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26

第26章 子路第十三(1)

本篇共三十章,主要论述执政治国的问题,体现了孔子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章,强调正名、正身是治国从政的关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近者悦,远者来”、“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等章,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先之劳之”、“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等章,提出了治国从政应遵循的原则;“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刚、毅、木、讷近仁”等章,则提出了君子的待人处事之道和对君子的要求,这也是从政的官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②。”请益③。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怎样从政。孔子说:“以身作则,共同努力。”子路请求孔子作进一步解释。孔子说:“不要懈怠。”

【注释】①先:前。先之:意思是走在前面,以身作则。②劳之:指与下属勤于政事。意思是共同努力。③益:进一步。请益:请求作进一步解释。

【解读】孔子在回答子路的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为政之道:当政者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求下属或民众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与下属一道,不辞辛劳,勤奋工作;处理政务时,要勤恳认真,不能懈怠。当政者做到了以身作则、勤于政事、毫不懈怠,何愁不能履行好职责,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此章所体现的,是孔子从政思想的具体要求,对中国执政理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3.2仲弓为季氏宰①,问政。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③,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冉雍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询问怎样从政。孔子说:“给下属做好表率,不计较小的过错,举用优秀人才。”冉雍说:“怎样识别优秀人才并选拔任用呢?”孔子说:“举用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难道别人会舍弃他们吗?”

【注释】①宰:周代官吏的通称。春秋时卿大夫的家臣和采邑的长官也称宰,即家臣之长、总管。②有司:主管部门,指下属。③赦:赦免。指不计较。

【解读】孔子给冉雍提出的从政要领是三条:一是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二是不计小过,抓好大事;三是重视人才,举用贤能。以身作则才能体现公正,不计小过才能抓好大事,举用人才才能事业兴盛。孔子认为,识别人才的关键在于了解人才,只要你所知道的优秀人才得到了任用,别人也会向你推荐优秀人才,真正优秀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提出这样精辟的从政要领和理念,说明他不愧为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所提出的这一理念,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⑤,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⑥。名不正,则言不顺⑦;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⑧;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⑨;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准备先做什么事?”孔子说:“一定是辨正名分!”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您太不切实际了!为什么要去辨正名分?”孔子说:“真鲁莽呀,仲由!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不要发表意见。名分不辨正,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就难以办成事;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兴盛;礼乐制度不能兴盛,刑罚就没有标准;刑罚没有了标准,民众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一定要先正名而后发表言论,发表了言论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不能有一点随便和马虎。”

【注释】①卫君:卫出公蒯辄,卫灵公之孙。②奚:何,什么。奚先:以何为先,即先做什么。③正名:辨正名分。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④迂:迂腐,不切实际。⑤野:粗野,鲁莽。⑥阙:同“缺”,意思是不说、不发表意见。⑦顺:顺理,顺序。即适宜。⑧兴:兴盛。指实施。⑨中:适度,得当。指有标准。无所措手足: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意思是无所适从。苟:随便,马虎。

【解读】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违礼僭越、名实不符的事时有发生。卫灵公把儿子蒯聩逐出国境,他死后孙子蒯辄继位。于是后来出现了蒯聩和蒯辄父子争夺君位的事。孔子提出治理国家首先必须“正名”的主张,既是针对卫国父子争位的情况,更是针对整个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人伦丧失的情况而言的。孔子认为,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首先辨正名分,恢复礼仪制度、人伦规范,从而使国君、臣下、民众各居其位,各履其职,在待人处世中有所遵循。在阐述为什么要“正名”这个问题时,孔子通过严密的推理,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因此,“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话,成为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格言。

13.4樊迟请学稼①。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③。”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④,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⑤。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⑥,焉用稼?”

【译文】樊迟请教学习种庄稼的知识。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又请教学习种蔬菜的知识。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走出去。孔子说:“樊迟真是没出息的小人!执政者喜好礼仪,民众就不敢不尊敬;执政者喜好道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执政者讲求信用,民众就不敢不真诚相待。如果这样,各地的民众就会背负着孩子来投奔,为什么要去种庄稼呢?”

