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32

第32章 先秦哲学与人类生存智慧(3)

和汉代经学不同,魏晋玄学开创者何晏、王弼宣扬以“无”为世界万物本源的本体论。《晋书·王衍传》说:“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认为“无”的开展成就了一切事物,阴阳也依靠“无”才能化生万物。“无”甚至对人生的处世,成全德行,免于祸殃都有决定作用。何晏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列子·又瑞》张湛注引《道论》)王弼也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老子·四十章注》)这里是避开了老子哲学的最大难题:宇宙究竟如何能由“无”生“有”呢?何晏、王弼是由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转而着重讲宇宙本体论了。

王弼认为这个宇宙本体,就是统摄万有、赅总一切的宗主。他说:“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品制万变,宗主存焉。”(《周易略例·明彖》)“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老子·十四章注》)“无”是宇宙万物的宗主。

玄学家把本体“无”也叫做“道”。王弼说:“万物皆由道而生。”(《老子·三十四章注》)“道”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关于宇宙的本源问题,《老子》上下两篇说法不尽一致,《老子·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老子·第二章》说是“有无相生”,有无同出于道,道超乎有无而为有无之本。何晏、王弼则认为“无”就是“道”,“无”才是万物的根本。王弼还用《老子》的道的观点解释孔子讲的“志于道”即政治理想的“道”:“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是道不可体,故但志慕而已。”(邢昺《论语注疏·述而》引《论语释疑》)把孔子的道改造为无体超象的、万物无不由之产生和通达的世界本体。

王弼对《周易》十分重视,因为《周易》是讲天道的,而且文字艰涩简略,可以任意发挥。例如,他就着意抓住大衍之数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一作大极)。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韩康伯:《易系辞注》引《大衍义》)大衍之数中不用的“一”,表示统一,即无形的本体,也就是太极;“四十九”,表示多,是数的极限,即有形的万物。“一”是非数,“四十九”是数,“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万物都不是独立的实体,而由“不用”、“非数”的“一”得以通达和生成,依靠它才能存在和发挥作用。同时,太极(“一”)就是“有物之极”(“四十九”),太极并不是在万物之外另有实体,而是在万物中间孕育万物。“无”是不能用无来说明的,必须通过“有”才能表现自己,所以又常常要在有形的事物上,指出它所根据的宗主就是那个无形的本体。对于大衍之数,尤其是对于大衍之数中的“一”以及“一”和“四十九”的关系的论述,关乎于宇宙生成变化的根本看法,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王弼的体用说,和汉代经学把“一”和“四十九”都看为数,“一”与“四十九”分为二截,体用相分,是大相径庭的。

《老子》讲的道和《周易》讲的道不同。《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周易》的道约指变化的规律,而《老子》的道则和《周易》的太极相当,于是王弼把两者沟通和等同了起来,说道或太极是万物的本体。同时王弼又和《老子》、《周易》不同,认为道、太极和万物是体用关系,而不是先有道、太极,然后依次相生出天地、阴阳、四象……王弼认为天地并没有开端,天地是太极的体现。太极是本,是体,天地是末、是用。太极和天地,并不是此生彼的关系,也没有时间先后的关系。《晋书·纪瞻传》载有顾荣、纪瞻对王弼太极天地说的批评。如顾荣说:“太极者,盖谓混沌之时,朦未分,……《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诚《易》之太极也。而王氏云:‘太极天地’,愚谓未当。夫两仪之谓,以体为称,则是天地;以气为名,则名阴阳。今若谓太极为天地,则是天地自生,无生天地者也。”顾荣用混沌的元气来解释太极,认为天地由太极产生,而太极不就是天地。这也是用《周易·乾凿度》的观点来反对王弼的思想。王弼对顾荣所引《老子》的话注的是:“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王弼把混沌未分的元气解释成寂然至无的本体,把太极生天地的宇宙生成解释为本末体用的关系。所以王弼解释“先天地生”为“不知其谁之子”。所谓不知其谁之子,就是以寂然至无为天地万物的本体,并不是说先有混沌的太极,后来才分为天地,如汉代经学所论,顾荣所述那样。所谓“先天地生”,也并不是时间先后的先,而是逻辑上先后的先。这里王弼的太极天地论,太极天地即体即用,体用一如的思想,是魏晋玄学区别于汉代经学的至关重要的地方。

魏晋玄学认为本体就是“自然”。什么叫“自然”?“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王弼:《老子·二十五章注》)“自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合乎本性,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王弼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同上)甚至说:“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则神无所知;神无所知,则不知神之为神也。”(《老子·六十章注》)这是对神的威力和作用的一种限制和贬低,而且带有无视神的意味。

