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29

第29章 宪问第十四(1)

本篇共四十四章,内容包括为政、修身、治学、历史人物评论等。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章,阐述了国君和臣属的为政之道。“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等章,阐述了修身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两章,阐述了治学的目的和方法。本篇第十四至十九章,是孔子对春秋时代的著名历史人物如臧武仲、管仲、公叔文子、仲叔圉、祝、王孙贾等人的评论。“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名言是本篇第三十八章一个看守城门的普通人对孔子的评价,说明孔子具有为了实现政治理想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

14.1宪问耻①。子曰:“邦有道②,谷③;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④,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⑤,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领取俸禄;国家政治黑暗,领取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说:“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了,可以说是仁德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是否仁德我不知道。”

【注释】①宪: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②有道:指政治清明。③谷:小米。古代官员以粮谷作为俸禄。这里以领取俸禄指代做官。④克、伐、怨、欲:好胜、自夸、怨恨、贪欲。不行:不实行。意思是没有。⑤难:难得,难能可贵。

【解读】在此章,孔子回答了原宪提出的两个问题。首先,孔子认为,在政治清明时能从政做官,在政治黑暗时也能从政做官,这种左右逢源、见风使舵的行为就是耻辱。其次,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崇高的品德与情感,其核心是“爱人”,也就是要有益于他人,造福于百姓。能够克服“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些不良的个人品质和情感,是对个人品德的完善,但还未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认为这已经很难得,但还有待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14.2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读书人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注释】①士:一说为读书人,一说为知识分子。均可。怀居:留恋安逸。

【解读】孔子教育学生,循循善诱,鼓励多于批评。可以说,现在盛行的励志教育,首创者当属孔子。孔子认为,读书人要探求学问、修养品德、砥砺心志,就必须耐得寂寞,不怕吃苦;读书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要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必须置个人荣辱、安乐于不顾,勇于克服所遇到的艰难困苦。如果留恋安逸舒适的生活和环境,就会一事无成,就不配做读书人。可见,孔子对读书人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①;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说话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说话谨慎。”

【注释】①危:端正,正直。②孙:通“逊”,谦逊,恭顺。意思是谨慎。

【解读】此章讲君子的处世之道。孔子认为,作为君子,无论在治世还是在乱世,都应行为正直,政治清明时为国家出力建功,政治黑暗时不与残暴昏庸的当政者同流合污,保持高尚的气节。不同的是,政治清明时说话正直,因为当权者不会因言定罪;政治黑暗时说话就要谨慎,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灾祸。孔子这种明哲保身的思想,与道家思想一致。古往今来,许多不明白或不遵从这个道理的人,往往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直言不讳,甚至出口伤人,结果事与愿违,轻则撤职受罚,重则坐牢杀头,做出无谓的牺牲。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①,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注释】①言:指言论。

【解读】此章阐述了德行和言论、仁德和勇敢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有德行的人以仁爱之心待人,以礼仪规范要求人,发表的言论有利于民众和社会;发表言论的人,尽管有的言论看似合理,不一定是有德行的人,因为他发表言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他人和民众,而是为了自身利益。两者的思想境界不同,发表言论的出发点不同,所以有本质的区别。同样,仁德的人为了道义而不顾自身利益,因此勇敢无畏;勇敢的人则不一定是有仁德的人,有的人为了一己之利或一个集团的利益,也能置生死于不顾,这难道是有仁德的人吗?可见,内在本质决定外在形式,外在形式不一定表现内在本质。德行和言论、仁德和勇敢,就是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的关系。

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①:“羿善射②,奡荡舟③,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④,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⑤!尚德哉若人!”

【译文】南宫适问孔子说:“羿擅长射箭,奡能陆地行舟,都不得好死。夏禹、后稷亲自耕种,却得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这个人真崇尚德行!”

【注释】①南宫适:南容,字子容。孔子的学生。②羿(yì):夏代有穷氏的国君,因不体恤民众,被家臣寒浞杀害。③奡(ǎo):寒浞之子,力大,相传能陆地行舟,为夏后少康所杀。荡舟:指在陆上行舟。④稷:周朝的先祖,舜的农官,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⑤若人:这个人。

【解读】羿擅长射箭,奡力大无穷,都因为没有德行而被杀身亡;禹和稷亲自耕种,造福百姓,以德行和仁义获得民众拥戴,因此得了天下。南宫适所提的问题,含义很深,不答自明,即依靠武力不可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尊崇仁德、礼义才是治国之本。因此,孔子对南宫适非常满意,并极力称赞。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许多国家为反恐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可以说是伤透了脑筋,结果却“越反越恐”。这些国家的决策者们却不愿意深刻反思恐怖分子为什么宁愿舍弃宝贵的生命也要与自己作对的原因,也拿不出一整套从源头上使恐怖分子不再从事恐怖活动的办法。这是一些反恐大国的悲哀,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也有没达到仁德的时候,从未有小人却有仁德的。”