【注释】①稼:种植谷物。泛指种庄稼。②圃: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为圃:指种蔬菜。③圃:指种菜的人。④上:在上位的人。指统治者、执政者。⑤用:以。用情:以真诚相待。⑥襁:背负婴儿的背带。襁负:用襁褓背负。

【解读】樊迟请教学习种庄稼、种蔬菜的知识,都被孔子婉言回绝,并批评他是没出息的小人。有人据此批评孔子鄙视劳动,这是不对的。孔子鼓励学生勤思好学,希望学生在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中遵循仁德、礼制,说明他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贤才、君子,而不是培养一般的劳动者。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参与治理国家的执政者,应该遵循礼仪,尊崇道义,讲求信用,并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教育民众。这样,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生产就会得到发展,就没有必要自己去从事普通的生产劳动。李泽厚先生说:“‘士’的职责是‘致君泽民’,‘安邦定国’,管理政事,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骨架和脊梁。在民主政治和现代官僚体制出现之前,中国文官体制是最完备和最有效的,其基本观念可说来自此处。”(《论语今读》)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为②?”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政务交给他,却不能通晓;派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

【注释】①专对:独立应对。春秋时期,出使别国的使节“受命不受辞”,即接受使命后要独立地与对方谈判,以保证使命的完成。因此,随机应变、独立应对是外交使节的重要能力。②以:用。

【解读】《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类。《风》大多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俗;《雅》和《颂》产生于西周时期,《雅》是贵族阶层的作品,《颂》是用于祭祀的乐歌。后来,学习《诗经》成为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修养,甚至在外交场合也需要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孔子下了很大工夫整理《诗经》,还把《诗经》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熟读并加以理解。孔子认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却不能通晓政务,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说明他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这样来读《诗经》,读得再多也没有用。孔子在这里说的虽然是《诗经》的学习和运用的问题,但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3.6子曰:“其身正①,不令而行②;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己办事公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自己办事不公正,即使发布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注释】①正:正当,公正。②令:命令。这里指发布命令。

【解读】古代氏族首领的领导,主要靠自己的德行和威望。有德行的首领,自己行为正派,处事公正,不需要发布命令,民众也会效法和听从。孔子赞同这种领导方式,并强调了以身作则在治国执政中的重要作用。在民主政治盛行的今天,如果各级各部门的官员都能以身作则,为政清廉,就会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各项政策就能顺利实施。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①。”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像兄弟一样相似。”

【注释】①兄弟:朱熹《论语集注》:“鲁,周公之后。卫,康叔之后。本兄弟之国,而是时衰乱,政亦相似,故孔子叹之。”

【解读】鲁国的始封者周公和卫国的始封者康叔是兄弟。两国在周初时政治清明,犹如兄弟;到了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昏聩,季氏专权;卫国卫灵公宠幸妃子,重用佞臣,后来又出现蒯聩、蒯辄父子争夺君位。两国都政治衰败,也犹如兄弟。孔子以兄弟关系来比喻鲁国和卫国的政治,措辞委婉,却表达了自己对鲁、卫两国政治的不满。

13.8子谓卫公子荆①,“善居室②。始有③,曰:‘苟合矣④。’少有⑤,曰:‘苟完矣⑥。’富有,曰:‘苟美矣⑦。’”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处理家务。刚有一点财产,就说‘差不多足够了。’稍多一点财产,就说‘差不多完备了。’财产充裕时,就说‘几乎完美了。’”

【注释】①公子荆: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②居室:这里指居家,处理家务。③有:指有财产。④合:全,足够。⑤少:稍微,略微。⑥完:完备。⑦美:完美。

【解读】在世风日下、奢靡之风盛行的春秋末期,作为卫国国君的儿子,公子荆不追求财富,在财产不多时认为差不多足够,财产稍多时认为差不多完备,财产充裕时认为几乎完美。他不贪图奢华生活,甘于过淡泊节俭生活的态度,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13.9子适卫①,冉有仆②。子曰:“庶矣哉③!”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④?”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真是人口众多啊!”冉有说:“已经人口众多了,还需要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需要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受教育。”

