题出发,由意象到图像,把文本的点、线、面串起来,慢慢放大,不难看到一个滨海地区的文化历史,从城市、国家、乡社、种族到身份认同等意识,——隐藏在母题背后,潜藏于语言、文字、意象之间,跳动着历史与时代的脉搏。

其二,从母题的生长看,一个传统母题并非总是凝固在一个点上,它随着感性的和抽象的、理性的和想象的思维能力的渐增,随着创新与突破精神的驱动,会使原有母题有新的元素源源不断地充实进来。可以想见,面临大海,身处岛国,一旦心怀寰宇,全球牵引,有人文自觉的作家会以积极入世的情怀和应世策略,更加对这片滨海地区的多元文化与历史遗产情有独钟,更加对社会环境变迁、都市意识形态作出深切的回应和反思,对接传统母题,倚仗文化本源,立其主体,出其心裁,求其变奏,使母题的演进犹如活水般流动不息。

其三,从文化的流播看,传统母题在新加坡的生成与演进,从“狮城”、“鱼尾狮”到“家在花园城市”,一个文化大意象、大图像破解了一座名城崛起的密码。如今,“鱼尾狮”成为饮誉世界的标识,一个与众不同的母题文化成了打开全球名城之门的金钥匙,新加坡的建设者与书写者为这片土地立下了不世之功。放眼世界,我们不难看到,从威尼斯用水征服了世界,到鹿特丹用船承载起了欧洲;从夏威夷用波利尼西亚文化迷倒了来自四海的游客,到罗马建筑让山岳为之震撼;从维也纳用音乐勾住了亿万人的梦魂,到佛罗伦萨用绘画与雕塑让所有目光为之赞叹;从洛杉矶用电影梦幻倾倒了男女老少,到巴黎用时装把人生装扮得五彩缤纷;从达沃斯用论坛推动了财富世界,到汉诺威用会展拉动了全球经济……从这些世界名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城市没有城市主题文化,这个城市只能成为一个城市,而不能成为一个世界名城。这就是为什么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同的情况下,有的城市成为耀眼的星辰而有的城市黯然失色的原因。“水”、“船”、“音乐”、“梦幻”等等都曾是富有特征的意象以及由意象组成的文化母题,它可以成为一部作品鲜明的主题坐标,它以其开放性和自由度,流播于、运用于古典城市主题文化向现代城市主题文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到母题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作用于“过去式”,也能作用于“现在时”。尽管不能夸大文化母题的“全能性”意义,至少它为我们打造有特色的、崭新的物质精品与精神精品,提供一种永续的史实和拓展想象力的资源。

从意象到图像,是母题的凝结与放大;从历史到现实,是母题的衍变与推进。这个过程是原初的文化象征意义被重新发现、解读、审视和重新建构的过程,也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家进行新创造的一个艺术路数。

同类推荐
  • 行走在心灵深处

    行走在心灵深处

    《行走在心灵的深处》,更像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涵盖了这些年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爱。在每一篇真情流露的文章背后,都充满了作者对家人和朋友、工作与生活的由衷感激。
  • 最风流醉唐诗2

    最风流醉唐诗2

    国学大师汤一介、北大教授李中华、王守常倾情推荐。更唯美、更动人、更诗意。神仙只不过在人间短暂逗留,便留下千古绝唱。斟一壶美酒,饮完唐诗,醉倒在唐诗里就是幸福。
  •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旅中最为显目的景观,历史小说的创作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成就,凸显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历史小说创作的鼎盛时代的到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成为当代作家创作的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书写资源。历史小说作家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巨大的艺术审美的创造力,以及历史文本的接受效应和后遗效应等等,都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可多种选择的话语批评空间,和进行多向度审美研究的可能性
  • 老茶客经典闲话

    老茶客经典闲话

    人们爱啖茶,其目的就是聚会:茶馆就是摆龙门阵的论坛,三教九流天所不有,其中精彩在茶水的滋润下汩汩而出。将这些玄龙门阵汇集成册,就是这本《老茶客经典闲话》。老茶客爱啖茶,啖必醉,醉必筛话,姑且听之……
  • 疯言乱语

    疯言乱语

    本书主要包括《老宣供词》、《跳加官》、《妄谈》、《疯话》等内容。作者宣永光(1886-1960)是河北省滦县城内南街人。乳名和尚,学名金寿,世人常呼为“老宣”。
热门推荐
  • 流浪的权杖:晋文公传

