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2400000026

第26章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2)

3.教育是湖北的优势产业

武汉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第三大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这是武汉最大的优势,是武汉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果说工业是武汉经济的命脉,那么,大学为武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这一点苏州、深圳等全靠外贸发展的城市是远远没法比的。

早在19世纪80年代,武汉就出现了仿效西方的新式学校。1903年,张之洞在武昌开办普通学堂,端方开办了湖北幼稚园,这也是武汉地区最早的公立学校。

黄冈高中在中国的中学中是知名度相当高。“黄高”为祖国培育了大量人才,并数次在世界奥林匹克竞赛夺取金牌。它完全成了一个中国的教育品牌,就像手机产品中的NOKIA、MOTOROLA一样。据说,在中国的中学中,有两个名词是无人不知的。一个是“海淀”,一个是“黄高”。不仅如此,武汉也是全国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之一,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更是跻身全国高校前十位。

武汉大学的名气在中国也是响当当的,如果哪个说自己在武汉大学上学,旁人或多或少也会露出艳羡的目光。武汉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百余年的建设发展,奠定了武汉大学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卓著的学术声望。

周恩来、董必武、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

迈入新世纪的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武汉大学名师荟萃,珞珈山上英才云集。近几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才华,担当起百年名校再铸辉煌的历史重任。武汉大学综合科研实力也是十分雄厚。

武汉地区另一所享有声望的就是华中科技大学了。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涵盖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的生命科学研究也在世界小有声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华南地区如雷贯耳,她曾是深圳市大量中高层官员的母校,排名远远超过北京的中央财经大学。此外,医学专家的摇篮——原同济医科大学(现并人华中科技大)、教授的摇篮——华中师范大学等众多中国一类重点大学纷纷云集于此。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加上后来的发展,武汉成了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武昌的东湖地区是仅次于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现在,武汉拥有35所普通高校,有736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武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有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6个,部门开放实验室47个,有两院院士45名。在全国著名大学中,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一直有着不俗的排名。因为武汉的实力,湖北一直保持着在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全国前列的地位。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地,武汉的高等院校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开发区的重要依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援,是促进武汉经济升级的有力杠杆。

截至2003年底,武汉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省属技工学校)2887所,在校生约205.9万人,教职工17.11万人,师生员工共约223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9.03%。其中,普通中小学2011所,在校学生约120.33万人,教职工约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3所,在校生约14.17万人,教职工约1.37万人。高等教育学校59所(普通高校47所,成人高校12所),在校生约61.14万人,教职工约6.67万人。幼儿园614所,在园幼儿约10.26万人,教职工约1.03万人。

以上的数据可以说是相当巨大的,我们可以简单地做个计算,在全国地级市中,很少有市区人口数在80万以上的。而武汉光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45万)与高校在校学生数(30多万)之和,就相当于全国绝大多数地级市的城区人口规模。

武汉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但是开发利用的水平很低,据武汉市人力资本的供需资料显示,2003年普通高校有应届毕业生7.62万人,而当年新增从业人员中,大学生只有1.7万人,占应届毕业生22.3%。改革开放以来,在武汉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中,仅有4%左右的硕士研究生、1%左右的博士研究生在武汉就业,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武汉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是相匹配的,这种认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开发利用武汉的人才资源,这个问题应引起关注。

4.湖北人的“才”哪去了

在网上,有这样一则流传很广的帖子:

“北京人说风沙大,内蒙古人笑了;内蒙古人说地域广,新疆人笑了;新疆人说地势高,西藏人笑了;西藏人说文物多,陕西人笑了;陕西人说革命早,江西人笑了;江西人说伟人多,湖南人笑了;湖南人说美女多,四川人笑了;四川人说知识深,湖北人笑了;湖北人说胆子大,东北人笑了;东北人说性子直,山东人笑了;山东人说发展早,上海人笑了;上海人说民工多,广东人笑了;广东人说大款多,香港人笑了……”

