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700000023

第23章 秦汉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9)

王逸认为,混世以保命,即便寿比南山,但也是“志士之所耻”。从这种道德观念出发,王逸对班固的意见提出了激烈的异议:“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楚辞章句序》。)王逸赞美屈原人格光明正大,刚直不阿,“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班固说屈原“露才扬己”,王逸则认为这恰恰是屈原的伟岸之处。王逸认为《诗经》中也不乏“风谏之语”,孔子也承认这些“怨刺其上”的诗合乎大雅,并未加以否弃,屈原之词“优游婉顺”,目的是为了谏劝君王,这难道是“怨刺其上,强非其人”吗?可见班固自己的话就不公道,“殆失厥中矣”。值得注意的是,王逸与班固之争,并不在于要不要“中和”之道,而在于对“中和”之道的理解上。班固认为怨恶君上就是失中,而王逸认为讽谏君上恰恰是符合中庸精神的。屈原的作品“上以讽谏,下以自慰”,这不正是《诗大序》所谓的“主文而谲谏”精神的体现吗?

在《离骚经序》中,王逸还说屈原因“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以风谏君也”,赞美《离骚》“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从这些评价来看,王逸对屈原的肯定,基本上仍是站在“温柔敦厚”的立场上来说的,只是他的思想比班固要开明一些。至于他说《离骚》“依托《五经》以立义焉”,从《离骚》合乎经义的角度来为作品本身辩护,也可见,“温柔敦厚”的诗学思想相当顽固地成为汉代文人评论文艺的尺度。(姜亮夫《屈子思想简述》中说:“不论指说屈子为儒、道、墨、名、阴阳、神仙,皆属错误”,“正因屈原有许许多多思想,不能用某一家或某几家来绳束。盖先秦‘家’、‘家法’、‘家数’,皆不十分谨严,故用以比附屈子,皆不恰当”(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汉代诗学中的重要篇章为《毛诗序》。《毛诗序》是汉代儒生集体解释《诗经》的一篇序文,可以视为汉代儒生通过解释《诗经》来与专制统治者进行对话的专门渠道。利用解经来与统治者进行沟通与交流,是汉代儒生经常采用的一种通途。所谓《毛诗序》是从文献学意义上去说的。汉儒说《诗》,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其中齐鲁韩三家是用当时流行的隶书即今文写成的,故称为今文经,得以立于学官,而毛诗晚出,是古文经,终汉之世未能立于学官。但自东汉郑玄作笺后,毛诗独盛行,而齐鲁韩三家诗到后来反而失传了。今传的《诗经》就是属于毛诗体系的版本。《毛诗序》是夹杂在《关雎》题解中的一篇具有全书总序性质的文字。经过朱熹等学者的考证,现在一般认为这一段文字应是独立于全书各篇之上的总序。一般认为《毛诗序》是经孔子的学生子夏一系传至东汉儒生卫宏发挥后形成的,其作者应为多人。但它主要代表了东汉儒生对《诗经》的看法,也可以说是汉代儒生论《诗》的一篇具有纲领性质的文字。其主要思想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毛诗序》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情志说”,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是作者内心志向的发动。作者还认为,从诗到音乐,再到舞蹈,是情感的依次递进,造成了艺术种类的升级演变,从中可以看出政治得失与社会心理走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说明汉代儒生论诗,偏重于其中的伦理教化意义。其次,《毛诗序》的作者还认为诗歌表达情感、塑造形象,是通过比兴原则来实现的。《毛诗序》基于“情志说”,提出了“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这里明确地将“六义”并提。这些名称当然不是《毛诗序》的发明。早在《周礼·春官》中就有“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全,以六律为之音”的说法。(关于“六诗”与“六义”的关系,今人王昆吾论之甚详切。参见王昆吾:《诗六义原始》,见《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关于“六义”之说,一般研究者认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的观点,基本概括了风雅颂是《诗》之体,而赋比兴是《诗》之用即表现手法,从创作论角度阐明了兴与赋、比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毛诗》中对《诗经》原文的解释与标注,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关于赋比兴的手法的具体内涵,《毛诗序》没有作详细的说明,最早作解释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与郑众。郑玄在《周礼注》中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又引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值得关注的是,所以要用比兴,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对话与交流。(我以为:巧用比兴来对话,乃是把所引之诗当做一个比喻的喻体。这种情况所引之诗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论证观点,其作用是使观点生动鲜明,更易于理解接受。如,《论语·八佾》载子夏向孔子提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所问之诗,前两句见于今本《卫风·硕人》,后一句已逸。诗本是在夸赞一女子巧笑动人、美目流盼。子夏不懂“素以为绚”的意思孔子告诉他梳妆打扮是要有天然丽质的基础的,即原诗中所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之美质。子夏却因此顿悟了形式的礼后于仁义之内质。这个故事看似子夏随意发挥,其实是记录者有意借此来说明礼与仁的内外关系,但用的方法不是归纳,不是演绎而是用“素以为绚”、“绘事后素”的诗句来形象地比喻说明之。再如《论语·学而》载子贡问贫富者的人生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却由此发挥道:“《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夫子很满意子贡的发挥,表扬他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从中我们可见,这种“告诸往而知来者”引《诗》证志法具有很浓的文学色彩,它主要利用诗中情景来启发说明自己的观点,主要依靠的是感通,求的是理解,而前面两种引《诗》特征是依靠事实的归纳或道理演绎以作正面逻辑上的求证。这类引《诗》法,我们可以简而言之为:用其物象。)《毛诗序》在解说“六义”时提出了美刺的观点,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毛诗序》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毛诗序》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如果说董仲舒一类儒者强调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观点,那么《毛诗序》作者则多多少少提出了诗的功能通过歌颂与讽刺两端而显示出来,给了下层人士通过文艺来进行批判的权力(尽管这种权力是极其有限的)。