    流浪的权杖:晋文公传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晋献公宠爱骊姬,便废太子申生,立骊姬之子为嗣,重耳(晋文公)也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在其舅舅狐偃、好友赵衰等一班文武贤才的护送下离开了晋国,并流亡国外19年,在其流亡期间先后到达过狄、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到狄、齐、楚、秦等国的礼待。这期间,他先后与狄国公主季隗、齐国郡主齐姜相遇,并与她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继而结为夫妻。在流亡的19年里,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也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丰富了政治经验,为他后来称霸诸侯创造了条件。本书为你一一阐述了晋文公的传奇传奇一生。
  • 龙血鼎

    龙血鼎

    吾本凡人,奈何天意弄人;为掌命运,踏入飘渺仙途。破苍穹,寻仙缘,掀起浩瀚风云!极限道,修本源,吾当逆天成神!蛟化龙,掌混沌,我自武动乾坤!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从零开始读懂社交学

    从零开始读懂社交学

    生活中,我们不能缺少朋友。一个没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即使再有知识,再有技能,那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间,工作、事业会困难重重。如果你的人脉资源越丰富,你所拥有的能量就越大。拥有了有效而丰富的人脉关系。也就获得了通往财富和成功的门票。《从零开始读懂社交学》介绍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教你如何运用社交技巧来博得他人的好感,建立起扎实而强大的人脉关系,成为一个人脉高手。
  • 绝世倾城:妖娆彼岸花

    绝世倾城:妖娆彼岸花

    彼岸花花语:分离,悲伤的回忆曼株沙华,传说中最寂寞的花,长叶时花已谢,开花时已无叶。彼岸无边,咫尺天涯。所以又名彼岸花。曼珠沙华宿命注定了.阴差阳错之下穿越回古代,她是那个时代唯一的女帝妖娆邪肆,傲视天下,多重极端的性格,一双深眸,平静如星夜黑洞,却暗涌无数波澜。她,是千古女帝,风华绝代。她说:我的命运由我主宰。她说:有你们,即使弑了天下。我也不在乎。她是万人敬仰的女帝,她是全天下最尊贵的女人。只是这一切是否能守住。新文《猎爱记:淘气公主爱作战》校园篇+都市篇新文《二嫁新娘:误占帝王心》新文《绝世倾城:妖娆彼岸花》新文《恋爱物语:爱情华尔兹》请亲们也多多支持~~QQ:568356088,喜欢小说的亲们可以加Q,请自行备注好
  • 成功要读心理学:个人励志与自我超越的心灵指南

    成功要读心理学:个人励志与自我超越的心灵指南

    当你打开这《成功要读心理学:个人励志与自我超越的心灵指南》,心灵的改变就已经开始—— 在过去的2500年中,人类渴望揭开广大而幽眇的心理世界的面纱。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渴望认识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己。人性恶?人性善?思想来自何方?人类拥有自由意识吗?凡此种种,都是人类希望了解的。何谓美?何谓丑?幸福来自何方?你我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吗?所有的疑问,都困扰着现实中的人们。什么是强大?什么是弱小?力量来自何方?平凡的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吗?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找到答案。
  • 穿越千年:为君痴狂

    穿越千年:为君痴狂

    看过很多穿越的,你看过穿越成怪物的吗?看过很多无赖的,你见过如此无赖的吗?她,平凡的不值一提,却身兼重任;他,正值年华,却被命中注定;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在一起,却得知了一切都是场计划好的阴谋,他们的爱能否继续下去,他们又将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斗妃

    斗妃

    她浴火重生,化身妖娆的青鸾;成了京城家喻户晓的人物,一颦一笑,妖娆间却清美依旧,眉目间的傲气睥睨一切,她是于飞天际的骄傲的青鸾,自由而高傲;与人斗,乐无穷;与龙斗,乐超凡;要是与一条龙,一头狼,一只狐狸,一只虎斗呢?呵呵,那自然是热血沸腾,她就是要斗,斗得自尊,斗得尊重,让这些男人知道,女子也可以撑起一片天;六年后,他们重逢在边陲小镇,一身青衣的她手执油纸伞,一手拉着一个年约五岁的孩童出现在他们的眼中,昔日的往事再度浮现在眼前;
  • 丘吉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丘吉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布伦海姆宫闻名天下,是因为19世纪出了一位伟大的首相;布伦海姆宫的开工建设,则是因为丘吉尔的先祖——17世纪的约翰·丘吉尔,也就是把丘吉尔家族带入贵族行列的马尔巴罗公爵。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