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300000035

第35章 叙述形式的意义(7)

再举一个例:孙犁的小说《铁木前传》。这部小说中塑造得最生动,而且使人感到亲切的,却是被批判的人物小满子,正如一个批评家所感叹的:“是无耻?是天真?我们实在说不出。”无疑,她是一个追求享乐(包括性享受)的青年,但是她追求得真诚。小说写到小满子对自己行为的追悔,写到辛勤劳动搞集体化的先进农村青年对她进行帮助,据说小说的主题是要证明“耐心地帮助后进的人们,教育他们,改造他们,是多么重要”。可能的确这是小说的主题,但小满子形象的成功,使这个主题完全崩溃。小满子是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一系列农村小说中“中间人物”的先行者,而且,也正如这些小说一样,中间人物形象特别生动丰满,使这些叙述作品“撑裂”了主题。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比较容易看出这些小说中“农业共产主义”意识所造成的盲区,但在当时,中间人物的创造者、鼓吹者和批评者实际上都把头碰在同一堵墙上,他们使用的是相似的规范,赞同写中间人物的人并不是想赞美中间人物,批判中间人物论的极“左”派正是抓住了把柄:中间人物在这些小说中都只是在情节上被惩罚,在字面上被改造。这是一个绕不出来的死胡同,一个作者和当时的批评家(无论是左是右)都无法看清的盲区。牵强的巧合往往指示盲区的所在。《卖油郎独占花魁》在人际关系上,在婚姻和性关系的自由选择上,非常富于挑战性,但小说一定要写男女双方因战乱而失散的家庭由于他们的结合而非常巧地会合,从而使两人的结合为家庭秩序的恢复服务。相仿的例子可见于折子戏《秋江》的原剧《玉钏记》。《秋江》中尼姑陈妙常逆江而上去追她的情人,而在原剧中陈妙常与其情人竟然是指腹为婚,此后两家失散不通音信,因此虽然陈妙常自己不知道,她向社会道德的勇敢挑战竟然是在履行封建婚约义务而已。

巧合把太富于挑战性的个人行动硬塞入规范的框架之中,从而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造成明显的裂痕。

《简·爱》这本至今被中国大学生爱读的小说,同样落入一个巧合的陷坑:简虽然很爱罗切斯特,但只要罗切斯特的发疯的妻子在世,从19世纪英国社会公认的美德来说,她就必须拒绝罗切斯特共同生活的要求。这个道德约束与叙述展开无法相容,最后谁让步呢?当然是叙述,于是来了个可怕的巧合:罗切斯特太太在一场火灾中被烧死。这样叙述服从了道德规范,却造成很明显的盲区。

因此,我们看到,叙述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充满了裂缝、隐言和盲区,它们比明白说出的内容能揭示更多的东西,它们是作品不完美的“症状”,它们无法造成逼真感。相反,它们破坏逼真感,它们无法造成现实幻象。如果说它们也揭示现实的话,它们所揭示的不是现实生活的具体内容,它们反映的并不是作为古典现实主义宗旨的关于世界的真相,它们讲出的是关于观念形态的真相,被意识形态所压抑的真相,存在于意识形态本身之中的真相。

为什么观念形态自己不能说出自己的真相呢?因为观念形态的最大特征是有自己完整的体系,对什么都有一套解释,但就是无法认识自己。那么为什么文学叙述能够揭示观念形态所隐藏的东西,或暴露它的界限呢?因为文学叙述作为一个符号过程实在是过于复杂,把文学叙述的内容和形式组织起来,这个任务太重,超过观念形态所能承受的范围,文学叙述不像政论或历史叙述,能够和谐地、自圆其说地统一在一个观念形态之下。因此,文学叙述必然撑破观念形态。用马歇雷的话来说“就是叙述用使用观念形态来向观念形态挑战”。

金圣叹序《水浒传》云:“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施耐庵左手握如是斗斛,右手持如是刀尺,而仅乃叙一百八人之性情、形状、气质、声音,是由小试其端也。”

从这个社会文化形态来说,使用于叙述只是“小试其端”,但《水浒传》叙述文本的复杂性早使这个“刀尺”破绽百出。因此,文学叙述不能仅仅被看成反映了、表达了或体现了观念形态,文学叙述更是“揭露”了文化形态的边界,或者说,其局限性。而叙述形式上的所谓“漏洞”或“疏忽”,往往是此种文化形态有限性的症候。本书中已经有很多例子。再举一段郁达夫的名篇《春风沉醉的晚上》:

我囊里正是将空的时候,有了这五元钱,非但月底要预付的来月的房金可以无忧,并且付过房金之后,还可以维持几天食料。当时这五元钱对我的效用的广大,是谁也不能推想得出来的。

