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300000021

第21章 叙述中的语言行为(1)

(第一节) 叙述语言的主体

叙述文本中,叙述者转达人物的语言(以及思想)行为可以发现:

有的语句注明是人物说的;

有的语句是人物说的,却没有注明;

有的语句是叙述者转说的;

有的语句就根本无法确定是何人说的或想的,叙述主体的各个部分争夺话语权。

由此造成各种叙述技巧,也引发一系列未解决的问题。

在第二章中我们已谈到了叙述中主体意识的分布层次。具体到叙述的语言上,我们就可以发现有的语句是人物说的,却没有打上引号;有的语句是叙述者说的,却不一定是明显的干预;有的语句就根本无法确定是谁说的,似乎叙述主体意识的各个部分都加入其中。

随便举几个例。加缪《鼠疫》的一段:

里厄振起精神(a),确定性就在这里,就在日常事务之中,其他的一切都只是被偶然的线串结起来的零星杂事(b),你别在这种事上浪费时间。重要的是做你的工作,因为这工作必须做好(c)。

这一段中,a句是正常的第三人称叙述,当然叙述者是其主体;b句究竟是谁的话就不清楚,如果是里厄大夫心里的想法,那就是一段没有引导句的间接转述语,如果是叙述者的话,那就是评论性干预;c句也可能是里厄大夫的“自言自语”,因此是无引号的直接转述语。这整段使人感到是主体的不同潜在形式之间的对话,用来说明一些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可能是人物和叙述者共同的,因此,即使说话主体不清,也不妨碍叙述的展开。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作叙述主体意识“侵入”人物主体意识,使人物的语言超越出人物主体的控制范围。

恰特曼曾举一例,也很能说明问题。那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著名短篇小说《园宴》中的一段:

不管如何,天气实在很如人意,哪怕他们能做主,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日子来开这次园宴。

恰特曼指出,这段话“不清楚是谁的想法,或是谁说的话,还是叙述者的判断”。因此这是叙述主体意识的各个部分所共享的判断。

《爱玛》第一章有一句叙述者评论:

的确,奈特利先生属于很少几位能看出爱玛·伍德豪斯不足之处的人,而且是唯一愿意告诉她这些不足的人。

韦恩·布斯认为这两句话“分辨不出是哪一个(指分辨不出是叙述者还是爱玛)在提供……对奈特利的判断”,我却认为这是叙述者提供的。爱玛很难承认自己的不足,更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给人(哪怕是奈特利先生)看了出来。

这些语句一方面推进情节,或辅助情节发展,另一方面使主体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流,从而使叙述语言与引用转述语言混成一片。

第一人称小说常可被视为是全篇转述人物语言。例如福克纳的《当我躺着死去》或赵振开的《波动》,每段都用一个人物的名字,说明这段话是哪个人物说的或心里想的话。但实际上这些语句既不是这人物说的也不是心里想的,而是加于每个人物身上的,也就是说,是代这个人物想象的,设身处地为这个人物代言的。同样情况还见于某些第一人称小说,例如老舍的《月牙儿》是主人公在自述或自思?她在什么场合之下作这样的自述或自思?不清楚。我们对比一下鲁迅《狂人日记》,就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有清晰的叙述语境,叙述者和受述者在超叙述中被规定了,但《波动》或《月牙儿》这样无超叙述结构的单式或复式的第一人称人物视角叙述,由于叙述环境不清,转述者和被转述者也就合一了。造成被转述的语句失去主体特征。

叙述文本中叙述者与人物抢夺话语主体,大部分情况下几乎难以觉察,但有时会形成相当规模的对抗。《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描写宝玉与黛玉互相试探的那一长段,用“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那黛玉心里想着”,“那宝玉心中又想着”,“黛玉心里又想着”这样的引导语和引号(那是后加的),划分得很清楚,那就是用直接引语写出的心理描写,而不是内心独白。另有一例,第十九回袭人母兄想来赎回袭人,袭人不愿意。

