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33

第33章 罗洪先对于归寂主静说的全面阐发(1)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少慕程朱学者罗伦,有志于学。闻王阳明讲学赣州,心即向慕,欲往受学,为父所阻。《传习录》出,读之至忘寝食。嘉靖八年举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嘉靖十八年,拜左春坊左赞善,次年至京,因上书言储贰事,忤上意,被黜为民。家居近二十年,四出访学。先人所遗田宅,尽与庶弟,别筑陋室,读书其中。嘉靖三十七年,严嵩欲起为官,以毕志林壑却之,又六年卒于家。隆庆中赠光禄少卿,谥文恭。有《罗念庵集》、《罗洪先集》。

一主静宗旨

罗洪先之学,各阶段主旨不同,其盛年宗旨以主静为主。他最为人注重的,就是主静之说。主静之旨,罗洪先深有得于周敦颐“无欲故静”之说,故极服膺周敦颐,他尝说:周子所谓主静者,乃无极以来真脉络。其自注云“无欲故静”,是一切染不得,一切动不得,无然歆羡,无然畔援,庄生所言混沌者近之,故能为立极种子。非就识情中认得个幽闲暇逸者,便可替代为此物也。(《答门人》,《罗洪先集》第403页)

在罗洪先看来,周敦颐所谓静,与宇宙万物的本体所体现的法则一致,此法则罗洪先称之为“无极以来真脉络”,此法则相当于庄子不涉安排、不起欲望之大通境界。到此境界,一切外界纷扰劳攘,皆不能染着、不能扰动。主静又不同于闲情雅致。前者为修养所得的境界,后

者为情识的暂时中断或心情的偶然安适。静是修养的结果,也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这个准则与宇宙万物无思无虑、自然而然而又和谐流行的本体一致。到静的境界,一切隐藏潜伏的私欲种子尽皆销尽,直与天地上下同流。而情识之闲雅,是偶然入静者,或以理智强为之使静,

或私欲暂时隐伏不见。这种静和求静的方法,罗洪先斥之为野狐禅。他说:

指其立极处,与天地合德,则发育不穷;与日月合明,则照应不遗;与四时合序,则错行不忒;与鬼神合吉凶,则感应不爽。修此而忘安排,故谓之吉;悖此而费劳攘,故谓之凶。……若识认幽闲暇逸,以为主静,便与野狐禅相似,便是有欲。一切享用玩弄,安顿便宜,厌忽纵驰,隐忍狼狈之弊,纷然潜入而不自觉。即使孤介清洁,自守一隅,亦不免于偏听独任,不足以倡率防检,以济天下之务,其与未知学者何异也。(《答门人》,《罗洪先集》第403页)

罗洪先在著作中,多处描绘他的主静境界,比如他在给南中王门学者蒋道林的信中说道:当极静时,恍然觉吾此心虚寂无物,旁通无穷,有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有止极;有如大海鱼龙变化,无有间隔。无内外可指,无动静可分,上下四方,往古来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其发窍,固非形质所能限也。是故纵吾之目,而天地不满于吾视;倾吾之耳,而天地不出于吾听;冥吾之心,而天地不逃于吾思。古人往矣,其精神所极,即吾之精神,未尝往也。(《答蒋道林》,《罗洪先集》第298页)

这是一种神秘体验,宇宙景物奔来胸臆间,生气淋漓,绵延无穷,变化不测,浑然一体,一时皆呈现心中。体验到物我无间,我为天地精神的承当者,我为古人文化意蕴的赓续者。这种体验是“浑然与物同体”的境界。

罗洪先这种静的境界、万物一体的体验以无欲为前提,他说:

昔洪先所尝着力者,以无欲为主。辨欲之有无,以当下此心微微觉处为主。此觉处甚微,非志切与气定,即不自见。(《答李二守》,《罗洪先集》第331页)

无欲是一种状态,一种心理感受,其出现又须在志意凝一、气息正定之时。志意凝一即全神贯注于无欲故静的境界,心不旁骛。稍有走作,即为纷纷意念所杂而气动,气动则无欲境界不可望其出现。罗洪先的无欲,有很强的宗教意味,其修养方法与禅宗有许多相同之处。

罗洪先归寂之说,亦有取于陈献章的致虚。他说:

白沙致虚之说,乃千古独见,致知续启,体用不遗。今或有误认猖狂以为广大,又喜动作,名为心体,情欲纵恣,意见横行。后生小子敢为高论,蔑视宋儒,妄自居拟,窃虑贻祸斯世不小也。(《与吴疏山》,《罗洪先集》第415页)

