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200000028

第28章 结语(2)

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回到前言所提出的新批评在五十年代末突然失势的原因问题,单单学术上的兴代无法完全说明这种戏剧性的变化。1957至1958年间正是美国文学和社会思潮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五十年代初“黑山派”(Black Mountain Poets)开始的一股反抗学院派的“开放诗”(Open Verse)潜流在1956年旧金山朗诵会上破门而出,“垮掉的一代”标志了存在主义思潮进入美国,渐渐演成六十年代欧美的“左倾”社会思潮。

新批评派的得意弟子、美国当代最著名“学院派”诗人罗伯特·洛威尔(Robert Lowell),也受到垮掉的一代影响,断然抛开艾略特—兰色姆诗风,1958年他发表诗文集《写生》,开创了“自白诗”(Confessional Poetry)潮流。自白诗热衷于袒露内心感情和个人生活的隐私,完全反“非个性”论而行之。而自白诗之风横扫诗坛,使新批评派影响下的诗人纷纷倒戈,这与文论界背离新批评是同时发生的。

美国社会思潮的变化使新批评的保守主义不能适应,新一代诗风的多样化使新批评狭隘的理论不能适应。在这种局面中,新批评派失去了根基,结构主义的理论便应邀而来,取代新批评派而出现在美国文坛,理论本身的正确与否倒是第二位的原因。如果说新批评派适合于叶芝、艾略特等“现代主义”诗歌,那么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则适合以法国新小说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三节) 新批评的特点

新批评派基本上是一个英美文学理论派别,二十世纪上半期与它在方法上相近的学派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俄国形式主义外,法国的“文本解释”(explication de text)批评很接近“细读法”,但那是法国一种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并没有一个形式主义理论体系作后盾;德国批评家沃尔夫岗·凯瑟(Wolfgang Kayser),瑞士批评家爱米尔·斯台格(Emil Steiger)等人,关注作品的个体批评,接近新批评派。但总的来说,新批评派并非一个西方世界共有的潮流。

新批评派是一种相当独特的形式论,本书已经详细讨论了这一点。这里,我们不打算再将新批评的这些特点一重述,而只指出几个主要方面。

新批评派与其他形式主义之不同首先表现在他们试图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虽然他们是从一种混乱的折中主义哲学立场出发观察这个问题,因而不可避免落回形式主义共同的唯心主义中去,但由于其他形式主义大都竭力回避这个问题,所以显出其难能可贵。

新批评派的第二个特点,而且也是新批评派理论中最突出的优点,是他们对文学作品结构的辩证理解。大部分新批评派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文学作品中矛盾因素的对立调和,尤其是理性与感性,具体性与一般性的同一。虽然他们对辩证法的理解是肤浅的,很不自觉的,但在这一点上新批评派暂时解脱了形式主义的羁绊。

新批评派的第三个特点是他们在批评方法上持一种绝对的文本中心态度,从而把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作者心理原因,把读者反应问题,文学社会效果问题,文学作品群体特征及文类演变等等全部推到文学研究的门外,似乎没有一种形式主义在批评方法论上如此严峻。

新批评派的第四个特点是以语言特征为文学研究的基础,他们认为作品的全部结构特征——尤其是矛盾因素调和的各种方式,都首先在语言特征上表现出来,他们甚至以文学语言特征作为文学区别于科学的特异性;这虽是把唯美主义以来语言崇拜推到新的高度,但其论证本身有参考价值。

新批评派的第五个特点使他们过于僵硬的方法论得到某种程度的补救,那就是他们对文学批评实践的重视,和他们在批评实践中的细腻灵活态度。因此新批评派虽与实用主义美学不一致,但不少论者认为新批评派终究还是充满了美国各种现代社会科学都免不了的实用主义色彩。因此当他们的理论或方法论难济其穷时,他们能在批评中暂时置自己的教义于不顾。

新批评作为一种形式主义,与其他形式主义在某些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但是,作为一种现代形式主义文论流派,它与结构主义相似点更多一点。有一点需要说明:新批评派之产生在时间上与结构主义几乎完全重合,虽然新批评派得势比结构主义早些,但它们基本上是平行地,互相独立地发展起来的。然而,从一系列问题来看,新批评派可以被视为现代形式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首先,新批评派决定性地把形式主义从反理性主义朝理性主义方向推进,本文已对此详加论证。反理性主义是旧形式主义的灵魂,新批评派在发展过程中渐渐摆脱反理性主义,探索理性与感性结合问题。俄国形式主义也是以“反对象征主义的主观主义美学原则”为己任,而结构主义则是五十年代末作为反理性的存在主义的对立面而兴起的。

列维斯特劳斯在五十年代初指斥当时的法国文论界依然在柏格森的影子中徘徊,他呼吁以索绪尔整饬的系统观念来取代柏格森的个人意识理论。但是新批评使美国文论比欧陆早二十年走出了“柏格森的影子。”实际上理性主义在欧陆文论中一直到结构主义兴盛起来才算站稳了脚跟。因此,理性主义是当代形式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

