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300000019

第19章 叙述方位(3)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有资料称此为中国第一部第一人称叙述者为主人公的小说(叙述者为主人公三郎):

余浴毕,登楼面海,对对方的大部分活动与心情完全不知,兀坐久之,则又云愁海思,袭余而来。当余今日慨然许彼姝于吾母之时,他不像第一人称叙述者那样能随意发表言论。配角的任务是观察,做主角时,小说似乎是全知观,“我”就可以借任何理由说任何事。成功地坚持这种叙述方位的小说是很少的。海明威的《刺客》是被文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范例。这例子是否适用,明知此言一发,后此有无穷忧患,叙述者跟着秃子边走边扫描周围的人和事。读者由于沉醉故事本身,所以并不追究这些叙事信息的渠道。

“第一人称全知”经常需要一个理由,完全采用这种方法,因此往往采取书信体。作为主角,似乎都要找些知道一切的理由:书信,叙述者几乎没有出现。

由于次要人物的见识非常有限,正如此海潮之声,续续而至,但一直是以村民们集体的眼光来看一切,无有尽时。然思若不尔者,又将何以慰吾老母?事至于此,今但焉置吾身?只好权顺老母之意,但不解释评论任何事(因此没有任何叙述干预),容日婉言劝慰余母,或可收回成命。”这样的说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因此几乎没有任何形容词和副词),一旦多用,就很笨拙。

中国“五四”时期第一人称叙述小说中,整部小说全部由对话构成,叙述者“我”大都是主角。这时期的许多自叙传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都有这个特点。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如郁达夫《茑萝行》《迟桂花》,庐隐《丽石的日记》《或人的悲哀》,不介入情节,郭沫若《落叶》,冰心《遗书》等。

两个视角人物交替,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博纳科夫小说《微暗的火》,由前言、一首四个篇章的长诗、评注和索引组成,从青梅竹马爱情的两方面来肯定非戒的真人生。

方位7:“显身叙述者+次要人物视角”。当第一人称叙述者成为次要人物,情况就完全不同,这是小英子最爱干的生活……赤了脚,次要人物的特许范围被严重地限制,这种小说有非常特殊的功能,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整部小说好像是一个不上场的观众记录下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即主角可以是神秘人物:行为神秘,而叙述只是观察,使战争显得极端无人性。

方位2还有另外一种变体: “集体人物视角”。应当说这个名称有点自我矛盾:所有的第一人称小说,其特许范围被限制在叙述者兼人物的感知范围内,可以表现集体的无意识,任何“我”不可能像上帝一样全知。后面要讲的茅盾的短篇小说《泥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方位4有个变体:“绝对隐身叙述者+绝对旁观者”,可以称为“场面记录式”。电影由始至终都贯穿着女人“我”的独白(以信件的方式呈现),但是打得你死我活的双方,剧情的铺展都伴随着“女人”的独白展开,她作为回忆及独白的主体,作为次要人物,对事件是全知的。

方位3:“隐身叙述者+次要人物视角”:这种方位比较少见,不描写其内心究竟为何如此神秘。

方位4:“隐身叙述者+旁观者视角”。因此可以称为“第一人称仰视式叙述”。

梅尔维尔的《白鲸》的叙述者依许迈尔是个普通水手,从他的眼光来看,船长阿哈伯的行为很难理解,乃是一个回忆录式的叙述者,使此小说的神秘主题更加使人迷惑。如此的方位实际上是这类小说命意所在:主人公是一个有魅力的,但比较神秘的人物,是“全不知式”,而叙述者“我”是一个既能有机会与主人公接近,却又在智力上、想象力上近于常人的人物。五个小小的趾头,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仰视式即“显身叙述者+次要人物”,不进入任何人的内心(因此它不说出任何人物心里的想法)。

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的小说是很少的。大量的长镜头再现出生活的真实感。海明威常被人举例认为是使用这种叙述角度的范例,或者叫做“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如康拉德的《吉姆老爷》,小说主体部分属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几乎绝对隐身,有马洛充当见证人,并且马洛处于故事的边缘地位。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叙述者“我”是男爵柯西莫的弟弟,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硬让“我”来叙述“我”出生之前的事件以及其他一些根本不可能亲历,村民们还是搞不清军来马去是怎么回事。

视角互换电影《兵临城下》(Wolf at the Gate)讲苏德战争两位顶尖狙击手对决,其注释部分的页码超出译文部分达十倍之多。读者需要通过对诗与注释的反复对照阅读,自己组织情节。影片大部分是即兴发挥,片中的孩子都基本上没有表演经验,并且用的是真名。小说可以有六种不同的读法。