当时多以陈献章语涉玄微,功夫偏于静,疑其类禅,而罗洪先独表彰之,以为陈献章之学有体有用,其体为致虚,其用为致知。致虚是求其心体与宇宙之广大虚空为一,致知是把静中养出的端倪推致于外。致虚而后有未发之中,未发之中而后有发而中节之和。在罗洪先看来,

陈献章所谓自然,是其心体致虚与照物无失二者的结合。功夫在致虚上用,心体虚明自然照物,无间于动静,所以他又说:“和兼斋(白沙)先生之学,以自然为宗,至其德要,则随动随静,终日照应而不离。”(《跋白沙和兼斋诗》,《罗洪先集》第684页)

罗洪先的归寂主静之说,自认为是与宇宙本体为一的。在他看来,虚寂是宇宙本来面目,也是心体本来面目:未感之前,寂未尝增,非因无念无知而后有寂也。既感之后,寂未尝减,非因有念有知而遂无寂也。此虚灵不昧之体,所谓至善;善恶对待者,不足以名之。知者,触于感者也;念者,妙于应者也。知与念有断续,而此寂无断续,所谓感有万殊,而寂者惟一是也。(《答郭平川》,《罗念庵集》卷一)

寂是本来如是,无知无念不能增一分。寂体感用,感时有知有念不能减一分。这种状态是不与具体起灭相对的绝对。知与念是此寂体对于外部刺激的反应,然虽有反应而寂体如常,必归寂而后能通感。在罗洪先看来,寂是本体,寂先于感,而在感时,此寂体在感中并为感之

主宰,故寂体贯穿于一切时,他说:“寂然者一也,无先后中外矣。然对感而言,寂其先也。以发而言,寂在中也。”(《答项瓯东》,《罗念庵集》卷一)此感中之寂,即周敦颐超越具体动静之“静”,程颢“动亦定,静亦定”之“定”。能静定则中有主,不为纷拏之事物所摇动。故感是变动的,寂是永恒的;感是现象,寂是本体;感有内外,寂无内外。寂无分于动静、内外,寂体即主宰,罗洪先归寂的本义在于主宰常明,有主于中。他说:

夫良知者,言乎不学无虑,自然之明觉,盖即至善之谓也。吾心之善,吾知之;吾心之恶,吾知之,不可谓非知也。善恶交杂,岂有为主于中者乎?中无所主,而谓知本常明,恐未可也。知有未明,依此行之,而谓无乖戾于既发之后,能顺应于事物之来,恐未可也。故知善知恶之知,随出随泯,特一时之发见焉耳。一时之发见,未可尽指为本体,则自然之明觉,固当反求其根源。盖人生而静,未有不善,不善动之妄也。主静以复之,道斯凝而不流矣。

神发为知,良知者静而明也,妄动以杂之,几始失而难复矣。故必有收摄保聚之功,以为充达长养之地,而后定、静、安、虑由此以出,必于家、国、天下感无不正,而未尝为物所动,乃可谓之格物。盖处无弗当,而后知无弗明,此致知所以必在于格物,物格而后为知至也。故致知者,致其静无而动有者也。(《甲寅夏游记》,《罗洪先集》第81~82页)

良知为知善知恶者,但要使良知排除妄念的混杂,保证良知对善恶的判断无有差忒,必有归寂主静、收摄保聚功夫,使良知充达长养,常精常明。故所谓格物,即归寂的过程;致知,即对寂体的获得。这就是罗洪先的为学宗旨,也就是他说的:“学有可一言尽者。如收敛精神,并归一处,常令凝聚,能为万物万事主宰,此可一言而尽。”(《与萧云皋》,《罗洪先集》第264页)

二对现成良知派的否定

罗洪先归寂主静之学,以良知返归寂体的过程为格物致知,就是认为良知必须经过实地锻炼而后得,因此,他反对王龙溪的“现成良知”,反对“先天心本自正”。王龙溪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后天功夫在于塞断意混入先天良知的通道,任良知发用流行,此即“以先天统后天”。罗洪先不同意王龙溪的为学宗旨,虽然二人交谊甚笃,但关于先天正心与后天归寂主静的辩论却持续不断。罗洪先评论王龙溪:“龙溪之学,久知其详,不俟今日。然其谓功夫,又却是无功夫可用,故谓之‘以良知致良知’,如道家‘先天制后天’之意。其说实出阳明公口授,大抵本之佛氏。”(《与双江公》,《罗洪先集》第185页)“以良知致良知”、“先天制后天”,皆一语道破龙溪学问真意。罗洪先认为先天正心得之佛家,而又轻于指点后辈,后学放弃功夫修养,直接承领本体。

