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300000005

第5章 叙述主体(1)

(第一节) 主体层次

主体(subjectivity),即文本所表达的主观的感知、认识、判断、见解等的来源。

从上一章所分析的叙述信息传递过程,可以看到在叙述文本中,言语主体变得很复杂。传统文学理论把作者看作叙述行为的唯一主体的观点,不仅是陈旧的,而且阻碍对叙述的复杂性进行真正的批评操作。

叙述文本中的主体分化并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是我们分析任何叙述文本时不得不明白的事:叙述主体的声音被分散在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个体里,这些个体可以是同层次的,也可以是异层次的,用语言学家的术语来说是“分布性的”或“整合性的”。从叙述分析的具体操作来看,叙述的人物,不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占有一部分主体意识,叙述者不一定是主体的最重要代言人,他的声音却不可忽视。而且叙述者很可能不止一个人,《十日谈》有同层次的十个叙述者,《狂人日记》有异层次的两个叙述者;最后,隐含作者应当说一部作品只有一个,但在他身上综合了整部文本的价值。

主体的这三层组成的各个部分:各人物,(各)叙述者,隐含作者有可能一致,有可能意见相左,也有可能完全冲突,这样就使叙述的意指过程戏剧化,叙述内部关系紧张而复杂。

主体离心化的过程,自20世纪初起就被文学理论家注意到了,虽然他们没有能给予精确的分析。

首先使文论家们注意到的是所谓“面具”(拉丁文personae),即人物作为作者的化身出现,似乎作者戴上化装面具进入情节。这个术语在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同名诗集发表后(1922)成为文论界通用的术语。在这之前,不少作家已经从创作实践中感到作家“应当”从叙述中退出。早在17世纪英国作家屈莱顿(John Dryden)分析古罗马作家奥维德时就指出,奥维德使其人物取得一种最高度的参与,他使人物戏剧化,而不是自己出面去叙述这些人物的故事。人物当然本来就是戏剧化的,屈莱顿想说的是人物把作者的思想意识变成他们自己的言语行动。

中国文学研究者也注意到用“面具”分割主体的现象:“李白诗中的鲁仲连、诸葛亮、谢安等人,只是他诗中一贯的‘我’的代称,其主观色彩并未减弱多少。”

需要说明的是,作品中的面具“我”,不同于非面具的“我”,所占有的主体意识成分比较大。但是他也决不可能占有全部主体意识,或与隐含作者完全合一。即使在上述李白诗中,“主观色彩”毕竟还是“减弱”了一些,不多而已。

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论到《老残游记》,看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

人物方面,老残是代表了作者自己,可是这自己,是指实体的刘铁云,他还有一个理想之身,也托附在书里的异人身上,那就是初集的琪姑,二集里的逸云,因此老残是作者“真实的自己”,而后二人是作者“理想的自己”。

阿英的确认识到了主体分化现象,但是他的表达不准确。小说的主角人物老残,担当了主体意识的很大分量,但这个主体意识是否就是作者“真实的”或“实体的”自己,却是大可怀疑的,因为,正如阿英自己说明的,“理想之身”还附在别的人物身上。把某一人物作为作品全部主体意识的占有者,是不妥当的,而把作品的主体意识等同于作者意识,更是危险的。可是我们偏偏经常读到像这样的论点:

《莺莺传》中的张生,就是作者自己,那是无疑的。所以故事的发展,心理的活动,都有实际的经验,决非出于虚构,因此写得格外真实动人。

只要有足够的文学史根据,当然某个人物可以“无疑”地是“作者自己”,这样“故事的发展”才可能“决非出于虚构”,因为这时此叙述作品就完全是自传。如果《莺莺传》不完全是自传,那这一段论述及推理就站不住脚了。在作出证明之前,就说“无疑”,至少是绝对化了。

现在再看叙述者身上体现的主体意识。在文学理论界有一种传统的看法:“第一人称小说主观性强,第三人称小说比较客观。”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所占有的主体意识量比后者大得多。这样的说法,看来是太笼统了,而且表达得很不准确。固然,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已谈到的,叙述者在第一人称小说中是现身式的,而在第三人称小说中是全隐身或半隐身的,这只是就叙述者的身份而言,无论哪种方式,全部叙述都是叙述者的声音,因为叙述信息不可能没有叙述者而自动发出。