这帖子以戏谑的形式嘲弄了某些盲目自傲的人们狭隘的地域文化观,这种人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外面的世界已是精彩分呈的时候,而自己却还在独自陶醉。

湖北的最大本钱当属是“教育资源”,祖上有屈原老先生提气,后又有“惟楚有材”这个金字招牌壮胆,于是,有的湖北人便认为自己可以吸天地之灵气,该有才还是有才。于是,“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传统丢了,徒逞口舌之利的风气盛行。

不可否认,楚地曾是“人才培训基地”,这也是见于典籍的事实。屈原在《离骚》中曾这样自夸:“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屈老夫子习惯“以香草譬君子”,兰、蕙、留夷、揭车、度蘅、方芷都是楚地香草,各有其香喻各有其才,足见楚地当年人才济济的盛况。

然而,有人才是一回事,信得过、留得住、用得上,则是另一回事。伍子胥有治世之才,楚王却信不过,杀了他满门,他一气之下跑到吴国搬兵报仇,“掘墓鞭尸”,搞得国势一蹶不振。范蠡有济世之才,楚王却用不上,范蠡只好跑到小邦越国,督导勾践卧薪尝胆,成就其春秋霸业。李斯有经天之才,楚王却留不住,李斯也说了,他一看楚王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于是跑到秦国当丞相,辅佐嬴政一统天下,得享千古一帝的大名。屈原有纬地之才,楚王信而又疑,留而又逐,用而又绝,万丈的忧愤凝成一部《离骚》,以此给楚文化传统增添了悲剧性的遗传因子。更何况,有君子的地方必有小人,君子往往敌不过小人;伍子胥桀骜不驯,却落败于小人费无忌,屈原文采惊艳,却落败于小人靳尚。楚国由盛入衰竟致灭国的教训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所用非人。屈原曾叹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照这样说来,一部楚国兴亡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才流失史。

况且,“惟楚有材”,他乡就没有人才么?战国七雄群星辉灿,难以尽数,在此不论。能用伍子胥治世之才的吴王,堪称大才;能用范蠡济世之才的越王,堪称雄才;能用李斯经天之才的秦王,堪称不世之才。而不用、禁用、废用楚地才俊的楚王算是什么呢?“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读史者欲不惑于史,读城者欲不惑于城,惟有摆脱祖先、宗祠、籍贯、乡党这些人才以外的狭隘的文化地域观,痛定思痛,方能目光炯炯地洞察历史和未来。

如今是鼓励人才流动的时代,“楚才晋用”或“晋才楚用”都很寻常。“阔起来”的外省人以“五子登科”(房子、票子、车子、位子等)为饵张开大网捕获荆楚人才,“经济欠发达”的湖北人怎么办?要留住用好既有的楚地人才,更要放眼世界广揽人才。不能给予“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的待遇,至少得有“三顾茅庐”、“解衣推食”的诚意吧。何况,湖北并没有穷到那个份上。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当然是人才啊。如今的市场经济竞争与战国群雄逐鹿不无相似之处,此时的拼资本、争市场,不就是当年的综合实力的较量么?然而,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则强,失人才则弱,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

“惟楚有材”对与湖北人来说上优势也是潜力,但千万不要挂在嘴上,更不可以“惟楚有才”自居;另外,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济济的荆楚之间地是否能人尽其才亦是关键。古有伯牙为钟子期断弦,今有人才为得人赏识折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筑巢引凤”,当能夙愿得偿。

同类推荐
  •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是何小竹以词典的形式写的一本关于西藏文化与自我思考方面的,集藏文化知识简介和个人随笔于一体的休闲读物。作者从A到Z的顺序列出有关西藏文化的一系列关键词,并给予深入延展的诠释。
  • 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

