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8600000027

第27章 第七辑 随想随言说(3)

我前天曾开玩笑地说,别人说我的小说很有现实感,很有些当下的“中国经验”,这是因为,很幸运我是河南人,父母把我生在了河南。河南这个地方普遍而独特,为什么我们都说河南是中原?因为中原就是中国的中心。中国的中心既然是河南,那河南的中心又是在哪儿?今天,我正经八百地、明确无误地,而绝非玩笑地告诉大家这个我不愿意给别人说的秘密,河南的中心,就在我们县。我们县的中心在哪里?就在我们村。那么,我们村的中心在哪里?就在我们家、就在我们家院里的一棵树根上,就在我家院里房檐下的那块石头上(笑)。

同学们,你们谁如果有兴趣去我家看一看,会发现我家院里的那棵树,那块石头,确实就是我们村的中心,就是我们县的中心,就是河南的中心,就是咱们今天谈到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现实的中心。有了那块石头和那个村落的中心坐标,我就可以营造出整个中国的现实。那么,河南也确实是这样,最富有和最贫穷的,最政治化的和最边缘化的,最深刻的和最浅薄的,最理想的和最世俗的,你在河南都可以找到,都融合在了河南人的身上。几年之前,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说河南人如何如何,但恰恰是这个中原,这个河南,为我们提供了整个中国的一个透视点。我的写作,我写作中关于个人主义的自信,说实在的,就是因为我是河南人,就是因为,我坚信我们家的那个村庄,正是整个中国的中心。而我家院落的那棵树,那块石头,也正是中国的中心点。

还有一点,就是你找到了中国的中心是在你家的院落里,那么,世界的中心在哪里?原来,中国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以为世界的中心就是在中国,后来发现地球是圆的,不是平面的圆,而是圆球的圆。那么,就不能再说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了,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一切有学问的人,这时候都不知道世界的中心在哪了。就在这个时候,作家发现了世界的中心在那儿。原来,世界的中心就在作家的内心,就在作家的灵魂中,就在作家充满个人主义写作的笔下。作家不仅发现,而且也已经在二十世纪的文学中再三证明,世界的中心,就在最个人主义的充满灵魂不安的写作中。(笑,掌声)

谢谢大家,谢谢上海大学举办的这个文学周。

三、文学与亚洲“新生存困境”(原为作者在韩国“亚洲文学” 研讨会上的发言。)

阎连科

文学与亚洲“新生存困境”,这是一个大而空的话题,也是一个具体实在的话题。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发言,是基于在今年上半年,中国的两次巨大的自然灾害,给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民带来的生命和财产上触目惊心的灾难。尤其是五月十二日中国四川的大地震,骨肉同胞生命的消失,到了以万论计其数目时,我们就不能不感到一种刺心的疼痛,不能不总是去想象那令人爱莫能助、又无可奈何的生死场景:那被砸在地震瓦砾下的老人的头颅,那被压在学校坍塌的楼房下的一片孩子们的尸体,那淋在雨水中、而身子在楼板下却面向天空、曾经呼救过而又死亡的抱着婴儿的妇女……人类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轻如飘逝的柳絮。活生生的身躯: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还有那些可做我们儿孙的孩子们,他们在瞬间之前,还和我们共同呼吸在一片天空之下,可在瞬间之后,留给我们的却是成千上万、血肉模糊、残肢断臂、再也不能呼吸和言说的躯体。

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面对活着的我们,永远地保持着无奈的沉默;也永远地无法明白,他们成千上万的生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究竟应该有谁来为他们负上这笔生命之责?是自然,还是人类?是过去上万年的时间引起的地质变化?还是最近数十年改河砌坝、挖山断流的经济高速发展和魔鬼变化般的城市化建设?