他指出:“自来圣贤论学,未尝有不犯做手一言,未有学而不由做者。惟佛家则立跻圣位。此龙溪极误人处。”(《读双江公致知义略质语》,《明儒学案》第428页)这里罗洪先指斥王龙溪为禅,以龙溪之不犯做手,直任本心为禅之明心见性,立地成佛。此或为刘宗周斥王龙溪“蹈佛氏之坑堑”一意所本。

王龙溪所着意提掇的,是王阳明良知之道心义,认为良知是天命之性与所性之觉的合一,无内外,无寂感。不昧此一念灵明,即是致知,即是格物。或以为良知未尽本心之妙,须掺入知识意见,此便是异学,便是俗学。信得良知过时,“意”即是良知之流行,见即是良知之照察,彻内彻外,止此良知,所谓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而罗洪先认为,龙溪此言,只得阳明学说一偏,阳明所谓良知,虽言其为天命之性,但此性须经收摄保聚,止之之功,才能变为现实的道德行为的根据。天命之性、本有之善是理论上的、抽象的,止至善功夫是实践上的、具体的。《大学》宗旨集中到一点,即止于至善。其功夫全在于能止。在罗洪先看来,人之好利好货好色种种情感欲望,与生俱来,时时冲击人的良知,遏之止之使服从于先天良知,先天方为现实受用。他驳斥龙溪说:今曰“若信得良知过时,意即是良知之流行,见即是良知之照察”云云。夫利欲之磐固,遏止犹恐弗止矣,而欲纵其知之所发以为心体;以血气之浮扬,敛之犹恐弗定矣,而欲任其意之所行以为功夫。畏难苟安者,取便于易从;见小欲速者,坚主于自信。……使天下之人,遂至于荡然而无归,悍然而不顾,则其陷溺之浅深,吾不知于俗学何如也!(《甲寅夏游记》,《罗洪先集》第73页)

即是说,龙溪所恃任的先天良知,如不用归寂主静功夫,“磨砻使之光辉”,则必为利欲、血气所混杂,结果是使人混淆理欲,陷于流荡无归的境地。故先天良知必有归寂主静功夫才能使之真正在我。他尝说:“以现在良知为主,决无入圣之期矣。”又说:“只是时时不可无收摄保聚之功,使精神归一,常虚常定,日精日健,不可直任现在以为止足。”(《甲寅夏游记》,《罗洪先集》第86页)

罗洪先一生学问精神皆在此。他的学说提出的缘由,是承浙中王门特别是王龙溪纯任先天,因而重言申明凝聚磨砻功夫。他曾明白宣示他的立说苦心:

三四年间,曾以“主静”一言,为谈良知者告。以为良知固出于禀受之自然,而未尝泯灭;然欲得流行发见常如孩提之时,必有致之之功;非经枯槁寂寞之后,一切退听而天理炯然,未易及此,阳明之龙场是也。学者舍龙场之惩创,而第谈晚年之熟化,譬之趋万里者不能蹈险出幽,而欲从容于九达之逵,岂止躐等而已哉!(《寄谢高泉》,《罗念庵集》卷二)

他也承认现成良知,但他认为现成良知自人降生后,就会受私欲浸染,不能常如赤子之时,必有归寂保聚之功。阳明在龙场的居夷处困,动心忍性,正是他长期意志磨炼、知识充拓的结果。而王龙溪恃任现成良知,抛弃了锻炼磨砻功夫,直趋阳明晚年熟化境界。这种所谓简易功夫,有躐等之病。这种弊病,罗洪先认为可归咎于两个方面,一是王阳明迁就初学,轻于指点;一是后学径趋高妙,草草谬承。对此他曾剀切指出:良知二字,乃阳明先生一生经验而后得之,非信而不惑为难。使发于心者,一与所知不应,即非其本旨矣。当时迁就初学,令易入,不免指现在发用以为左券。至于自得,固未可以草草谬承。而因仍其说者,类借口实,使人猖狂自恣,则失之又远。(《寄张须野》,《罗洪先集》第416页)