他母兄见他这般坚执,自然必不出来的了。况且原是卖倒的死契,明仗着贾府是慈善宽厚人家儿,不过求求,只怕连身价银一并赏了还有的事呢;二则贾府中从不作践下人,只有恩多威少的,且凡老少房中所有亲侍的女孩子们,更比待家下众人不同.平常寒薄人家的女孩儿也不能那么尊重:因此他母子两个就死心不赎了。

有论者认为这段是全知全能视角转向人物视角。我觉得也说得通。但是,请注意,“跳角”后,叙述语言是不变化的,也就是说,依然是叙述者的语言。而这一段,语言用词变化了。叙述者的声音被袭人母兄的声音所取代,“自然”、“明仗”、“只怕”等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表明这一段并不是叙述者的声音。况且,我们也知道,这些关于贾府“慈善宽厚”,“恩多威少”、“尊重”下人之类的评价性断语,《红楼梦》的叙述者是不愿意说的。倒不是叙述者不愿意说贾府好话,实际上关于贾府的恶评也只通过焦大、柳湘莲等人说出来。《红楼梦》的叙述者的这种拒绝置评的态度使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有一段名言,历来很受学者们赞赏:

叙事之文,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惟其所欲。期如其事而已矣;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期于适如其人之言,非其作者所能自主也。

章学诚原则,哪怕在历史写作的叙述中,也行不通,因为历史叙述也有大量间接转述语,是经过叙述者—作者改造的,既是作者之言又非作者之言。用到文学中,更是极错。只是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章学诚原则可能适用,因为那里几乎是直接引语的一统天下,几乎没有其他转述语形式。可是,即使是直接引语,是否一定非作者之言,也是要考虑的。

文学叙述中任何形式的转述语(哪怕是加了引号的语句,更不用说我在上述例子中引用情况不清的语句),都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人物语言的直录,是独立于叙述者的控制之外的;另一方面它们是被叙述的对象,服从于叙述结构的总的要求,因此在叙述者控制范围之内。转述语的这二重性究竟如何组合,却要看具体的语境,具体的转述法。而另一方面,我们在前面章节已经举了一系列例子证明人物的语气也可以侵入叙述者的语言之中。

因此,章学诚的总结从现代叙述学来看是不适宜的。叙述语言的特点正是“叙事之文”与“记言之文”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叙述行为托诸语言,人物的说话也托诸语言,因此,叙述转述人物的语言时,就是一种双重的语言行为。由于任何语言行为都有主体对语言的加工调节,转述语就有双重的加工调节,这就是整个语言中的语言问题的复杂性之所在。

(第二节) 转述语分类

转述语报告人物的语言,因此它是叙述语言的次级语言,就像人物叙述的故事是次级叙述一样,它是嵌在叙述者语言中的人物语言。

中国文学中的转述语形式问题至今尚未有人作过专门研究,这可能是因为汉语中没有主句和分句的时态对应问题,因此转述在技术上似乎并不复杂。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笔者认为缺乏时态对应使汉语中的转述语更加复杂。

在讨论各种转述语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清一些基本概念。

首先,现代文论家对转述语各有各的分类法。赫纳地提出有五种转述语:

叙述独白(narrated monologue)

替代语(substitutionary speech)

独立式间接语(independent form of indirect discourse)

再现语(represented speech)

叙述模仿(narrative mimicry)

而热奈特建议分成四类:

再述语(discours narrativisé)

置换语(discours transposé)

转述语(discours rapporté)

无加工语(discours immédiat)

笔者认为他们的分类都太复杂,缺乏明显的划分规律,因此可以作以下划分:

直接式与间接式:直接转述语“直接记录”人物语言,(因此说话的人物在转述语中自称为“我”);间接转述语由叙述者把人物的语言用自己的口气说出来(因此说话的人物就称为“他”)。这与我们学习初级语法时就知道的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是一致的。