这两种叙述者究竟哪一个更能表现主体意识?从表面上看来, 现身式叙述者兼人物最为合适,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觉得“第一人称小说主观性强”。实际上,在具体作品中,情况不一定如此。《孔乙己》的叙述者酒店小伙计是现身式的,而且兼叙述中人物,但他对于叙述是超然的,旁观的,他很少参与主体意识的营造。而像姚雪垠《李自成》那样加入大量叙述评论的小说,叙述者虽然是隐式的,却几乎是作者主体意识的相当忠实而直接的体现者。因此,说“第三人称小说比较客观”,难以成立。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体分化问题,决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它是具体文学批评,甚至在一般阅读中也不能不考虑的。

苏联文论家B·H·伏罗辛诺夫(不少人认为这是巴赫金的笔名,存疑)曾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篇小说《淫猥的故事》提出过一个精彩的分析。这篇小说是这样开场的:

从前,在一个寒风凛冽、雾气迷漫的冬夜,将近午夜时分,三位十分尊贵的老爷坐在彼得堡岛上一幢漂亮的二层楼房的一间舒适的,可以说是装饰豪华的房间里,专心致志地对一个极为出色的问题进行举足轻重的极为高尚的探讨。

伏罗辛诺夫指出:乍一看这段文字相当“俗气”,如果出自屠格涅夫或托尔斯泰那样不经常把各种主体的声音糅合的作家的手,这段文字的确要不得。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典型手法是让这些文字成为两种语气、两种观点、两种语言行为会合和交锋的场所。具体来说,这些形容词“并不是来自作者的思想(应当说并不是叙述者的声音),而是来自将军的头脑,他在玩味他的舒适,他的房子,他的地位,他的头衔。”

这是在叙述中,人物大规模地、持续地夺过叙述者的发言权。这样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在大部分小说中,抢夺发言权是不知不觉的,造成的变化更为细腻。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曹孟德败师清水”,写到曹操在宛城被张绣打得惨败,其中说:“曹操刚走到清水河边,贼兵追至。”这个“贼”字,当然是贬语,《三国演义》的叙述者并不掩盖他的用词方式,例如写到黄巾军时,一律称贼。但这里怎么会出现贬语的呢?在曹操和张绣之间,恐怕这个叙述者的同情还在张绣一边。唯一的解释是在这个字上,曹操或曹军方面的声音暂时取代了叙述者自己的声音。

在上述例子中,弄不清谁的声音或许还不至于妨碍一般性阅读,有时候,弄清主体成分往往是理解作品的关键。

现代诗人卞之琳有一首带叙述情节的诗《春城》,作于1935年华北危机之时,据诗人自己说,是对兵临城下的故都(包括身在其中的自己)作的冷嘲热讽。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那才是胡调,对不住:且看

北京城;垃圾堆上放风筝。……

蓝天白鸽,渺无飞机,

飞机看景致,我告诉你,

决不忍向琉璃瓦上下蛋也……

某些读者不了解这里复杂的主体分化,竟指责诗人“太没出息”、“丧心病狂”。在这里,虽然“我告诉你”证明叙述者以第一人称拥有对全诗的发言权,但是叙述者同时作为诗中的人物把叙述戏剧化了。因此,“没出息”的是作为人物的我,麻木的是作为叙述者的我,而义愤地讽刺的是作为隐含作者的我。正如诗人自己承认的,他讽刺的对象包括自己。要理解此诗,必须弄明白多层主体问题:一句话,可以是几个人说的。

现代文学理论十分重视主体分化问题。著名苏联文学理论家米哈依尔·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一种“对话小说”,或称“复调小说”,这样的小说比传统的“独白小说”高明,因为它拒绝使用单一的叙述者意识来总括所有人物的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其中不存在孤立的,高于其他意识之上,并充当全体人物语言叙述者的意识,这样,作品中的人物就相对来说具有独立的人格。

我们可以看到这实际上是主体分化现象的另一种表述法。本书并不试图阐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而是更具体地,具体到叙述形式之上,尤其是下面将说到的“跳角”、“跨层”、“抢话”以及“元小说”等具体技巧,来说明叙述文本中的主体之间的张力。

主体分化是任何虚构叙述行为都有的普遍现象,不同叙述作品主体分化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只有像卢梭《忏悔录》这样自传性非常强,叙述者、主人公与隐含作者身份合一,而他们的价值观又完全一致的叙述作品,主体的分化才几乎消失。

巴赫金把“复调”视作一种评价性理论,主体分化越严重,作品就越出色。笔者把主体分化看作一种描述性理论(实际上叙述学的任何命题都应当是描述性的),因为决定作品价值的因素太多。