这里,罗洪先指出了阳明之良知与后学所谓良知的根本不同之处:历经甘苦后的自得与承袭口吻,归寂保聚之后的结果与径任自然,具体的知情意的结合与抽象的天命之性。如前所述,阳明的良知是一生精神命脉所系,本具的良知,已经和长期的意志锻炼、知识充拓结合了起来。此时的良知不仅是“天理”在心中的自觉,而且是天理如何在具体实践中运用及对实践结果的评价、感受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阳明传授给弟子时,这种聚合状态的复杂的良知系统却被弟子们以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加以稀释和诠解,没有研磨和体验良知的全部丰富内容,甚至有借良知为口实,行其猖狂恣纵之意者。罗洪先指出:“自阳明公破除‘即事穷理’一段,学者多至率意任情以为良知,而于仔细曲尽处,略不照管。”(《答刘汝周》,《罗洪先集》第278页)

对于初学,晚年境界熟化语不应多提,而应教之以实地功夫。罗洪先曾致书王龙溪直言劝告:“至宝不宜轻弄,此丹家语也,然于此件颇相类。千古圣贤,只有收敛保聚法,不肯轻弄以至于死。故曰:‘兢兢业业,过了一生’。”(《寄王龙溪》,《罗洪先集》第216页)此至宝指良知,至宝不可轻弄即不可轻言现成良知,而必有收摄保聚功夫。

王龙溪之学高明爽朗,与江右诸人多归沉潜笃实一路趋向不同,对江右诸人对他的批评不以为然。他反对罗洪先收摄保聚之旨,认为是不能充分信任良知的结果,不信良知现成,就是未能对本来在我的真性情直身承当。王龙溪尝面论罗洪先曰:“汝学不脱知见,虚知见有何益?看来总未逼真。若逼真来抡刀上阵,措手不迭,直意直心,人人皆得见之,哪得有许多瞒昧计较来。”(《冬游记》中所记龙溪语,《罗洪先集》第61页)

同类推荐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热门推荐
  • 鬼王的肥妃

    鬼王的肥妃

    “传闻你号称互联网最色,怎么你的昵称是‘拒绝’?”“难道你不觉得加上偏旁会显得我很有内涵么?”沐楚,王牌雇佣兵一个,后来混迹于网络。可能是因为太色了,被仇家开着飞机爆了住宅之后,竟然穿越到一个白痴胖女人的身上。沐楚楚:楚国丞相之女,圆脸水桶腰,大龄女青年,倒贴都没人要,可奇怪的是她居然在皇帝赐婚那夜上吊自杀。新生后的沐楚楚,不再胆小怕事,手段狠辣,色胆包天,不出三月就“色名远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宇元年,皇帝一纸诏书,沐楚楚成了鬼王的第一百位王妃,世人断言,她绝对活不到月底。可月底的时候,沐楚楚扭着水桶腰从王府出来,一脸的得意。ps:楚楚童鞋会变漂亮的!!!!!!!无比无比风骚的男银们:轩月灏明:楚国最为神秘的王爷,因为他常戴着一张鬼面具,为人冷酷嗜血,前九十九位王妃都惨死在他手里,又被世人称作“鬼王”。“想我鬼王一生无情无义,竟爱上你这样一个肥婆,还爱得如此猛烈,如此疯狂!”沐楚楚:“老娘肥是肥了点,但肥得很有个性,有特色,以至于魅力无敌。你爱上我,那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内。”“……”天上好多呱呱直叫的乌鸦飞过。轩月无常:楚国皇帝,阴狠腹黑,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每当他无法抑制心中怒火之时,他便告诉自己:“那夜,我连被沐楚楚那肥婆扑倒在龙床上都能忍,我还有什么不能忍的?”“无常哥哥,吃亏的是我好不好?你瞧我多有肉感啊,而且那夜全是我出的力,你叫的那么欢快……”“天,我那是哀嚎行不?”轩月流风:史上最无用的王爷,却也是最帅气的王爷。他风流成性,无恶不作,一日好奇心起,竟然去……“嫂子,你摸摸我的心,每次见到你它都会狂跳不已,这就是怦然心动啊。你再摸摸我的脸,滚烫滚烫的,这是我的身体在为你燃烧啊。嫂子,我从不认为你丑,我觉得你是天下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女人……嫂子,你忍心拒绝我……”“啪”一记响亮的耳光飞去,“滚,别来侮辱老娘的品味。”莫少寒:杀手堂最年轻的掌门,风流倜傥,为人豪爽仗义,城府却极深。身边美女如云,心中却一直坚守着少年时代那份青涩的恋情。“喜欢,亦或是不喜欢;深爱,亦或是不爱,相守,亦或是无限期的等待;呵呵,我用青春赌我们的明天。不期望有什么结果,我只想做好这个过程。沐楚楚,如果天下负了你,信不信我屠了它?”“今个儿天气真好啊,挺和谐的”转过身去,眼泪成串,又一痴情种子,可惜下雨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促销管理

