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文化与南充经济发展研究——兼论地域文化的产业创意
苏勇/张明伟
〔摘要〕本文界定了“嘉陵江文化”,探讨了嘉陵江文化的表现形态和主要特征;分析了嘉陵江文化为南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提出了依托嘉陵江文化发展创意产业的构想。
〔关键词〕嘉陵江文化;地域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
一、嘉陵江文化的概念、表现形态及特征
本文探讨的嘉陵江文化实际上泛指嘉陵江流域文化,是一种区域性文化。关于嘉陵江文化的概念,报刊、论著中常有提及,但对其内涵、外延和特征等缺乏系统性阐述,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嘉陵江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汇,最早见于《周易·贲卦》。《辞海》有两种释义: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两者的区别在于: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本文探讨的嘉陵江文化取意广义的“文化”概念,主要指:生活在嘉陵江流域的人们数千年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嘉陵江流域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生存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是一个外延涵盖了三国文化、丝绸文化、风水文化、天文文化、建筑文化、航运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风情文化、宗教文化、族居文化等众多子文化的文化系统。
(二)嘉陵江文化的表现形态
文化由一定载体来体现,嘉陵江文化表现为嘉陵江流域的各种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态。具体来讲:航运文化表现为沿江港口群的历史变迁和生存状态;天文文化表现为自落下闳创制《太初历》而沿用至今的历法;三国文化表现为《三国志》及其衍生作品的传播,以及翠云廊、剑门关、张飞庙、万卷楼等遗迹、遗址;风水文化表现为以阆中古城、天宫院、高坪凌云山等为代表的建筑和地理标本,以及袁天罡、李淳风留下的关于风水文化的著述等;古建筑文化表现为以阆中古街、清代考棚和老观、龙门、周子等古镇为代表的典型古建筑院(群)落;红色文化表现为以邓小平故里、朱德旧居、罗瑞卿故居、张澜旧居和川陕红军战斗生活场地等为代表的纪念场馆和各类学术、文艺作品的传播;宗教文化表现为以千佛岩、巴巴寺、大佛寺、栖乐寺、永寿寺等为代表的宗教场所及其相关活动;民俗文化表现为以川北大木偶、灯戏、皮影、傩戏、巴渝舞等为代表的创作、演出和研究活动;丝绸文化表现为丝绸业数千年的传承,以及“中国绸都”的发展等。
(三)嘉陵江文化的主要特征
嘉陵江文化从属于中华文化、江河文化,具有文化的基本特征,但作为特定区域的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1.包容并蓄。嘉陵江流域共发现先秦时期的古代遗址30余处,考证认为,嘉陵江流域在先秦时期是巴人主要居住区域,也是中原文化、楚文化与蜀文化交流的通道。由此可见,嘉陵江文化多元一体、兼收并蓄,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包含多种文化因子。
2.朴实厚重。嘉陵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积淀繁衍,朴实与厚重成为其典型的外在表征之一。整个流域民风淳朴,在资源利用上做到了天人相谐与可持续发展。落下闳创制的历法沿用至今,《三国志》衍生的三国文化家喻户晓,以阆中古城为代表的古建筑成为“活化石”,袁天罡、李淳风的风水文化开创先河,川北大木偶、灯戏等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杜甫、吴道子等历代名流在沿江游历中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
3.轻松活泼。千百年来,沿江两岸的人民自给自足,创造了轻松的生活环境和活泼的氛围,在饮食、族居、航运、农耕等文化之中无不有所体现。起于船工拉纤的“嘉陵号子”就是轻松活泼的典型代表,在斗滩战险的集体劳动中,为了使大家能够协调一致,均以“号子”来指挥。“号子”的内容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配以欢快的曲调,让劳动者忘却艰辛,完成重任。
二、嘉陵江文化与南充经济社会发展
嘉陵江南充段全长298公里,流经阆中、南部、仪陇、蓬安4县(市)和高坪、顺庆、嘉陵3区,沿途接纳了19条主要支流,流域面积10068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面积、总人口分别占全市总面积、总人口的78.1%、74.9%;沿江建制城镇(市、县城除外)198个。派生于嘉陵江,经长期积淀、逐渐丰厚的嘉陵江文化,为南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一)嘉陵江文化为南充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农业生产。嘉陵江流域农业灌溉得天独厚。由于嘉陵江特枯流量为67.8立方米/秒,一般年最枯流量为90立方米/秒,水量有保证。在农业灌溉中,嘉陵江取水占全部地表水使用的55%,有效灌面260万亩,年实际供水量达4.023亿立方米。由于灌溉充足,嘉陵江流域盛产稻米、小麦、玉米、柑橘、蚕桑等粮经作物。
2.江河渔业。嘉陵江鱼类多达160多种,居省内河流之首。古代渔业以个体捕捞作业为主,人工放养多属小规模的家庭养鱼。据《嘉陵江志》记载,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建立的国营渔场——南充市渔场有鱼池60亩。此后,嘉陵江干流流域纷纷建立渔场、鱼种站,渔业发展渐入繁盛时期。据南充市水产站统计,2011年,全市渔业从业人员45672人,水产品总产值12.9亿元。
3.内河航运。嘉陵江自古有舟楫之利,航运发达。据四川省交通厅1986年统计,嘉陵江航道有机动船舶马力三万匹、载重船舶近10万吨、3600余艘,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约占全省水运量的四分之一。嘉陵江老南充港的码头(含乡镇码头)有15处。据南充航运部门的资料显示,1981-1983年嘉陵江年均短途客运量88万人左右。随着桥梁道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江河短途客运业务逐渐萎缩。2003年,嘉陵江被列为全国第一条渠化的内陆河道,南充嘉陵江高等级航道和南充港口群竣工后,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从广元、南充港直达重庆、上海。
4.水电开发。嘉陵江南充段9级电航枢纽的梯级开发已经完成,截至2011年底,已建成干流梯级电站9座、水力发电厂(站)74座,总装机容量96万千瓦,年发电量44.72亿千瓦时。
5.旅游资源。嘉陵江把“最美的江段”留给了南充。近年来,南充沿江各县(市、区)充分利用嘉陵江深厚的人文内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包装和开发了一批以嘉陵江为依托的旅游项目,包括嘉陵江第一江山、第一桑梓、第一曲流等,形成了丰富的旅游产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6.城镇和工业。千百年来,人们依山傍水而居,不仅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体系,而且形成了丝纺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工业体系,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实现“两化”互动的坚实基础。
(二)嘉陵江文化为南充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1.忠义精神。南充置县建城即与“忠义”相关。据《史记》载,楚汉相争,刘邦困于荥阳,纪信“诳楚存汉”,舍身救主。汉高祖“嘉其功”,于其桑梓置安汉县(隋朝更名南充县),宋朝推崇纪信忠烈之举,名其家乡为“忠义之邦”。千百年来,嘉陵江畔涌现出不少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如一代硕儒谯周,蜀汉大将军王平,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张宪,大智大勇大贤、世人景仰的民主革命家张澜,功勋卓著、大德博爱的朱德元帅,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张思德。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抗美援朝战斗中,南充人踊跃上阵,碧血千秋、彪炳史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南充人忠诚于党的事业,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
2.包容精神。嘉陵江纳百川千涧而奔涌千里,造就了多元兼容的包容精神。嘉陵江流域城镇广布,以南充市为中心的城市群自古以来商贾云集,文化多元,人文昌盛。作为中原文化、楚文化与蜀文化交流的通道,嘉陵江文化既有格物致知、敢为天下先的楚文化特质,也有质朴厚道、胆大心直的巴文化精神,还有内敛灵活、敏慧隽秀的蜀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