还有,今年二月的春节期间,中国南方遇到的百年不遇的大雪,房倒屋塌、交通阻断、电力瘫痪,滞留在公路、铁路、机场上要回家过年的旅客,黑黑压压,以亿论计,如同一个日本、两个韩国的人们,都在冰天雪地中饥寒交迫,昼昼夜夜。如此等等。还有2003年让全世界都为之担忧的“非典”和后来紧随其身而到来的禽流感、现在仍然让中国人为之忧虑的手足口疫病等,这些都是天下大事,也都是每个中国人所必需面对的日常生活。都是我们的文学不能承担的思考,但又不能不去面对的生存和日常,生命和存在。

文学不是科学,不是哲学,更不是医学和生命学。文学没有能力承担一切可以被科学命名的命题,没有能力阻止和改变当今世界上因为全球化和城市化进展所带来的我们必须正视的人类——尤其是我们亚洲正面临的“新生存困境”。

新生存困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已经从早年我们说的因自然根源造成的人类的贫穷、饥饿和疾病,转变成了今天因为发达和追求发达而造成的因改变自然而出现的灾难和人类新的生存境遇。如我们多年来一直说的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如我们每个人都亲眼目睹的资源掠夺和各种早先未曾有过的疾病的出现和难以控制的蔓延。

亚洲是世界的亚洲。中国既是世界的中国,也更是我们亚洲的中国。中国今天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后,同时也给他自己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整个亚洲无可避免地带来着始料不及的新生存困境。而亚洲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环,中国文学作为亚洲文学的一环,我想,面对这个逐渐到来的亚洲新生存困境,文学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但文学不能不关注这些问题。就像写作不是爱情,但写作不可能不去表达各式各样的爱情;写作不是粮食,但文学不会不去描写饥饿和人们的衣食住行一样。新生存困境,也许在日本、在韩国、在中国台湾,还没有那么明显的迫在眉睫。但是,近年中国的发展,中国过度迅速和繁荣的城市化建设,所带来的人们的新生存困境,已经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深埋在了中国人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享受和推动着城市化建设的每一个人的命运之中。刚刚过去的如同昨日般的印尼大海啸、缅甸大风灾,中国的四川大地震和春节南方大雪灾等,正是这种黑洞的塌陷和最初的展露,是新生存困境向中国、向亚洲的端倪表露的开始,它不直接影响和改变我们亚洲的文学现状,但却直接改变着我们整个亚洲的生存现实。

无可否认,一切的文学,都是写作者的生存现实。

一切生存的现实,都必然会走入写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其作品之中。如果说,亚洲的新生存困境,距离我们个人的写作还比较遥远,我们没有切身和内心的深刻体验,无从切实地用文学之笔去描摹和写作这些;如果说,每个作家的写作,都是作家个人的心灵展现,而无法去表达他人的人生体验和其见闻;那么,我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作家,来自中国中原地区最为偏穷的乡村的写作者,那种在中国的现实中,因为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变化,也同样给我家乡所在的那个自然村落,带来了有形、无形的巨大变化,甚至是带来了让人无法承受的灾难。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我家乡的那个村落,古朴、自然、充满源自山水和土地的诗意。在我家门前那一片被树木遮掩的草屋之下,原来是一条清澈的河流,日夜流淌,四季不断;在我家房前二百米外的山坡上,曾经是一片三月火红的桃花园林;在我家房后的一片水塘,曾经有不断的鸭鹅嬉游和水鸟翻飞;在我十七岁那年,我读到了中国的大诗人、大作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曾经误以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是我的家乡;曾经误以为,陶渊明写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正是到我家房前屋后看了之后的有感而发。可是现在,中国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之后,我家乡的那条小河、房前的那片桃园,房后的那片水塘,却都已不知去向。

桃园枯了,小河干了,水塘被夷为平地盖成了工厂。

当然,在这种变化中,我家乡村落的房子,大都由原来的草屋变成了瓦屋,变成了楼房。那些原来被四季耕种的田地,也有许许多多变成了荒地——乡村似乎变成了城镇,而原来的小镇小城,也都繁华成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可是,那些原来居住在乡村中密集的农民,在最近十几年里,却又都纷纷从乡村转移到了城里;从小城转移到了大的都市——农民们都到城市打工去了,都去繁华文明的都市淘金去了。而留给乡村的,只还有荒芜的土地和那些守着空空荡荡的村落、房屋的老人和孩子。