依照《毛诗》及注释者看来,美与刺有许多是通过比兴手法而得到展现的。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诗大序疏》中说:“赋者直陈其事,无所避讳,故得失俱言。比者,比托于物,不敢正言,似有所畏惧,故云见今之失,取比类以言之;兴者,兴起志意,赞扬之辞,故云见今之美以喻劝之。”他也看到了比兴与美刺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东汉大儒郑玄在《诗谱序》中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郑玄认为《诗经》中表现出来的“刺过讥失”,对统治者调整自己统治是非常有利的一项做法,也是诗的“正得失”教化功能的表现。但是《毛诗序》又强调这种讽谏必须掌握好尺度,不能过分。它指出:“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动心。”郑玄对此解释道:“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朱熹释“主文”一词为“主于文词而托之以谏”(《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三。)。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赋比兴通释》中说:“‘主文’疑即比兴。”(朱自清:《诗言志辨》,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上),25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毛诗序》的作者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诗可以怨,但对统治者的讽刺要温和含蓄,旁敲侧击,以顾全帝王的脸面。而比兴的运用恰好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毛诗序》与汉代的诗学家认为,比兴,特别是兴的运用,可以弥补诗人在以诗进谏时与帝王的矛盾。这样的话,比与兴,都被纳入了美刺的轨道,从而使《诗经》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作为原创作品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毛诗序》提出的“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说法,也窒息了《国风》与《小雅》之怨诗的愤慨之情,导致后来文人以“温柔敦厚”论诗的俗套。(孔颖达反对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在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帝国中,君为臣纲,臣下即使对国君进行谏劝,也要小心翼翼,委婉曲致,照顾君王的面子。在这种美学要求下,汉代的大赋采取“主文谲谏”、“劝百讽一”的方式,曲终奏雅地来规劝帝王,但其最后效果却是令人怀疑的。扬雄晚年自悔作赋对皇帝进行讽谏,说辞赋文学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是看到了这种讽谏方式的虚幻性。《毛诗序》中所倡导的这种“主文而谲谏”的方式浸淫日久,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对人进行教育与劝导的一种风格,也成为文艺批评的一种标准。这种对话方式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帝王与士人的不平等关系。

同类推荐
  • 诗词丛谈(马乃骝诗文集)

    诗词丛谈(马乃骝诗文集)

    卷一、诗词是非谈:凡所见谈古诗之曲解者,即予以辨析,如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有辱贫农之作,说《绝句》“两个黄鹂”是“断缯裂帛,互不联属”,说《江南逢李龟年》诗是伪作,皆一一考证,予以正误。
  • 宠爱

    宠爱

    有浪漫唯美的理想主义,作者胭脂泪是不折不扣的“荣迷”,还有文化女性所持有的孤芳自赏的些许刻薄,在这一切之上,还添加了肆无忌惮,展现出一派纯净的懵懂天真!文字中,热情与冷漠,肆无忌惮的豪迈与真挚,肆无忌惮的诱惑与风情,华丽精致、滴水不漏、刀枪不入的表象下,无处不在,在作者的文字中,有女性的细腻唯美,有旁若无人的自恋,有贵族气息浓郁的都市风情,更有悲天悯人的人文真情,在她的文字中,尤其是书中的多个影评,有雅致的书香,诙谐的调皮;自然的坦荡,奔放的豪迈,她的文字,读起来优美酣畅,自然真实
  • 一个人的义无反顾

    一个人的义无反顾

    豆瓣最热门的情感美文集,艾明雅、毛路、陈亚豪、小岩井……十余位豆瓣红人用他们或温情、或犀利的文字带你穿透爱情的迷茫,得到自我救赎。本书是一部关于爱情的随笔集。全书围绕五个主题:初恋、单恋、虐恋、暗恋、苦恋,由24个故事组成。 有时候,爱不过是一场华丽的想象;有时候,那些突然之前发生的事,却能让你铭记一生;有时候,付出所有也换不来美好的结局;有时候,轰轰烈烈过后却没有在一起……有人说最好的爱情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的义无反顾,一个人的冷暖自知,一个人的天荒地老……但是,亲爱的,请相信一定有人敬慕你的勇敢!
  • 我读

