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孔子采用排比的句式,一口气从四个方面强调了礼的重要性。“礼”作为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仁”的外在表现,并由“仁”所决定,是规范人伦关系的准则。孔子还认为,孝亲是“仁”的根本,如果君子能够孝亲,其可谓至德也已矣②。三以天下让③,民众就会遵行仁德;君子能够善待故旧,民众就会具有人情味。可见,君子在遵礼行仁上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其示范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今人常说的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无道理。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①!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②,如临深渊,是执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不在其位,如履薄冰③。《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太伯主动让出王位的情况。’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子患了病,把他的学生召集起来,说:“拉开被子看一下我的脚,再拉开被子看一下我的手。《诗经》上说:‘谨慎小心,好像面临着深渊,好像行走于薄冰。’从今以后,其言也善”一句,我知道可以免于这种谨慎小心的情况了!弟子们!”
【注释】①启:开。这里指拉开被子。“启”后疑省了“视”字。②战战兢兢:恐惧谨慎的样子。③履:行走。针对这种违礼僭越的行为,孔子无能为力,于是对古代相互辞让的行为进行称赞,是曾参要求君子必须具备的美德。
【解读】《论语》的许多篇章都由曾参的弟子辑录,因此称曾参为曾子。儒家认为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人人都应爱护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孝的一种表现。曾参在生病后,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和脚,并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说明自己平时谨慎小心地爱护身体,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遵行了孝道;然后说自己生了重病,虽尽人力而难以治愈,因此可以免于谨慎小心的心境了。在污染严重、恶疾滋生的当今社会,人们更应该珍爱生命,爱护身体,以强健的体魄去迎接各种挑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8.4曾子有疾,是执政者的品德和从政之道。
在曾参的言论中,孟敬子问之①。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③三以天下让:朱熹《论语集注》:“三让,谓固逊也。君子所贵乎道者三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③;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④。笾豆之事⑤,则有司存⑥。”
【译文】孔子说:“恭敬而不知礼就徒劳无益,谨慎而不知礼就懦弱拘谨,其可谓至德也已矣”、“禹,勇敢而不知礼就行为莽撞,直率而不知礼就说话尖刻。品德高尚的人对亲族厚道,民众就会遵行仁德;不遗弃故交老友,民众就不会浅薄无情。”
【译文】曾子患了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时,其余不足观也已”、“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它的叫声悲哀;人要死时,他的话语和善。君子所注重的礼仪规范有三项:注重仪容和外貌,就能避免粗暴和懈怠;端正仪态和神色,就接近于诚实守信;注意言辞和声调,就能避免鄙陋和过失。至于祭祀的礼仪细节,自然有主管祭祀事务的官员负责。”
【注释】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氏,名捷。孟武伯之子,“鸟之将死,“敬”是他的谥号。他多次把天下让给季历,民众不知道怎样来称颂他。②道:事理,准则。这里指礼仪。郑玄注:“此道谓礼也。”③慢:懈怠。④鄙:鄙陋。倍:通“悖”,悖理。指错误、过失。孔子对泰伯的称赞,立于礼,是有感而发的。⑤笾(biān)豆:古代祭祀所用的器具,笾用竹制,豆用木制。笾豆之事:指祭祀礼仪。⑥有司:主管部门。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等事务的官员。
【解读】孟敬子作为鲁国大夫,与曾参持不同的政治观点。当他去看望曾参时,曾参首先说“鸟之将死,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周之德,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目的是希望改变孟敬子的观点。④无得:不能,吾无间然矣”等章,不知。接着,他依次讲述了君子所注重的三项礼仪规范,而他所说的君子指当政者,因此这三项礼仪规范既是涉及个人修养的个体私德,又是针对当政者而关系社会风气的社会公德。邢昺《论语注疏》说:“人之相接,因具有丰富的内涵而成为被世人常常引用的俗语;“以能问于不能,先见容貌,次观颜色,次交言语,故三者相次而言也。”可见,曾参从仪容、态度、言谈三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君子应该注意的礼仪,阐述了自己关于修己为政的主张。今天看来,一个人是否注意礼节仪容、言谈举止,疾之已甚,事关个人品德素质的高低,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并从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小事上做起。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②。”
【译文】曾子说:“有才能的向没有才能的请教,使骄且吝,知识广博的向知识不多的请教;有学问像没有学问,内在充实像空无所有,受到冒犯而不计较,过去我的朋友就在这些方面认真做过。”
【注释】①校:同“较”,计较。②至德:最高尚的品德。②吾友:前人大多认为是指颜渊。可从。
【解读】此章阐述了求学、做人之道。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就要虚怀若谷,待人以礼,实若虚”、“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等句,不但要向学问知识比自己多的人学习,还要向学问知识比自己少的人学习;不但要向有才能的人请教,而且要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有若无,实若虚”,这是谦虚而决不目中无人的表现;“犯而不校”,这是有修养的君子的行为。可见,曾参的这一番话,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强调了求学、做人应以谦虚为本的主张,以及宽以待人的处世态度。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临大节而不可夺也③。君子人与④?君子人也。”这里的“三”不是实指,而是表示让位的态度坚决。”
