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000000004

第4章 制度文化(4)

群相制有集思广义的优点,但易造成遇事推诿,无人承担责任。唐代武则天时的宰相苏味道曾两次拜相。虽然他对朝中旧事了如指掌,但却无治国才能,并且从不得罪人。他曾对臣僚说,处事不必决断明白。倘若出现差错,就要遭到谴责,甚至获罪,那就很麻烦。只要模棱两可就行了。因此,时人就称之为“模棱宰相”。

五 二府制

“二府”是宋元时期的辅政体制。“二府”指“中书门下”(或称政事堂,简称中书)和“枢密院”(简称枢府)。《文献通考》载:“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二府”的长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共同执掌相权。“二府制”执掌相权发端于唐朝。

唐代设立政事堂,“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高宗永淳二年(683)七月,中书令裴炎秉政,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到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正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玺也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从此,“中书门下”成为相权中心,宰相改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门下设五房:“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中书门下”不仅继续具有原来政事堂决策的功能和权力,而且由于五房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还具有了行政权力。因此,政事堂改中书门下后,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成为最高的决策兼行政机关。这就发展形成了中书门下一省权力独重的局面。以政务处理程序分工,决策与行政分离的三省制名存实亡了。在宋代,中书门下进一步发展,而三省逐渐变为闲散机构,其长官多授元老。

枢密院总理全国军务,是国家的最高军政机构。其长官称作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是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签书。它是随使职差遣体系的出现而出现的。

枢密院分掌相权亦始于唐朝。唐代宗永泰年间(765-766)创设枢密使,以宦官担任。“唐代宗永泰中,置内枢密使,始以宦者为之。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可以说,这只是皇帝的侍从官,在君相之间起一个上传下达的媒介作用。后来大宦官杨复恭、西门季元欲夺宰相权,乃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开始了相权向枢密的分割、转移。朱温诛灭宦官,更唐制,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以心腹谋臣敬翔为崇政使,并选用士人。后唐以续绍李唐正统自居,恢复原名为枢密院,但沿用后梁“参用士人,而与宰相权任钧矣,故与宰相并书”。事实上,五代动乱之秋,君主多用心腹为枢密使,以致枢密院事权重于中书门下。如后唐之郭崇韬、安重诲,后晋之桑维翰,后汉之郭威,后周之王朴,均以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之职施行宰相职权,总揽朝政,而“当时宰相行文书而已”。“政事皆归枢密院”。“自后唐同光以来,枢密使任事,丞相取充位而已。”赵翼《廿二史札记》有《五代枢密使之权最重》专条,详述枢密院权重之例,反映出五代之枢密院不仅侵夺相权,甚至侵夺君权,所谓“枢密之权,等于人主”。

宋太祖代周,信用心腹谋臣赵普,“二府”权力轻重随赵普而变。赵普初为枢密使,“军国大计悉出于普”。赵氏旋为宰相,太祖视其“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宋太宗亦称:“太祖朝,赵普在中书,其堂帖势重于敕命。”可见,此时“二府制”尚未定型。太祖开宝五年(972),赵普同枢密使李崇矩结为姻家。这触动了猜疑心重的宋太祖,乃下令中书、枢密分别奏事。这是二府对掌大政形成的关键一步。从此,“每朝奏事,(枢密)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祖宗亦赖此以闻异同,用分宰相之权”。

“二府”对掌大政的相权体制定型于宋太宗时期。太宗以早年知开封府时的幕僚担任枢密院要职,枢密院权力逐渐扩大,与中书的事权划分亦逐渐明确。雍熙三年(986),太宗企图收复燕云之地,倾力北伐。时宰相李昉为先帝旧臣,而枢密院长贰王显、张齐贤、王沔是太宗的心腹谋臣或太宗朝新科进士。“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中书不预闻。”事关军国大计,虽中书之首相亦不得而知。不少朝臣对太宗摈宰相于军国大计之外极为不满,纷纭奏陈,但太宗丝毫没有改变这种“二府”体制。相反,淳化元年(990)十二月,太宗因左正言直史馆谢泌的奏请,将“二府”体制确定下来:“自今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李太宗以诏令形式确定“两府”分掌相权为宋朝永制。《宋史》载: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其权力是“佐天子执兵政”,“凡边防军旅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如“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