    我读

    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书评性质的书,而是近似于一种社会时评的文集,作者从某本书出发,从中引申出对社会、人生等各方面的看法,语调轻松有趣,以说故事为主,启发读者:书可以这样读。
  • 陈独秀文选

    陈独秀文选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陈独秀文选》是“经典纸阅读”系列丛书之一部,编者筛选了陈独秀谈新文化运动、杂论、论文化、论教育、政论、谈人物、论文学七类文章中的精华篇目,以供读者欣赏研究陈独秀的文章,感受其思想智慧的光芒。
热门推荐
  • 时光流年:回忆起我们过去的日子

    时光流年:回忆起我们过去的日子

    《时光流年》本书内容包括小品、主题、小说、游记、恋物共五大部分。
  • 散仙世界

    散仙世界

    借尸还魂以后才发现,这个世界没有筑基修士,也没有元婴修士,更不存在化神修士。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散仙劫。这,是一个散仙的世界!
  • 一等农女

    一等农女

    前世繁华梦一场,今生宁做农家女。前世的她,冷血无情,孤单寂寞。今生的她,腹黑狡黠,桃花朵朵。前世,她杀人,经商,睥睨世界,心底冰寒。今生,她种田,养兽,笑看浮华,轻言他物。此农女非彼农女。一本种植秘籍在手,天下我有。农女有言,我在种!种什么?种田,种丹,种矿,种兽,嘻嘻,最后种出一个夫君来!实乃一等农女啊。之后嘛,种包子喽!简单地说就是穿越女悲催的在古代生活,最后获得幸福的事!本文温馨专情,结局一对一······夜家小院儿里,某女仔细地开垦着土地。一傻头傻脑的男子,屁颠儿屁颠儿的跟在女子身后,时而除除“草”,时而施施“肥”,直把女子气得咬牙切齿。“你有完没完。”一听就是颤抖的声音,还伴着咯吱咯吱的磨牙声。男子带着‘你别插嘴’的眼神迎面扑来:“我在种田,别捣乱。”“谁在捣乱!”女子的声音越发低沉可怕。男子恍若未闻,继续他的种田大业。于是,两个时辰后,男子心满意足地走了。留下整整齐齐的一片杂草,唯余女子风中凌乱,心中唯明白一理,跟傻子计较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姐姐,你干什么呢,你干嘛活埋我嘛,难道···你不想要人家了,呜呜······”一肥虫委屈的哭闹起来,却只得到粗暴女子的一顿好打。“闭嘴,哭哭哭,就知道哭,我这不是为你好吗,种在土里,过几天你就可以有好多子孙了。不用天天羡慕嫉妒俊儿了!”女子恨铁不成钢。“姐姐,这这···这有根据吗?”肥虫忐忑,姐姐千万别把它整死了。“放心,有我出马,哪还有不行的,你就安心等着吧!!!”女子拍胸脯保证。肥虫无语,它怎么感觉自己凶多吉少了呢!······古色生香的房间里,一女子正在一个炼丹炉里一会儿添添土,一会儿浇浇水。一个傻头傻脑的男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蹲在女子身旁仔细看着。“娘子,你在干什么啊?”“你娘子我在种丹。”“哦,等丹种够了,我们种点别的好不好?”“好啊,相公想种些什么啊?”“种包子好不好,我喜欢。”“这个啊,我还不会,我给你蒸包子好不好?”“那···那你会了就给我种吗?”“当然了,我努力学啊。”正沉迷种丹的某女没有发现她眼中的傻子狡黠的目光。······“哟,这不是鼎鼎大名的长公主嘛。”一长相俏丽中带着尖刻的侍女道。一个弱不禁风的温婉女子轻斥:“星儿,你怎么可以这么对姐姐说话,姐姐,是我没管好奴仆,您别生气啊!”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人生的超越

    人生的超越

    本套书系故事精彩,内容纵横,伴随整个人生成功发展历程,思想蕴含丰富,表达深入浅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智慧力量开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理念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起到启迪思想,智慧的源泉,生命的明灯,是当代青年树立现代观念、实现财智人生的精神奠基之作,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精品。
  •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茅盾推荐的中国读者要读的37部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1999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之一。主人公爱玛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
  • 圣母

    圣母

    但,一代圣母的故事。圣母光芒耀四方!世人讨厌圣母,我就是圣母你奈我何!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带着儿子去抢婚

    带着儿子去抢婚

    人生若能回头该是如何?那对待背叛了自己的人,逆了这时光,回头撕下他的伪装,踩扁他的矫情,诱惑他爱上自己然后狠狠甩了他,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暗恋自己宁愿为自己粉身碎骨的人怎么办?回过头,宠在手里,爱在心里,好好调教,养成一个二十四孝好老公来。“若今生还能从头再来,我一定……不会在瞎了……这眼。”“你给我记住了,若有下辈子,你敢负我,我就是追到地狱也要把你粉身碎骨。”三生台上,缘定来世。若时光可以倒流,我许你一世情缘。若时光可以倒流,踏了这山河,焚了这天地,我们也要在一起。
  •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利用大量生动有趣且具有哲理的小故事将你带入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