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700000021

第21章 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提出和研究(2)

第二,关于长卿(相如)祠堂。前面已经提到,谯周的老师秦宓在与王商的书信中提出要给司马相如建祠堂。但是成都一直没有建司马相如祠堂,只有安汉县建了司马相如祠堂,这个对比,本身很能说明问题。因为中国给个人建祠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给本地的先贤建祠堂,二种是给对该地有贡献的外乡人建祠堂(有时是皇帝下诏要求为某某建祠堂)。古安汉县给司马相如建祠堂,明显不属于第二种情况,因为《史记》、南充和蓬安的志书以及野史传说,均未提到司马相如在此地有什么特殊的事情,“通西南夷”,与南充蓬安不沾边,进长安,也不往这边走;古安汉县给司马相如建祠堂,只能是第一种情况 ,即司马相如是古安汉县、后相如县、蓬州今蓬安的先贤,这里是他的出生地。如果不是这样,这里为什么会违背常规,如此青睐他呢!祠堂建于何时已不可考。陈子良祭司马长卿,祭必有祠,它说明唐以前早已有了祠堂。其后历代重修、重建。明正德《蓬州志》还明确记载着:“司马长卿祠:在州西十步许”。祠堂一直保护到清末民初。这是全国唯一一处司马相如的祠堂,这是司马相如故里在古安汉县的铁证。

第三,关于古相如县。从古至今,一个县的建立,它必须由地方层层申报,由中央审查批准,它是地方的愿望和朝廷的意志相结合的产物。梁武帝萧衍分安汉县地置新县,因这块地方有司马相如的故宅、别业以及其他文化遗存,定名相如县。这个相如县更不能一般看待,因为当时这块地方是南、北政权激烈争夺的区域,萧氏王朝为了向北方的拓跋氏少数民族政权显示自己是大汉正统文化的代表,把司马相如当作萧梁王朝正统文化的旗帜、标杆,是在南朝的土地上,既可以选择夸耀于北朝政权,动摇其人心,又可以此凝聚自己的人心,加强对抗力量。因此他们的审查更不可能马虎了事。比如说,安汉县境内这块地方的相如故宅、别业以及有关的一切史实,准确与否,一定是审查的一个重点。萧衍父子都是一流的学者、诗人、作家,他们都是司马相如的粉丝,对司马相如的作品爱得如痴如醉。如果下面呈报的是不实的史实,他们这一关是迈不过的。如果他们通过了,不仅贻笑南北朝野,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政治统治。因此,相如县的建立,实质上是萧梁王朝向全国明确了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史实:司马相如的祖居出生地在安汉县。

从王培荀提出的三点证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王培荀的观点是在充分研究一系列的史实总结了从陈子良、王俦、祝穆、王象之、曹学佺等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后,对司马相如的籍贯作出的一个科学的明确的结论。

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启涛教授发表了《相如赋与四川方言》这篇重要论文。他在文中指出:“根据司马相如赋中的用词情况进行考证,发现了其作品使用方言的现象,这些方言词语在今天的四川方言中依然使用。但是,如果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方言词可能来自楚方言”。“而其赋中难以找到秦晋方言词”(成都当时的基础方言)“楚方言可能是司马相如的母方言,这从侧面说明司马相如可能来自楚国或与楚国接壤的地区”(如古代巴国)。“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蓬安县在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古代正属巴地。”“司马相如赋中有一些方言词,至今为蓬安当地民众所使用。”例如《哀二世赋》中“岩岩深山之谾谾兮”,这“谾(long)谾”与弄弄同音,“指山中的深处,或草木茂盛又深杳的地方”。南充、蓬安一带随时随地可以听到:“刺芭谾谾”、“树谾谾”一类词语。又如《难巴蜀父老》中“昔者洪水沸出,泛滥湓溢”这“湓(pen)”字,“意为漫出”,凡是水涌外溢,容器盛物过满外溢均可言“湓”。比如说“水湓了”、“东西装湓了”、“锅里饭煮湓了”。南充、蓬安一带同样是处处可以听到。该文发表以后,《新华文摘》选目,受到广泛重视。方言被人们称为语言中的活化石,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司马相如赋文中的川东北方言是司马相如故里在古安汉县今蓬安的新的有力的证据。