(第二节) 指点干预

叙述者是很不自由的。他虽然控制着整个叙述,但他无法描述自己,因为他无法摆脱叙述这个任务。正如托多洛夫所说,“言语行为的主体,从本质上说是无法表现的。”

他要描写自己,只有两个方法,一是让自己作为一个人物出现在叙述中,这就是现身式叙述者兼人物,例如《祝福》中有不少地方写“我”的心理活动;二是借对叙述中的人和事的评论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思想,例如《阿Q正传》中的大量叙述者评论。在同一层次上运动,是无法了解这一层次的。但是,叙述者有一个特权:他可以对叙述指指点点地发议论。叙述者对叙述的议论,称为干预。

干预可以有两种,对叙述形式的干预可以称为指点干预,对叙述内容进行的干预可以称为评论干预。恰特曼把干预分为两种:对述本的干预和对底本的干预,意思是内容属于底本而形式属于述本。笔者认为他再次忽视了叙述者对内容的控制能力:选择,是形式,也是内容。叙述者评论的内容,是已经经过叙述加工的内容。叙述者加工与叙述者评论,同样是道德行为。

照例说,叙述者对叙述进行方式有全部控制权(热奈特称为“指挥功能”,见本书第一章第一节),他不必把他的指挥方式公诸于文字。例如,当叙述在某个地方分章,叙述者完全不必说一句“且听下回分解”,读者完全能看得出这一章已结束。指点式干预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显示叙述方式的某些风格性特征,真正行文不清楚,需要加以指点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传统小说中指点干预特别多。中国古典小说的常规叙述方式是制造一个假性的口头叙述场面,仿佛是叙述文本在书场中把说书人的叙述照实记录下来写成的。为了制造这种效果,叙述者(他自称为“说书人”)一有机会就想显示他对叙述进行的口头控制方式,其目的则是诱使读者进入书场听众这叙述接收者地位,以便更容易“感染”读者。当然,到后来,这种手法变成了程式,变成了一种风格特征,这些指点就成为一种风格标志,原目的就淡漠了。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三回:

宝玉正在这里伤心,忽听得背后一个人接言道……这一句话把里外两个人都吓了一跳。你道是谁?原来是麝月。宝玉自觉脸上没趣。

这个,“你道是谁?”是叙述者与受述者直接对话的口吻,目的不仅是让受述者注意这个细节,而是把宝玉的心理活动戏剧化,它不是对读者的提问。《孽海花》中,有一段类似的指点干预。第十二回金雯青给北京友人写信:

直到信末另附一纸,说明这张摄影的来由,又是件旷世希逢的佳话。你道这摄影是谁呢?列位且休性急,让俺慢慢说来:话说……

这一段指点性干预很长,几乎长得没有必要,似乎很啰唆。实际原因是下面有几乎一回的篇幅倒述照片的来历,这种大规模的倒述方法在晚清是一个很新颖、很大胆的手法。叙述者强烈地自觉到这一点,所以要受述者配合,“且休性急”。在这个风格变化时期,叙述者似乎比作者更缺乏自信。

不能说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指点全都是风格性的程式,在某些地方,可以看到指点是叙述环境的需要。《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写到杨雄的妻子潘巧云与和尚海阇黎相约“血盆忏愿心”一计:

不想石秀却在板壁后假睡,正张着眼,都看在肚里了。……次日,杨雄回家,俱各不提。饭后杨雄又出去了。只见海阇黎又换了一套整整齐齐的僧衣,径到潘公家来。

这个“只见”没有主语,不是指石秀看见,好像是指叙述者看见。但叙述者本来就能看见全部情节,他不需要“只见”,这个“只见”是为了把叙述空间集中到某个场面上。

类似的“限定性”指点在现代小说中依然使用。茅盾的《子夜》第一章开场,写到上海市的景致:

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像火一样的赤光和青嶙似绿焰:Light,Heat,Power!

这“向西望”,是谁向西望?小说中的人物一个还没有出场。是不是隐身的叙述者邀请隐身的受述者向西望?也不是,因为《子夜》完全不用中国传统式的叙述者与受述者直接呼应手法。这个“向西望”与上面引的《水浒传》例中的“只见”一样,是叙述者控制叙述空间的方式。

指点干预在西方小说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塞万提斯,到伏尔泰,到萨克雷,都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只是有的小说使用得很少,有的很多,呈现出一种风格上的多样性,而不像中国古典小说指点干预数量和方式的相仿,使指点变成了套语,使叙述方式程式化。