城市在扩大,乡村在缩小。

社会在繁荣,传统在丢失。

文明在进步,而乡村的诗意,却正在这进步中消失殆尽和发生着巨大的更替与坠落。

就在我要写这篇发言的前几天,我已经七十多岁的母亲,从我遥远的家乡打了一个电话对我说,我家乡的那个村子,变得和坟墓一样,每天都寂静无人,空空荡荡,而且经常不知为什么,天空总是飘着水泥厂的灰尘和造纸厂的臭味;稍一天旱,就会井干水绝;稍一落雨,就必然满街污流。我希望把我的母亲接到北京去生活,我母亲却说:“北京城市太大,那不是她的家”;可把母亲留在乡村里,她又说“今天的乡村,也不是她原来愿意待着的乡村”。

我的母亲,一生不认识一个汉字,她在那块土地上、在中国这个今天高速发展着的国家,生活了七十五年,可在她到了老年之后,在她的生命一年一年、一天一天,近着人生的尾声之时,忽然有了一种“失去家园”的感觉。忽然间,有了一种她说不出、更写不出的因为这个国家逐渐富有后——城市化无限膨胀而给她带来的内心恐慌。这让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儿子,作为从那块乡村和土地上走出来的写作者,作为目睹了中国三十年发展变化,城市化进程一日千里地向前迈进了三十年、并且还要继续不停歇地向前发展和迈进的见证者,目睹了在中国和亚洲大地上日益频繁发生着的自然灾害和人祸灾难,不能不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学不能阻止和改变我的中国和我们的亚洲已经到来的新生存新困境,但作家不能不为此有所思考和评判,不能不为此有所焦虑和不安。

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情感焦虑的结果。

说到底,之所以我们要写作,正是因为写作可以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欢乐和不安。也许,亚洲的新生存困境离我们还太过遥远;也许,中国的四川大地震,南方大雪灾和艾滋病、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都还没有落到我自己的家庭和头上;但我母亲在七十五岁高龄时,感叹的北京太大,不是她的家;感叹的家乡的那个村落,既不是那个她原来的村庄,也不是她的原来的家。在我不识一个汉字的母亲年届古稀之时,她对我的这一声声的感叹,却是离我十二分的亲近,深深地刺疼着我的内心。说到底,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能够体会我母亲内心的落寞和不安;只有我,明白母亲那说不出、更写不出的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因此,为了我,为了母亲,为了母亲那“无家”的感叹,我想我个人,一定、也应该在今后的写作中,关注我们的生存新境遇;关注新境遇中我母亲的生存和生活;关注新境遇中我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关注那些在亚洲生存新境遇中被掩埋在黄土之下永远无语的亡灵向这个世界发出的最悠长和最揪心的疑问与感叹。

2008年5月15日

四、“乌托邦”笼罩下的个人写作(原为在韩国外国语大学的演讲稿。)

阎连科

今天演讲的题目原定为“中国现实与我的写作之路”,可“中国现实”是个特别大的话题,我想谁都没有能力来公正、全面地说清这一点。所以,我想把这个题目缩小一下,叫“乌托邦笼罩下的个人写作”。

谈到“乌托邦”,我想有两层意义,一是我个人写作的乌托邦,二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乌托邦。