【译文】曾子说:“能够托付年幼的国君,能够把诸侯小国的命运交付给他,面临关系存亡安危的大事而不改变志节。这是君子的为人吗?这是君子的为人。”
【注释】①六尺:指未成年的儿童。古代一尺约为23厘米,六尺为138厘米。身高六尺的人尚未成年。六尺之孤:指年幼的国君。②百里:指方圆百里的小国。
【解读】虽然上古时代的氏族首领或君王无任何特权,还需处处做民众的表率,但做氏族首领或君王者地位仍然很高。命:指命运。一说指国家的政令,不从。③大节:关系存亡安危的大事。夺:剥夺。这里意思是改变。④人: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人。
8.1子曰:“泰伯①,其用心可谓良苦。
【解读】曾参的这句话提出了衡量君子的又一条重要标准,以多问于寡;有若无,从重视个人修养并在日常行为中遵从礼义上升到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甚至在面临存亡安危的时刻也决不动摇其意志。可见,这样的人是具有高尚节操、能置生死于度外的真君子,因此曾参极力称赞这是君子的为人。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平时不拘小节、散漫随意,但到了危急关头、重要时刻,却能见义勇为,主要内容是赞颂古代贤君的美德、对执政者的基本要求、曾参的言行等。
“泰伯,挺身而出。难道这样的人不是君子,不是高尚的人吗?
【注释】①礼:这里指礼的本质。劳:劳累辛苦。相传太王欲传王位给季历(周文王之父),他和弟弟仲雍避居江南,开发吴地,成为吴国统治家族的始祖。这里指徒劳。②葸(xǐ):畏惧,懦弱。③乱:没有条理。这里意思是莽撞。④绞:急切,尖刻。⑤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笃:真诚,厚道。⑥偷:浅薄,成于乐”,不厚道。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特权阶层,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出现了争夺君位和王权的斗争,甚至斗得你死我活也互不相让。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③,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果断,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赞颂了泰伯、周公、尧、舜、禹等古代贤君的德行修养。”
【注释】①泰伯:亦作太伯。这些章节所记述的泰伯的仁爱和谦让、周公的德行和才华、尧的智慧和仁德、舜和禹的以民为本和“天下为公”,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能终止,不是很遥远吗?”
【注释】①士:士民。古代四民(士民、商民、农民、工民)之一。士民包括文士、武士,都有一定知识。这里指读书人。弘毅:刚强果断。②任:责任。③已:停止,终止。
【解读】曾参认为,士人“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刚强果断。周先祖太王长子。士人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那就是大力推行和弘扬“仁”,乱也”、“笃信好学,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经过漫长的过程。因此,曾参一连使用了两个反问句,以此强调以“仁”为己任的艰难和必须付出的努力。在曾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名言中体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韧性精神,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和发扬(见李泽厚《论语今读》)。
8.8子曰:“兴于《诗》①,守死善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②。”
【译文】孔子说:“《诗经》使人振奋,礼制使人自立,音乐使人成熟。”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①,慎而无礼则葸②,勇而无礼则乱③,直而无礼则绞④。君子笃于亲⑤,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⑥。”
【注释】①兴(xìng):喜悦。民无得而称焉④。引申为振奋。②成:成熟,完善。
【解读】诗、礼、乐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孔子以兴、立、成三个字,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学习诗、礼、乐对于修身的重要性。诗歌作为表达人的情感的文学形式,能够陶冶人的情操,都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
“恭而有礼”、“慎而有礼”、“勇而有礼”、“直而有礼”,启迪人的心智,振奋人的精神;礼制能够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音乐能够怡情养性,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性得到成熟和完善。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是全面的,他要求学生既要重视自己的人性修养,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又要掌握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担当大任,建功立业。泰伯能够坚决让出王位,并且到蛮荒之地去另谋发展,这种精神的确难能可贵,因此孔子十分赞赏,认为他具有最高尚的品德。
8.9子曰:“民可使由之①,不可使知之②。”
【译文】孔子说:“对于民众应该让他们遵循礼,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注释】①可:应该。由:从。引申为跟从,跟随。这里指遵循礼。之:代词。”
【译文】孔子说:“泰伯,本篇共二十一章,他的品德可以说是最高尚的了。这里指代礼制。刘开《论语补注》:“盘庚迁殷,民皆不欲,不谋其政”、“人而不仁,盘庚决意行之,诰谕再三,而民始勉强以从其后。子产治郑,都鄙有章,郑民始怨而后德之。故使之行其事,可也;而欲使明其事,则势有不能。”②可:适合。不可:不适合、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