仁宗以来,有中书宰相兼枢密使参决军旅机务,但没有从“二府”体制进行改革。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着力中央政治体制改革,依据《唐六典》,有损益地恢复三省六部制,相名与相权都有变化。宰相不再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三省长官为相,又不设正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而以尚书省副长官左、右仆射为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为左相。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为右相。实权主要掌握在右相手中。执政由四人组成,门下、中书二省各设侍郎一人,管理本省省务。尚书省由左、右丞管理省务。这四人称执政,行参知政事之权。当时有人提出废罢枢密院,权归兵部。神宗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制维,何可废也。”唯将部分职权,“随事分隶六曹,专以本兵为职,而国信、民兵、牧马总领,仍旧隶焉”。正副长官仍为执政,改称知院事和同知院事。

南宋初期,因为军事斗争的特殊需要,突破了“二府”的相权体制。宰相初兼御营使,取缔御营使后又兼枢密使,合兵民之政于中书,相权开始膨胀。秦桧以宰相兼枢密使,专制朝政十七年。秦桧死后,宋高宗特颁诏令:“依祖宗故事,宰相更不兼领。”其后宰相是否兼领枢密使,全视军事形势而定,所谓“兵兴则兼,兵罢则免”。宋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7),南宋大举北伐,为适应战时需要,彻底突破了“二府”体制,“以军相兼枢密使为永制”,先后出现了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专制朝政。枢密院机构虽然始终存在,但已失与中书对掌相权之实。

六 一省制

元朝的中央最高国务机构就是中书省。中书省亦是元代正式的宰相机构。蒙古帝国时代就设有中书省,以耶律楚材任中书令,镇海、粘合重山为左右丞相,但此时中书省侍从和秘书性质很浓。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重建的中书省方能堪称相权机构。忽必烈创制之始就赋予中书省“总政务”的大权。《元史·王文统传》载:世祖“立中书省,以总内外百官之政”,曾诏谕中书省,“大事奏闻,小事便宜行之”。后嗣之君沿袭此制,坚持以中书为国家权力中心。大德十一年(1307)十二月,武宗下诏规定:“设官分职,各有攸司。中书省辅弼朕躬,总理庶政。中外越分奏事者,即位之初,已常戒饬。今后近侍人员,内外大小衙门,钦依已降圣旨,除所掌事外,凡选注、钱粮、刑名、造作、军站、民匠、户口一切公事,并经中书省可否施行,毋得隔越奏事,违者究治。”这就明确了中书“总理庶政”的地位,肯定中书对“一切公事”有“可否施行”之权,禁止“隔越奏事”的侵权行为。可见,元朝的中书省囊括了唐代三省制时中书省出纳诏令之权与尚书省“总裁庶务”之权。中书内统六部,外临行省,所以《元史》中“中书政本”、“纲维百司”、“总裁庶政”、“百司之首”等提法屡见不鲜。

元朝实行“群相制”。中书省从中书令到宰执没有固定编额,少则数人,多则十数人,甚至数十人,如世祖时曾多至十七人,成宗即位时达二十一人,顺帝末年竟至三四十人。成宗大德七年(1303)定为八员,名号杂用前代官名(丞相、丞)和差遣名(平章、参政),置左右丞相各一人,平章政事二人,左右丞各一人,参知政事二人,共计八人,史称“八府”。这是元代比较稳定的编制。“八府”之外有参议中书省事四员,相当于中书省的秘书长,“典左右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决焉”。又有元老重臣或皇帝亲信加上“录军国重事”或“商议中书省事”头衔,参决中书大事。如此多人分掌相权,虽能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但必然导致相权分散和政治纷争。议政常有不同意见出现,这时就要由首相(通常为右丞相)负责定议。元宰相人数虽多,但相权并不平均分配,而是相对集中在丞相(尤其是首相)身上。