【解读】对孔子的这句话,历来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此章的君子指士大夫(执政的人),小人指老百姓。这样解释,前一句还说得通,后一句却太绝对,难道民众中就没有崇尚仁德或具有德行的人吗?有的认为,君子指仁德的人,小人指无德的人。这种说法比较合乎孔子的本意。孔子认为,仁德的君子,不可能时时、事事、处处都能推行仁德,不可能不犯过错。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关键在于知道了自己不仁德的问题或行为能及时纠正,不能一错再错。小人却由于自身品德低劣,唯利是图,是不可能有仁德的。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①?忠焉②,能勿诲乎③?”

【译文】孔子说:“爱他们,能不勉励他们吗?关心他们,能不教导他们吗?”

【注释】①劳(lào):劝勉,勉励。也有解作劳苦、勤劳、操劳的,存疑。②忠:忠诚。意思是关心。③诲:教导。

【解读】历来学者对此章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之”指老百姓,则主体是执政者;有的认为“之”指子女,则主体是父母;有的认为“之”指学生,则主体是老师。由于孔子的言论多数是对自己的学生讲的,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故取第三种说法。这样,后文的“忠”可解作出自内心的关心。孔子说的这番话,意思是:爱他们,就要勉励他们,让他们不辞劳苦,勤学上进;关心他们,就要教导他们,让他们修养品德,尊崇道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溺爱;这样的关心,才是出自内心的关心,而不是表面的关心。

14.8子曰:“为命①,裨谌草创之②,世叔讨论之③,行人子羽修饰之④,东里子产润色之⑤。”

【译文】孔子说:“郑国拟定外交政令,由裨谌起草初稿,子太叔研究并提出意见,负责外交的公孙挥进行修改,子产润色定稿。”

【注释】①为命:指拟定外交政令。②裨谌(bìchén):与后文的世叔、子羽、子产均为郑国大夫。世叔:《春秋传》作子太叔,名游吉。子羽:公孙挥的字。草创:起草初稿。③讨论:研究并提出意见。④行人:使者,外交官。⑤东里:地名,子产的住处。一说是子产的复姓,存疑。

【解读】《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孔子所记述的过程与《左传》的记载略有不同。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时而联合,时而交战,因而制定外交政策关系到国家存亡,尤为重要。子产在郑国当政时,能举用贤人,并通过严格的程序,分工合作,层层把关,从而制定出适合国情的外交政令。孔子记述郑国外交政令的制定过程,既称赞了子产的做法,又希望学生在今后当政时制定政令一定要慎重,要借鉴子产采取的分工合作、反复论证、层层把关、集思广益的做法。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①。”问子西②。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③。夺伯氏骈邑三百④,饭疏食⑤,没齿无怨言⑥。”

【译文】有人询问子产的为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询问子西的为人。孔子说:“他呀!他呀!”询问管仲怎样。孔子说:“是个杰出的人才。他剥夺伯氏在骈邑的三百户采地,伯氏只能吃粗粮,但一直到死都没有怨言。”

【注释】①惠人:有恩惠于人的人。②子西:指楚国令尹公子申。楚昭王打算划七百里地给孔子和他的弟子,以便自治,公子申极力阻止(见《史记?孔子世家》)。一说是郑国大夫公孙夏,子产的同宗兄弟,子产在他之后主持郑国国政。从孔子的态度看,不应是公孙夏。③人:杰出的人才。④伯氏:齐国大夫。骈邑:春秋时期城邑名,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是伯氏的采邑。⑤疏食:粗粮。⑥没齿:终身。意思是一直到死。管仲在齐国当政后,齐桓公曾把伯氏在骈邑的三百户采地给管仲,“伯氏自知己罪,而心服管仲之功,故穷约以终身而无怨言。”(朱熹《论语集注》)

【解读】此章记述了孔子对子产、子西、管仲的评价。孔子认为子产是贤人,在上一章专门称赞了他的为政特色,此章又称赞他是有恩惠于人的人;子西在治国上有贤行,也有不足,又曾阻止楚昭王任用孔子,因此孔子只用“他呀!他呀!”来回答,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足见孔子的宽厚;管仲虽然是法家人物,政治主张与孔子不同,但他治理齐国功绩卓著,因此孔子称赞他是杰出的人才。

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困难,富贵而不骄傲却容易。”

