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900000008

第8章 要救国,图维新(5)

章太炎被委托起草《正学报缘起》与《正学报例言》。《正学报缘起》有相当浓厚的卫道气息,比如,其中便对主张效法西政的维新志士进行了攻讦,说什么“有巧文辩慧者出,铺观中西,能言其利弊,而歆羡于西方之乐。顾重出诸其口,乃取太古久远之事,以矫拂近世,从而建平等之议,倡无分民之法,持之有故,足以傅经义,使人人得以陵轹其上,孤弃其宗族,而曰是西政之可怀也”。这完全是一派封建卫道士的口吻,反映了梁鼎芬一伙的观点。《正学报》之得名,也正是由此而来,其意即是“求所以正心术、止流说者,使人人知古今之故,得以涵泳圣涯,化其颛蒙而成其恳恻,于是为便”。然而,《正学报缘起》也强调了与此相异的另一种观点,即痛斥那些“陆沉泥古之士”,指责这类人“方其上在朝市,或穷而伏闾巷,目未营九州,皆虚自贵,恶闻异己,言邻国有善政,则掩耳疾走,至于朝不信道,工不信度,不以芥蒂其胸臆”。由此,《正学报缘起》特别强调该报要“东求诸日本,西求诸欧美之洲,得其日月所记,译以华文,比类错综,终以己之论议”,“盖使孤陋者不囿于见闻以阻新政”。《正学报例言》则更加突出了这后一种倾向。《正学报例言》对于“栋梁方颓,尊俎犹昔,朝野上下,犹嘤鸣娱乐,颜色无改”和“百僚师师,思不出位,以规为瑱,犹憗置焉”的状况痛加鞭笞,主张要通过选译东西各报所述的事实与议论,“意重辞复”,使这些人从昏梦中觉醒。《正学报例言》也很不客气地抨击了为梁鼎芬等所极为推崇的道学,说:“若濂溪、二程,或遁虚寂,自可名家,难为师法;康节妄诞,伪造图书,罪甚枚颐(梅赜),益当摈斥。”《正学报例言》重申了章太炎在《兴浙会章程》中就已鲜明地揭示了的治学宗旨:“九流腾跃,以兰陵为宗;历史汗牛,以后王为法。”这与以孔、孟、程、朱为唯一正宗的梁鼎芬等人,便更加南其辕而北其辙了。

在这里,章太炎显然是煞费苦心地要将歧异极大甚至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强行捏合到一起。但是,强行捏合终究是不牢靠的,一碰到具体问题,这些分歧便立刻暴露出来,尖锐起来。

一次,张之洞对章太炎说:“国学渊微,三百年发明已备,后生但当蒙业,不须更事高深。”这就是要人们满足于清代传统的经史学术成就,不得越雷池半步,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治学方法上,都不得另辟蹊径。章太炎一听,便对号称支持维新事业的张之洞思想深处竟如此陈腐与顽固,感到吃惊。他当即就经学的研究状况答复张之洞说:“经有古今文,自昔异路。近代诸贤,始则不别,继有专治今文者作,而古文未有专业。此亦其缺陷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就号称完备的封建统治学说即经学而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在古文经学看来,儒家全部经书都只能当做古代历史文献看,而绝不可看做万古不变的神圣教条。而按照这一观点来对儒家各部经书逐一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一工作则几乎还没有真正进行。这是章太炎同张之洞的初次正面交锋。

这还是思想学术之争,尚未涉及政治问题。而一旦触及政治问题,即对清朝政府及康有为的态度问题,争论便不可能这样斯文了。

就在这时,张之洞鼓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代表作《劝学篇》由两湖书院刊刻问世了。这部著作分内外两篇,内篇为《同心》、《教忠》等九篇,“明保国保教保种为第一义”。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等十五篇,要人们耻于不如日本、土耳其,惧蹈印度、越南、缅甸、朝鲜的覆辙,知“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这部著作为了调和中学与西学,反复强调“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据说,这部著作出于黄绍箕、辜鸿铭二人之手,但是,它确实集中反映了张之洞在西学与中学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中的骑墙态度。他已看到,中国不学西方不行,而且不学西政、仅学西艺也不行,但是,他最终还是不愿触动中国封建主义的根本秩序,不愿损害大清王朝的全部既得利益。曾获英国大学罗马希腊经科博士,并在德国国家工科大学修业,专门为张之洞处理洋务的辜鸿铭,在谈到《劝学篇》的撰著时说过张之洞“效西法,非慕欧化也”,“图富强,志不在富强也”,“盖富强以保中国,保中国即所以保名教”。这段话,颇能暴露张之洞思想的奥秘。