元朝宰辅制带有民族歧视。元朝无常朝之制,臣下与皇帝接触也较少。“百官入见,岁不过宴贺一二日,非大臣近侍鲜得望清光者”。即使是宰执,往往也是“奏事多则三人,少则一人,其余同僚皆不得预。有一人得旨而出,众人懵然不知者。有众人欲奏,而得入之人抑不上闻者”。能够入宫奏事的通常是几名出身于怯薛(即所谓“近侍”)的宰相,汉族宰执(他们一般只能担任左右丞、参政之职)多在被排斥之列。如何荣祖任参政时,“条中外百官规程,欲矫时弊”,右丞相桑哥却“抑为不通”。元末右丞相脱脱奏事时,因为“事关兵机”,即命汉族出身的左丞韩元善、参政韩镛“退避,勿与俱”。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国制,中书总庶政,是为都省。幅员际天,机务日繁,相天下重地,立行省而分治焉。”据《元史·百官志》载,行省事权颇重,“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与都省建制基本相同,设丞相一员,平章政事二员,品秩比都省低一等,而左右丞、参知政事则与都省全同。行省与都省为同级机构,往返文书俱用“咨”,以示平级。真正与都省平行的机构御史台、枢密院对都省却用“呈”以别上下。早在世祖时已有行省同都省抗衡。至元二十年(1283),有臣僚建议,行省不置丞相和平章,只设左右丞,以免内外均势。但有人以“非隆其名,不足镇压”为由,反对改变行省体制。元朝先后置行省十一个。十一个行省的长贰权位同中书“八府”。

唐宋元宰辅体制中有一特殊现象就是翰林学士分割相权。中书省从魏文帝创建以来,“出纳诏令”是其稳固的职权。隋唐之中书省仍“掌军国之政令”。其中书舍人更是以起草诏制为专职。唐初“学士”开始侵夺宰相的草诏权。“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召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武则天用事时,召刘懿之等以本官待诏北门,专司草拟诏制,且“又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翰林学士之称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为“代草王言”的学士建立一个专门机构: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成为正式称谓,以草拟内制为职。唐朝皇帝制书有内外之别,内制(白麻)用于机密要务,外制(黄麻)用于平常事务。其分工是翰林学士草拟内制,中书舍人草拟外制。到德宗之时,翰林学士陆贽当“泾原兵变”决策机务、代草制诏,遂有“内相”之称,其侵夺相权更加突出。宋代翰林学士之荣宠和权力都超出了唐朝。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宰相了。明朝之内阁,清朝之军机处,与秦、汉、唐、宋宰相府相比,无论其机构、名号、职权、地位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内阁与军机处不失为辅政体制,一并论列于后。

七 内阁制

明朝初年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以中书省“总揽政事”,设置丞相执掌相权。开国功臣李善长、徐达出任首届左右丞相。当时中书长贰人员精少,丞相之权重于元朝。中书省内统六部,外辖行省。百官奏事,先中书而后闻,皇帝制诏必经中书而后下。于是,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朱元璋认为,“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允许天下臣民言事“得实封直达御前”,“勿关白中书省”,合并相权入君权的意图十分明显。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罪诛左丞相胡惟庸,正式废除中书省,在古代中国运行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至此终结。朱元璋还留下了永不设相的祖训:“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

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国家政治陷入混乱,也使明太祖自己陷入繁杂的政务之中。据吴晗先生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里,内外诸司奏章达1660份,涉事3391件。三千多件事皆由皇帝裁决,自然无法一一亲批,只得采取传旨处分,或者朝堂论定,各司奉旨意自行批写,执本回府施行。朱元璋也感到“人主不能独治”,必须招用贤才,分理“共治”。于是,他在不设丞相的大原则下进行试验:第一次是洪武十三年(1380)九月,创设四辅官,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号,选简老儒充任,职责是论道经邦,协赞政事。虽然为一品高官,但没有任何实权,加上老儒“淳朴无他长”,缺乏从政实际才能,到次年八月“遂废不复设”。第二次是洪武十五年(1382)十一月,设立殿阁大学士。明太祖仿宋朝之制,“始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秩皆五品”,但没有赋予实权,殿阁大学士“不过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于机务无与也”。史称,明太祖“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而且自洪武十八年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致仕后不再复设。但这给后世子孙以启示,内阁制自此发端。