个人写作的乌托邦,是因为希望从现实走进写作中理想的梦境,希望现实中无法实现、无法得到的东西,能在自己的笔下创造出来,通过写作,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希冀。比如,我儿时崇拜我们村长的权力,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够当上一个村长,掌握一个村的百姓的生杀大权,可这个理想阴差阳错,没能实现,我就在我早期的小说中写了各种各样村长的形象。写过一个叫“连科”的乡村青年,为当村长艰难的奋斗过程。对乡村村长这一形象进行了许多批判、嘲弄和亲爱的描述。说句实在话,把我真正带入中国文坛的,正是我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的与村长、权力和家族有关的那批中篇,如《两程故里》和之后的“瑶沟系列”。后来,我把“瑶沟系列”合编为一部长篇,叫《情感狱》,这本书在中国已多次再版。现在看来,这批中篇,写得幼稚、笨拙,但却写得真情、投入,很感动人,给我赢得了许多读者,也把所谓“作家”的帽子,赢戴在了我的头上。现在回忆起来,二十多年前帮我推入文坛的,表面看来是这批小说,实际上,是我个人乌托邦的梦想。如今,我已经对权力感到厌恶和恐惧,你让我去做一个国家可以说一不二、有些封建专制的一号领导人,我会毫不犹豫;去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我也会毫不犹豫,但让我去当一个省长、市长,我一定会再三犹豫,前思后想。为什么?因为我小的时候,希望在现实中当村长,可在我个人的乌托邦的梦境中,我是想当皇帝的。少年时期,我曾多次在睡眠中做梦,梦到我和某个伟人下棋。和某个伟人下棋并不可怕,可怕、可敬的是在梦中,我把他给下输了,他把他的位置输给了我。我还梦见过我和清朝还是明朝的皇帝们打赌下棋,结果一样是他们输了,他们把皇帝和宫殿,全都给了我。

同学们,你们想,我的梦境乌托邦是要当皇帝的,你现在让我当省长、市长,我能不犹豫吗?可是,当皇帝可能吗?万万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我就在小说中创造和实践。比如对爱情的理想乌托邦,对田园的理想乌托邦,对山水的理想乌托邦,对金钱与财富的乌托邦。总之,一切少年的美好欲望,因为不能实现,都成为了我理想的乌托邦,都在我笔下遭到了批判和颂扬,哪怕是批判得不够深刻和有力,颂扬得有些美丽而矫情。就这样,我就在我的小说中描绘爱情、欲望、权力、金钱、女人、性、河流、土地、田园、房舍,等等,或者讴歌,或者鞭打,或者是一种说不明的复杂和扭曲的展现。但是,这时就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你的小说既是你个人实现或不能实现的乌托邦,那它为什么会那么注重中国的现实和你个人几乎无关的一些事情呢?为什么你的小说在形式上虽然个人化,可在内容上会那么现实化、社会化、荒诞化、寓言化呢?这就关涉到了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历史的乌托邦和现实的乌托邦。

同类推荐
  • 好时光

    好时光

    自2006年出版第一本个人诗集,已过去六年。光阴荏苒,恍然如梦。这六年是青春岁月最真实的见证。生命中珍贵的善缘被一一遇见,疼痛和锤炼一一经历。也许得到和失去了些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心灵和智慧开启——瞬间的灵感,犹如冥冥之中不可言说神灵的指引和护佑、仁慈智慧的光芒顷刻注满,将我从黯淡、琐碎、奔波的尘世生活中提升、擦亮,看见那些“看不见的金黄”,听见“下午的麦田”的心跳……于是有了这本诗集,你所触摸到的呼吸……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叶芝诗选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叶芝诗选

    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
  • 笔耕留痕(高平作家丛书)

    笔耕留痕(高平作家丛书)

    早就想把自己写的东西整理一下,一直未动手。这回算交差了,当然是为自己。起了个名:《笔耕留痕》。似乎显得文雅点。其实,说白了,我不过是个码字的,像手执瓦刀码墙的匠人一样,这些东西,可以说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墙圪垛儿。这些“墙垛”的“砖”有的还算齐楚,有的缺棱少角,差火候。
  • 再见故宫