魏晋玄学家的所谓“自然”,又是无为的意思。《老子》讲的无为,原来指无意于为,排去智慧欲望而自然地生活,这样虽为也是无为,所以又是无为而无不为。而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老子·五章注》)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的,都是按照其自身的本性与趋势而为,即无为的。这是主张以随顺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为无为,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发展。《庄子》注重任从个人的本性而为。向秀、郭象在注解《庄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一语时说:“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强调个人要顺性而为,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也是从另一角度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显然,这些观点和汉代经学神学目的论的思想是迥然异趣的。

对于天帝鬼神的看法,魏晋玄学和汉代经学也是不同的。王弼在注《老子》第四章“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时说:“帝,天帝也。”在《老子》看来,道象在帝之先,是万物的宗主。王弼继承这种观点,认为在天帝之前还有更根本的道,这虽含蓄地肯定了天帝的存在,但却明显地贬低了天帝的地位。嵇康在鬼神的问题上,和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相仿佛,他在《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中说:“神祇遐远,吉凶难明,……故夫子(孔子)寝答于来问,终慎神怪而不言”。又说:“吾怯于专断,进不敢定祸福于人相,退不敢谓家无吉凶也。”嵇康怀疑、犹豫,采取了依违两可的态度。向秀、郭象主张鬼神自神,他说:“无也,岂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则神矣。”(《庄子·大宗师注》)认为道就是无,无所有,既然是无所有,怎么能生出东西呢?鬼帝天地都是自生的。向秀、郭象的观点在反对统一的至上神方面是有意义的,但是也还没有否定鬼帝的存在。晋代韩康伯则认为神就是变化的奥妙。他在注《易传·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不测之谓神”时说:“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这里所讲的神和鬼神的神是不同的。可见,汉代经学的天帝鬼神观念,在魏晋玄学中是被漠视的,天帝鬼神的地位降低了,动摇了。

(二)关于“命”论的演变

“命”论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和天道观密切相联的一个重要问题,既涉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也涉及对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看法。

儒家是讲命、信命的。汉代经学更是大肆鼓噪天命论。实质上等于纬书的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有《顺命》篇,宣扬“天子受命于天”,为皇权神授制造舆论。纬书则更加狂热地宣扬天人感应的灾异谴告说。如说什么天命直接通过符瑞灾异表现出来,“天命以黑,故夏有元珪。天命以白,故殷有白狼衔钩。天命以赤,故周有赤雀衔书”(《礼纬·稽命征》)。把夏、商、周王朝说成是天意的体现。《大戴礼记·本命》说:“分于道谓之命。”“道”指天道;“命”指生死寿夭贫富贵贱,人的命运从天道而来,是先天命定的。《白虎通·寿命》说:“命者何谓也?人之寿也,天命已使生者也”。《白虎通》把寿命分为三科,即寿命、遭命和随命,而天命决定了这三种命。

魏晋玄学虽然也没有断然否定天命,但它和汉代经学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如王弼在解释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一语时说:“天命废兴有期,知道终不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为政》引《论语释疑》)这不过只是淡淡地承认有天命而已。嵇康对于那种凡所遭遇,无非相命的观点,明显地持有怀疑态度。他说,如果一切都是命定,“然唐虞之世,命何同延?长平之卒,命何同短?此吾之所疑也”(《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为什么唐虞时代,人命都长,而秦昭襄王十七年,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四十万降卒同时被坑死,寿命都同样短呢?命定论是说不通的。向秀、郭象倾向于取消“命”的名称,说:“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似若有意也,故又遣命之名,以明其自尔,而后命理全也。理必有应,若有神灵以致之也。理自相应,相应不由于故也,则虽相应,而无灵也。”(《庄子·寓言注》)命是一种必然性,但是把这种必然性称作命,容易使人误认为有意识地支配万物,所以连命的名称也不要。明白必然性是自己如此,这样理也就全了。理和神灵无关。向秀、郭象的主张带有贬低天命论的色彩。

总之,魏晋玄学是不重视命的,它虽然没有否定命,但是怀疑命,贬低命,甚至主张取消命的名称,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汉代经学的“命”论,客观上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关于性情说的演变

性情问题一直为我国古代哲学家所普遍关注,同样也是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高度重视的问题。“性”,指人性。“情”,指感情。“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正名》),古代哲学家认为性情是密切相关的。孔子最早讲性,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才产生相异,并不以善恶论性,后来孟轲讲性善,荀况讲性恶,两相对垒,并成为尔后人性问题的重要争论内容。

