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14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1905年6月21日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萨特的父亲让—巴蒂斯特·萨特(Jean—Baptiste Sartre),是位海军军官。1904年,他娶了一位出身名门的漂亮姑娘安娜—玛丽·施韦哲(Anne—Marie Schweitzer)。在萨特出生后的第二年,因患疟疾去世。萨特在《文字生涯》中回忆道,父亲之死“是我一生中的大事”,他的死给我母亲套上了锁链,却给了我自由。父亲的早死,让小萨特享受到没有父权压迫的自由生活。

萨特是在他的外祖父家长大的。外祖父夏尔·施韦哲是位学识渊博的语言学教授,让萨特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熏陶。但萨特在三岁时遭遇不幸,他得了右眼角膜翳,眼睛开始斜视,后来右眼就失明了。这种生理缺陷,让萨特有强烈的自卑感。他离群索居,独来独往。身体的缺陷,使萨特很早就关注身体给人带来的痛苦。他也感受他人的目光给予自己的压力,并学会用成人的眼光来观察自己。他开始思考,如何使个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卓绝,以超越肉体的不幸。萨特很快他就找到了一条途径——读书。四岁时,他已能连蒙带猜地读马洛的《流浪儿》,到七岁时就可以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以及高乃依、拉伯雷、伏尔泰、雨果等人的大部头作品。在外祖父的鼓励下,萨特开始摹仿编写故事了。

到了萨特该上学的时候,外祖父决定把他送入学校读书。1915年10月,萨特进入巴黎最有名的“亨利四世中学”学习。他学习非常用功,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期末时,他获得了“全面优秀”的评语。在法国文学方面,萨特的才智表现得尤为出众。他的老师认为他“已经是搞文学的材料”。这也为萨特以后成为一个文学大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萨特十二岁时,母亲改嫁给了芒西。这是萨特人生中第一个沉重的打击。继父芒西是巴黎综合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对于数理科学有偏好。他企图强迫萨特长大后也要学理工科。这让萨特非常恼火,决心反其道而行之,“正是为了跟他顶牛,我才决定搞哲学”。这是萨特和权威的一次正面交锋。他迈出了寻找自我价值,保持独立个性的第一步。

1922年,萨特参加中学毕业会考并顺利通过。1924年,萨特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这所具有100多年历史的高等学府,是近代法兰西思想家的摇篮,培养出像丹纳、柏格森、罗曼·罗兰等世界级大师。四年的大学生活,萨特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过得自由自在。他对社会活动不感兴趣,对政治活动都采取不干预的态度。萨特的专业是哲学,他阅读过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但更热衷于笛卡儿、斯宾诺莎和卢梭的思想。

1929年,萨特参加了法国中学哲学教师会衔考试。这次考试,萨特是一举两得。他不仅高居榜首,同时也俘获了第二名——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芳心。那一年,萨特二十四岁,波伏瓦二十一岁。在存在主义的文学史上,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字也如同萨特一样,发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从此以后,两个人的命运便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虽然中间也出现过分分合合,但他们还是作为伴侣携手走完了一生。

大学毕业后,萨特服了一年半兵役,后来去中学成为哲学教员。

1933年9月,萨特作为官费留学生赴柏林的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德国现象学著名教授胡塞尔,研究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的著作。随着希特勒在德国的得势、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崛起,法西斯势力在欧洲越来越强大,欧洲上空开始笼罩着战争阴云。但萨特对于这一切似乎很迟钝。1936年,法国成立了反法西斯的统战组织——人民阵线,但萨特自称是“教授共和国里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没有参加投票。政治似乎离萨特很遥远,萨特在悠闲地享受着大战之前的宁静生活。

