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战争前夕,斐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做了以下演讲: 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斗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这场演讲,斐特瑞克·亨利面对的是弗吉尼亚州的议员,这些人出身于律师、医生、牧师、教师、农场主,拥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强烈的责任感。这段表达不单体现在对生命、自由、和平的精深认识,也在其语言运用的精彩。首句沉郁悲壮,之后突然拔地而起,如大河奔泻般连用六个问句,声色俱厉,酣畅淋漓地提出一系列不容回避、促人警醒的问题。然后,语气略转入低回沉郁,突然间,最后一句话“不自由,毋宁死”掷地有声,这句话也成为传遍世界的名言。假设斐特瑞克·亨利面对的是广大的底层听众,则其演讲就会显得过于艰深,但是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议员们来说,这段演讲则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下面里根总统的表达,则反映了他针对意大利裔美国人的特征而进行的谈话:
“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爱。有这么一家人住在一套稍嫌狭小的公寓房间里,他们决定迁到乡下一座大房子里去。一位朋友问这家一个12岁的儿子托尼:“喜欢你的新居吗?”孩子回答说:“我们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间。我的姐妹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只是可怜的妈妈,她还是和爸爸住一个房间。”里根的谈话立刻赢得了这群意大利裔的掌声。因为他满足了他们的心理。
良好的谈吐可以助人成功,蹩脚的辞令则处处受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总是多种多样,有口若悬河的、有期期艾艾、不知所云的,有谈吐隽永的,有语言干瘪的……但真正打动人的还是那些适合对方身份和特点的话,因为这些话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也能获得他们的共鸣。
正话反说的力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别人。学会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就是要学会察颜观色、把握时机,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说恰如其分的话。有些话直接说可能会使对方不能接受,为了避免尴尬,不妨正话反说。
汉武帝刘彻有位乳母,在宫外犯了罪,被官府抓了。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为难,毕竟是自己的乳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自己是她用乳汁养大的。但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不处置她,则有失国法之严,以后何以君临天下。思来想去,汉武帝决定以大局为重,依法处置自己的乳母。
乳母深知汉武帝的为人,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便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求东方朔帮自己一把。东方朔也颇感为难,他想了想说:“办法也有,但必须靠你自己。”
乳母急切地问:“什么办法?”
东方朔说:“你只要在被抓走的时候,不断地回头注视皇帝,但千万不要说话,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乳母虽不解其中玄机,但还是点了点头。
当传讯这位乳母时,她有意走到汉武帝面前向他辞行,几步一回头用哀怨的眼神注视着武帝,欲言又止。汉武帝看着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心想赦免她,又苦于君无戏言,无法反悔。
东方朔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知道时机成熟了,便走过去,对那位乳母说:“你也太痴心了,如今皇上早已长大成人,哪里还会再靠你的乳汁活命呢?你不要再看了,赶紧走吧。”
汉武帝听出了东方朔的话外之音,又想起了小时候乳母对自己的百般疼爱,终于不忍心看乳母被处以刑罚,所以法外开恩,将她赦免了。
东方朔正是用正话反说的方式救了汉武帝的乳母。为什么有些话直接说效果不好,反说反而效果更佳呢?这是因为人的心理在起作用。如果你正面说,则会使对方产生抗拒心理,更加坚定了原来的想法。如果你反说,则会使对方产生愧疚感,本就激烈斗争的内心产生动摇,从而改变原有的想法。这就是正话反说的力量。
说话要抓住关键