    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

    这里记载的是一个尘封百年的最原始的西藏,直到今天也鲜有曝光的珍贵纪录。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来不需要神话和传奇的铺衬,她圣洁,充满神喻,同时,拥有万千变化。如果不是100年前一个人的真实历险,并在民国以寥寥几十册自印本的形式面世,我们至今不会了解到这段惊心动魄又叹为观止的藏地亲历。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史话:海上丝绸之路》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兴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等内容。
  • 纳西族风俗志

    纳西族风俗志

    本书读者对象: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专业工作者及有兴趣读者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枝奇葩,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化色彩于一体,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青少年熟练地掌握大量成语,不仅可以使语句精练,条理清晰,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该书甄选的成语艺术性、思想性、故事性强,且在当代使用频繁,十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群蜂飞舞

    群蜂飞舞

    本书系汇集了众多当代一流名家自选的代表作品,专为文学爱好者量身打造,引领读者进入当代文学的中心地带。《群蜂飞舞》为著名作家阿来的作品精选集。 《群蜂飞舞》分中篇小说和散文二部分,内容包括《行刑人尔依》、《阿古顿巴》、《槐花》、《老房子》、《群蜂飞舞》、《声音》、《血脉》、《野人》、《鱼》、《月光下的银匠》等。
  • 万古神皇

    万古神皇

    帝落星河,万古寂灭!亘古轮回,大道沧桑!他的神通,涌动星河,惊震八荒,气凌九霄,划破苍穹!他从卑微中来,承继亘古不朽意志,拯救万古大道,冲破宿命轮回,成就无上神通!这是一个以神通修练的浩瀚世界,繁衍至极的各种神通,掌无上神通者,才能成就无上大道!
  • 惊世风华:废材要翻天

    惊世风华:废材要翻天

    沐灵雨,异世大陆一个白痴废物。十四年来,受尽欺凌。最后被谋害致死。一霎间,天才雇佣兵穿越重生。凤眸张开,风华尽显,屈辱欺凌,统统给我还回去。我沐灵雨的口号是:龙戒在手,钱财我有,美男成堆,一脚踢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吕雉:后宫天下

    吕雉:后宫天下

    我原本只是项羽身边一个侍妾,对于项羽,我投入全身心的爱意。直到一个名叫虞姬的女人的出现,改变了一切,甚至改变了我的一生。一个无名无分的侍妾如何一步一步攀上权欲的高峰,在后宫中摇曳生姿最后坐上汉朝第一太后的位置……(不予正史,不符野史,纯属虚构)QQ群:56879695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剑傲天下

    剑傲天下

    刀光剑影狭路相逢,炽热情怀复仇切。英雄美人惊天地,爱恨情仇泣鬼神。江湖,永远的争斗,永恒的话题,看一个小人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入真正的江湖,踏上那条充满荆棘的道路的。
  • 不治已病治未病:轻松告别亚健康

    不治已病治未病:轻松告别亚健康

    本书通过以中医的治疗、养生、保健的思想和手法为中心,通过介绍亚健康的现象,阐述“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的手法让广大读者通过自己的身体各个器官的认识,了解到自身的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化解这些问题。我们都知道亚健康存在很多的状态,失眠、肥胖、疲劳则是亚健康的典型表现,本书以中医的手法和观点帮助读者如何解读和治疗这些状态。现在亚健康的高危人群有很多,其实白领上班族就是亚健康的一大高危人群,本书正是结合中医的一些方法和理念,介绍了一些在办公室里就能养生保健的方法,适应了白领紧张的工作节奏而无时间运动、保健养生的现象。
  • 重生异界苏大叔

    重生异界苏大叔

    莫名其妙的来了,苏白山知道,自己不可能再莫名其妙的离开,穿越的事情他都能懂,那叫做重生,可是系统是不是白痴了,现在流行的似乎是找些长相英俊,学识渊博的年轻人来作为穿越的主角,自己这种年过四十,相貌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中年人怎么就能作为男主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