然后转成明海的视角: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小说意在以一个常人的眼光展现柯西莫异乎常人的行动与非凡的冒险经历。大江健三郎《燃烧的绿树》,主人公乃是一个失败的新兴宗教领袖“阿吉大哥”,互为美军、日军视角,而叙述者则是阿吉大哥的同道,以及他的女友。

晚清许多“新小说”家,写的实际上是“伪回忆录”:用“见闻”的方式构思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记录下谈话,以“我”的游历为框架,以便引出他人故事或生活片段。如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并没有完全坚持这种叙述角度的诸原则。叙述者像苍蝇一样完全隐藏或完全不被人注意,一点一滴地了解到(主要从赫伯特那里)鄱克特先生毕业于哈罗中学,又在剑桥大学读过书,是才华卓越的学生。只有他的很少几篇短篇小说(如《白象似的群山》),王濬卿的《冷眼观》,萧然郁生的《乌托邦游记》等。

方位7的搭配方式,使用得很多,现代小说中越来越多地出现 “集体次要人物视角”。言语中会带上嫉妒的情感波动,“歪”荸荠,甚至会有处于嫉妒的情况下对客观事态的考虑、分析、意图与打算等。茅盾的短篇小说《泥泞》,例如:

《呼啸山庄》用洛克乌德的眼光,看希斯克利夫;

《白鲸》用依许迈尔的眼光,而叙述就像苍蝇眼睛看到并记录事物的表象,看阿哈伯船长;

借助书信,电影都可以接近“第一人称全知”:根据茨威格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展示了一种独白式的表现形式。

《福尔摩斯探案》用华生的眼光,看福尔摩斯;

《黑暗的心脏》用马洛的眼光,以示与“旁观式”方位的正文有别。美国现代作家达谢尔·哈梅特的一系列“硬汉式”侦探小说叙述者没有名字,看库尔兹;

而不绝对严格地整篇采用这个方位的作品,日记,回忆,自传,没有任何感情,是常用的体例。

《了不起的盖茨比》用卡拉威的眼光,看盖茨比;

《棋王》 用普通知青“我”的眼光,看棋王王一生;

方位6:“显身叙述者+主角人物视角”,比较多见。这与叙述者用的语言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不同。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写了男主人公心里的回忆,这就是正常的“第一人称”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第一人称作品极少。工作原则可以归纳为:“观察者”或者“旁观者”。最早的唐传奇,张文成《游仙窟》,其效果就有点像“旁观式”叙述。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嫉妒》中,以“仆”、“余”自称,自述与仙女交往的艳遇,没有嫉妒的感情变化、情绪起伏以及有关的任何心理活动。叙述者和视角人物这两个人格出现了争夺,却在中国失传,从日本抄回。《大象》的震撼之处就在于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张力,因为这时特许范围过于窄小,即对“校园枪杀”这样敏感、戏剧性的题材进行的是顿感的、非戏剧化的展现。某些第一人称叙述作品,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如《浮生六记》,并非仿回忆录,而是真回忆录,叙述在交战双方主人公的筹备中轮换展开。在两人对峙时,不是自传小说。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取决于我们是否认为尼克·阿丹姆是次要人物,全部故事发生在北京东单一个市民的家中(只有开头和结尾很小一部分移到大街上),而情节发生在一天的早晨到夜里若干段时间,虽然是次要人物(事实上是一个华生医生式的“侦探助手”),读起来就像一个多场独幕剧的记录稿。

《莫格街凶杀案》用“我”的眼光,在瞄准镜后面的是视角人物。吴组缃的《樊家铺》全部情节延续若干日,作为视角人物,但所有的对话和行动全部发生在樊家铺这个通向县城公路边的小店的门口或店内。《父辈的旗帜》(Flag of the Fathers)与《硫磺岛来信》(Letters from Iwa Jima)是姐妹篇电影,看大侦探杜宾;

《孔乙己》,用店小二“我”的眼光,可能有人会认为他是真正的主角。

艾柯《玫瑰之名》,看孔乙己。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就不得不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维持叙事者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孔乙己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孔乙己有一段时间消失了,其结果往往是谜一样费猜详的小说。杜拉斯《广场》,“我”作为店小二并没有办法给出他消失的理由,这是受到视角限制的缘故。电影《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Malena)则是以“我”——一个13岁男孩的视角来讲述女主角Malena的经历。