引语式与自由式:有引导句(例如“他说”,或“武松道”等)为引语式,因为是明显地引用某人的话。不加任何引导句而直接从叙述语转入转述语的,称自由式。这样简单的划分互相组合,构成了四个小类。

直接引语式:

他犹豫了一下。他对自己说:“我看来搞错了。”

间接引语式:

他犹豫了一下。他对自己说,他看来搞错了。

间接自由式:

他犹豫了一下。他看来搞错了。

直接自由式:

他犹豫了一下。我看来搞错了。

而西语有时态对应问题,多一个标准。我在分类时有意不提一般语法书列出的重要标准——引号,有引号当然肯定是直接引语式,此时甚至不需要引导句。但是引号并非必须,而且引号问题正是中国传统小说转述语之复杂性的来源,中文原无引号。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第一类直接引语式才用引号,而这引号,按照我已下的定义,并不是直接式转述语的必要条件。为全面起见,我们给第一类直接引语式一个“无引号亚型”:

他犹豫了一下。我看来搞错了,他对自己说。

这种亚型在现代文学中很常见。伍尔夫《到灯塔去》:

但是我自己的生活又如何呢?兰姆赛太太想道,一边在餐桌头上坐下来。

总的来说,这个分类标准很清楚——只消看人称与引导句。但是,在具体的叙述中,会出现问题的。首先,如果转述语中讲话者没有自称怎么办?如何区分直接式与间接式?引号当然是个有用的标志,但是引号也是可以省略的。在其他语言中,这个问题好解决:看叙述语与转述语之间时态的差别。时态有接续关系的为间接式,时态无接续关系的为直接式。在汉语中无此标志。幸而尚有其他一些标志可用,例如直接转述语中的语汇、用词、口气等应当符合说话人物的身份(即章学诚说的“为文之质,期于适如其人之言”),而间接转述语中的语汇、用词、口气,在很大程度上是叙述加工后的混合式。

举高晓声《鱼钓》中的例子:

刘才宝看到了这一点,真正的决战开始了。

这是间接式,因为粗蠢如刘才宝,一般不用“决战”这样的书面词汇。这是叙述者的揶揄的语言。直接式就应当写成这样:

刘才宝看到了这一点。奶奶的,今天拼了。

《鱼钓》中有大量叙述者夺取刘才宝的主体发言权,把直接式偷换成间接式的例子:

刘才宝早经深思熟虑,决不因鳗鱼、乌龟而上当受骗,他要坚持下去,设法扭转局面。

这里“深思熟虑”的内容很明显是用间接式转述出来的。有时,说话者的自称用其他方式暗示出来。王蒙《风筝飘带》中有一例:

妈妈吓得直掉眼泪(a)。你才二十四岁零七个月,再过五个月才好搞对象(b)。

这里的b句无疑是妈妈对素素讲的话,称对方为“你”就是自称“我”,因此这是直接自由式转述。如果是间接式就应当写成:

妈妈吓得直掉眼泪。这孩子才二十四岁零七个月,再过五个月她才好搞对象。

茅盾的《幻灭》中也有一段:

五月末的天气已经很暖。慧穿了件紫色绸的单旗袍,这软绸紧裹着她的身体,十二分合式……慧小姐委实是迷人的啊!但是你也不能说静女士不美……你不能指出静女士面庞上身体上哪一部分是如何的合于希腊的美的金律,你也不能指出她的全身有什么特点,肉感的特点……

这里的“你”却是说话者(自言自语者)抱素的自称,也就是说,是“我”的另一种说法。因为这种比较两个女友的身体的肉感,是抱素一直在想的问题,所用的词汇和语气,也是抱素的,因此,这是直接转述语。

自由式与引语式的区分——引导句,在具体叙述中也会出现各种变体,引导句可以变得很模糊。还是《风筝飘带》的例子:

第一课:人。亚当需要夏娃,夏娃需要亚当。人需要天空,天空需要人。我们需要风筝、气球、飞机、火箭和宇航船(a)。阿拉伯语就这样学起来了(b),这引起了周围许多人的不安(c)。你应该安心端盘子。你应该注意影响(d)。……

这里的四个小语段a是直接式,但是直接自由式还是引语自由式?这全看我们是否把b当作a的引导句,如果把b当作a的引导句,那么这就是他们所学的阿拉伯语的具体内容,只是略去了引号而已。同样,a小段是否引语,也要看是否把b看作a的引导句。

现在,让我们用《风筝飘带》为实例,找出转述语的诸种类型:

第一式:直接引语式。讲话者可以以“我”自称,有引导句:

“素素,醒一醒!”妈妈叫她。副型A:用引号,无引号短句:“而我的最宝贵时间是用来端盘子的。”她忧郁地一笑。副型B:有引导短句,但无引号:我在这儿呢!她向着天安门的回音壁呼喊。

第二式:间接引语式。讲话者可以用“他”自称,有引导句:半天,她才想明白,这个戴眼镜的小傻子的奶奶并不是自己的奶奶。

第三型:间接自由式。讲话者可以用“他”自称,无引导短句:素素总是挑剔,不满意,不称心。不,不,不。她不要代用品。

第四型:直接自由式。讲话者可以用“我”自称,无引导短句:她回城干什么呢?为了妈妈?可笑……报上说是一切为了毛主席,可我见不着他呀!

为什么转述语要这么多的类型呢?用这四种转述语转述完全相同的语句,其效果会很不相同。引导句的存在,语句从第一人称改到第三人称,都是叙述语境压力的结果,从这个标准来判断,直接自由式中叙述语境压力最小;直接引语式至少在语句的小天地中保持了说话者主体的控制;间接自由式中叙述语境改造加工了转述语,但因为没有引导句,所以人物主体意识与叙述者主流意识似乎在势均力敌地竞争;而间接引语式叙述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转述语句。

两种直接式的适应性较大,因为它们都是“照录”说话人物的“原话”,包括语调“质感”很强烈的感叹句。这时,几乎无法从直接式变成间接式。

《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曹操破冀州执审配审问:操曰:“昨孤至城下,何城中弩箭之多耶?”配曰:“恨少!恨少!”操曰:“卿忠于袁氏,不容不如此;今肯降吾否?”配曰:“不降!不降!”这几乎完全无法变成间接式。

再举张辛欣《疯狂的君子兰》中的例子:赵大夫上上下下把卢大夫打量了一番。“老天爷,你可真是真人不露相呀!还跟我装整个一个不知道呢!”如果勉强改成间接式:“赵大夫上上下下把卢大夫打量了一番。他惊叫起来,他说赵大夫是故意假装,存心把事情瞒住他。”可以说,同样的内容已变成完全不同的叙述,不仅是主体意识的表现程度,语句的内涵和质地也完全不同了。赵大夫平时是斯文君子,在激动时却用了完全口语化(“整个一个”)的语调,间接语式就很难能反映语句的这种品质,叙述者的冷静分析语调取得控制权。

同类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普吕多姆诗选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普吕多姆诗选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
  • 诗歌读本:32首诗

    诗歌读本:32首诗

    这本书是两个人合作的产物。我是一个懒散的人,写完后就往往不去管它了。我常说:诗歌一旦写出,就与作者没有关系,诗歌有自己的命运。确实,我一些诗歌的命运经常让我惊讶。比如为5·12大地震所写的《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患上了抑郁症》,由于新华社、《印度教徒报》的报道,一周之内竟传遍全世界。而且报道的标题本身也像一首沉痛的诗,新华社是“借助诗歌的力量,我们获得了坚强”,《印度教徒报》是“中国人借助诗歌克服悲伤”;还比如《流水》,曾引起轩然大波,在网上几天仅天涯社区点击率就高达二十多万,成为天涯社区一周冠军,随后被广为转贴,中国移动也将之制作为专门的手机短信供下载转发,关于它的评论也数不胜数。
  • 一个人的国家记忆