此话是全文唯一泄露“叙述现在”。我们会突然意识到叙述者“我”在讲述自己过去这段经历时,叙述我与被叙述我突然分裂。叙述我的此时恐怕很不一样了,穷愁潦倒、贫困不堪,在上海贫民窟与卷烟女工二妹同病相怜几乎互相爱上的人物“我”,现在可能阔多了,不再在乎那五元钱的意外收入。《春风沉醉的晚上》之所以能打动人,在于其弥漫一种叫人透不过气来的伤感,尤其是其结尾之无出路,之绝望。上引这段中暴露出的“二我差”,可能是个疏忽,却差点毁了整个小说,也几乎翻开了整篇小说的意识形态“盲区”:被抛出权力结构的现代知识分子,与被抛出土地的农民,在游离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上海贫民窟中,有结合的可能吗?

这并不是说叙述作品的结构越差越好。作品结构差可能使“症候”容易找到,但这症候可能只是作品形式本身的不完美之处,与社会文化形态的压力没有关系。从清代中叶开始流行公案侠义小说,到晚清鸳鸯蝴蝶派小说,到现代的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中国在通俗小说上历史悠久,不让与人。这些小说当然也可以用症候式阅读法来进行批评,但是它们所能揭示的意义层次和意义深度都很有限。因为社会文化形态明确表现出来的部分,决不会是它的边界部分,而是其最稳固的部分。局限于此,就看不到它的真实形态。要找出《三侠五义》中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不需要花太大的力气,但我们所能得到的,也就极有限了。当然,即使这样的作品也能造成足够的逼真性,因此也需要读者能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或之上,才能进行症候式阅读。这个距离,笔者称之为“批评超越距离”。像茅盾描写的《火烧红莲寺》的观众,就完全没有批评距离,我们能请他们评论崆峒派、昆仑派,却无法让他批评《火烧红莲寺》的道德规范。

阅读超越,就是拒绝认同,拒绝把叙述世界的逼真性当作现实世界的实体性。

美国19世纪作家爱德加·艾伦·坡有一篇短篇侦探小说《被偷的信》情节很简单:首相夫人昔时在头脑发昏时给情夫写了一封信,现在此信落到了首相的政敌某侯爵手中,成为他政治讹诈的手段。巴黎市警察到侯爵府进行彻底搜查,结果一无所获;首相夫人想到请大侦探杜邦出马。大侦探装作礼节性地访问侯爵,结果就在正常放信的地方——壁炉上方的信插里找到此信。这个故事很类似《空城计》,侯爵在演诸葛亮(或其他大智大勇的战略家)的故伎,巴黎警察是司马懿,想到各种可藏之处,就是想不到看一看不藏的地方。大侦探杜邦比司马懿聪明。

巴尔特说,坡的这篇小说对文学批评来说有极深的寓意:巴黎市警察所做的是刑事侦查的职业性操作,从职业水平层次上说他们做得无懈可击。正如司马懿所做的是战术上的判断,从战术上说,他的退兵决策是完全合理而且必须。但侯爵和杜邦做的是超越刑事侦查职业层次上的对抗,他们都在系统的垂直轴上运动,而进入了高一层次,单层次操作者巴黎警察或司马懿不可能做超越这个层次的推断。

由此,巴尔特得出一个文学批评的原则性方法:

要理解一个叙述……必须把叙述线索的水平串接投射到隐指的垂直轴上。读(或听)一个叙述,不是从一个词到下一个词的运动,而是从一个水平到男一个水平的运动。

笔者认为巴尔特这个原理有一般的符号学意义:我们要理解任何一个符号体系的构成,即符号的编码。不能在这个符号集合本身的层次上追溯,而必须超出这个操作层次,进入控制这个操作体系的更高一层系统。

这个“垂直方向的运动”,就是取得批评距离。哪怕从技巧上理解一个叙述,都必然找出这些被叙述事件的叙述者,找出叙述行为是如何形成的。要理解控制叙述的社会文化形态,就必须越出叙述的逼真性控制的范围。同水平阅读即使看出症状,也会把症状当作病因,异水平阅读才能把症状当作诊断的起点。同水平的阅读是与叙述世界合一,从作品本身中分解意义,异水平阅读是与作品保持超越式批评距离,用批评操作从作品后面构筑意义。

而且,由于控制叙述的层次远不止一个:心理层次,民族性层次,人性层次,社会文化层次(本书没有谈到其他一些层次,但并不是否认它们的存在)等等。因此,异水平阅读所构筑的文本意义就不可能只是单层次的。

总结一下笔者在本节中所建议的症候式阅读的基本原则:那就是,我们必须承认叙述作品与社会文化形态相互的压力,使叙述作品的线索与形式决不可能完美结合。而正是从这些不完美处,从叙述行为留下的各种痕迹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文化形态的有限边界。而为了能看到这些不完美处,就必须拒绝作品的规范,拒绝作品造成的现实幻想,获得并保持超越性批评距离。