其次,新批评派是从早期形式主义极端态度中渐渐脱出身来的中间环节。唯美主义宣扬其教义是直言不讳的,说话狂热走极端而不加论证。

新批评派在理论上努力寻找折中立场,在某些问题上甚至能突破形式主义束缚,但是在批评方法上他们甚至更加严守形式主义的狭窄阵地。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奇怪的情况:例如退特的张力论表现出对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结合问题相当出色的见解,但他在反对从文学的社会效果批评作品问题上,态度与唯美主义者一样偏激;例如维姆萨特能试用辩证法处理诗歌真理等问题,却用两个谬见把新批评方法论紧锁在形式主义囚笼里。结构主义比新批评高明的地方正在于其方法论有更多的辩证因素,有比较开阔的视界,因而能从更多的角度观察研究文学这种最复杂的人类文化活动。

新批评派是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日益复杂化完善化的中间环节。唯美主义几乎无理论基础,他们的文论往往是基于直觉之上;新批评派试图构筑一个哲学基础,但主要还是利用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和二十世纪初一些哲学派别的个别命题;而结构主义则几乎汲取了二十世纪所有主要的哲学流派的思想:分析哲学、现象学与实用主义。唯美主义的批评不要方法论,他们主要搞印象式批评;新批评固执地自囚于客观主义纯批评圈子中,其研究工具也只是传统的语义学。兰色姆曾高度赞扬查尔斯·莫理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他在《新批评》一书中说,倘若符号学家莫理斯讨论文学,那么他的书应当把莫理斯列为“新批评家”之首。可见他们的立场之相近。而结构主义的方法繁复多样,作为其工具来源又同时作为其方法模式的索绪尔符号语义学比新批评派的语义学方法论视野宽得多。新批评派外围人物中,伯克的方法论是最多样化的,因而有论者认为新批评是结构主义的先驱。五十年代初,兰色姆带头向伯克的多学科方法论靠拢,曾激烈反对伯克的布拉克墨尔在五十年代初的“姿势论”中跟随伯克走出了新批评的圈子。可惜五十年代活跃的“第三代”新批评派没有继续这个趋势,反而致力于把“新批评”体制化。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依依柳岸

    依依柳岸

    未名湖是镶嵌在燕园中的一颗绿宝石。环湖垂柳,柳荫小径,塔影婆娑,波光潋滟。月下观湖,静若惺忪着睡眼的处子,微风花影,则是一杯轻漾的春醪
  • 天地颂(第一部)

    天地颂(第一部)

    “两弹一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不仅是增强国威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财富,以一种永恒的创造之魂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永不言老的革命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年打磨,推出了洋洋洒洒的巨著《天地颂——“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红色记忆。"
  • 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

    本书是从语言的角度专门研究莫言小说语言中的语言运用方法和技巧的一部著作。
  • 倒着写的故事

    倒着写的故事

    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本书是陈祖芬的中国故事中的《倒着写的故事》分册。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寓意深刻。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涉及面广,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热门推荐
  • 世界新经济管理模式(欧盟卷)

    世界新经济管理模式(欧盟卷)

    欧盟作为欧洲诸国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欧共体组织,拥有众多成功走向世界、开展国际化营销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营销模式。纵观欧洲企业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其营销的成功……
  • 特警闲妃不安分

    特警闲妃不安分

    2月12,两天,只剩下两天就到情人节,今年的情人节对于竺心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她要在这一天和相恋七年的男友闵良结婚,虽然一切已经只剩下形式上的走场,可是,她少女的心却依然期待那心动的一刻,见证爱情的真挚,谁都想。阳光温暖和煦,静静穿过马路边嫩绿的树叶间,懒散的徜徉在宽阔的马路上,竺心双手捧住刚刚从婚纱店取来的婚纱合,忍不住俏丽红唇微微上扬,笑出声音来。闵良和她,初中同学开始就默默……
  • 唯美浪漫

    唯美浪漫

    真的同一屋檐下之后,才发现,她,竟真的,不能不爱他……
  • 超级风水师

    超级风水师

    人无完人,一个毛头小子因为得到了阴阳五行气功的修炼方法,意外洞悉到了这个世界上的诸多玄奇之秘,他任性自私,为所欲为,敢想敢做……可是当他真正了解,真正经历了之后,他成长了起来,他修成了正果。心境成熟之后,他一心专研风水大阵,助人为乐,积善行德,最终踏入巅峰,一举创造了超级风水神话!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本书正是对“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号召的响应,是“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要求的具体化和细化。书中针对现状,对各个级别、各类组织的领导者如何在日常管理中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提供中肯精当的建议;对如何将“不让老实人吃亏”常规化、制度化,设计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如何预防和杜绝“投机钻营者得利”,献计献策。
  • 愤怒的乡村:鲁彦作品精选

    愤怒的乡村:鲁彦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本书是同名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来源,纪录片由英国顶级团队制作,制作人兼主持人戴雨果教授是往来于东西之间的著名新闻学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访问教授。数十年的观察和积累,横跨东西的独特视野,让戴雨果对中国的思考变得深刻而厚重。他惊叹于中国人的努力和创造力,但对中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失掉的珍贵之物感到痛心疾首。国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搭建起东西方透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桥梁,这是他在英国创办中国传媒中心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的萌芽。作者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案例呈现现代西方国家几大社会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严肃而犀利,借助受访者之口传达观点,使主题的呈现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