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5300000019

第19章 佛教的制度和仪轨(1)

中国僧制主要向两方面演化:一是国家的管辖制。因为僧尼多而杂滥,于是国家通过佛教上层人物来加强管理,以僧治僧。秦王姚兴立僧为僧正就是此种制度的开始。后代的僧统、僧录司等也部是为管理佛教徒而设置的。二是禅僧的丛林制度,这是为适应在山林农村居住的禅僧而确定的。唐代后期怀海撰《百丈清规》,元代又奉敕重新修订,成为后代寺院的基本法规。

§§§第一节教徒和僧籍

一、教徒的称呼佛教

徒尊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本师,而自称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佛教徒有四类,称为四众弟子,就是出家男女二众,亦即行持的方式方法。

佛教有僧团就要有制度。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女又有四类,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四众。出家的男众为比丘,比丘是梵文音译,又称为“苾刍”(“苾刍”:亚洲热带地区的草本植物。佛典中所谓苾刍,系指雪山所产的香草,这种香草体性温软、引蔓旁布,声香远闻,能医疼痛,不背阳光。首次制定的规式有:一是行香、定座、讲经、上讲之法,二是常日六时行道(日三时,夜三时)、饮食唱时法,三是布萨、差使、悔过等法。佛教认为僧人的特性和苾刍的上述优点相似,所以借用也称之为“苾刍”。)。意思是乞食,指僧人托钵乞食,也含有怖魔、破恶、净命等意思。比丘就是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也称“苾刍尼”。“尼”是梵语中女声,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僧。俗称比丘尼为尼姑,尼是比丘尼的略称,姑是汉语。比丘又俗称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的略称,意义是众,凡三个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即为僧伽。古代印度各教派都提倡人到一定年龄以后,要出家修持,出家者被称“沙门”(旧称“桑门”),意思是止息一切恶行。由于印度其他教派没有传入中国,这样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称了。世俗还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俗话,梵文的音译为“邬波驮耶”,意译是“亲教师”,即师傅。在中国一般是对佛教师长的尊称,后又成为僧人的通称了。上述的称呼在书面上多用比丘、沙门,在口语上多用僧人、和尚。对那些佛教界的上层人物,有佛理素养又善于讲解经文的,称之为“法师”。有时为了对一般僧人表示尊敬也称之为“法师”。在中国蒙藏地区,人们称僧人为“喇嘛”。喇嘛为藏语的音译,意思是“上师”,是藏传佛教对有学问的高僧的一种尊称,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的和尚,同样是师傅的意思。汉族人则常把蒙藏僧人统称为“喇嘛”。

在家信教的男众,涉及佛教僧侣和僧团的生活以及处事方法的一系列规定。佛教仪轨是指僧人修持的仪式和轨范,称为“优婆塞”;在家信教的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塞”是梵语,意思是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即亲近奉事佛、法、僧“三宝”者。“优婆夷”也是梵语,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也是指亲近奉事佛、法、僧“三宝”者。俗称在家的佛教徒为“居士”。“居士”是梵语“迦罗越”的意译,原指居积财富的人士,后来转为居家修道人士的专称了。

二、入教的程序

佛教信仰者出离家庭独身修道是要经过一定程序的,是有条件的。一般的程序是按照佛教戒律的规定,先到寺院找一位比丘,请求他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再向全寺院的僧侣说明情由,广泛征求意见,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其为弟子。然后再为他剃除须发,授沙弥戒(共10条),此后这人便成沙弥了。沙弥是梵语,意思是当勤受比丘的策励,息恶行慈。出家人至少7岁才能受沙弥戒,沙弥至20岁时,寺院住持、依止师经过僧侣的同意,召集10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他授比丘戒,才能成为比丘。受比丘戒满5年后,才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行,云游各地,居住各寺院中。至于女人出家,也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弥尼戒(10条)。年满18岁时,受式叉摩那戒(共6条),成为“式叉摩那尼”(学戒女),意思是学法女。嗣后佛教界和官方也屡为僧尼制定法规。到20岁时,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这样经过两度受戒之后才能成为比丘尼。当大乘佛教在印度盛行后,修大乘佛教的比丘还可以根据自愿(不是必须的)受菩萨戒。中国古代的梁武帝、隋文帝、隋炀帝也都受过菩萨戒,本章包括佛教制度和佛教仪轨两部分。佛教制度是僧团法规,称为“菩萨戒弟子”。出家僧人如果想还俗的话,很方便,只要对任何一人声明一下,就可以放弃僧人的身份。

佛教这套出家程序,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具体做法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汉族地区,唐宋时比较严格,元代以后就比较宽松了。大约自元代开始,受戒者还要在头顶上燃香(3炷、9炷或12炷),以为终身誓愿的标志。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界已在汉族地区废除了这种陈规陋俗。