指点特别多的叙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觉性”,似乎是叙述者时时提醒受述者注意他在“讲故事”,而且这故事是他编出来的。最极端的例子恐怕是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读者诸君已经看到我如何开场:我让雅克离开主人,又使他经历了诸多惊险。我想给他多少惊险他就得挨上多少惊险;一切由我做主,让你们跟着雅克的艳遇走上一年、二年、三年。

这种“过分”的指点明显是拿受述者开玩笑,读者却被提醒与作品保持距离:

亲爱的伙计,你和我还得把脑子收回来干我们的正事,不然我们一辈子也听不到我想讲的故事;而你——由于你捡起这本书时就自愿签了合同——不得不同意我们把这个气势汹汹叫人烦恼的女人拉回来。

这里夸张的指点是叙述者强调他对叙述内容的充分控制权。霍夫曼的幻想小说《金罐》中的干预似乎是拿自己开玩笑:第十章“善良的读者,我有理由怀疑,你也曾领略过给关在玻璃瓶里的滋味”。而某些指点则强调叙述者对叙述方法的充分控制权。斯特恩的《项狄》:“走二段楼梯的事儿写上二章,这有啥了不起?我们至今还没有走到第一级的平台,下面还有十五级要走呢!”

同类推荐
  •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其中多见机智谐趣。却能以小见大,本书分“天分”“勤学”“应试”“授业”“论争”“品典”等共26章,录介中国近现代以来一些学界名流的趣闻掌故,钩沉诸多历史的生机和真实。历史上有很多被有意无意丢弃的“边角料”。涉及人物有梁启超、章太炎、赵元任、鲁迅、白寿彝、竺可桢、傅斯年、梁羽生等。,虽然抹去了庄严格调,报喜特色人物的特色性格
  •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4)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最风流醉唐诗2

    最风流醉唐诗2

    国学大师汤一介、北大教授李中华、王守常倾情推荐。更唯美、更动人、更诗意。神仙只不过在人间短暂逗留,便留下千古绝唱。斟一壶美酒,饮完唐诗,醉倒在唐诗里就是幸福。
  • 幽默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幽默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东京那边女人的故事

    东京那边女人的故事

    三位女性在日本截然不同又同样坎坷的经历。她们中有的逐渐坚强,最终自立;有的心灰意冷,削发为尼;有的无怨无悔,笑对生活。三个为不同目的来到日本的中国女人;三个在日本经历迥然不同的中国女人;三个在日本体味世间冷暖的中国女人;三个为未来重新开启人生的中国女人。
热门推荐
  • 《本草纲目》中的女人养颜经2

    《本草纲目》中的女人养颜经2

    由内而外,千年汉方浸没浮华尘嚣,皈依自然,百草圣经渲染不老容颜。“‘本草纲目’中的女人养颜经”热潮未退,“养颜经Ⅱ”已踏浪而来。更全面的美容良方,更贴心的养颜指导,让女人在浮华都市里觅得一处静心之地,尽享传统中医美容养颜的奇效。清水半勺,本草三分,容颜便如自然天成。
  • 人类梦境排行榜

    人类梦境排行榜

    科学研究显示,尽管全世界有60多亿人,但大家常做的梦却只有12种!人类的梦境,听起来千奇百怪,实际上大同小异,不论你昨晚的梦多么离奇古怪,在当时,就至少有5亿人在做相似的梦!通过将这些在梦中频繁出现的情节和主题(比如梦见被人追赶而逃跑,梦见自己身患重病,梦见遭遇车祸)分门别类、归纳排序,心理学家整理出了这份神奇的“人类梦境排行榜”。本书作者王彻,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在开设心理工作室、为数千人解梦释梦之后,他想要告诉你:梦,其实是了解自己最好的工具,不同的梦境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同的内心诉求和心理暗示。
  • 皇后权利大:谁做皇上我来定

    皇后权利大:谁做皇上我来定

    这年头穿越自然是好事,可是像她这样穿成个宫女……什么,不是宫女,是太监?<br/>泪奔,她穿成个太监能过来干什么,宣传计划生育吗?<br/>咦,她不是太监?还好还好,她不求大富大贵,就每天看看遍地的帅哥,顺顺当当地过完她的穿越日子就好了……咦?<br/>原来她还有一个身份,她就是传说中的未来皇后,而且……这皇上的人选也可以由她来定?<br/>这个……她是不是可以说现在天大地大她最大,她在宫里横着走也没关系了?<br/>嗯哼,低调低调……&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湛蓝徽章