内阁辅政体制形成于永乐时期。成祖夺位,拔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七人“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七学士多餐宿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此时之内阁学士与洪武不同,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而恩礼赐赉与尚书等”,而且在东角门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可见,这时的内阁有参决机务之权。然而从相权的两大组成部分看,内阁所拥有的相权是不完全,缺少总率百僚之权。当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成祖对六部和内阁有过明确分工,即“六卿理政务,翰林职论思”。也就是说,这时的内阁侍从顾问性质很强,没有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权力机关。当时的内阁同唐宋翰林学士院类同,故而多称“代言之司”。

明仁、宣以来,内阁权力增大,突出表现在内阁获得了“票拟”权。所谓“票拟”,就是内阁大学士在收到内外百官的奏章后,用小票代皇帝写上自己所拟的处理意见,再由皇帝朱笔批出。内阁的拟旨叫做“秉笔”,出于首辅之手。无首辅时,可由次辅秉笔。从明熹宗天启(1621-1627)以后,拟旨则由阁臣分任。“票拟权”实际上是拟旨权。但皇帝对内阁票拟的意见有最后的取舍权,认为不合意时可以另行批答,还可以扣下不发,谓之“留中”,还可以不经票拟而传旨,谓之“中旨”。正统以后的明朝皇帝经常不由票拟左右,采取留中和中旨的做法,直接发布诏令。明朝重用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可代皇帝“批红”。皇帝以司礼监批红牵制内阁,而司礼监则借批红干预朝政。因而阁臣的票拟之权逐渐内移于宦官,甚至有时根本不由内阁。

八 军机处

同类推荐
  • 古代阵法

    古代阵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阵法》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王忠强编著的《古代阵法》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中国古代阵法的产生及发展、春秋前十大古阵、几大古代重要阵法、古代历史传记以及传说中的阵法、古代阵法在古代军事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等内容。
  • 趣谈逻辑

    趣谈逻辑

    本书希望通过趣谈逻辑,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智慧天地,初步了解逻辑知识,培养逻辑思维。逻辑理论比较抽象,但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美国精神

    美国精神

    本书展示了这么一幅复杂但明晰的“美国精神”图景:美利坚民族既牢固地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又依赖甚或迷恋宗教精神;它承认和甚而维护国内的价值多元和种族多元,但同时保持不免偏狭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WASP)主流;它宣称拒绝单一的真理,但时时表现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它的民族文化基因中有着对人性的深深怀疑和“性恶”信仰,但它又自信非凡,而且有时幻想有加,以致幼稚;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奇趣天下Ⅱ: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奇趣天下Ⅱ: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万吨巨轮顷刻间支离破碎永沉海底;飞机失踪数年后出现在遥远的月球;数十人被在黑雾中迷失灵魂;人畜眨眼间被吸入魔窟化为白骨;沙漠中幻象纷繁引人赴死;峡谷里众多冒险者神秘死亡……对于这些神秘之地,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外星人的秘密基地,人类不得入内;有人说是死亡笼罩的所在,误入者必死无疑;也有人说是大自然的禁区,一旦踏入将会遭受灭顶之灾。死亡无法形容的恐怖;神秘不能诠释的离奇。这是地球上最后的秘密,我们称这些区域为——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热门推荐
  • 职场要悟玄机

    职场要悟玄机

    本书以实际事例和语言说出了职场生存的方法和技巧,总共讲叙了职场要悟的十一个玄机,它们都从不同角度给大家提供了如何在职场巧妙做人,如何在办公室里赢得人们的信赖和欢迎,如何让自己避免被别人陷害、挤压、利用,如何在办公室里争得权利,出人头地……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周氏医女

    周氏医女

    新书“世玺”“九零学霸俏神医”已开,欢迎入坑!…………………………………………………………有着穿越女和古代老实男“混血”基因的林孝珏重生了。可是她不记得自己是谁,只记得自己是姓周的。巧遇上辈子外公的医案,倏然想起和自己同龄的母亲就在附近。于是林孝珏找啊找啊,找啊找啊……路上总于各路奇葩,不怕!周氏医女,通内经,晓仲景,谁不安分,就给他治病喝药。………ps: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穿越之寻到红楼去爱你