可以看出来,这样的批评实际上是对叙述文本的扬弃,因为它肯定了叙述文本不是一目了然,从字面意义就可以解释的。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对此提出过一个惊人的看法,他认为“文本的真实性即在于其不可解”,因此,“与文本出现的同时,必然要出现文本解释者”。例如,有巫辞就得有祭司,有经文就得有牧师,有法律就得有律师,同样,有艺术作品就得有批评家。“解释者的定义就排除了每个人都能成为解释者的可能。

这话听起来太有点“精英主义”或“文化贵族主义”,看不起群众,实际上客观情况是不仅一般读者,而且大部分批评家,都只在作品同水平层次上作消费或阅读,吃杏子式阅读,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读者都能有超越性批评距离。

反过来说,批评也就不能如一般的阅读,印象式的、欣赏式的、“阅读指南”式的批评也不能看作真正的批评。理解作品的内容或其中表达的观点等等,只是真正的批评操作的准备工作。优秀的文学叙述作品,像一架焊接装配得天衣无缝的油漆得闪闪发光的汽车,要了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就不能只坐在驾驶室里,不能沉醉于叙述世界之中,而得把它顶起来,在它底下找到滴着不雅观油腻的缝隙。

头脑冬烘辈,斥为小说不足观。可勿与论矣。若见而信以为有者,其人必拘;见而决其为无者,其人必无情。大约在可信可疑、若有若无间,斯为善读者。

明斋主人在《增评补图石头记》中对《红楼梦》的这段“总评”,是对现代叙述学最困难的课题——叙述作品意义——一个令人称绝的答复。

相比之下,巴尔特对这问题的解释,就显得笨拙:

文学作品既非十分无意义,也并非十分清晰;其意义是“悬搁”的。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意义系统,但意指物却是无法掌握的。这种意义中固有的“失义”正是为什么文学作品有如此大的力量,可以提出关于世界的问题,而不必回答。

巴尔特如果读过中国“前叙述学”,也会向中国古人的卓识表示敬意。

(第七节) “元小说”

“元”(meta-)这个前缀,原是希腊文“在后”的意思。亚里士多德文集最早的编者安德罗尼库斯把哲学卷放在自然科学卷之后,名之为Metaphisics(《物理学之后》)。由于哲学被认为是对自然科学深层规律的思考,因此meta这个词缀具有了新的含义,指对某个系统深层控制规律的探研。如语言的控制规律(语法,词解,语意结构)被称为“元语言”。元语言就是“关于语言的语言”。小说文本的元语言就是诠释规范体系,就是前面说的“诠释指导”。

以此类推,“元历史”大致上就是历史哲学,“元逻辑”则是逻辑规律的研究,“元批评”类近于哲理美学。港台学者把Meta译为其希腊原意“后设”。但早从康德起我们就知道规律并不出现于现象之后,“后设”这译法不妥。“元”当然是《周易》起开始使用的旧词,《春秋繁露》云:“元者为万物之本。”这译法很能达意。

小说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其释读受控于元语言(广义的语法、词典)。但当小说把小说本身当作对象时,就出现了一种“关于小说的小说”。小说自己谈自己的倾向,就是“元小说”。西方批评界在确定“元小说”这个术语前,犹豫了很久。布鲁克—罗丝称之为“实验小说”;爱德勒1976年称之为“超小说”;罗泽同年称之为“外小说”。“元小说”这个术语在1980年左右开始得到公认。但德国学者鲁迪格曾在《当代元小说》一书中指出,在80年代初,元小说只吸引了一小群“难得别扭的小说的读者”,而到了80年代末就蔚为大国。“大批雄心勃勃的批评家和学者进入了这个现在属于文学基本原理的领域。”

元小说是一种非现实主义小说,它与超现实的、荒诞的、魔幻的小说不同,它的“非现实”不是在内容上,而是在形式上,它在叙述方式上破坏了小说产生“现实感”的主要条件。

把某物“打上引号”,就是使某物成为语言(或其他艺术表意手段)的操作对象,而不是被语言“反映”的独立于手段之外的客体。当我们说:

小说表现“生活”。

这完全不同于说:

小说表现生活。

后一个宣言是“自然化”的,生活被当作一个存在于小说之外的实体,保留着它的所有本体实在性;而前一个宣言,生活处于引号之内,它的本体性被否决了,它只存在于“小说表现”的操作之中,在这操作之外它不再具有其独立品质。也就是说,它不具有“充分的现场性”。

这两个宣言还有更深一层分歧:在“小说表现生活”中,生活与小说处于同一符号表意层次,操作是同层次的水平运动,它的运动轨迹显彰与否是个次要问题;“小说表现‘生活’”,主宾语项是异层次的,而“小说”比“生活”处于高一层次,它居高临下地处理引号内的事项,表现的操作就成了突然层次障碍的关键性行为。