为《劝学篇》一书,章太炎同张之洞、梁鼎芬等人的冲突立即上升了一大级。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记述他与张之洞冲突的情况说:“之洞方草《劝学篇》,出以示余。见其上篇所说,多效忠清室语,因答曰:‘下篇为翔实矣。’”《〈艾如张〉、〈董逃歌〉序》记述此事云:“张之洞始为《劝学篇》,以激忠爱,摧横议,就余咨度。退则语人:‘宙合皆含血,生于其洲而人偶其洲,生于其国而人偶其国,人之性然也。惟吾赤县,权舆风姜以来,近者五千祀,沐浴膏泽,沦浃精味久矣,禀性非异人。古之谟训:上思利民,忠也;朋友善道,忠也;憔悴事君,忠也。今二者不举,徒以效忠征求氓庶。且乌桓遗裔,蹂躏吾族几三百年,茹毛饮血,视民如雉兔。今九世之仇纵不能复,乃欲责其忠爱?忠爱则易耳,其俟诸革命以后。’闻者皆怒,辫发上指栋。”

就什么才是真正的“保国保种”展开的这场争论,清楚地表现了章太炎与张之洞等在政治上的原则性的分歧。什么是“忠”?章太炎引用《左传》中具有原始民主主义色彩的“上思利民,忠也”的旧命题,来反驳封建纲常的说教。是否应当矢忠于大清王朝?章太炎揭露了清王朝带给广大民众的绝不是什么深仁厚泽,而是牛马雉兔一样悲惨的境遇。听了章太炎的话气得“辫发上指栋”的第一人,就是朱克柔,他反诘章太炎说:“尔先世得有仕者,何得出此言?”章太炎非但没有被难倒,反而理直气壮地答道:“此为强暴所污耳,子孙当干蛊。”朱克柔又羞又怒,把这番对话一五一十报告了梁鼎芬,梁鼎芬勃然大怒,气势汹汹地要将章太炎“悬而榜之”。

梁鼎芬,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做过翰林院编修,中法战争时因疏劾李鸿章而知名于世。当张之洞督两广、湖广和署督两江期间,他一直为张之洞所器重,以致人称:“鼎芬即小之洞,之洞即大鼎芬。”维新运动高涨时,他也曾附和过,并参与起草过上海强学会章程,但是他一天也没有忘记过维护封建礼教。他以康有为的政治目标试探章太炎说:“闻康祖诒欲作皇帝,有所闻乎?”章太炎回答道:“只闻康欲作教主,未闻欲作皇帝。实则人有帝王思想,本不足异,惟欲作教主,则未免想入非非。”梁鼎芬被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吓得魂不附体,连忙反驳说:“吾辈食毛践土二百余年,何可出此狂语?”一回去,他就禀报张之洞,“谓章某心术不正,时有欺君犯上之辞,不宜重用”。并要求张之洞即日逐走章太炎。

章太炎在武昌前后不过一个月,就不得不狼狈离去。行前,张之洞“赠以五百元,购其《左传》撰稿。节庵复扣留其款”。《正学报》只留下他写的一篇《正学报缘起》与《正学报例言》便流产了。在沿大江而下的行船上,章太炎悲愤填膺地写下《艾如张》一诗,叙述了对张之洞从期待到决绝的经过,并暗示了他对前进道路所做的新的思考。诗中写道:

皇穹鉴黎庶,均平无九服,

顾我齐州产,宁能忘禹域?

击磬一微秩,志屈逃海滨,

商容冯马徒,逝将除受辛。

怀哉殷周世,大泽宁无人?

三千年前,殷代小官少师因为痛恨殷纣王受辛的残暴统治,率领他的门徒抱磬杖策相牵入海,隐居于海岛;而名贤商容则手执羽龠投奔马徒,动员他起兵伐纣。在大江之上,章太炎想到了他们的作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绝不愿弃置自己的祖国于苦难之中而不顾;他曾经对李鸿章怀抱过期望,也对张之洞抱有过幻想,现在都破灭了。思念殷周交替的革命,眼光该转向大泽即社会下层了!

5月14日,章太炎回到上海。连来带去,共四十八天,时间不长,却给他上了难忘的一课。在刚回上海的那些日子里,他与宋恕、孙宝瑄、陈黻宸等人连日纵谈。孙宝瑄在日记中记述了这几天章太炎的活动:

5月15日,“枚叔来,余尚卧,闻之始披衣下楼,盖伊于昨日由鄂归也。纵谈至晡,枚叔方去”。

5月16日,“过午访枚叔谈,燕生(即宋恕)俄至,纵谈古今”。

5月18日,“枚叔来,作竟日谈。折简招燕生,俄亦至,纵论酣畅”。

5月19日,“招枚叔及燕生、介石(即陈黻宸)谈宴于西酒楼”。

5月21日,“访介石,同至格致书院听浩吾(即叶瀚)宣论,枚叔、燕生皆在。俄顷偕登五层楼茗话”。

武昌之行正是他们纵谈的一个重要话题,宋恕当时步《艾如张》原韵写《束发篇答章太炎》一诗,描绘了章太炎当时愤激的情景:

登高望中原,尘沙暗齐州,

儒侠流风尽,巨盗交献酬。

悲来独哽咽,微管念桓侯,

驱车且四顾,猛虎纷当路。

妇哭一何苦?虎啸一何怒?