佛教对出家的佛教徒在服饰方面有着统一的严格要求,对于在家的居士则没有特殊规定。佛教最早规定,比丘穿的衣服只有三衣:一是五衣,即由五条布缝制而成的内衣,日常作业和就寝时穿用;二是七衣,是由七条布缝制而成的上衣,礼诵、听讲时穿用;三是大衣,由九条布以至二十五条布做成的,遇有礼仪或外出时穿用。比丘衣服的每一条布,分别由一长一短(五衣)、二长一短(七衣)、三长一短(大衣)的布块连缀而成。这种式样叫做“田相”,状似田地畦垄,纵横交错,表示众僧可以为众生的福田,故也称“福田衣”,也就是袈裟。在中国寒冷地区穿这三衣难以御寒,所以又增穿一种圆领方袍的俗服。后来一般人废弃了这种衣服的式样,而僧人却一直保持着,久而久之,圆领方袍便也就成为僧人专有的服装了。

在家信仰佛教的人,愿意成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优婆塞、优婆夷,即居士,也要经过一定的手续,要有法师的证明。在家居士的基本条件是受持三归: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是投靠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身心性命全部投靠于佛教三宝,依照佛教三宝的教导修行。其受持仪式是,请一位法师依照《三归仪轨》为自己说明三归的意义,自己表示从此以后要终生皈依三宝,道安开始提倡严肃戒律,这样就可以成为居士了。如果进而再从法师受五戒,便可成为五戒优婆塞、五戒优婆夷了。以后如果再进一步从法师受菩萨戒,又可成为菩萨戒优婆塞、菩萨戒优婆夷了。在家居士如果要放弃居家佛教徒的身份,也是只要对任何一个人声明一下就可以了。

三、度牒、僧籍和寺籍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了控制、管理僧民还设有度牒、僧籍、寺籍的制度。度牒的度是度之入道,牒是凭证。度牒就是祠部发给合法出家者的证明书。僧尼以此牒为身份凭证可以得到政府的保护,免除地租和徭役。度牒也还可以起旅行护照的作用。僧籍是记录僧人姓名、年龄、籍贯等的簿籍,相当于现在的户口簿,由国家统一管理。寺籍即记录寺院兴建的年代、名称、情况等的簿籍。唐宋以来,寺院的兴建都得经过政府的批准,寺院名称也由政府颁发。

官府颁发度牒始于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规定出家时领取度牒,受戒时领取戒牒(受戒证明书,有法律效力)。想出家的人,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种劳役,不剃发,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等到政府规定的度僧时日,经过政府甄别,或经过试经的考试,合格者发给度牒,并指定其僧籍隶属于某寺院,这时方取得僧人的资格,允许剃度。此为后来各种法事仪制的开端,影响极为深远。然后再前往政府准许受戒的寺院受比丘戒,领取戒牒。受戒师也由政府指定。凡是未经政府许可,私自剃度的即所谓私度的要受到惩罚。清代后来废除了度牒,戒牒也改由传戒寺院颁发。也就是只保留戒牒而无度牒了。出家和尚传戒也漫无限制了。历史上,有的朝廷、地方官和豪强还以卖度牒的收入,来缓和财政危机,或经营商业,谋取财利。宋代的度牒曾作为货币来使用。

§§§第二节丛林和清规

一、丛林

佛教说众多比丘一处和合,如同大树丛聚,故称僧众聚集之处为丛林。丛林也是借喻草木生长有序,用以表示僧众有严格的规矩和法度,中国佛教丛林通常是指禅宗寺院,所以也称禅林。但后世其他宗派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寺院为丛林的。自宋代起,中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了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僧制和清规。东晋时由于僧尼渐多,禅林又不断分化,形成各种不同类型。最初有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和敕差住持院三种。寺院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的称甲乙徒弟院,略称甲乙院。公请各方著名僧人住持的称十方位持院,略称十方院。由朝廷给牒任命位持的,称敕差住持院,略称给牒院。后来朝廷取消了给牒任命住持制度,这样禅林就只有两类了。甲乙住持院是师资相承的世袭制,称为剃度丛林或子孙丛林。子孙丛林也叫“小庙”。每个丛林都从属于一定的宗派,世代相承,很少任意更改的。十方住持院是由官吏监督选举的,称为十方丛林。它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法系相传的,称为传法丛林;另一种是实行十方选贤制度的,称选贤丛林。

二、清规

我国丛林清规形成于唐代,在此之前,自后秦始逐渐形成由“三纲”负责僧职的管理制度。三纲包括上座、寺主和维那。上座为全寺之长;寺主主管全寺的事务;维那管理众僧庶务。到了唐朝,由于政治统一,国力强盛,宗派林立,要求有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统一的寺院制度。唐武宗灭佛后,多数宗派一蹶不振,唯有简便易行的禅宗、净土宗盛行于世。自慧能创立禅宗门庭以后,百余年间禅僧剧增,可是禅僧们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往律宗寺院。有些寺院常住千余人乃至2000多人。禅宗名僧怀海认为禅僧住在律寺内尊卑不分,对于说法住持和集体修行生活都不合规制,于是他根据中国国情和禅宗特点,折中大小乘戒律,率先创意厘定了丛林清规。因怀海居江西奉新百丈山,所以后人称他为“百丈禅师”,称他制定的清规为《百丈清规》。怀海的清规受到禅僧们的普遍欢迎,又得到朝廷的推崇,因而风行全国,影响极为广远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热门推荐
  • 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