    促销管理

    促销作为企业各种营销组合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应对竞争,扩大市场、争夺顾客、树立形象的基本营销手段。一个零售企业,如果不经常地组织合理有效的促销活动,终将被市场淘汰!促销的方式与技巧、组织与管理等问题已成为营销理们的、经常探讨的问题。本书重点阐述了企业促销的策略、技巧、操作,以及如何使促销的实施符合企业战略目标,改善促销流程、隆低促销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营销经理人的案头必备书籍。
  • 欢喜冤家谈恋爱

    欢喜冤家谈恋爱

    “别哭啊媳妇,你看我真的只爱你一个人,我这人嘴花心不花的,保证以后只对你一个人好,你可不能见异思迁谋杀亲夫啊!”我一拳打过去:“谁是你媳妇!”
  • 洪昭光健康新观念

    洪昭光健康新观念

    本书分为“阳光观念”、“四大基石”、“家庭健康”、“男人健康”、“女人健康”、“健康箴言”六个部分,向读者讲授了最新了健康观念、科学的保健方式及最佳的生活方式等普及知识。
  • 忠诚创造卓越

    忠诚创造卓越

    全球500强企业选择精英员工的至高准则,中国领先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关键性保障。
  • 女皇驾到之夫君来袭

    女皇驾到之夫君来袭

    传言冷府大小姐冷如霜,貌美如花胜似天仙,引得无数青年才俊竞折腰。恍若仙人的冥无殇说:“你要利用我就利用吧,我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利用一辈子。”娃娃脸的李玉清羞涩的道:“我愿意一辈子给你挡酒。”俊秀冷清帝王捏着她的下巴道:“除了跟我在一起你没得选择。”也有人说冷如霜是丑陋的无盐女,被未婚夫嫌弃被青梅竹马厌恶。多情王爷不屑地道:“如此无盐女怎配得上我的绝代风华。”妖孽男子抱着柔若无骨的美人鄙夷的道,不过是利用一下罢了,她怎敌锦瑟半点姿容。温润如玉的上官云烨冷淡的道,只是骗她一骗,又何必在意。景色撩人,到底是迷了谁的眼醉了谁的心。且看女主颜倾天下,翻手云覆手雨掌管人世沉浮。片段一:如霜懒散的气质与这嘈杂的赌坊很不相称,刚刚入内的京都富户郝有钱,随意的打量了一眼如霜,立刻眼露痴迷,这可比楚公馆最俊俏的小倌俊美了不知多少倍,如霜美得像什么呢,郝有钱认真的想,恩,比自家金灿灿的金库还美。郝有钱觉得自己玩过的那些个小倌加起来,也抵不过如霜的一根小指。郝有钱擦了擦嘴上的口水,故作潇洒的打开扇子,径直走到如霜面前。如霜疑惑的抬头,这突然的阴影是怎么回事,这么一看真真让如霜吃了一惊,这个满身挂金子,就差在脸上写上自己很有钱的肥猪是哪里来的。最让如霜惊恐的还是猪哥那句“公子好相貌,让小生好生倾慕”边说边要去摸如霜的手,如霜假装懵懂的看着猪哥心中却在尖叫看见现实版的同性恋了,虽然不美型但聊胜于无嘛,还没等如霜做出反应,猪哥就捂着手尖叫,原来是坐在一旁饮茶的夜梓旭看到如霜被调戏,掷出茶杯打伤来了猪哥。如霜笑咪咪的看了一眼夜梓旭,夜梓旭了然这个小魔头要出马了,看来这猪哥要倒霉了,想起那次自己无辜被整,夜梓旭很同情的看了猪哥一眼,郝有钱本来丑陋的面庞看着都变得可爱不少。片段二:那群女子如同训练过的目光齐刷刷的转向夜梓旭。夜梓旭顿时愣住,如霜趁着人群的松动,走到夜梓旭的身边道“郎君,她们真的好可爱啊,即使我们的爱情不容于世,她们依然支持我们,郎君快谢谢她们吧”。夜梓旭这才反应过来,看着看似满目深情实则满眼戏谑的如霜,心中一悸,回神后,急急撇清关系“你胡说什么,我只喜欢身娇体软的姑娘,谁跟你搞断袖啊”只是眼神有些恍惚,让人看着有些欲盖弥彰的感觉。
  • 月河桥

    月河桥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朗月寒星

    朗月寒星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