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世纪初到1840年前,随着西方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西方对于中医药,尤其是针灸引起了更多的注意。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出版介绍中医药的书籍约60余种,其中针灸约占47种,出版国别有法、德、英、美、俄、意、荷、捷克等,而以法国为最多。针灸术则得到更多的应用,前述凯姆弗写有《海外珍闻录》,记述了针灸治疗泻下、不育症、牙痛和灸法催生、避孕等。法国已把灸法应用于内、外、骨、皮肤、眼、脑、神经等疾患。例如,考瑟涅特(1808年)、克里汀(1809年)、莫里尔(1813年)、瓦伦丁(1815年)、皮奥列特(1817年)、奥特奎尔(1821年)等,先后撰文介绍灸法在临床上的疗效。它如瑞典、苏格兰、等也都出版过论述灸法的书籍。在法国,针刺法得到名医柏辽兹(Berlioz L.)的提倡,于公元1810年用针刺治疗一例神经性发热的妇女,并于次年报告治疗的经验。他虽然受到一些人的怀疑,但仍坚持应用针刺治病,扩大了治疗病种,提出将针刺与电流相结合的建议。他著有《论慢性病、放血术及针刺疗法》一书(1816年),努力使针刺逐渐成为一些著名医院的一种常规疗法。在公元1825年内,多种针刺论著得以出版,对针灸的传播起了较大的作用。其中有伯累坦的《论针刺术》,除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疗效和历史外,还记述了法国圣路易医院采用针灸治疗疾病的临床经验。另外,还有拉克罗斯的《巴黎市立大医院针刺治疗病历集》、莫兰特的针灸临床经验和撒兰底尔用电针治愈呼吸系统疾病的报告等。
(四)人痘接种术的传播与免疫学的起源
天花(Smallpox)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天花据说是东汉时期马援征交趾后第一次传入中国的,称为“虏疮”。晋代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有记载:“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关于种痘的最早确切记载为1549年万全所著《痘疹世医新法》,其中提到天花和预防接种。1727年,俞茂鲲所著《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了许多有关种痘实践的内容,认为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的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朱纯嘏的《痘疹定论》全面记载了天花的发病和种痘预防的方法,并认为种痘最早可能起源于宋代。清初医家张璐在《医通》中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等多种预防接种方法。其具体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或将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儿鼻内;或将患痘儿的内衣脱下,着于健康儿身上,使之感染。乾隆时期,医家张琰在《种痘新书》中也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又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这说明当时种痘已经在中国较为普遍。
一般认为人痘接种术是从中国传入中东,再通过土耳其人传入英国的。另外,俄罗斯人也可能在种痘术的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俞正燮《癸巳存稿》有载:“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而根据英国皇家学会的档案记载,人痘接种术也通过一些在中国经商的英国商人和旅行者直接传到了英国,并在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交流。根据皇家学会档案记载:1700年英国著名医生、皇家学会会员马丁·李斯特(Martin Lister)收到一封从中国寄来的信。信中描述了鼻息传种天花的方法:“打开天花患者的小脓疱,用棉花轻微吸沾一点脓液,并使之干燥……然后放入健康人的鼻子里,此后被接种者将轻度感染,然后痊愈,从而获得很好的预防效果。”英国皇家学会图书馆档案中还记载了1700年哈维斯(Clopton Harvers)医生在皇家学会所作的一个报告,他也介绍了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这种中国人的实践”(Chinese practice)。1714年5月27日,皇家学会伍尔沃德医生(John Wordward)向皇家学会报告了一封由帖木尼(Fmanuele Timoni)自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寄来的信,信中描述了“君士坦丁堡一直实践着获取天花痘苗并进行预防接种的方法”。