    一年前,面对苏素的百般讨好,某个男人挑了挑眉,“你,离我远点,别让我再看到你。”一年后,面对某个男人的百般求饶,苏素抱紧怀中的孩子,嗤笑一声。“对不起,先生,您说的人在一年前因为滚得太远,暂时回不来了。”
  • 丑妻很倾城

    丑妻很倾城

    *【好消息】文文设置了半价销售,亲们看完文文只需要一半的价格(*^__^*)【简介】他错了,他错了,他轩辕澈今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应该对这个小丫头心存仁慈。瞧瞧这个丫头,长成这样也就算了,因为,轩辕从来就不是以貌取人的男子!可是最最令他无措的是,这个丫头,怎么可以,怎么可以,当着这么这么多人的面,大唱——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亲爱的你跟我飞穿过丛林他泪奔当中,她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道:“澈仔,你自己说,要不要带我一起去!”轩辕无语当中,她继续大唱!终于他屈服在她的淫威之下了。他问了一句“为什么你要把我当成蝴蝶啊!”“哈哈哈!澈仔,你真有慧根,这样都知道是蝴蝶!!不错!”轩辕无语当中…*一朝穿越,她来到了这个战乱的年代,都说乱世出佳人,可是呢!凭什么要给她这么一张丑陋的面孔!她可是傅召儿耶!虽然在现代的时候吧,也没有那么美丽,虽然吧,没有1米65的身高,但好歹,也没有这位长的这么安全啊!!更郁闷的是…那个该死的轩辕澈天天缠着她,她真的不明白啊…自己这幅尊容,那位伟大的诸葛为何看上自己!“我自卑,我无聊,好不好,请你不要打扰我,好吗?”“可是…”“没有可是!”“可是,姑娘,在下真的很想知道,姑娘刚刚的战舰是如何做成的。”“啊!!”召儿泪奔当中,这个家伙好烦啊…是不是古人都这样的啊?*他是神州大地上的一个奇才,都说得轩辕者得天下,乱世之中,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天子。他又缘何出山?他更是女子心中的一个传奇,一个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男子,娶妻只娶一位的男子。到底他情归何处?他是神州大地上的一代战神,他俊美的如仙如妖,多少女子为了他倾尽芳心,可是他却冷酷地看不上一个女子,直到她的出现。她那张丑脸开始奇迹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说娶妻要娶贤,所以他要她。他说人不可貌相,所以他要她。他说虽然是丑了一点,但是没关系,像他这么英俊潇洒,即使娘子丑了一些,生下的孩子还是不会很丑的,所以他不介意。*鄙视!!强烈鄙视当中,召儿谁也不要,召儿只要他!!*
  •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人言”是老祖宗用鲜血和脑浆写下来的忠告。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为什么他们会落得如此境地?究其原因,还是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处世之道悟得不深。有句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的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们经过的事多,走过的路多,接受过的历练多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深刻得多了。这些口耳相传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领会。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动物奇趣(走进科学)

    动物奇趣(走进科学)

    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而这本书所描述的是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忠诚,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生存之道。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2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2

    诸葛亮作出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辅佐当时寄人篱下、身处险境的刘备。隆中对让寄人篱下二十年的刘备如醍醐灌顶。正当二人竭尽所能地夹缝中求生存之际,曹操大军南下、荆州降曹,刘备失去了最后一块立足之地。生死存亡之际,诸葛亮孤身前往江东游说孙权,以巧妙的攻心计和精辟的敌我分析促成孙刘联盟,刘备集团由此转危为安。赤壁大战后,诸葛亮又以先人一步的奇谋夺取荆州四郡,在曹操和孙权的势力范围间硬是抢占出一片重要的生存空间。
  • 重生之贼行天下

    重生之贼行天下

    孤寂的行者,追逐阴影的脚步,这是盗贼的赞歌。带着一个一百八十级的大盗贼的记忆,回到了十年前,命运给聂言开了一个玩笑。曾经错过的、被夺走的,都要重新拿回来。然后搞一身神装,摧枯拉朽,见神杀神,势不可挡。
  • 长生修仙录

    长生修仙录

    不求富贵,但求长生。继盘古开天,神魔争霸后,天界神道消失,仙界魔界妖界都人才凋零,各界为补充新血,增强实力。仙魔特此向人间界散播修仙修魔功法。并定下七大境界:练气期、筑基期、金丹期、元缨期,分神期、渡劫期、仙道……世间无长生药,唯有长生道。凡人唯有突破练气,进入筑基方算正式踏入修仙之道,从而延长寿命三百。长生之道求于灵根与悟性,不足者,即便天之骄子也不得长生。故事主人翁却是由一个没有灵根,对修仙一无所知之人,由一次机缘偶得天地本源,从而成就大道。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