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28

第28章 先秦哲学:中国古代睿智之光(2)

2.“五伦”“十义”。先秦儒家哲人重视维系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保持各种不同人际关系的稳定,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价值、权利与责任,重视不同社会角色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孟子继承前人的思想,就“人伦”作了界说:“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长幼”包括兄弟一伦在内。这是对人伦关系的权威性定论,确定了社会的五种人际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五个原则。“父子有亲”,是说父对子应当慈爱,子对父当孝顺;“君臣有义”,是说君主对臣子应当仁爱,臣子对君主应当尽忠;“夫妇有别”,是说夫主外,妇主内,有不同的分工;“长幼有序”,是说年长在前,年幼在后;“朋友有信”,是说朋友之间要诚实守信。《大学》也有与孟子相近的论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讲的国人的范围要大于朋友,而道德准则同是“信”。汉代以后所讲的人伦基本上是继承和绍述孟子的说法,以“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为社会的五种基本关系,后也称为“五伦”。

对于五伦关系中十种角色所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礼记·礼运》有“十义”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这是规定五伦每一方各自应当遵守的准则,强调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妇、长与幼、君与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并非像汉代以后那样要求一方绝对服从另一方。

先秦儒家基于等差之爱的思想所提出的“五伦”“十义”,确立了古代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和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并经过权威化、制度化而成为传统礼教的核心。

3.“知礼以立”。“礼”是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通常包含政治制度、法律准则和道德规范三方面内容。孔子重视礼,他说:“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认为必须知礼,才能自立,自立然后才能立人。由此,孔子又把礼和仁联系起来,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强调要克制自己的视听言动,使之符合“礼”,以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认为,对人以礼相待,尊敬他人,是爱人的表现。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实质内容。这也就是说,知礼是为仁的必要前提,是自立立人的基础。

荀子作《礼论》,系统地总结并发展了先秦时代礼的学说,强调礼在调节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礼的具体内涵是不断因革损益的,而礼的原则是不变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变而不乱。荀子还提倡礼法兼用,宣扬“治之经,礼与刑(即法),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认为治国既要用礼义教化,又要采用必要的刑罚。荀子的这一主张,对尔后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4.以“和”为贵。“和”,原意为相应,引申为和谐。经过西周末年至春秋时代的“和同”之辨和儒家的大力提倡,“和”成为当时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普遍渴求和共同理想、价值诉求和价值标准。“和同”之辨的“同”指简单的同一,“和”是多样不同事物的统一。据《国语·郑语》载,西周末年史伯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并解释“和”的意义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就是会聚不同事物而使之得以平衡、统一。史伯认为,多样事物的平衡、统一,会产生新的事物,相同事物的同一、重复,并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这一深邃的哲学思想影响极大。孔子也主张“和而不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把追求和谐视为君子区别于小人的思想分野。进而孔子又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强调整个社会的大和谐。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更加鲜明地肯定了“和”的价值。孟子提倡“人和”,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人和”即齐心协力,团结合作。认为“人和”比天时、地利更加重要,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荀子·王制》还提出“群居和一”说:“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又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分”,职分。“义”,道义。荀子认为,人类只有合群,才能避免争斗,才能协调一致,并产生巨大的凝聚力。群居生活要以道义来确定职分,明确了各自的职分,人们就会各守职分而彼此和谐。这样,万众一心,多力而强大,就能战胜一切。

以“和”为价值取向,是基于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而提出的。现实生活里,充满了个人与个人、集团与集团、社群和社群、阶层与阶层、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矛盾和斗争。斗争的结果或是两方同归于尽,或是一方压倒另一方,或是双方和解而两利。以“和”为贵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为了使斗争的双方不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而是通过互相协调,良性互动,化干戈为玉帛,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以上从人道思想、人伦关系、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实践方式和价值观念诸方面论述了先秦哲学的人际和谐说,这是先秦哲学,尤其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

(三)“自强不息”

先秦哲学重视为人道,强调人格的尊严价值。什么是有崇高价值的人?怎样才能达到和保持理想的人格?这是当时思想家们所热心讨论的又一个重大问题。先秦时代的人格价值学说,主要阐述的是学会如何做人,也就是要正确地对待自己,要妥善处理个体与群体、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道德与生命、人格与生命、死亡与不朽等关系,以求实现人格的完善。