二次大战前后的萨特简直判若两人。他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说过:“我在自己生活中看得最清楚的,是有一个断痕。这道断痕把我的生活分成两截,我现在处于下半截,甚而认不清上半截里的那个我来了。我指的是战前和战后。”战争的突然降临,把萨特的生活一分为二。在生活发生骤变开始的那段时间,萨特不知所措,有种歧路彷徨的感觉。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萨特被征入伍,成为一名气象兵,开始了他的战争生活。大战开始后的半年多时间,英法联军和德军几乎没有什么正面交战,两军相安无事,人称“奇怪的战争”。在这短暂的平静期,萨特完成了他的《战争日记》。1940年5月,德军开始进攻法国。几个星期以后,法国首都巴黎沦陷。6月21日,在萨特35岁生日那天,萨特被德军俘虏,押往德国境内的战俘营。1941年年底,萨特冒称自己是文职军官,才被德国人释放。萨特回到巴黎后,重返他的中学教师职位,并继续从事写作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萨特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长篇小说《自由之路》的创作就表现了他思想的转变。《自由之路》包括写完了的前三卷:《懂事的年龄》、《延期审判》和《痛心疾首》,还有未写完的第四卷《最后的机会》。写作时间跨度是从战前的1939年到战后的1949年。支配这部小说的核心概念便是自由。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出版,它宣告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诞生。萨特提出了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特别强调人的“自由选择”,人在行动中创造自己的本质。这一积极思想与当时法国民众抵抗纳粹、争取自由的进步要求相呼应,在法国引起了极大反响。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被法国知识分子奉为反对附敌思想的哲学宣言,为萨特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声誉。

二战结束之际,法国掀起了对存在主义思潮的狂热。名声大震的萨特与梅洛—庞蒂和雷蒙·阿隆等人一起创办了《现代》杂志,运用存在主义思想去分析法国战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学,在法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产生巨大影响。

还在战争期间,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再加上周围朋友的影响,萨特重读了马克思的著作,并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在面向现实之后,萨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促成了他自身思想上的一次重大的转变,作为存在主义式的萨特步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行列。萨特的这种转变,在哲学思想上是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L’existentialismeestun humanisme)为标志的,而在文学上则是以《什么是文学?》为里程碑。1946年,为了反驳当时各种思想流派的种种指责,萨特发表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重申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行动的学说。

40年代后期,萨特开始直接介入社会政治活动和国际政治事件。萨特加入了一个知识分子政党组织——革命民主联盟,公开支持法国人民阵线;在1952年的亨利·马丁事件中,萨特强烈反对法国政府的印度支那战争;利用自己的声望营救法国共产党领袖,声援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运动。并于1955年9月以国际观察员身份携波伏瓦到中国访问,萨特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盛赞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期,萨特是共产党的同路人。萨特一方面不断接近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又严厉批评法国共产党。他在1946年所写的《唯物主义与革命》,表露了他与法共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的分歧的根源。直到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苏联军队开进布达佩斯,萨特立刻声明与苏联集团断绝关系,随即与支持苏联的法共彻底决裂。

萨特的文学创作也走向了第二个高峰期。萨特特别关注最具偶然性意味的人类个体的存在形式,尤其是作家的成长经历。1947年,他发表了对文学人物所作的广泛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波德莱尔》。1952出版了《圣徒日奈》(Saint Genet,comedien et martyr),萨特自称,《圣徒日奈》可以算是将他理解的“自由”一词的含义解释得最清楚的一本书。

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以后,接下来的阿尔及利亚独立问题成为萨特关注的中心。萨特不仅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而且在“关于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有权不服从命令的宣言”上签了名。签名者共有121人,史称“121人宣言”。萨特的这次举动招致法国殖民主义者的仇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把萨特当作叛徒和法国公敌,鼓噪政府把萨特等人抓起来。总统戴高乐说:“那些知识分子,他们爱怎么搞就让他们怎么搞。……我们不要去抓伏尔泰!”

1957年,萨特在波兰的杂志上发表《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L’Existentialieme etle Marxisme)一文,后来出单行本时叫《方法论若干问题》(Questions de methode)。1960年,萨特发表了《辨证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一书,《方法论若干问题》冠于书前。

1964年,以回忆童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自传《文字生涯》(Les Mots)出版,并一直位居当年所有畅销书的首位。也就是这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但崇尚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的萨特,立刻声明拒绝领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我的拒绝并不是什么仓促的突然行动,而是一向拒绝来自官方的荣誉。

60年代,美国开始侵略越南。萨特坚决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1967年,在著名哲学家罗素和萨特等人的主持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开庭了。法庭坚决支持越南民族解放阵线的斗争,法庭声明说,民族解放阵线的一切抵抗行动都是正义的。法庭宣布美国总统约翰逊、国务卿纳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等人为战争犯。萨特的行为赢得了越南人民的尊重。