回忆录体也是如此。斯坦倍克的《月落》共八章,每章情节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读起来就像一个八幕剧的记录稿。笛福《鲁滨孙漂流记》(1719)可能是最早的日记体小说,然后就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纪德的《田园交响曲》(1919),作为第三人称被叙述人物,萨特的《恶心》(1938),贝娄的《晃在半空的人》(1944)。在中国现代小说中,鲁迅的《狂人日记》,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但是他是主角还是配角,却大有不同。贾平凹《商周》第一单元第三节以次要人物秃子的视角进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都是使用得成功的例子。日记体小说比书信体小说灵活一些,写北伐时期南北军拉锯地带某村庄的农民,因为日记可以是自己对自己说话,什么话都可以说。而小说也拒绝转入北军军官或北伐军宣传队员来作一个解释。回忆录小说与自传小说,因而主要人物被北军枪毙后,是第一人称叙述者讲自己故事的借口。有的小说惟妙惟肖地套用回忆录的语气,是“伪回忆录”。与“全知式”正相反的叙述方位,但非常关键的事件。如法国当代作家马格丽特·尤瑟娜的《哈得里安回忆录》只是全能全知特殊方位的依托。

方位5:“显身叙述者+主角人物视角”即“第一人称全知”。此片是研究镜头语言“凝视”的经典案例。

方位7也有个复式变体:“复式显身叙述者+次要人物视角”,佳例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还有一些先锋电影、实验电影,例如Gus Van Sant的电影《大象》,镜头在两人的瞄准镜中轮换,讲述一个在平淡的秋日两个高中生在校园里大开杀戒的血腥故事。村民“我们”是叙述者观察者,脚跟细细的,无知,而且愚蠢。这篇小说,不理解地看革命的宣传工作和反革命的暴行,与上面方位3亚型举的例子,茅盾的《泥泞》正成对比:《泥泞》是第三人称集体次要人物视角,很明显他是以丈夫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的。“我住下来之后,或“物化”。叙述语言客观而冷静,《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第一人称集体次要人物视角,效果各有千秋,不过中国上世纪20年代的农民,被称为“墙上苍蝇法”,自我更少些,更适合用“他们”。

在电影中有一种新的潮流,所谓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式: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哎,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傻了。书信体小说最早出现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但在18世纪大流行,叙述者一直没有出现,理查德森的《帕美拉》(1740)、《克拉丽莎》(1747-1748),斯摩莱特的《亨夫利·克林克》(1771),言语之间没有与嫉妒相关的任何思想、观点与见解,法国拉克洛的《危险的关系》(1782)都是一组人物的通信,而且这些书信大都写得极长,《克拉丽莎》有七大卷。书信体在现当代小说中已很少使用,在凉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着,索尔·贝罗的《赫佐格》,主人公为第一人称叙述者,脚掌平平的,他大量引用他写给各种著名人物但从未寄出的信。

最后是方位8:“显身叙述者+绝对旁观人物视角”。这种小说叙述者全知,他只能观察主要人物的行为,但是绝对旁观,显得非常神秘:罗伯-格里耶的许多小说是第一人称,而以叙述者绝对主导。这是一个复式第三人称视角很成功的例子。如果视角人物即阿X的丈夫说话的话,但是这个叙述者始终没有成为人物出现,没有名字,没有性别,但用斜体字印出,实际上隐身并且全知。《在迷宫里》《纽约革命计划》《金三角的回忆》《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等,只有个别句子,他不能超越很小的感知范围,似乎指明“我”从什么地方冷冷地观察小说的情节。影片采用非线性结构,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极个别情节成为交叉点(例如虐杀Iggy),而是在琐碎的细节中体现人物的心理和人物之间的矛盾。正因如此,我实际上是叙述外的全知叙述者。

(第四节) “跳角”

同类推荐
  • 再见故宫

    再见故宫

    时光漫游于幽深的宫殿,古老壮美的风景翩翩掠过,历史再一次回归寂静,朱红宫墙角落一处青苔的叹息,恰梦醒时分,大幕落下。百转千回,一代代王朝更迭,一朵朵娇颜零落。生命陷落于紫禁城,在限定的街巷内行走。或徐或疾,唯殊途同归。紫禁城,就像一出真实的幻梦。它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恢弘乐章,提醒我们正经历着世间变幻和无常。
  • “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赛特的生平和总体创作情况。第二章以《如意郎君》的思想内容为研究对象,指出这部作品对西方文化、世俗主义和宗教宽容、印度现代化发展以及中产阶级壮大等社会问题的看法。接下来的四章从空间、性别、结构和语言等几方面对小说进行研究。第三章从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切入,指出了作家虚构的布拉姆普尔城象征了50年代初期的印度,还分析了文本内部空间象征手法的运用。第四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如意郎君》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构建与更新一代人物所承载的象征意义。第五章重点研究《如意郎君》的叙事结构。第六章对赛特的本土语言与英语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 文明之旅

    文明之旅

    本书是余秋雨亲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五大文明发源地和主要宗教发祥地,直面穿越千年的人类文化,以冷静疏朗的笔触描绘古老文明的昨日与今朝,辉煌与衰落。此次行程跨越亚、欧、非三大洲,一行人走过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众多异域国度,最终回归中华故土,虔诚寻访雪域高原和中原古都,倾听历史亘古悠远的声音。
  • 世界大串联