“花钱花在刀刃上,敲鼓要敲到点儿上”,说话也是如此,话说在点子上对方自然会欣然接受。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听长篇大论。这就要求人们说话言简意赅,一句话就砸在对方的心坎上。《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白门楼斩吕布”的故事:
吕布被曹操所擒,曹操考虑到吕布本领高强,有心饶他不死,留下为己所用。为此,他征求刘备的意见。刘备担心吕布归顺曹操后,不利于日后自己称雄天下,希望曹操处死吕布。这时,刘备本可以列举吕布的很多劣迹恶行,但他仅选择了吕布心狠手辣、恩将仇报、亲手杀死义父的典型事例来说服曹操。他只说了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句话就让曹操下决心,立斩吕布。
由此可见,话只有说到点子上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刘备抓住曹操的弱点,使本就对吕布缺乏信任的曹操产生了杀吕之心,从而一下子使吕布丧命,刘备枭雄之谓可说不假。话并不是说得越多才越有说服力,要抓住要害,才能事半功倍。
汉武帝好骑马游猎,一次大病之后,猛然发现宫中御马竟比以前瘦了许多。他喝令叫来管马的上官桀,骂道:“你是不是以为我该病死,连御马也看不到了?”说罢便要治罪。
上官桀非常机智,急忙申辩说:“臣万死不辞,唯知陛下圣体欠安,臣日夜忧虑,无心喂马。臣确实已失职,陛下愿杀愿罚,都请自便,只要陛下圣体健康,臣死而无憾!”言未毕,泣不成声。
汉武帝大悦,当即对他好言劝慰。
没有养好马与当官不尽职一样,都是失职,但是上官桀却很高明地将失职转成尽忠的表现。极有感染力的一句话,使汉武帝觉得他不但不该杀,还很忠诚。结果,上官桀不仅没有被杀头,反而受到重用,累官至骑都尉。
因此,我们要有出色的语言组织能力,善于总结自己的观点,凡事语中要害,在开口之前想明利害,一开口就往点子上说,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提升说“不”的艺术
说“不”是每个人的权利,就像我们要生存一样。当然,拒绝别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求人办事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求你办事,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也是叫人万分头痛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愿给别人带来不快,所以也就很难说出拒绝别人的话。”
学会拒绝是人生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唯有恰当地拒绝一些不必要的干扰,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去完成更为重要的事情。
当我们想拒绝别人时,心里总是想:“不,不行,不能这样做,不能答应!”可是,嘴上却含糊不清地说:“这个……好吧……可是……”有时还习惯性地认为,拒绝别人的要求是一种不良的习惯。
很多时候,还没来得及听清别人的要求是什么,就心不在焉地答应了,常把自己推入两难的境地。因此我们要有效地把握自己的语言顺序,学会适当地拒绝别人。但是过于直率地拒绝,又不利于待人接物,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拒绝的技巧。
1. 时刻准备好说“不”
那些在别人不论提出多不合理的要求时都很难说“不”的人,通常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对自己的判断力缺乏自信,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其次渴望讨别人喜欢,担心拒绝别人会降低自己的身价。最后是自卑作怪,把别人看成是能控制自己的“权威人士”。然而,不论出于何种理由,这些不敢说“不”的人通常都承认自己受感情所支配。因此,为了克服情感的支配,一定要学会理智。
2. 用沉默表示拒绝
当别人问:“你喜欢某某吗?”你心里并不喜欢,这时,你可以不表态,或者一笑置之,别人即会明白。一位不大熟识的朋友邀请你参加晚会,送来请帖,你可以不予回复。它本身说明,你不愿参加这样的活动。
3. 用拖延表示你的拒绝
一位女孩想和约翰约会。她在电话里问:“今天晚上去看电影,好吗?”
约翰回答:“明天再约吧,到时候我给你去电话。”
女孩一听,当即知难而退。
4. 用回避表示拒绝
你和朋友去看一部无聊的喜剧片,出影院后,朋友问:“这部片子怎么样?”你可以回答:“我更喜欢抒情一点的片子。”
你觉得你正发烧,但不想告诉朋友,以免引起担心。朋友关心地问:“你测测体温吧?”你可以说:“不要紧,今天天气不太好。”
5. 选择其他话题说出“不”
当别人向你提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通过迂回婉转的方式,绕个大弯子再说出原意,如果你在他谈到一半时就知道了他的意图,并清楚自己不能满足他的愿望时,你不妨把话题岔开,说些别的,让他知道这样做只会让你为难,他也就知难而退了。
6. 用反诘表示你的意见
在和别人一起谈论物价问题时,当对方问:“你是否认为物价增长过快?”你可以回答:“那么你认为增长太慢了吗?”
你的朋友问:“你喜欢我吗?”你可以回答:“你认为我喜欢你吗?”