卞庄彼何人?慨然欲追步!

“驱车且四顾,猛虎纷当路”,正形象地概括了半年来章太炎的遭际,而“卞庄彼何人?慨然欲追步”,则抒写了章太炎欲效法卞庄刺杀猛虎的决心。对于章太炎痛斥张之洞和大清王朝的言论,宋恕听了也觉骇怕,再三叮嘱他要警惕为清廷耳目所探悉:

托命礼观音,移情存净域,

踽踽素臣身,栖栖大泽滨。

殷勤再三赠,强饭抑酸辛,

缄口密复密,警骚人。

然而,章太炎愤激的情感和思想的转变,绝不是血气方刚的一时冲动。要他缄口结舌,事实上已不可能了。

“革政”的悲惨结局

就在章太炎由武昌返沪之后不久,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要变革“大经大法”。维新志士梦寐以求的“革政”,终于开始变成了大清王朝政治生活的现实。康有为6月16日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奉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并获准可以“专折奏事”。一个品级低微的工部主事,竟获得如此特殊的恩遇,难怪康有为踌躇满志,自信“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成功指日可待。而许多只重表面现象、不能透视内中实质的人,则更加乐观,“曲跳陵厉,北向望风采,以为雪国耻、起民瘼有日”。

同类推荐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本书作者从汉朝吕后开始,历数西汉时期著名女性的故事。吕后、窦太后、卓文君、赵飞燕……她们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幽默诙谐,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苍凉的反思。 本书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热门推荐
  • 二十几岁女人的理财圣经

    二十几岁女人的理财圣经

    本书是新时代、新时期专门为年轻女性打造的理财经典书目。致力于教女人如何省钱、挣钱、投资、制定理财规划等多方面内容,涉及范围从单身女性到做妈妈的女性。目的在于让二十几岁的女性读者掌握理财的方法,从此告别“月光”的狼狈,早日走上“财女”路。
  • 倾城王妃惊天下:天才结界师

    倾城王妃惊天下:天才结界师

    流行穿越?好吧,肿么她还被交换灵魂。无奈成为官二代,美其名神女,实则废柴体质。终于某天逆袭,某男杀气腾腾磨刀霍霍而来。一次杀她,不成,再次杀她,徒劳,三次杀她,无果,到了四次,她已逆袭,神兽相伴而行,两人睥睨天下。且看风云变幻,径自笑随红尘。
  • 陪伴孩子成长的爱国故事

    陪伴孩子成长的爱国故事

    《陪伴孩子成长的爱国故事(注音版)》主要内容简介:“红枪白马”女英雄赵一曼、抗日名将张自忠、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八女投江、爱国志士闻一多、“烈火金刚”邱少云、黄继光惊天一跃堵枪眼、“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等。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盛世九歌

    盛世九歌

    寒雨冷风夜,她被逼无奈饮毒自尽,他救她一命不惹尘世,她费尽心机终于他执手并肩。那一天冬雪寒梅鸿羽一吻终离别,再见时,她视他如路人,他对她千般宠溺,仍换不回她尘封的记忆。话语里藏着情深,温柔里包裹着冷谟,良辰美景背后是她征服天下的野心。深情的轩辕宸,悲情的云飞扬,妖孽的邵璃玄,优雅的北宸檀夏,霸道的北宸容凌,温柔的白镜夜,风流的赫连月,哇哈哈,美男们排山倒海的扑过来吧!!!
  • 三言二拍精编(4册)

    三言二拍精编(4册)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二拍”的有些作品反映了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二拍”善于组织情节,因此多数篇章有一定的吸引力,语言也较生动。
  •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历史是古人活动的舞台,文化则是其中积淀而成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与文化是精神与思想的遗传基因,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出其本源,揭示中国传统世界的内核,便是别裁。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作者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历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对于人们耳熟却并不能详的一些历史故事,书中细致地加以拆分,一步一步进行分析,对于故事的出路或结果,提出多种可能性,然后通过排除法,得出历史自身呈现出来的结论,并分析出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果的道理。书中讲的道理,事关价值体系,都是大道理。但不是空洞地讲道理,而是建立在大量的细节描述基础上。
  • 力挺韩寒

    力挺韩寒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这本书继续提倡“只需去做,生活就会改变”,提供给大家的是一个人生活的建议,提供一些一个人平时想不到,或者想到了却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情。告诉一个人生活,怎么去做这些事,或者去哪里可以做到。这本书讲到的也不是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个人的小事。但是,生活并不是由大事组成的。这些事,并不枯燥,认真看,每一个都非常有意思,如果这一件又一件的小事都去做了,生活的质量就变了。一个人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概念,还是一种环保概念。这种意识会让你更有责任感,进而影响你整个生活方式、态度和处事哲学。一个人的生活,我们也有很多憧憬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