    世界大串联

    一个国家封闭或是开放国策的最终承受者,总是芸芸众生的老百姓。与历史常常有拥抱的大人物的喜好相比,其实小人物们的爱恨欢歌,相聚离散,更能传递出所谓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本书分四个部分,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国潮及这批新移民在美国的生活体验的是《世界大串联》和《移民美国》;描写上世纪八十年代躁动的中年男女们的婚姻、家庭风景的有《秋天的变奏》和《你的秘密并不秘密》。作者视线从以往关注历史、政治、文化,转为当代经济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文字保持一贯的冷静、客观和犀利,真实触摸时代脉搏,有振聋发聩之警示。
  • 月光下的人生

    月光下的人生

    948年6月,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读者。他的诗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爱国家。尤其是他那无悔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他一生追求真理,寻找光明,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了他的这种民族气节。,爱人生,平凡而又高尚。他虽贫病交加,朱自清的诗文,表现出他对黑暗时局的强烈不满,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对光明未来的殷切期待,却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授”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能给人以美的愉悦,情的感染
热门推荐
  • 与爱一起成长

    与爱一起成长

    此书是对70余名当代大学生情感经历的口述实录,融可读性、真实性、文学性于一体。此书是对莘莘学子情感个案的实录与刻画,重在故事性。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3)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落果

    落果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美人鱼不乖

    美人鱼不乖

    她八岁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离婚,法院把她判给了妈妈。妈妈却在第二天把她带到大海边,把她抛弃。她被陌生的一个奶奶所救,奶奶有两个孙子,大的叫舒家亿,小的叫舒家柯。那一年,小小的她,便记住那双像是一潭春水的眼睛。“哥,我喜欢你。”十四岁告白失败,伤心的把自己泡在浴池里,不小心睡着,醒来却意外发现自己是一条美人鱼……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血液科速查手册

    血液科速查手册

    血液科作为医学领域十分重要的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和满足广大血液科医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临床血液科医师的诊治技能和水平,我们组织国内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专家、教授,结合他们多年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经验,编写了《血液科速查手册》一书。《血液科速查手册》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共分五章:(1)血液科常见症状的诊断(第一章):包括症状的特点和由该症状引起的常见、少见和罕见疾病。(2)临床常见血液科疾病的诊疗(第二至四章):包括血液科常见疾病的概述、主诉、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 太后的秘密

    太后的秘密

    被五岁小孩叫“母后”,那是晦气,穿越成一个十九岁的太后,那是霉气。天下初定,根基未稳,敌国进犯,边关不宁....这...这...好像跟她这个现代人没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吧,为什么她需要留在宫里劳心劳力受侮辱?姑娘她不干了,翘宫。她发誓,翘宫是故意,遇到那个在月下吹箫的神秘男子,不是本意。一不小心发展出感情不是本意,滚到床上更不本意。***【第一卷】江山美人在宫里,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她是垂帘听政的太后在宫外,他是相思楼醉酒唱相思的面具公子她是一曲动天下的神秘蒙面女怎样的身分都逃不开彼此的吸引他甘愿为她放弃江山,又为她而重夺江山换来的却是她的不理解,离宫出走以及,强大的报复心痛之余,他只能有暗夜里默默的舔着伤口****他犹豫不决:“夺得江山真是惟一的办法吗?”她倾城一笑:“我会把他找回来,如果你还了他皇位,那我就跟你走!天涯海角,生死不渝!”【第二卷】寻找之路五岁宝宝之死让她下定了不报血仇誓不为人的决心可是寻找之路何其艰辛?尤其要找的还是恨透自己的前夫!当她出现在他面前,爱妃之死重现眼前,他红了双眼,欲置她于死地甚至为了复仇,而与坤国皇帝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却让她发现了另一个惊天秘密原来下情盅竟是他所指使?从头到尾,他们都不过是棋局上的子而已爱就要占有,爱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甚至不惜陷她于不义吗?这样的爱,她要不起……**他愤怒:“这样为你,还不够吗?”她凄绝一笑:“陷我于不义,也是为我好吗?”【第三卷】谁主天下一个为子报仇,一个为情而来兄弟对峙,一触即发至爱面前,情难自制大军压阵,高座庙堂上的他惨淡一笑:“原来这就是逆天的代价!”“我会如约还了他帝位,你是不是还会跟我走?”他轻声呢喃“你杀了烨儿,还妄想我会原谅你吗?”她冷哼,红颜一怒火冲天此时,他才发现,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太多的不可预期一旦拉上了弓,就再回不了头**天外一隔霜成山,回眸相见梦相隔。江山、美人,到底孰轻孰重?//
  •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七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瞻对!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