7. 友好地说“不”
你想对别人的意见表示不同意时,要注意把对意见的态度和对人的态度区分开来,对意见要坚决拒绝,对人则要热情友好。
一位作家想同某教授交个朋友。作家对教授热情地说:“今晚我请你共进晚餐,你愿意吗?”不巧教授正忙于准备学术报告会的讲稿,实在抽不出时间。于是,他笑了笑,带着歉意说:“对你的邀请,我感到非常荣幸,可是我正忙于准备讲稿,实在无法脱身,十分抱歉!”
8. 巧妙地说“不”
当一个你并不喜欢的人邀请你吃饭或游玩时,你可以有礼貌地说:“我老妈叫我和她一起去看姥姥呢!”这种说法在隐藏了个人的意愿的同时,大大减轻了被拒绝一方的失望和难堪。
9. 用搪塞辞令拒绝
外交官们在遇到他们不想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时,总是用一句话来搪塞:“无可奉告。”生活中,当我们暂时无法说具体的答案时,也可用这句话。还有一些话可以用来搪塞:“天知道”“事实会告诉你的”等。
10. 用幽默方式说出“不”
罗斯福未当选美国总统时,曾在海军部队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友由于好奇向罗斯福问起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设基地的情况。罗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对着朋友耳朵小声说:“你能保密吗?”“当然能。”朋友回答。“我也能。”罗斯福一边说,一边对朋友做了个鬼脸,两人大笑起来。
可见,以幽默的方式说“不”,紧张的气氛会马上松弛下来,彼此都会感觉不到有压力。
学会委婉的拒绝,恰当地说“不”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理解了上面的几种方法,用最理想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把它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一定会对人际交往有所助益。
学会说善意的谎言
善意的谎言在交际中是不可缺少的。有些人说自己从来不说谎,这句话本身就是谎言。任何一个人获悉亲戚病重或朋友遭难,都会时常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谎言”。在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没有不说谎的人。
因此,诚实要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面对什么人、讲述什么事情。俗话说:“适当的谎言是权宜之计。”由此可知,在某些场合还是有说谎的必要的。有时,谎言不一定全是坏话,人与人相处是没有绝对诚实的,有时谎言和假象更能促进友情和爱情的发展,这种例子随处可见。
雨果的不朽名著《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 阿让本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人,但穷困潦倒,度日艰难。为了不让家人挨饿,迫于无奈,他偷了一个面包,被当场抓获,判定为“贼”,锒铛入狱。
出狱后,他到处找不到工作,饱受世俗的冷落与耻笑。从此他真的成了一个贼,顺手牵羊,偷鸡摸狗。警察一直都在追踪他,想方设法要拿到他犯罪的证据,把他再次送进监狱,他却一次又一次逃脱了。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饥寒交迫,昏倒在路上,被一个好心的神父救起。神父把他带回教堂,但他却在神父睡着后,把神父房间里的所有银器席卷一空。因为他已认定自己是坏人,就应干坏事。不料,在逃跑途中,他又被警察逮个正着,这次可谓人赃俱获。
当警察押着冉·阿让到教堂,让神父辨认失窃物品时,冉阿·让绝望地想:“完了,这一辈予只能在监狱里度过了!”谁知神父却温和地对警察说:“这些银器是我送给他的。他走得太急,还有一件更名贵的银烛台忘了拿,我这就去取来!”
冉·阿让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警察走后,神父对冉·阿让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新开始吧!”
从此,冉·阿让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搬到一个新地方,努力工作,积极上进。后来,他成功了,毕生都在救济穷人,做了大量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需要坚强,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劝慰。而及时送上真诚的安慰,必要时说上几句谎言,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例如,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而对其本人,则应重病轻说。如果“谎言”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对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其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
善意的谎言,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即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即使此人以后明白了真相,也只会感激,不会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会感到温暖、宽慰。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实言相告,虽不算坏话,但也是蠢话。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一个女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随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病人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此事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自己的画笔为树枝画了三片叶子,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合情合理是“善意”谎言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许多谎言明显是与事实不符的。但因为它合乎情理,因而也同样能体现人们的善良、爱心和美好。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将要死去,丈夫为之极感颓丧。他应该让妻子知道病情吗?大多数专家认为:丈夫不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她,也不应该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免增加她的负担,应该使妻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尽可能快活。当一位丈夫忍受着即将到来的永别时,他那与实情不符的安慰反而会带给妻子以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因为在这里,谎言包含了无限深沉的爱。
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的。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可以适当使用的处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