“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已成定论,司马迁的“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错了吗?没有。它是“史出有因”,涉及到一个正确解读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房锐、邓郁章、龙显昭提出了成都为落籍之地,熊伟业先生的专著《司马相如研究》对《史记》人物籍属状况的记叙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了《史记》人物籍属记叙之不统一及其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一,从《史记》所记全部人物看,记载人物的籍属,全书体例并不统一。如“阳陵侯傅宽,以魏五大夫骑将从,为舍人起横阳。”没记籍属;如“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国阖庐。”泛言齐人,没记郡县;如“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详到乡里;如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既记祖先所出,又记自己迁徙变化;如“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详述祖先所出及其变化。除上述诸种情况外,最多的是“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一类。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又如“董仲舒,广川人也。”它们没有涉及祖居出生地与编户地,有可能是两者重合,有可能是两者中之一。《史记》的体例为什么不统一?其一,籍贯概念是之后几百年才逐步形成的,太史公可以写祖居出生地,也可以写编户所在地,可以两者都写,也可以两者都不写。其二,籍贯的概念尚未形成,官员们档案的记载也不会统一。加之当时一般都比较重视编户所在地,特别是祖上不是显赫人家的人,对祖先所出就更可以不在意了。材料本身没统一,太史公自然也不可能统一。因此在《史记》中记载的“XX人也”,也只能是祖居出生地或编户所在地的重合,或是其中之一。

第二,《司马相如列传》,太史公是根据司马相如的《自叙传》添补而写成的。唐高宗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杂说上》中明确说:“马卿为《自叙传》,具在其集中。子长因录斯篇,即为列传。班氏仍旧,曾无改夺。”这段话明确指出司马相如的《自叙传》还在,司马迁的《司马相如列传》就是根据司马相如的《自叙传》写就的。刘知几在《史通·序传》中又说道:“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叙者,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逮于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这段话说明,司马迁在《司马相如列传》中,没有写司马相如家庭父祖辈的根本原因,是司马相如的《自叙传》“蔑尔无闻”,司马迁当然也只有“蔑尔无闻”了。这怪谁呢?怪司马迁吗,怪不了,没有材料他如何写!怪司马相如吗?也没理由,他是史上第一次“以自叙为传”,该写不该写没一定之规,他不记祖先所出,谁也无法非议他。

第三,有人说,班固的《汉书》和常璩的《华阳国志》又为什么不将司马相如的祖居、出生地添补进去呢?这与《史记》未记是同样的原因,比如程郑本是临邛人,但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将其列于“成都”条下,就是因程郑后来落籍于成都的缘故。

因为上述原因,之后历史书按“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照记不误,古代地理书对相如古县有关相如的遗迹、文物、地名同样照记不误。大家也都能理解,谁也无须去说明什么。后来由于籍贯的概念明确了,就是指祖居出生地,加之相如县省入蓬州,这个固化了的历史地名消失,文物被损毁,“成都人也”就涉及一个解读问题。因此曹学佺、王培荀这一类有着高度文化修养的官员,才在他们的著作中,斩钉截铁地吼明白:“相如县长卿桑梓也”,“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人,后迁成都……”,对太史公的“成都人也”作出了新的正确的解读和提示。

2003年,中国第一家司马相如研究会在相如故里蓬安正式成立,2004年、2007年两次关于司马相如研究的国际会议在相如故里蓬安召开, “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先生指出:“因司马相如故里问题而引出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的关系,是巴蜀文化研究逐步成为‘显学’潮流的一大硕果。这个硕果发蒂于蓬安、南充,这是值得庆贺的。”不过《史记》的“成都人也”影响深久,大家已经听习惯,用习惯,要所有的人一下子接受采用这个科学的结论,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上世纪开始宣传,有人一下警觉起来:这怎么可能,天上不会掉下一个林妹妹来的!历史的问题是历史造成的,历史去掉了相如县名,历史毁掉了相如故宅、别业,历史毁掉了相如祠堂,要真正解决问题就是马老(识途)告诫的:要抓紧恢复相如县名,要抓紧恢复相如祠堂、相如琴台。它们恢复了,这些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邓郁章,司马相如研究会副理事长。

同类推荐
  • 纳西族风俗志

    纳西族风俗志

    本书读者对象: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专业工作者及有兴趣读者
  •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自古即为中国北部一重要的边防要塞。历史上除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外,雁门关一直是牵动历代中原王朝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秦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滚滚狼烟几乎从秦一直燃烧到近代。作为中原门户,雁门关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一部雁门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 华夏与民族(和谐教育丛书)

    华夏与民族(和谐教育丛书)

    天柱峰宝鸡天台山有一座巍然耸入云霄、气势雄伟壮观的奇峰,人称天柱峰。天柱峰上有座“莲花顶”。每当日落日出之时,这里霞光辉映,雾海翻腾,石莲游浮,蔚为壮观。人们称誉此峰此景为“三味生奇花”。相传中国国名“中华”即由此而来。传说炎帝神农成王之前,在天台山练出了一身好武艺。
  •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构思巧妙,幽默风趣。
  • 中华成语故事(利)