关于个体与群体关系,先秦哲人一方面主张高扬个体独立意志,一方面又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认为平民也有不可强夺的独立的意志。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所谓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丧失原则。《礼记·儒行》还宣扬“士可杀而不可辱”,表达了儒者宁死不屈的钢铁意志和对独立人格的强烈坚持。《周易大传·乾卦·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自强不息的精神。高扬独立意志、人格价值、自强原则,就是高扬个体独立意识。与此同时,先秦哲人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而叹息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说人既然不可与鸟兽合群共处,那么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打交道呢?意思是说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天天与人交往,这就应当对他人、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孟子具有“平治天下”的抱负,主张“兼善天下”,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大学》更提出八条目,即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系统而完整地表述了“内圣外王”的思想,这实是先秦儒家文化理想的总纲,影响深远。以“天下为己任”的庄严情操,成为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先秦哲学家对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即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关系也很重视。《管子》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肯定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儒家也承认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又认为“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强调精神生活比起物质生活来更有价值。孔子自我表述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又赞扬弟子颜渊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赞美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乐观情绪的高尚精神境界,认为精神生活是第一位的,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

重视精神生活,自然也就重视追求精神境界。对此,儒道两家的孔、孟和老、庄都有较多的论述。如孔子自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以情感、认知完全符合道德准则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庄子以超越自我,与天地合一的自由逍遥为最高精神境界。古代先哲重视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价值,提倡求真、行善、崇美(高尚的精神愉悦),表现出人格价值的丰富内涵。

先秦儒家认为,一个人要塑造崇高人格,最关键的是要正确对待生命与道德、生命与人格的关系。儒家重视人的生命,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实体的,且在天地之间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主张“保生命”。同时又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人格价值相比较,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孔子的“杀身成仁”之说和孟子的“舍生取义”之语,就是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典型表述。《孟子·告子上》有两句话:“所欲有甚于生者”,是说人格尊严比生命更为可贵;“所恶有甚于死者”,是说人格屈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这都是强调一个人的人格价值比生命更为宝贵,人格价值超过了生命价值。

死亡与不朽也是先秦思想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人的大限;而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又都渴望、向往冲破有限,达到无限,追求永生。生命短暂与追求永恒是人的最根本的悖论。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当时曾讨论“死而不朽”的问题,称:“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说德、功、言都有价值,三者的价值是“死而不朽”、“虽久不废”的,而其中的立德价值更高,是第一位的。若能做到“三立”,实现“三不朽”,也就能超越死亡,达到永恒了。

(四)整体·变易·对待·中庸

与精湛深邃的哲学内容相应,先秦时代的思维方式也是多姿多彩而富有特色的,既有直观思维、形象思维,也有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而丰富的辩证思维正是先秦哲学思维的一大特色,思维方式是人们自觉不自觉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而形成的思想惯性、思维定势。辩证思维是从对象的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其各个方面的互相联系中进行考察,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和把握对象。先秦哲人观察、思考、研究和处理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一面镜子,具有方法论的重要学术价值。

先秦哲学辩证思维的主要内涵是:整体思维、变易思维、对待思维与中庸思维。

1.整体思维。先秦时代儒、道、名、阴阳诸家都强调整体观点,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和物也都各是一个整体。整体由互相联系的各部分组成,而要了解各部分,又必须了解整体,从整体的视角去把握部分的实质。先秦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很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和研究,据《庄子·天下》载,他提出了这样的著名命题:“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对宇宙万物的大小两个向度作出高度的概括,并肯定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庄子·知北游》提出“通天下一气”的命题,认为物的生灭即气的聚散,全宇宙只是一气而已。庄子的《齐物论》,宣扬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强调从“道”的观点来看,一切事物都是平等无差别的,是一体的。庄子的《大宗师》还宣扬“死生存亡之一体”的观点,认为由生而壮、而老、而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死生是为一体,也就是动态性的整体。如前所述,《周易大传》的天人协调说,就是认定人类是依靠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界也有待于人类的调整、辅助,天地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相互统一的关系。阴阳家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的观念基础上,以阴阳、五行的思维模式来解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认为阴阳为事物的两大属性、层次,五行为事物的五大元素、类型,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说明自然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战国末期的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约公元前305—前240),还提出“大九州说”,认为全世界有八十一州,中国是其中一州(也称为“赤县神州”)。每九州为一集合单位,称“大九州”,其外有小海环绕。九个“大九州”外,另有大海环绕,大海外为天地的边际。这是试图将世界大地、海洋连贯为一体,并给以整体性的说明。