汉代经学大讲性情。董仲舒继承传统的以生为性的观点,认为性是生而有之的质。他说:“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他进而提出有什么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而只有后者才可以真正的名为性。汉代经学家还多以阴阳为人的精神中的消极或积极的因素,董仲舒以阴阳来说明人的贪仁两性;纬书《孝经·钩命诀》则以阴阳来说明情性,“情生于阴,欲以时念也。性生于阳,以就理也。阳气者仁,阴气则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白虎通》继承董仲舒和纬书的思想,在《情性》一节中用阴阳说来说明性的善恶,并用阴阳来区别性情:“情性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五性”,指仁义礼智信,“六情”,指喜怒哀乐爱恶。又说:“人本含六律五行气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此情性所由出入也。”这是把性情和人的生理结构机械地结合起来。郑玄也主张性有善恶,他说:“内有其性,乃可以有为德也。”(《诗笺》)“人之心皆有仁义,教之则进。”(同上)人们之所以有道德是由于有内在的善性,而这又需要通过教化才能进步。他还对《中庸》“变则化”作注说:“变,改恶为善也。变之久,则化而性善也。”人性有善也有恶,必须改变恶才能臻于全善。这种说法基本上是董仲舒观点的翻版。

关于情,董仲舒继承《中庸》的思想,强调以“中和”为要义。他说:“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故君子怒则反中而自说以和,喜则反中而收入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又说:“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谓之得天地泰。”(同上)不过董仲舒所讲的“中”,不是《中庸》未发的意思,而是指无过无不及、适中。人有喜怒哀乐,当发就发,不宜稽留郁滞,但要返于中,返于中也就得其和了。主张情要中和,这就是汉代经学家对于情的基本态度。

在性的问题上,魏晋玄学家大体上是沿袭道家的主张自然质朴的观点,因而和汉代经学家的观点相去颇远。何晏、王弼都用道家的观点来解释《论语》上讲的“性情”。何晏说:“性者,人之所受以生者也。”(《论语集解·公冶长注》)“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迁者,移也,怒当其理,不移易也。”(《论语集解·雍也注》)强调性是先天之全,情是后天之欲,人们不能任情违道、违理。王弼也说:“孔子曰:‘性相近也’……今云近者,有同有异,取其共是无善无恶,则同也;有浓有薄,则异也。虽异而未相远,故曰近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阳货》引《论语释疑》)认为性不分正邪善恶,只有浓薄的不同。王弼认为圣人的性是不受伤害的,他说:“圣人通远虑微,应变神化,浊乱不能污其洁,凶恶不能害其性,所以避难不藏身,接物不以形也。”(同上)王弼也不尽同于何晏,他综合儒道两家论情的学说,认为圣人是有情又不累于情的。何劭《王弼传》说:“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王弼宣扬有情而不累于情,圣人与外物接触有哀乐之情,但是却不受外物的干扰,不陷溺在情感之中而不能自拔,鼓吹人们要效法圣人,“性其情”(皇侃:《论语集解义疏·阳货》引《论语释疑》),这正成为后理学家们天理人欲说教的张本。

向秀、郭象继承《庄子》思想,认为人性是自然的天性,是不能改变的。强调坚持无为,“自足其性”,安于本分,就能成全性命,得到满足和幸福。这种主张是不同于汉代经学的。

总的说来,在性情问题上,汉代经学一般是强调天命而定,强调性情有善恶之别,强调教化的重要;魏晋玄学则强调性情是自然而有,完满无瑕,不需教化。虽然,两者观点不同,但是,从根本上说来都是唯心主义的。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性情主要是由阶级地位决定的,对于性情的好坏善恶,不同阶级也有不同的看法。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的性情说,归根结底都是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

(四)关于“名”“言”说的演变

“名”“言”是认识论方面的问题。魏晋玄学以“忘言忘象得意”的方法,取代了汉代经学的“以名正实”和象数比附术,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思想演变。

同类推荐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经久不衰。,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
热门推荐
  • 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这一理念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最重...
  • 狼人的月夜迷踪

    狼人的月夜迷踪

    本书将带我们一起追寻狼人的传奇和秘密。,古世纪欧洲盛传的传说:“即便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一个不忘在夜间祈祷的人。”这是一个关于月圆之夜变狼的秘密。也难免在乌头草盛开的月圆之夜变身为狼
  • 梦红楼之溶黛