    一个人的国家记忆

    全书分为九个篇章,写了三个城市、三个人物、三个历史事件,讲述了他们在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大庆:一个与共和国盛大庆典同时诞生的工业圣城。
  • 菊花禅

    菊花禅

    ,《菊花禅》(作者许冬林)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写物随笔,它散发着草木香、胭脂香,又氤氲着晚风细雨的清凉。和年少情怀的幽寂惆怅
  • 留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留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热门推荐
  • 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做到死

    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做到死

    常言道:“一个人是条龙,三个人便成虫。”表面上看,“三人成虫”是因为不懂得合作、各自为战造成的,其实,本质上是因为没有优秀的领导者带领这个团队。如果一个团队有优秀的领导者带队,那么,这个团队绝不会萎靡不振。相反,它还会产生“111> 3”的团队效应。企业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带人、带团队。
  • 突发事件防范与自救

    突发事件防范与自救

    本书以简单扼要的科学道理,实用的知识和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危情事件的预防与自救。本书有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当面临各种险情、险境时,能够运用知识、技巧,智慧沉着冷静地应急,机智安全地化解危机。
  • 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本书汇集了从秦到汉23位帝王的小传,涵盖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及得位根由、身死原因,截取他们生平中最得意之事、最失意之事、最痛心之事,历数品评他们的千秋功过,层层揭开他们的身后留下的谜团,以史实为依据,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陛。秦汉帝王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今天我们品读历史,钩沉帝王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小而言之,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裨益;大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 最受感动的人间真情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人间真情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本书收录的故事经历给后人带来不同的体验,极具借鉴意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聪明人会从中吸取经验,让个人的人生折射出许多人命运的华彩,从而使生命在有限的时间无限延展。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复来归

    复来归

    曾经有人告诉过我,红尘绮梦,韶华白首,说到底亦不外乎七字蕴言。打怪,升级,死情缘。九万年的痴念,她放下了作为神女所有的骄傲,只为换得他闲暇时的那一回顾。她原本以为,即便流渊现下不爱她,好在她还有那余下万万年的时光陪在他的身旁,无论爱与不爱,她花璟都会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子。只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婚礼上的那一场变故。
  • 一个神秘事件调查员的秘密笔记1:邪神的贡品

    一个神秘事件调查员的秘密笔记1:邪神的贡品

    我因为科研过程中无意遇到的神秘事件,被一秘密科研部门收罗门下,开始了惊险、绝地逢生的人生旅程。在这过程当中我不但见到了地球上从未记载的巨型生物,也见到了具有某种神秘隐形力量的非人类;不但看到了为了贪欲而扭曲变异的人性,也遇到了甘为人类,奉献出自己生命的地外生命体……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的帝国无双

    我的帝国无双

    五代十国,唐末宋初,笑谈琵琶,醉卧沙场。天大地大,谁伴我仗剑天涯,谱一曲帝国无双!参军出品,必属精品!
  • 民国烟雨情:风雨浓胭脂乱

    民国烟雨情:风雨浓胭脂乱

    民国初年,时局动荡。这一年的春天夜里,小姑娘唐茉喜遇到了从天而降的万嘉桂。这墙头上摔下来的美男子,噗通一声砸在了茉喜的心尖上,叫她一见钟情。爱一个人,爱到想把他吞进肚子里。巴结着他、讨好着他,就像中了邪一样,一颗心张牙舞爪地要往他身上扑。简直抓心挠肝、走投无路,恨不能一头撞死在他面前,肝脑涂地,好让他瞧瞧自己的血、自己的心。她白天想着他,夜里闭了眼,梦里还是他。笑微微讲话的他。戎装整齐的他。留了张字条就无影无踪的他。天下第一好的他。可是,情途长如三生路,她不舍昼夜地跋涉,能否博得他的一回顾?--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