【解读】任何社会都存在贫、富差别。贫穷的人生活困苦,处境艰难,自然情绪不好,心生怨恨;富有的人往往自命不凡,傲慢无礼。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上常见的现象。孔子所提倡的,是“贫而无怨,富而无骄”。就是说,贫穷的人只有安贫乐道,勤奋努力,才能改变贫穷的处境,如果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就不能改变命运;富贵的人要珍惜顺境,修养品德,待人以礼,如果傲慢无礼,奢侈浪费,也不能永久富贵。孔子说“贫而无怨难”,是要贫穷的人树立自信,说“富而无骄易”,是要富贵的人引起重视。只要贫穷的人树立自信、富贵的人高度重视,就能达到“贫而无怨,富而无骄”的理想状态。

14.1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①,不可以为滕、薛大夫②。”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大夫赵氏、魏氏的家臣能力绰绰有余,却不能当滕国、薛国的大夫。”

【注释】①孟公绰:鲁国大夫,孔子所尊敬的人(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赵、魏:晋国卿大夫赵氏、魏氏。老:古代大夫的家臣称老,也称家老。优:优胜,优裕。意思是绰绰有余。②滕、薛:都是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小国。滕国在今山东省滕县西南,后被越国所灭;薛国在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后被齐国所灭。

【解读】晋国是诸侯国中的大国,赵氏、魏氏这种大夫的家臣有权势、威望,具体事务大多由下属处理,因此孟公绰的能力绰绰有余;滕国、薛国这样的小国,即使是大夫也要处理具体繁杂的事务,因此孟公绰不能胜任。孔子敬重孟公绰的德行,但不掩饰他的短处。李泽厚先生说:“能做大官也未必能办具体事,何况大官还有各种各样,有的是以他的‘道德’高、资历深,专门用做摆设,什么实际事不干,也干不了。孟公绰可能就属于这一类。”(《论语今读》)

14.12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之知②,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③,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④,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⑤,久要不忘平生之言⑥,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叫德才兼备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明智,孟公绰那样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有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来文饰提升他,也可以说是德才兼备的人了。”孔子又说:“现在德才兼备的人何必这样呢?看到利益能考虑是否合理,遇到危险敢于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境地却不忘平时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德才兼备的人了。”

【注释】①成人:德才兼备的人,完美的人。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他逃到齐国后,齐庄公曾赐给他田地,后来他预见齐庄公将被杀而设法退还了所得到的田地。③卞庄子:鲁国大夫,以勇著名,曾制服两只虎。“卞”是他的食邑,“庄”是他的谥号。④文:文饰。⑤授命:献出生命。⑥要:通“约”,穷困。指处于穷困境地。平生:平时,平素。

【解读】此章孔子首先列举臧武仲、孟公绰、卞庄子、冉有这四个子路熟悉的人,指出具备了明智、廉洁、勇敢、才艺,再从礼乐上加以文饰提升,也就是进德修仁,这样的人就是完美的。但要同时具备这四种品质,并进德修仁,要求又太高,难以做到,于是孔子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提出了比较可行的“完美的人”的标准,即:为人正直(“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见危授命”)、信守承诺(“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三条,是君子应有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表现。

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①:“信乎②?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③?”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④。夫子时然后言⑤,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⑥,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的为人,说:“他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这是告诉你的人讲错了。他老先生该说的时候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时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笑;合理的才获取,别人不讨厌他获取。”孔子说:“是这样吗?真是这样吗?”

【注释】①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名拔,卫献公的孙子,“文”是他的谥号。公明贾:姓公明,名贾,卫国人。②信:真的,果真。③取:收取,获取。④以:代词。此,这。⑤时:时候。⑥义:适宜,合理。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这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
  •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是作者花费近十年心血,在有关资料及工具书上选取六千余个韵单字,搜集古今汉语词典、词组约二十六万个汇编而成,为广大爱好作诗填词的读者及苦于汉语词组搭配检索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 中华家训1

    中华家训1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本书收入曾国藩家书126封,都是他在为官从政、操持防务,或奔走于驿道水路上的亲笔所书。既阐述伦理纲常,又慨叹人生艰辛,还劝勉后人精进,表达心事衷曲,言之凿凿,情意绵绵,实为后辈修身育人、捧读不倦之佳作。
热门推荐
  • 你在为谁敬业、忠诚、负责

    你在为谁敬业、忠诚、负责

    世界500强企业优秀员工强烈推荐;不甘平庸、追求卓越者的修炼宝典。你现在是如老黄牛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还是如蚂蚁般,终日忙忙碌碌,无暇看路;还是如罗宾汉般离群索居,我行我素……无论是哪一种,都请翻开本书吧,阅读此书将让你工作面貌焕然一新,迅速走向成功。
  • 恶魔总裁的不乖娇妻