    梦红楼之溶黛

    明珠美玉世难寻,黛眉轻颦貌倾城。庭院深深深几许?韶华易散,如同烟云飞尽,何处找寻?风波乍起,生活在这侯门深苑之中,看着风平浪静,底下却是波涛暗涌。昔日小儿女,姐妹情,韶华褪尽之时,会留住?还会留?黛玉,一方明珠美玉,清丽如诗,秀美绝伦。清眸凝睇,淡淡清愁泛滥眉峰,凝望眼前人,是夫君?是知己?亦或无缘人?水溶,一汪回旋清波,玉树临风,俊朗无俦。眼眸飞扬,浓浓深情流转眼底,凝望眼前人,是妻子,是爱人,是一生至爱!水转珠旋,水转一日,珠随之转。水止时,方是珠沉时。波涛涌,同舟济,披荆斩棘。风雨停,彩虹现,风平浪静。取舍之间如何抉择?携手相看红尘?孤寂相顾遥望?唉唉唉,我看我现在就是水溶黛玉控了,想要写其他的文,下笔写的还是水溶和妹妹,真是伤脑筋。此文男主暂定水溶,以后会不会变更,还不一定,溶黛,不一定就是水溶和黛玉,嘻嘻!推荐铃兰轻声的《水玉梦醉红楼情》
  • 稻草人(青少版名著)

    稻草人(青少版名著)

    依据其思想发展的轨迹顺序排列,以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考虑到阅读对象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书中的重点词语和写作技法作了相应注释,以期在词语运用及写作技法上有所指导。叶圣陶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他的童话作品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经典宝库中的珍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
  • 撒旦总裁甜心妻

    撒旦总裁甜心妻

    他邪魅霸道,身价亿万,原以为她也和那些花枝招展一样贪慕虚荣。接触后才发现……她心性淡薄,善良温柔,不经意相遇却把心丢在他身上。他言语中伤她,却换来百合般的笑容。她失心之后遭受妹妹背叛,被他的家人唾弃,受伤离开。他恍然若失,爱意才将一切纠缠冲破,可是她已不在身边。【苏未央,我好像爱上你了】【连成昊,你的游戏,我玩不起】她追求梦想归来,耀眼的美丽犹胜当初,身边的追求者无数,他不肯放手。苏未央,你是我的,这辈子只能是我的。看邪魅总裁如何追回冷情首席甜点师。
  • 德鲁克管理思想(大全集)

    德鲁克管理思想(大全集)

    人人都需要德鲁克,无论你是老板、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老板能够从德鲁克深邃的眼睛里读懂什么是规划、目标、决策、人事、利润、创新等关乎企业生命的重大问题;管理者能够从德鲁克浩如瀚海的知识海洋里找到实现卓越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普通员工能够跟随德鲁克的教诲轻松应对人际关系、成效、自我成长、沟通、自我控制等关乎职场命运的多个困惑,从而实现职业上的高速成长。
  • 山丘上野草的泪水

    山丘上野草的泪水

    这是一部正统的悲剧,换句话说就是主人公在故事结尾以某种方式死去。如书中主人公小刀在实现最后心愿后面带笑容死去,再就像书中的斧头在故事结尾他的精神已死,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书中的主人公以男性为主,故事讲述他们各自的爱这就是书名中的山丘,他们又都来自社会底层——野草,故事脉络又是正统的悲剧——泪水,人生一条闪着涟漪的哀伤河流,倒映的七彩世界掩饰了琐碎、痛苦和不公。人生一出无法选择角色的舞台剧,自以为是剧中主角,其实只不过是过路人。
  • 我欲踏天

    我欲踏天

    浩瀚大陆,宗门林立,强者无数。少年慕成从桃源村而出,带着一颗永不屈服的心,踏上一条逆天路途。人有七道先天之门,天门一开,一掌逆乾坤,一步踏苍穹。穷凶极恶者,吾灭之!欺我亲朋者,吾灭之!阻我踏天者,吾灭之!神皇之后,我来踏天。
  • 囧囧娇妻:燕归君不归

    囧囧娇妻:燕归君不归

    唐小古本来以为,上有大哥罩着,下有个小酒楼靠着,这辈子就可以好吃懒做的小掌柜。可没想到天要下雨哥要娶媳妇,当了十三年的小少爷居然要被未来嫂子当小妞嫁出去——是可忍孰不可忍,想抢我的饭碗,我就抢你的男人!喵喵的诱兄计划,这辈子就是要吃定你!这辈子就是要吃、定、你——
  • 独尊星河

    独尊星河

    也是属于我的时代!”若脚足到达的地方,星穹都要颤抖!等手臂舒展的空间,岁月都要湮灭!用脊梁撑起的时代,万族都要臣服!将拳头挥舞的方向,“这是科技纵横的时代,宇宙都要粉碎!仙魔传承,肉身称雄,打碎天地;念力独尊,纵横宇宙,镇压万族!倾尽所有,粉碎一切,打造惊颤星河的宇宙最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