    湛蓝徽章

    【2017新书《道门入侵》已上传!!!一个道士伪装成魔法师,入侵异界的故事。扫荡人间,踏平神国】魔法师的存在,是为了洞悉这个世界的真实。萨林·梅塔特林,一个普通的魔法师,最初,他只是想改变自己的一点命运。
  • 天气

    天气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酒店企业精细化管理实务与工具箱

    酒店企业精细化管理实务与工具箱

    本书以酒店系统为基础,从精细的角度,详细讲述了酒店管理的操作步骤。将各部门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应用表格等实用化,将酒店按照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康乐部、营销部、保安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工程部、采购部、仓储部等十一个部门系统逐一说明,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酒店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点,全方位展示了酒店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规范与细节。内容翔实,客观具体,易于操作,实用性强,具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是酒店业从业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案头参考工具书。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将门娇

    将门娇

    大盛朝边疆狼烟起,镇国一家五子慨然赴阵,随时都可能为国捐躯,临行前,老太君泪求圣旨,要替五郎求娶传说中特好生养的安定伯府崔氏女。安定伯府有女儿的,不是装病就是玩消失,只有崔翎觉得这是门好亲——门第高,没人欺;贼有钱,生活水平低不了;又是小儿媳,不担责任日子好混;没有三年五载回不来,乐得清净;要是丈夫不幸了,那就是遗孀,享受国家补贴的!这对勾心斗角了一辈子,今生只想安安稳稳过养老日子的她来说,诱惑太!大!了!一片混乱中,崔翎淡定开口,“我嫁!”
  • 销售的45个黄金技能

    销售的45个黄金技能

    如何从普通的销售人员成长为顶尖销售高手,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从业人士,这是萦绕在所有渴望成功的销售人员心中的问题。本书从销售工作的实际出发,在多年企业实践经验和培训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销售人员自我提升的45个必备技能。这些技能适合各行各业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士学习和借鉴,是所有销售人员打开销售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本书在讲述每一个销售技能时,开发了一套由五大板块组成的学习体系,以保证读者科学有序地进行自修与学习。
  • 女人,不许反抗

    女人,不许反抗

    她是穆氏的千金,而他不过是她家佣人的儿子。他凭什么爱她?他拿什么来爱她?年幼的时候她因为他卑贱的身份讨厌他,厌恶他,对他的爱视若无睹。母亲的去世让她发现了天大的秘密,她更加的厌恶他,憎恨他。父亲的绝情让她逃离了穆宅,隔断了他和她所有的联系。十年后,她是‘皇’神秘的总裁,娇媚美丽。当她再一次遇见他的时候,他已成为C市最大的富商,有着属于自己的帝国。她从来没有想到他由一个低贱佣人的儿子,变成优雅如豹却嗜血的男人,更没有想到他会将她囚禁起来,只为让她留在他身边。他很宠她,可是她却很恨他,恨他不顾她的意愿囚禁她,恨他让她在十年里那么的痛苦。精彩片段一:雨,下的很大。全身湿透的穆颜虞难受的举起脚步走着,身后传来急切的脚步声。倏地她整个身子被扯进一个温热宽厚的胸膛里。“跟我回去?”他低低的哀求着她,声音微微嘶哑。“回去??那里还是我的家吗?那里已经被你和你妈霸占了。”她使劲的推开他,冷冷的说着,雨水顺着她娇俏的脸滑下,没有人知道她的泪水已经流干,从母亲死的那一刻流干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和他的母亲,她恨他,一辈子都恨。“只要你跟我回去,你要什么我都给你。”他苦苦的哀求着,俊美的脸上闪过痛苦。“哈哈哈,回去,不,那里已经不是我的家了,轩司臣,我恨你,我穆颜虞这一生都会恨你,我发誓永远不会原谅你。”她凄烈的大笑,含着恨意,让轩司臣心里一颤。她双眸里充血的恨意,让他痛苦。不要,虞儿,不要恨我。冷冷的望着他,穆颜虞转身跑向马路对面。“虞儿,回来!!”一辆货车驶过,穆颜虞的身影已经消失不见,他痛苦的对着天嘶吼。精彩片段二:生日宴会上,她身着艳红色抹胸礼服,神情冷艳而娇媚,男人上前攀谈却被她轻笑拒绝,她就如高高在上的女王,让人望尘莫及。黑暗处,一双嗜血的眸子紧紧锁住她的娇美,如豹子般伺机而出,让她根本没有逃离的机会。虞儿,你永远是我的。推荐嗜血的姐妹篇伊玥语的故事《冷酷总裁霸道爱》新文《重生之再做我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