同类推荐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其间的精妙故事,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热门推荐
  • 原来是恶魔:仰望45度の幸福

    原来是恶魔:仰望45度の幸福

    历经四年之久,《仰望45度的幸福》终于遇到了伯乐,感谢北京鸿儒文轩图书公司,此文是我写得最顺畅的青春小说,当初连载的时候也有许多读者的追捧,如今出版之际,在这里打下广告,顺便告知喜爱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可以看到实体书啦!
  • 影响你一生的习惯

    影响你一生的习惯

    本书从影响你一生的习惯入手,探讨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戒除不良习惯对人生的积极意义。全面深刻地分析了老习惯、新习惯、好习惯、坏习惯、小习惯以及无处不在的各种习惯。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习惯,生动有趣地描述了形成各种习惯的性格。郑重地劝谕读者,要区别习惯的好坏,别让习惯牵着走。要警惕潜意识的误导。不当消极被动的奴隶。要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别囿于习惯的藩篱,被习惯所左右。从而,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
  • 美味主食花样600款

    美味主食花样600款

    本套菜谱共30本,汇集了南北方以及各种风味的菜系,每本600余种做法。本书介绍主食花样的做法,简单好学易做,是符合大众口味的家居生活常备书籍。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百家姓(国学启蒙书系列)

    百家姓(国学启蒙书系列)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历代仁人志士的智慧源泉和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璀璨的瑰宝。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灵魂。国学门类繁多,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度和精神。通过阅读国学,能使孩子从中汲取思想的力量,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开发和良好品质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皇后权利大:谁做皇上我来定

    皇后权利大:谁做皇上我来定

    这年头穿越自然是好事,可是像她这样穿成个宫女……什么,不是宫女,是太监?<br/>泪奔,她穿成个太监能过来干什么,宣传计划生育吗?<br/>咦,她不是太监?还好还好,她不求大富大贵,就每天看看遍地的帅哥,顺顺当当地过完她的穿越日子就好了……咦?<br/>原来她还有一个身份,她就是传说中的未来皇后,而且……这皇上的人选也可以由她来定?<br/>这个……她是不是可以说现在天大地大她最大,她在宫里横着走也没关系了?<br/>嗯哼,低调低调……&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倒霉变成少奶奶

    倒霉变成少奶奶

    《替嫁太子妃》:(冲动是魔鬼……-_-|||)————————————【第一卷】:☆『蓝家祖宅』:——新婚不过两月的夫妻,此刻却各执一方的站在长辈的面前,手中各拿着一份离婚协议书,婚姻的保质期,原来不过两个月!「签字吧!」男人的声音冰冷。「…」古典的美人眼睛一眨一眨,成串的泪珠滴到了离婚协议书上。「快签,我没时间跟你耗。」冰冷的声音中透着一丝的厌恶,已经失去耐心。「…」可她都还兀自犹豫著,眼泪掉得更凶了,纤手在颤抖。「签字!」他咬牙切齿道,已经完全失去耐性。眸中喷着火。「…好…」细如蚊的声音,女人哽咽着。——大笔一挥,他与她之间,从此一刀两断!OK!既然他这么绝情,那她…还留恋什么?才一踏出他的地盘,她立刻变脸,刚才还楚楚可怜,瞬间变得笑容满面,还兴匆匆的向老友打电话:「嘿嘿,我终于离婚了,恭喜我吧…」————我的妈咪不简单:爱妃再嫁我一次:
  • 爱你的感觉

    爱你的感觉

    两个自我保护欲强大的人相遇,相互了解,相互接近,他们会选择相守么?面对选择,他们是该选择让自己执着不已的爱情,还是选择继续保护自己的心?可心却先一步做了选择,这个世界,只要有你,在哪里,我都不会孤独!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