1968年,苏联的坦克开进布拉格,就像当年对付匈牙利那样对付捷克斯洛伐克人。萨特当即发表谈话,称苏联人为战犯,要与苏联彻底断绝关系。萨特的这种不畏强暴、主持正义的知识分子的高尚精神,至死不渝。1979年年底,当他得知苏联入侵阿富汗时,萨特不顾自己年老多病,毅然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严厉谴责苏联的侵略行为。

1968年是个多事之秋,在法国巴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月风暴”学生运动。“五月风暴”运动起源于高校学生对现有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满,后来演化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不满。学生和工人联合起来造反,声势越来越大,导致整个法国社会生活瘫痪,政治陷入危机,并直接促使法国总统戴高乐下台。后来在警察和军队的联合镇压下,“五月风暴”失败。

“五月风暴”成为萨特晚年政治生活的核心事件。在这次运动中,萨特始终站在造反学生一边,成为“五月风暴”的精神导师。萨特上街游行、发表演讲、签署宣言、与学生领袖会谈、参加新闻发布会,甚至沿街叫卖报纸、散发传单等等,成了运动的中流砥柱。萨特的政治激情被再次点燃,写下了他生命篇章中光辉灿烂的一笔。

1968年学生运动之后,萨特的社会实践活动进入最后阶段。萨特依然不断地参加电视台的访谈节目,发表讲话,并著述回忆文章,对国际国内的社会政治活动仍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在这一阶段,萨特并没有因为投入大量精力参与政治活动而影响他的文学创作,相反,晚年的萨特思想更加成熟和深刻,撰写了称得上具有总结性的经典之作《家庭的白痴》。

1980年4月15日,萨特因肺气肿病逝于巴黎,享年75岁。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之死,“就好像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那样。”也有一些评论家说,“本世纪没有一个法国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萨特曾经拒绝加入这个行列——产生过像萨特那样如此深刻、久远和广大的影响。”萨特是“20世纪人类的良心”。

萨特的创作除了哲学著作以外,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体裁,包括小说、戏剧、文学评论、政论文、新闻报道、歌词创作、演讲词、电台播音稿和电影剧本等等。主要作品总结如下:

主要哲学著作:《论自我的超越性》(1936)、《想象》(1936)、《情绪理论初探》(1939)、《想象的事物》(1940)、《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辨证理性批判》(1960)。

小说:短篇小说集《墙》(1937),包括五个短篇;中篇小说《恶心》(1938);长篇小说集《自由之路》(1939—1949),包括三部《不惑之年》、《延期审判》和《痛心疾首》。

剧本:《苍蝇》(1943);《隔离审讯》(1945);《死无葬身之地》(1946);《恭顺的妓女》(1946),后来被拍成影片,中文片名为《被侮辱与被压迫者》;电影剧本《决心已下》(1947);《肮脏的手》(1948);《魔鬼与上帝》(1951);《凯恩》(1953);《涅克拉索夫》(1956);《阿尔扎纳的隐居者》(1960);《特洛亚妇女》(1966)。

文学理论著作和其他:《什么是文学?》(1947)、文学传记《波德莱尔》(1949)、传记《圣徒日奈:喜剧演员和殉道者》(1952)、自传《文字生涯》(1963)、《家庭的白痴》(1972)、系列论文集《境况种种》。

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萨特的思想传入中国。这期间有过许多曲折和坎坷,但不管怎样,萨特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2005年是萨特诞辰一百周年,国内学界举办了各种方式的纪念活动,《跨文化对话》刊登了名家柳鸣九和钱林森关于萨特的评论性对话《萨特在中国的精神之旅》,可称得上半个世纪以来国内评价萨特是非成败的回顾与总结。

文章认为,“萨特在中国的被接受史,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重要的精神文化过程,它反映了中国新时期的历史步伐与进展……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过程,值得纪念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历史带有某种螺旋式形态的上升态势,对于一个传统力量特别强大,而现实负荷又特别繁重的国家,即使是高速发展,往往也是不可避免地采取螺旋型前进轨迹。”《跨文化对话》(第18辑)乐黛云、李比雄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8、69页。这段话可以说是萨特的思想和新中国关系的真实写照。