换句话说,在“小说表现‘生活’”这陈述中,与小说这主词有关的,与其说是“生活”的诸本质内容,不如说是小说表达本身,它的构造之自我定义功能:小说成了关于自身的表意行为,成了关于小说的小说,也就是说,成了元小说。

同类推荐
  • 玫瑰的秘密

    玫瑰的秘密

    希望和记忆的女儿名为艺术,她建造的住所远离那片绝望的战场,在那片战场上,人们在分叉的树上晾挂他们的衣服于是衣服便成了战斗的旗帜。啊,心爱的希望和记忆的女儿,请在我身边停留一会儿吧!
  •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中编为“观照文艺学学术史”,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这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这实际上是百年美学学术史的缩写,本书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问题的基础上,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 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

    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

    官场、职场、道场、情场,无论是否看上去很美,都只是一个道理:人人在实现着利用与被利用的价值。在《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一书中,辛可大师通过36封托名唐僧的书信,对经典名著《西游记》加以另类解读。作者无情奚落了原作中的偶像,把吴承恩不忍明说的真相全部曝光,辛辣批判了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正统观念”。作品以经典为原料,展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令人瞠目的现代作风和有悖常识的历史观察,是近年来最具颠覆力、最让“正人君子”失眠的文字作品。正史野传信手拈来,说古论今笑骂不羁。酣畅淋漓,舒经解闷,辛辣戏讽的文风,纵横驰骋的笔墨,一卷在手,非让你一口气读完为止。
  •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我的天堂

    我的天堂

    来自现实的苏州的文学报告,它密集而动情地传递报告了苏州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文学地表现了苏州人在现代生活中勇于革新创造的精神和聪明务实的性格力量,是现实苏州的很好文学读本。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蛇王的毒家收藏:腹黑农女

    蛇王的毒家收藏:腹黑农女

    一穿越却没想到妹妹来争未婚夫,爹竟然命令她解除婚约,还骂她废物傻子,她招谁惹谁了?别以为我好欺负,带着蛇戒穿越,里面住了条金光灿灿的蛇王,为她打抱不平,守护她。这条蛇王还挺能的,不光保护她,还折腾出三个蛇宝宝出来,各个天赋逆天,实力非凡,还天天惹事,让她这个做妈的怎么办才好?这是一个有趣的农女、蛇王和蛇宝宝的故事。
  • 斗剑

    斗剑

    这世间,何曾有永生不灭的魂灵,唯有斩不断的人心。今日之因,必有明日之果,而今日之果,亦起于昔日之因。一把剑,在十三岁时开启他的纵横之路,前方却是迷雾重重……人世间,充满着杀戮,要想不被人踩在脚下,那就拿起剑,将他人的头颅斩下!
  • 杜甫诗选

    杜甫诗选

    《杜甫诗选》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龙凤呈祥

    龙凤呈祥

    她是没人稀罕的小小孤鸾?太好了,他龙三太子稀罕!他们的族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也不怕,他可以倒贴!天上地下,四海八荒,他的爱可以横扫一切!哈哈!月老的红线,果真牵得好!牵得妙!!
  • 懵懂之放荡一下过往

    懵懂之放荡一下过往

    事件的记录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并加以有趣的故事相糅合而成。全书开始的基调都是以一种黑色幽默开始的,人生的主线是灰色的,到最后却变成了纯黑色。书中更涉及了,当今社会的敏感话题,升学、早恋、沉溺网络、校园暴力、同居等……主人公董浩云,由一个懵懂好少年,变成了一个思想不稳定,性格双向的青年。
  • 冷王商妃

    冷王商妃

    爱财腹黑的神偷丁思,因飞机失事,坑爹的小命玩完!魂穿到被活活饿死的丞相府懦弱嫡女丁思玥身上。再次睁眼,脱胎换骨!且看她护生母,整二娘,斗嫡妹,耍庶妹——誓要丞相府后宅变个样!再看她开酒楼,办银楼,创商行,建钱庄,玩的风生水起——谁说女子就只能乖乖呆在家?“姑娘家抛头露面,终归不好。商女焉能嫁贵胄为嫡妻?玥儿莫要再糊涂了。”“玥儿只愿一生一世一双人。否则,宁可不嫁。”众人纷纷摇头。此乃妄言!且不论她出外经商,不安于室。现今,哪个有身份的男子不三妻四妾?她如此固执,即便她是丞相府嫡女,怕也是嫁不到好人家了!然————俊美如俦的毅亲王轩辕毅!他战功赫赫,兵权在握,权倾朝野,却独独为她倾心。为她倾展温柔。助她羽翼更丰。更许她一生一世一双人!【且看风华绝世的冷面王爷如何极宠,溺宠,独宠来自异世灵魂的商界小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