在信中,他还详细地描述了如何选择人痘的提供者,病人接种的方法,以及接种后所经历的轻度感染的过程,并得出结论说:“经过几千人的接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现在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毫无疑问了。” 帖木尼是皇家学会会员,并在君士坦丁堡担任了数届英国驻土耳其使馆的医生,他服务的最后一任大使是蒙塔古(Edward Wartly Montagu)。显然帖木尼对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观察和报告对蒙塔古大使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对她以后在英国推行人痘接种的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帖木尼的声望,他的报告受到皇家学会重视,皇家学会在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后,责成皇家学会秘书处让英国驻土耳其港口城市士麦那(Smyrna)的领事皮拉里尼(Jacobo Pylarini)收集有关天花接种的资料。两年后,皮拉里尼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评论了人痘接种的有效性和相对安全性。皇家学会将此文发表在权威性很高的《皇家学会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上。当时其它的一些权威性出版物也都刊登了一些与此相应的、有关人痘接种的文章。但当时的医生对于这种新的免疫技术仍心存疑虑,并未得到广泛的推行。
在英国最早亲自参与并积极推动人痘接种实践的是蒙塔古夫人。她曾在与朋友的通信中热情地赞扬了人痘接种术,并对其在英国上流社会的推广有极大兴趣。在1718年3月,她请到来访的英国外科医生梅特兰(Charles Maitland)给她的一个6岁的儿子进行了人痘接种。蒙塔古夫人回国后不久,严重的天花开始在英伦三岛肆虐,致使大量人口感染和死亡。严重的形势迫使英国王室责令皇家医学会寻找防止天花流行蔓延的对策。蒙塔古夫人再次邀请梅特兰医生为其3岁的女儿接种人痘,并在皇家医学会的3个医生见证下成功免疫。随后英国皇家学会就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了一系列人痘接种试验的临床研究,从而开启了在西方天花流行期中推广人痘接种的序幕。1722年4月17日,经国王同意,由斯隆监督、梅特兰指导,宫廷御医阿米安(Amyand)对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进行了人痘接种,并获得成功。于是,人痘接种的影响迅速在英国上层社会中传播,许多人纷纷要求梅特兰为他们的孩子进行人痘接种。由于事件本身的刺激性以及舆论的广泛关注,这场皇家学会主持的人痘接种实验不但在天花流行的英国,而且在整个西方世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欧洲推行人痘接种无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人痘接种这种免疫预防疾病的方法在天花流行时期得到上流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但是由于它的不稳定性而遭到医学界不同程度的诘难和反对。据文献记载,英国皇家实验之后的7年内,有记载的人痘接种人数一共只有897人,其中17人因接种而死亡(占2%)。在天花流行期,接种的人数就急剧增加。1746年伦敦天花再次大流行时,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天花和接种医院”(Smallpox and inoculation hospital)为人们无偿地进行人痘接种。据医院资料记载,曾有1252人在医院内进行过人痘接种。但一旦天花流行过去,接种的热情就大大降低。客观地看,在当时要由官方出面普遍地推行人痘接种的条件并不成熟,因为将一种有一定风险的医疗新技术作为一种常规的方法来实施,不但要克服传统习惯的抵制,同时也需要技术本身的完善。
然而,正是由于人痘接种技术的不完善催生了牛痘接种术。其发明者琴纳作为医生曾负责在乡村进行人痘接种,他在著名的《论牛痘的起源》一文中提到在国内做人痘预防接种却遭到部分人拒绝的经历。他观察到这部分人曾经得过一种他们称之为“牛天花”的病。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重视,他认为与人天花一样,“曾经患过牛天花的人的体质应在某种影响之下具有完美的保护不受天花侵袭的能力”。他说:“当一个牛奶场在牛群中爆发了一场真正的牛天花的时候,一个给病牛挤过奶并在其后同其他人一样经历了这种疾患的人,是能抵挡住天花侵袭的。”在调查这个现象期间,他说“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就是仿照人痘接种的方式,先从牛传种到人再从一人传到另一人”。1796年5月14日,他的这一设想获得了试验的机会,一位名为萨拉·内尔姆斯(Sarah Nelmes)挤奶女工手上因感染牛天花而鼓起了脓包,8岁的男孩詹姆士·菲帕斯(James Phipps)的手臂接受了琴纳为他们俩之间作的传种,即成为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牛天花传种试验,也即是后来称为牛痘发明的伟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