    中华成语故事(利)

    成语源远流长,是汉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多源于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和寓言故事中。成语把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学色彩融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每个成语都是个故事,它的形式虽然简单,但却形象生动,十分富有表现力,往往几个字就能说出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热门推荐
  • 微微一笑很倾城

    微微一笑很倾城

    前脚“前夫”才“移情别恋”娶了第一美女,后脚就有第一高手来求婚?还说要给一个更盛大的婚礼?名校计算机系的系花贝微微一边囧着,一边……飞快地嫁了。如果一个被无数人仰望的传奇人物、名校顶尖牛人,第一次见面就反问你,“我们什么时候不是那种关系了”,你会怎么反应?那人出身世家,运动全能,外表风雅,气质清华,举止从容,本质……土匪……还傲慢得要死要活……
  • 红颜乱:蛇蝎妃子帝王心

    红颜乱:蛇蝎妃子帝王心

    一入宫门深似海,好不容易出了宫门,才发现将门水更深。与人斗,与天斗,最终与他斗,母亡父弃,夫去儿殁,亲情、爱情、友情,从来一无所有,从来无所畏惧。抢夫婿、夺江山,乱世情仇,孰胜孰灭?她不择手段,蓦然回首,却撞上他温柔的眼眸。午夜梦回,他眉目含情,谆谆嘱咐:“世间有我,再不孤单。”一朝城破,他居高临下,决绝无限:“蛇蝎妇人,怎可为妻!”她低眸浅笑,恣肆欢愉:“除了我,你的妻子莫想活过三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竹马不堪折,青梅染血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情痴情种补情天,梦幻梦影难梦回。这是一个爱恨情仇、相爱相杀的故事,繁华落尽,唯有一片叹息……
  • 中华美德歌谣全集

    中华美德歌谣全集

    歌谣,是一种非常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诗歌艺术形式。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 清瞳吾爱

    清瞳吾爱

    大一新生白清瞳,与英俊教授顾奈二见钟情。然而十一岁的年龄距离,让两人望而却步。就在清瞳准备鼓起勇气的时候,顾奈却将自己最得意的门生介绍给她…颇有心计的默温迪更利用一个实验,成功离间了顾奈与清瞳,清瞳负气出国…而那封漂洋过海的书信,抬头写到:清瞳吾爱,你还没回来,我怎敢老去。
  • 无尽神通

    无尽神通

    无限空间、神奇药圃、神兵道藏……叶辰东无意中开启了祖传龙形玉佩,内含无数玄机,修神级功法,练无敌战技,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此,他不再做废物,收圣兽、战古族、遇强越强,大势凌天,举世皆敌,踏出一条王者血路!
  • 宠上阴毒庶妃

    宠上阴毒庶妃

    推荐新文:《重生之一等帝妻》#####################################她是尚书府私生女,十七年深山养病,只为复仇归来!人前她是备受欺凌的庶出孤女,人后她是医术绝世的第一圣手!包藏祸心的主母处处刁难,她以柔克刚藏锋芒。狠毒的后宫妃嫔要至她于死地,她攀附太后得庇护。诡异的皇子以她为棋子,她拉拢权贵耍心机。精于算计,步步为营,她如何在权力倾轧中安然自保?家国天下,美人情关,她怎样在爱恋痴缠中抽身而退!
  • 白色驯鹿传奇

    白色驯鹿传奇

    一群驯鹿的领头是一头漂亮而健硕的雌驯鹿,它把所有的爱和智慧都给了最宝贝的白色驯鹿,白色驯鹿跟着聪慧的妈妈学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强大,后来有一次,人们打算在这群驯鹿里挑一头最壮实的来拉雪橇,他们选中了白色驯鹿,各种比赛也获得了荣誉。不久之后即将开展内战的消息传遍了挪威城,在白色驯鹿的帮助下,阻止了这场战争的爆发,而那个企图出卖祖国的叛徒,跟着白色驯鹿一起消失了……
  • 众尊

    众尊

    仙界沉沦,大道不公,既然仙非仙,道非道,那还有何资格掌控万物!我之手,将屠尽所谓的万仙,掌控生死轮回!我之足,将踏碎不公的大道,重铸鸿蒙万宇!我为,众生之尊!
  •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

    该书以“中外世界文学名著赏析”为副题,涵盖《红楼梦》《匹克梅梁》《西游记》《哈姆雷特》《悲惨世界》《三国演义》《老人与海》和《水浒传》等中外名著。作者在导言部分便开宗明义,对文学与文学的功能做了界定,阐明了人和人生、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样,萧红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文字优美,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