    恶魔总裁的不乖娇妻

    她的父亲是商界之龙,她的母亲是商界之凤,她的爷爷奶奶是英氏贵族,而她却是轰动校园的魔女社团的社长。绝美的容貌,张扬的性格,面对英俊的王子,邪恶的美男,她谁也不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当来到"圣临"高中再次遇到遗失在自己记忆里那个男孩,他的命运将彻底改变。开始时的两人总是争锋相对,在学校被众多女生欺负,还有凌忆寒对她刻意的刁难,他们两人原本以为会反感到对方到死的时候,却在无意之中表达出无言的关心,然而旁人的指导,和一系列的事情让他们看清了自己的心,让他们勇敢的面对自己感情,终于两人相濡以沫,凌忆寒也终于勇敢的向魔女求婚,走向了他们幸福的未来……
  •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堪称宋代艺术特色的代表者,本书对其进行研究,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有较高出版价值。
  • 滴血的刺刀(下卷)

    滴血的刺刀(下卷)

    被许大辉哄骗着在山林之中兜了大半日圈子的匪首张蛟,遭遇了清风寨唐氏兄弟和黄泽成、陆蕴轩等人的联手打击,罪恶的土匪头子最终在罗汉寺兵败身死,只有身为日本高级间谍的军师史思平侥幸脱逃。另一方面,进攻高安县城的日本军队面对中国守军的顽强阻击,损失惨重,恼羞成怒的日军指挥官使用了芥子气毒剂弹,中国守军阵地上顿时笼罩上了一层剧毒的烟雾。人员死伤殆尽。随着高安外围阵地的失守,死守了数日的高安县城最终陷落。六十军余部经激战后退守石鼓岭。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惹祸妖仙

    惹祸妖仙

    简介:狡诈腹黑的天才女主,坚韧的灵魂觉醒,法宝丹药飞剑,奇幻的仙侠世界她富豪之女林雪凝,家破人亡被迫混迹黑道,是个小流氓,为人心机深沉,腹黑狡诈如狐,最擅长扮猪吃老虎,闷声发大财!穿越重生来到一片人兽混居的修仙大陆,这里有不可思议的凶兽和漫天飞舞的修士和飞剑,法宝。而她重生后竟然成为四大神兽之一的朱雀。她天资纵横,是令人艳羡的天灵根火属性,并拥有令人稀罕的仙根体质,然这一切却遭人妒忌,因为她的出现,强夺了别人的光芒,妨碍了别人的光明大道!【幽冥媚影】:新书求收藏,花花感激不尽********************************************************持强凌弱,杀人夺宝,正邪大战,阴谋迭起,是谁在幕后布局,是谁在掌控这一切?是谁非要她死不可?面对家族内部的争斗,同门的妒恨,邪魔的出世,功力一夕之间倒退回原点,没有放弃,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毫不犹豫的再度崛起!从那一刻起,仙界又多了一名绝代天资的奇才,多了一名令人仰视的强者!她冲破一切束缚,一飞冲天,血债要用血来偿,她要一步一步向敌人讨回他们欠自己的血债!进阶修仙长生不老,她一路冲!冲!冲!让世界知道她神兽朱雀的威能!她凭着一股不服输执着,一步步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强大到她可以保护她在乎的人!她站在世界的顶端,披靡天下,众人敬仰,万人朝拜,她笑看风云!********************************************************进阶困难,需要丹药辅助?不好意思,她一向拿丹药当糖豆吃的,没办法谁让她拥有随身空间法宝,种植灵药易如反掌,她好东西多到令人眼红啊!战斗需要法宝防护?不要见怪,她天生就能找到宝,谁让她鼻子灵啊!这宝器啊好像那美食一样,她一找一个准,宝器她多到爆啊!越阶挑战高手,她有神兽秘法,过关斩将,我杀!杀!杀!五大门派,几大强横种族,七大危险禁地,危险么?她只看到了无数的宝物在向她招手啊!宝贝啊!等我呀!我来了!********************************************************他林致远衣袂飘飘,温润如玉,奈何世事无常,人心浮动。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女儿在父亲心中

    女儿在父亲心中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神探凰妃

    神探凰妃

    堂堂国际刑警女组长竟然穿越回古代,一睁眼竟然发现自己身陷死牢!开什么玩笑,洗冤脱罪顺手收拾所有不待见自己这个庶女的无良亲人,逍遥人间才是正道。可是!死赖自己不放的王爷是怎么回事?想娶自己,别开玩笑了!请拿万里江山来换本妃一纸婚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斗战

    斗战

    苍月大陆,在这里没有单纯的斗气,没有单纯的魔法,有的仅仅是斗气与魔法的结合——斗气元素,没有过多的等级之分,有的仅仅是无止境斗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