    再见故宫

    时光漫游于幽深的宫殿,古老壮美的风景翩翩掠过,历史再一次回归寂静,朱红宫墙角落一处青苔的叹息,恰梦醒时分,大幕落下。百转千回,一代代王朝更迭,一朵朵娇颜零落。生命陷落于紫禁城,在限定的街巷内行走。或徐或疾,唯殊途同归。紫禁城,就像一出真实的幻梦。它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恢弘乐章,提醒我们正经历着世间变幻和无常。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热门推荐
  • 读者报·旧闻(0223)

    读者报·旧闻(0223)

    百姓故事;稗官野史;盖碗茶;国学;环球档案;旧案新读;旧知录;历史内幕;人物;煮酒论史。
  • 财迷心经:帮你打理口袋里的钱

    财迷心经:帮你打理口袋里的钱

    你打算一辈子都靠工资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吗?你打算人过中年还要为今后的养老而疲于奔命吗?理财路上,你,我,他,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不同的理财方式,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理财方案。
  • 帷幄奇谋:刘基

    帷幄奇谋:刘基

    刘基(1311~1375),浙江青田人,元明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并对明初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基博学多识,学究天人,其诗被允为“一代之冠”,其文《郁离子》、《卖柑者言》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对明代文坛影响至深。其“盗天”、“措用”的认识论思想以及教育、人才观念仍具有现代价值。刘基因博识与卓越而受到后人的崇信与神化,成为至今在民间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人物。《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帷幄奇谋:刘基》生动介绍了历史文化名人刘基的传奇一生。
  • 林徽因画传

    林徽因画传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新月派女诗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 三十六计演义(白话本)

    三十六计演义(白话本)

    “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智慧之花结出的硕果,集中历代“韬略”、“诡道”,从统军作战到治国兴邦,从兴办企业到商业经营,从人际交往到体育竞技,无不蕴涵三十六计的谋略,书中不少计名、语汇妇孺皆知,吟诵如流。从古至今,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无不倚重智谋计策去达到预定的目的。本书按照“三十六计”的顺序,对其进行阐释,并以清新的文笔,动人的情节,讲几则故事,介绍一种计谋,议论一点道理,便于读者理解其中深邃的思想,并从中获得教益。
  • 亲爱的神灯先生【全本】

    亲爱的神灯先生【全本】

    【经典文学】今日风行,明日经典【流光飛舞】编辑旗下出品【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神灯的愿望,生命的契约,童话的开始,谁能知结局】她一定是在做梦,要不然就是人品太好了,怎么一觉醒来,她的灯台变成了个男人,还说能实现三个愿望!既然这种奇迹都发生了,那就要把一切不可能都变成可能!第一步,变美先,为了初恋她借助神灯的力量进入娱乐圈,准备打响爱情保卫战。啊,虾米!灰姑娘淋雨就恢复原形!娱乐公司老总有神秘身份,跟她还有渊源!无所不能的帅神灯居然意外附身成了金毛狗子!朋友、亲人,当一切的生活都脱离原本的轨道,这究竟是上天的恩赐,还是命运不怀好意的玩笑?经历一切之后,她终于站在了蝴蝶效应的开端,然而却发现,这仿若神赐的愿望,背后竟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命契约……神啊,如果你真的存在,可否再多给一些时间?这一切又是否能够重来?然而,命定的相遇,注定的轮回,一切的因果居然是由她开始……***最后的最后我才知道,原来你才是爱的最深的那一个,不说不代表你不在意,不听不代表你不关注,那是不是不爱,才是真正的爱呢?正如很多年之后,我终于发现,原来阳光才是最残忍的。明明那么温暖,以为触手可及,似乎只要我一个回头,永远都可以慰藉那轻颤的心,可是,比起高处明知不可及的寒,这种握不住的温暖,是不是,才是真正的悲凉呢?会有奇迹的吧,这一生的等待,一世的心疼,只是,等到那一日,你是不是能真的明白,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爱,那到底应该怎么爱我呢?***非传统都市玄幻,关于前世今生,关于轮回与命定,渴望与奇迹的故事,秋扣扣498315380欢迎敲门推荐好友作品:陌影临溪http://m.pgsk.com/a/340402/玄歌小主http://m.pgsk.com/a/245966/龙跃渊http://m.pgsk.com/a/396424/顾羽http://m.pgsk.com/a/380893/回唐http://m.pgsk.com/a/341859/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智力比拼