    穿越之寻到红楼去爱你

    他叫水溶,一个让人无比郁闷的名字,只因为老爹是超级红楼迷。抗议多次无效,只能认命,却不曾想这个名字却是开启他命运的钥匙。什么?那个从天而降的女子居然就是袅娜的林家黛玉!与他相伴一生的佳侣?等等!书中的林黛玉不是与贾宝玉情投意合吗?怎么会.~"砰!”一声枪响,黛玉如同风中花瓣一般飘落在他怀中。“不!”水溶绝望地嘶喊着,痛苦不可言状!老天既然要自己爱上黛玉,为何要还要这般残忍的将她带走!“我要回去了.记得.我.”黛玉眼睛合上的一瞬,水溶的心崩溃了.~这就是红楼的世界吗?那个该死的北静王爷居然是皇上的情敌!还好自己聪明,轻易摆脱!玉儿!为何你从没告诉我本该锦衣玉食的你竟然如此凄凉;为何你从没告诉我天杀的贾家不止谋了钱财,还要谋人!玉儿!从今以后,定不再让你受得丝毫委屈,为了你,我寻到红楼!--------------------------------------------------------------------------------------------------推荐宛颐新文《红楼之碧水盈玉》无穿越,无玄幻,单纯的一篇红楼同人,白水般淡淡的感觉。水玉一直是主角,这次也不例外。一张地图,牵出了野心,三分天下,鹿死谁手?慈爱的祖母为何渐行渐远,亲情的温暖如何竟昙花一现,骨肉血亲抵不过万丈权柄谋算,最初的呵护已淡淡消散。只,那一双眼眸为何还会在梦中出现?沉静的心波澜不宁,却是心头萦绕已久不曾?原以为自此陌路,不料却再次相见…宫廷深深深几许,调包计,调进的是谁?成全了谁?兜兜转转,真真假假,水玉缘自有天定…-------------------------------------------------------------------------------------------------宛颐的第一部红楼作品《穿越之溶心傲玉》欢迎大家去踩踩~~~~~
  • 对你是离别,对我是等待

    对你是离别,对我是等待

    那一天,那个城市正遭遇近十年来最暴烈的风雪天。郁宁走进一座品位堪忧的大宅,并不知道将在那里见到再也无法忘记的人。她是美院一穷二白的学生,初衷只是一份报酬优越的工作,为此她成为年轻的舞台美术师严可铭的助手,却不知不觉中踏进一个从不曾想过的圈子。她觉得她像落水的人,在未知的河流中载沉载浮,迎接未可知的挑战和机遇,相识身份性情各异的人,但最美妙的是她爱上一个人。
  • 大宫女

    大宫女

    宫女女强文!女主绝非宫中善类,成长型!她曾立誓【即使是一粒尘埃,我也要写下它的历史。即使是做一个老死的大宫女,我也要写下长孙清的历史。】入于宫,死于宫,葬于宫,魂归宫。喝下绝孕药,断了鸾凤梦。她们从此便是-------大宫女!长孙清,壅圣王朝时期,大宫女的代表人物。历史曾评价她是一个出色政治家,权术家,一个比太后还要有权的-----大宫女!她,先后侍奉了二代君王,为壅圣帝指点江山,辅佐新帝登基,且守下这一片疆土!这样的女子,乃是当时的风云人物。野史也曾暗自猜测,更记载:她是壅圣帝独宠一生的女子,是亘古一帝的生母。野史也记载,这个颇受争议的女子,她以双手血洗整个后宫女子,且霸天下,独天下。。。实则。。。。。。长孙清,她是个。。。。。。【此文,女主穿越,但绝非善类!!但结局。。。。。。】强力推荐_____随意风优选宫廷文风风处女文<废后重生>己完结风风的连载文(大宫女)连载中风风的新文<替妃洞房>更新中友情链接老友黙白的新文:《圈宠三夫》风恋音的文文:《乱世极宠》老公的新文:《皇后白胖胖》小白的文哦:《爆妃五号》清和的新文:《低调二手妻》
  •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6111字,似乎每个字都艰深玄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抓住兵法的根本思想,就会发现处处豁然开朗、字字明明白白。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孙子兵法二十余年;在本书中,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过155个经典战例,将《孙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详尽透彻。同时援引2000多年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传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从不同角度还原兵法原意。全书通俗流畅,精彩纷呈;背水一战、围魏救赵等经典战例,更是讲解得令人身临其境,犹如置身战场上空,看交战双方兵马调动,浴血奋战,在震天的厮杀声中演绎着兵法的深邃思想。
  • 帝影学院