【注释】①适:到。②仆:驾车的人。这里作动词。③庶:众多。④何加:增加什么。意思是还需做什么。

【解读】孔子在回答冉有的问题时,提出了对百姓应该先“富之”后“教之”的观点。孔子认为,当政者应该首先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并让他们富裕,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所谓衣食足则礼义兴,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物质是基础,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物质这个基础,片面强调意识和精神的作用,显然是错误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明白这个道理,的确难能可贵。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①,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任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收到成效,三年就能有成就。”

【注释】①期:同“朞”(jī)。期月:一整年。《十三经注疏》:“期月,周月也,谓周一年之十二月也。”一说为一整月。认为治国收到成效仅需一个月,显然不合情理,故不从。

【解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在鲁国担任大司寇,为政颇有成效。后来到卫国,虽然得到卫灵公的礼遇,却不被卫灵公任用,于是孔子说了这番话。从孔子的德行、学问、能力来看,他完全有资格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但当时的国君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而不任用孔子,所以孔子在这句话中既体现了自信,又对这种遭遇十分感慨。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①,亦可以胜残去杀矣②。’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可以化恶为善,废除死刑。’这句话说得对呀!”

【注释】①善人:指德行高尚的人。为邦:治理国家。②胜残去杀:使凶暴的人化而为善,因而可以废除死刑。胜:制服,克服。朱熹《论语集注》:“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

【解读】孔子生活的时代,执政者勾心斗角,争权夺位,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生活贫困,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有贤德的人执政,二是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孔子引述前人的这句话(出处不详),较为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孔子认为,由贤德的人治理国家,才能遵循礼制,改善民生,让民众富裕,并教育民众,感化残暴的人。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就能使国家富强安定,民众遵从礼仪,从而减少犯罪,废除死刑。

13.12子曰:“如有王者①,必世而后仁②。”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推行仁道而治理天下的人,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使仁德普遍推行。”

【注释】①王(wàng)者:成就王业者。指行仁道而治天下者。②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仁:有三种说法,即仁政、仁心、仁德。这里取第三种说法,意思是使仁德普遍推行。

【解读】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使仁德在社会上普遍推行,让官员和民众都具有仁爱之心,但由于当时战乱频发、社会混乱、人伦丧失,因此他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行仁道而治天下的人呕心沥血,不懈努力,付出整整一代人的心血,才能达到由乱世转为治世、民众安居乐业、仁德普遍推行的境界。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①,于从政乎何有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

【译文】孔子说:“如果自己办事公正,处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己办事不公正,怎么能让别人公正呢?”

【注释】①正:公正。②何有:有何。意思是有什么困难。③正人:让别人公正。

【解读】孔子非常重视人性道德的修养,认为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正其身”就是人性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正其身”,才能以自身的符合“仁德”、“礼制”的行为影响和感染人,进而产生让别人公正的积极作用。正如毕宝魁先生所说:“做事先做人,这是儒家一贯的要求,也是儒家思想中伦理与政治一体化的表现之一。”(《论语精评真解》)

13.14冉子退朝①。子曰:“何晏也②?”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③。如有政,虽不吾以④,吾其与闻之⑤。”

【译文】冉有从官府回来。孔子说:“怎么这样晚呢?”冉有回答说:“有政务处理。”孔子说:“那不过是平常的事务。如果有重大政务,虽然不任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注释】①朝:朱熹《论语集注》:“朝,季氏之私朝也。”退朝:指从官府回来。冉有是季氏家臣,不可能入朝议事。②晏:晚。③事:指平常的事务。④不吾以:“不以吾”的倒装。以:用,任用。⑤与:语助词,用于句中,无义。

【解读】按礼制规定,“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朱熹《论语集注》)。孔子虽然退职,但有资格“与闻国政”。在孔子的学生中,冉有在季氏府中做家臣的时间最长,也最得季氏的信任。冉有说回来晚是因为处理政务,由于孔子没有听说,所以说那不过是一般的事务。由于季氏专权、违礼,孔子说这番话既表达了对季氏的不满,又希望冉有要关注国事和重大的政务。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本书收入曾国藩家书126封,都是他在为官从政、操持防务,或奔走于驿道水路上的亲笔所书。既阐述伦理纲常,又慨叹人生艰辛,还劝勉后人精进,表达心事衷曲,言之凿凿,情意绵绵,实为后辈修身育人、捧读不倦之佳作。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本书是一部上至治国安邦的经国大略,治军作战的用兵良策,决讼断案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立身处世的生活锦囊,逢凶化吉的机敏权变;甚至于宠宦奸臣的阴谋诡计,损人利己的狡黠小慧,无所不包的奇书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热门推荐
  • 掌上帝国之短暂的西晋