    智力比拼

    经典智力大比拼,看看你的智商如何,没个简短的问答里都藏有大智慧,快来开启你的智慧之门吧!
  • 做偶像老爸老妈

    做偶像老爸老妈

    在孩子的眼里,凡是比他厉害的人,他都称为偶像,所以他们有很多偶像,家长首当其冲,理所当然成为他们的偶像。《做偶像老爸》实际上,每个孩子的心中,父亲会是他的第一偶像。父亲爽朗的笑声、豁达的胸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偶像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偶像老爸要在很多方面“考核过关”,才能在孩子心中保持“光辉”的形象。
  • 懒妃倾城

    懒妃倾城

    她,花景蓝齐儿拥有一颗绝顶聪明的脑袋,拥有显赫的家势背景,更是所有人都捧在手心里疼宠溺爱的宝贝儿;优良的基因决定她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她也注定平凡不了,生于军事世家,拥有极高的军事才能,在她的眼中:有亲亲爹地妈咪跟两个哥哥的宠爱,她为啥要表现得自己的很聪明呢?扮猪吃老虎岂不是更有趣,懒是流行,要懒得人见人爱,要懒得人神共愤,更要懒得令人骂不得打不得,只能宠着,哄着,疼着,这就是境界。综上所述:笨一点儿的她可以得到更多的疼爱。当柔弱如风,温柔可人,秀气恬静,性情懦弱,与世无争的蓝齐儿变成因结束特种部队训练准备回家却因帮忙追捕持枪杀人犯时发生意外的花景蓝齐儿,又会发生怎样的“化学效应”呢?历史完全没有记载的朝代,一个以强为尊的朝代,累了十六年,她花景蓝齐儿终于可以将的“米虫”生涯进行到底——他,轩辕陌,一个如神明一般的存在,令世人所迷醉而又心甘情愿承服于他的邪魅男子,他俊美而冷酷,冰冷而无情。他总是抿着性感如蔷薇花瓣色泽的薄唇,紧紧的如一条直线,深邃的黑眸有着魅惑人心的本事,他从不曾笑过,似乎在他的脸上永远只能捕捉到一个表情,淡漠而疏离。相传,若能换他露齿一笑,无数痴情女子甘愿以命相抵、、、、、、直到他遇上她,一个是冰山一样没有任何情绪温度的人,一个是时而聪明伶俐,时而刁钻古怪,却又总是迷迷糊糊嗜睡如命,懒散至极的人;爱上她,内心尘封的千年冰雪似有了裂缝,为她,他亦笑得倾城倾国,潇洒飘逸。他说:“为你,值得,有你,足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她说:“不许骗人哦,否则、、、呃,小心我咬你、、、、”嘟嘟囔囔说了不知是些什么,迷迷糊糊的好像又睡着了。片段一:“我可以让你做太子妃,而后是母仪天下的皇后。”一身红衣华服的赵天奇一双迷人的桃花眼紧紧的锁在斜倚在秋千上假寐的绝美女子身上,他就是对她势在必得。蓝齐儿微闭的明眸轻颤,白色的裙角随风轻荡,嘴角含笑,她懒洋洋的启口:“我不适合母仪天下,因为我真的很懒。”继而她优雅的睁开迷蒙的双眼,又优雅的打了一个哈欠。“我不介意,我只要你。”哪怕是她很不女人的睡觉模样都是极美的。“我介意。”慵懒的嗓音里有了淡淡的警告,表示出她不愿再继续这个话题。轻狂的男子轻扯嘴角,独有她,是他的结,对她,他总是没有任何办法。片段二:轩辕墨心情愉悦的坐在凉亭里喝着好茶,品着甜点,逗着漂亮的小宫女,一切都是那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