同类推荐
  • 象形

    象形

    本书(川上主编)收录了《志向》、《历经火与水》、《狂躁》、《奔丧》、《暗锋消失》、《明迪——红草莓,蓝草莓死神》、《陷阱》、《光阴》、《移动的标本》、《太阳花》、《黎衡——凌波门》、《在傍晚的窗前读书》、《油漆绿》、《生命的放映机》、《别后》、《陈均——生活史的形状》、《箱子》、《给另一个人》等文章。
  • 解放沈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沈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沈阳的战役中,前苏联红军不但把东北交给了国民党军队,而且还向中共发出了最后通牒。抢地盘蒋介石空降十几万大军,摆脱逆境毛泽东转攻东北中小城市。三年磨砺解放军终于强大起来,林彪最终打败了杜聿明……
  •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阅读2011年的随笔,脑子里总是缠绕狄更斯的一段话。这是让人辗转不寐的话,一想起心里就有莫名的躁动,骨子里仿佛添加了别样的物质。狄更斯的话本来是对法国大革命而言的。那是震荡的时代,那是血与火的时代,是方生方死,是绝望时希望,是血污与啼哭,是产床与墓碑,是破坏与打碎也是祈祷与重建。在大变革的时代必有大撕裂,在血水里浸泡,在沸水里蒸煮,在清水里涤洗。但是当下呢,我们身处的当下,这是怎样的时代?怎样的时期?我们心绪茫然,真不知如何命名这种情绪:是说爱还是言恨。你要爱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吧,这是天堂;你要恨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这是地狱。
  • 浮生诗草

    浮生诗草

    竹三的诗,写得很有特色,不仅风格清朗明畅,遣句行云流水,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是诗人半世生涯的写照。一方面,它概括抒写了我们这一辈人的共同心路;一方面,又写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经历。在这个点上说,《浮生诗草》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意义。
  • 胡适日记:离开大陆这些年

    胡适日记:离开大陆这些年

    ,也涉及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收录了胡适离开中国大陆至离世前(1950—1962)十二年间的日记。这样的内容,胡适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极具研究价值,反映了胡适在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领域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可资借鉴。选编的大部分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问之广博、治学之严谨、方法之科学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偷心帅盟主:晨曦,阴阳

    偷心帅盟主:晨曦,阴阳

    泼辣野蛮的“妓院妈妈”尽欺负江湖上人见人怕的“血魔”庄主;阴阳踏鬼节的邂逅,阴差阳错男扮女装成了洛神的“奴婢”——千万别再闹成洛神的“男宠”!这一场的穿越只为红线那一头的你……
  • 帝王绝宠:惊鸿二小姐

    帝王绝宠:惊鸿二小姐

    她是家世显赫的尊贵二小姐,醒来却发现自己丧失所有记忆。王爷们个个向她投来爱慕的橄榄枝,而这一切究竟是真是假?三位王爷的缠爱,皇长孙的温情。她被卷入一场惊天的阴谋中,而这阴谋的主使者,竟是她今生死都不会想到的人!两度失忆,三度成亲,四次辗转。她竟最后与魔为舞!未婚生子,不幸小产。辗转民间,险些丧命。绝世惊鸿,猛然发现,她只不过是一次穿越,来完成另一个女子的后半生。杀戮,争夺。好!她受过的伤害,便要一并讨回!做着千古让人唾骂的妖妃也好!群【89346246】(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农家地主婆

    农家地主婆

    柳惠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妇,谨遵三从四德,恪守妇道孝顺长辈,操持家务,替丈夫生儿育女,不料婆家个个不省心逼死了正主儿,好好双十年华的姑娘,就没了性命一朝穿越,杨雨变成了柳惠娘,看她怎么把场子找回来谁说庄户人家老实,这不是天天在那里传八卦,挑是非么,我看呐,这些人是闲透了没事干ps:新书《重生女配翻身日常》正在连载中,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
  • 系统之误入末世

    系统之误入末世

    她在车祸后再醒过来时,已经穿成了另外一名同样刚刚发生车祸的女孩,还来不及庆幸随之而来的金手指,就发现是穿进了一本末世小说的世界。好在没有穿成主角、配角、路人甲乙丙丁之类,她只要演绎自己的剧本就可以了。作品中所提小说为作者虚构!本故事纯属意外,请勿尝试!
  • 血腥的盛唐6:藩镇割据,隐患爆发

    血腥的盛唐6:藩镇割据,隐患爆发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