    掌上帝国之短暂的西晋

    成王败寇,命也运也。但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了,看准时机,你就能成就霸业。正所谓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才是王道,把命运交给别人只能任人宰割。
  • 亡魂花

    亡魂花

    失意的青年作家迟子鸣,来到一个叫罗洋的偏僻小渔村,一心想自杀,这个村子看似平静其实不然,除了关于可怕的死神传说,还有个因含重金属辐射会致人昏近或死亡的幻崖之外,贫瘠碱性的土地开不出任何的花,但如果有人将死,海上会涌现大片大片鲜红妖艳的“亡魂花”。
  • 马云创业语录

    马云创业语录

    既然“80%的年轻人创业都能成功”,那大部分没有创业成功的人与马云的差别在哪里呢?差的就是马云身上那战胜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缺的是创业的激情以及奋斗的豪情,还有那成功的信心和创新的精神。
  • 百年诞辰忆萧红

    百年诞辰忆萧红

    《百年诞辰忆萧红》的编选,吸收了《怀念萧红》与《萧萧落红》两书的重要文章,在篇目的排序上分“身世”、“婚变”、“纪念”三辑,同时,还首次将怀念,悼念萧红的诗词选人回忆录中。在涉及萧红、萧军、端木婚变回忆录的选择上,保留各种不同说法,立此存照。
  • YY古代史:娃的宠妃(夏商卷)

    YY古代史:娃的宠妃(夏商卷)

    【夏商穿越卷:娃的宠妃】为嘛穿越第一站是奴隶社会,为嘛,为嘛?迎接我的是猛男,绊倒我的是美男,娶了我的是娃娃男,OMG,我咋这么霉?好想偷了文物赶紧回,可是,突然出现了个头戴王冠的壮男非要对我乱来,一咬牙,我猛地拔出防狼器刺去……
  • 玄冥匿天

    玄冥匿天

    玄冥大陆亿万里山河是修炼者的天地,其间宗派林立,各种势力鱼龙混杂。在这个异世大陆上,有一条永恒不变的法则——强者为尊。所有的修炼者都尊崇强者,渴望成为强者。叶无为,一个武道都不能修的废物,经过一系列的奇遇,打击,生死逃亡,终成为玄冥宗主。武道为基玄为终,玄为基兮冥为道。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红床

    红床

    《红床》是著名作家许开祯的短篇精品集萃,收录了许开祯自2005年以 来完成的《姚先生》《儿子》《唱卷》《红床》等十三篇精品力作。在这些 故事中,有普通人在利益诱惑面前的软弱,有儿子与后母之间微妙的情感, 也有老实人刘成的悲剧一生,更有中年夫妻的情感困境和难以割舍的同性之 爱……故事虽短,意义深长。 《红床》是一本短片小说。
  • 雨夜人偶

    雨夜人偶

    这是一部短篇悬疑小说集。雨夜时分,幽暗的霓虹灯下总有些穿雨衣的孤独人儿,似人偶般站在街道路口。那鲜艳的“红雨衣,绿雨衣”下包裹的人,似乎在控诉着命运的不公、控诉着城市的灯红酒绿……一个可以为爱而死的人,最后却被爱人遗弃,以为整容可以让她脱胎换骨、功成名就,不想到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确,整容可以让一个人的面貌发生改变,却丝毫改变不了内在的本质。也许,这只是个小人物的悲剧,但雨衣下的人们,其实就是大千世界的缩影。
  • 货币

    货币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是对于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货币,我们究竟真正知道些什么?翻开钱包,为什么卡越来越多,而钱越来越少?本想在股市里大赚一把,岂料开着“宝马”进去,却骑着“毛驴”出来?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当下,为什么穷人忙存钱,而富人忙贷款?有了钱,我们真的就会幸福吗?马骁、李秀婷、陈文魁编著的《货币》将用金融学知识为您讲述货币的“细节”和“道理”,解答您日常生活中热切关注或非常困扰的关于“货币”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