    帝影学院

    天啦,太COOL了,全国第一的贵族学院里竟然还隐藏着四个超级美男和四大超级美女!什么?他们还会定期招聘雇主,给其一个月的贴身保护?世界上有这么好的事?可是总有些人不买帐,居然胆敢挑衅浪少的脾气,还有人更过分,竟然还拒绝影魔大人的保护!啊?月魔和影魔的关系……还有那个,心疼得让人无法呼吸的小王子苏玖岩居然要被派到中东去抢夺石油控制权?这是怎样一群人啊?高中一毕业居然就发展了世界头号神秘组织,还有那国际新一代影后、世界知名美女神医、天生的科技奇才、拥有过目不忘本领的羞涩少女……这么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居然全都聚到了一起,为一个人称冥帝的家伙服务!可怕的他们,可爱的他们,估计最难对付的就是爱情这东东吧?当八大邪魔遇上爱情的时候,他们会怎样呢?赶紧往下看吧!【影魔】龙影澈,高三,17岁,八魔老大,性情看似温和,实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大恶魔。喜欢调戏胆小害羞的小女生(樱魔除外)。对待敌人凶狠残暴,拥有极大的野心。后成为传说中的冥帝。【月魔】月千曦,高三,17岁,八魔大姐,成熟老练,办事雷厉风行,调情高手,跟龙影澈以“夫妻”身份出场,天生的狐媚子,却也是八魔中最严厉的。【溪魔】景辰溪,高二,16岁,八魔老三,性格暴躁,易怒不喜言笑,冷如千年寒冰。电脑高手。武术一流,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输给歆魔。后成为人人闻风丧胆的XX邪君。【樱魔】零沁樱,高二,16岁,八魔老四,八魔中最害羞的一个,眸子清亮,却总是容易泪眼汪汪。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是邪魔组织的百科全书及移动电脑。【浪魔】白奕浪,高二,16岁,八魔老五,性格开朗好动,看似胆小怕事,实则是不想惹是生非。拥有非凡的创造力,被开发后成为世界著名的科技天才。【幻魔】司徒幻夏,高二,16岁,八魔老六,性格怪僻,让人捉摸不透,喜睡,常常一个人睡在树上或者花丛中,有时一睡就是一整天,让人哭笑不得。拥有世界顶尖的医术。【歆魔】苏玖歆,15岁,高一,八魔老七,性格活泼张扬,喜动爱笑,看似小鸟依人,却拥有让人恐怖的力气与胃口。后成为好莱坞国际巨星。【岩魔】苏玖岩,15岁,高一,八魔中最小的,与歆是双胞胎,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与歆魔形成鲜明对比,像是她的影子。有世界罕见的夜视。
  • 九神变

    九神变

    简介:道术与魔法双修,生出九尾九翼,闯深渊魔域,破六道鸿蒙,取元晶,掠元丹,制魔杖法器,祭仙剑法宝,纵横异界大陆,争霸王朝帝国,挥舞着九双彩色翅膀的全系元素魔法师,摇曳着九条斑斓巨尾的全职元气修炼者,自由穿越九大位面空间和亿万个次空元,傲视九重天,武动天河星辰,天上地下横行无忌的九界至尊。。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个神秘的图腾!
  • 穿越到王府-灵动小王妃

    穿越到王府-灵动小王妃

    林若夕,芳华正茂,义薄云天,敢作敢为。为了给好友壮胆,她被半强迫地陪着去告白,为了让好友浓情蜜意,她独自承担烧烤重任。结果,她被一块让她泄愤的石头戏弄了,穿越到了一个不知所云的王朝,然后遇到了他,为了她,他一怒为红颜,甚至动摇了整个王朝,为了她,他抛弃过往,只为博她红颜一笑,为了她,他霸道狠绝,只为留住她的脚步,留住她的心。而她,改造了整个王府,颠覆了所有的礼教,创造了美好的回忆之后,面对他的真心,面对回去的机会,是否会迟疑。且看小书为你讲述这个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