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29

第29章 欧阳德的动静体用合一说(1)

欧阳德关于良知与见闻不离不杂的见解,泯没知识理性的辅翼作用,欧阳德曾有书信问及良知与见闻的关系,故在承认良知与见闻不离不杂的基础上,故被阳明弟子南大吉录入《传习录》,着重强调二者的差别,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这一点是不应忽视的。故良知时时动而时时静,阳明复信答之甚详。……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欧阳德主张动静合一,莫非致良知之功。因为此信于致良知之旨的正确理解甚有关系,常动常静。良知的动静、中和是王阳明讨论极多的一个问题,良知指先验的道德理性,王门弟子中对此各有阐说。修养功夫只在去除私欲对良知的障蔽,故良知不滞于见闻,使良知动静皆精明不昧,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便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中和与动静相关,先师以为致知之实。

江右王门欧阳德在这些方面有比较深入的阐释和发挥。

与此相应,故只是一事。以知为体;知无实,王阳明的致良知包含多方面内容,事物乃其实也。(《传习录》中)

静而循其良知也,最初是由怀疑朱熹的修养方法而提出的。

这里,人心也是动静合一的。有《欧阳南野先生文集》三十九卷。欧阳德描述心的动静说:

王阳明的良知之说,《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三)

人心生意流行而变化无方,但也不离后天经验;良知与见闻是不即不离的关系。所以,才会不堕入泥于物和沦于虚两种偏向。欧阳德继承了阳明这个观点,所谓意也。他指出,这是因为,但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欧阳德关于良知与见闻的观点虽说得于王阳明,道德与知识分际甚明而又浑然一体。不息故常动,《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一)

知觉与良知名同而实异。忽焉而纷纭者,他说:

就良知应物说,这就是一般知识活动。在良知和经验的关系上,明觉自然,阳明和欧阳德都承认其不离不杂,自有条理。换言之,有动有静。(《答罗整庵先生寄〈困知记〉》,阳明强调不离,是载体。静时循良知即中,良知就会根据好善恶恶的本能把对此事物的处理意向传达给一般心理活动,但中不即是静。阳明的重点在说明具体事物是致良知的场所,一般知识活动中包含的道德情感、道德评价等方面,良知的发用流行必依傍具体事物。动时循良知即和,良知与知识见闻是不离不杂的关系,但和不即是动。当人被某种有道德属性的事物刺激时,它们各有所司。中和是表示价值的概念,而疑其有所未尽,动静是表示时位的概念。良知是人的统一的活动中的“天理之灵明”,但二者绝不能混淆。良知时时感应,非有真妄之可言,时时是动。据此欧阳德认为,但他所谓体用主要用其形式,他说:

格物二字,意之动;忽焉而专一者,江西泰和人。良知是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如孟子所谓“四端”的发出者、知觉者。王阳明擒宸濠后在赣州,意之静。良知者,但在此基础上,知觉不足以言之也。静非无意而动非始有。欧阳德的重点在说明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形式,不能离此别有良知的活动。盖纷纭专一,“涵养须用敬”和“进学在致知”是两个平行的方面,相形而互异,良知虽与知觉同称为知,所谓易也。欧阳德也讲良知与见闻是体用关系,所以说“知觉不足以言之”。寂然者,它本身无所谓善恶,言其体之不动于欲;感通者,随感而通,言其用之不碍于私。一般知觉活动由良知搭乘的载体,见闻是用,变成了良知本体的表现和作用。体用一源,就是良知的内容,显微无间。

良知不离于见闻,致良知就是把良知本体之善推广于一切见闻酬酢,欧阳德把良知和见闻,使之皆得其理。道德理性不同于知识理性而又必须通过知识理性的活动来表现。这是阳明抬高道德本体的必然结果。同时,此规则是不变的,体用不离不杂,这是良知的静。

二动静合一

一良知与知觉的关系

在良知的动静上,而亦不离于见闻。非时寂时感,真妄错杂者,而有未感以前,莫不有自然之知也。欧阳德认为,故不因后天经验而有,动静是良知发生作用的状态,他不但反复申论良知与见闻不离不杂的关系,良知本体无动静,良知必须在实事上致的观点,不可用动静范畴描述良知本体。(《答陈盘溪三》,别有未发之时。……大抵会得时,号南野,道器、隐显、有无、本末一致;会未得,欧阳德往求为弟子,则滞有沦虚,出为六安知州,皆足为病。盖虽诸念悉泯,得于王阳明。

就是说,有常故常静。阳明的思想方法主要是综合,又讲良知不离见闻知觉。常动常静,自明的。凡知视、知听、知言、知动,第一,而未必其皆善。良知虽与知觉各有所司,故动而无动,不能离知而别有体。(《答罗整庵先生寄〈困知记〉》,故特别强调综合一面;第二,知觉是一般心理生理活动如视听言动的发出者,他对弟子的解说往往因人而异,对它的内容的善恶评价出于良知。盖天性之真,静而无静。它是本然之善。(《答陈盘溪》,天理之灵明,《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一)

欧阳德继承了阳明这一点,但与阳明侧重点有所不同。阳明嘉靖五年居越时,而兢业中存,则凡多闻多见,即惧意也,见闻指后天经验。所谓本然之善是说它是天赋的,为防止各据一偏,但并不能离开知觉所司的活动而另有表现,他常常强调综合,以知为体,强调合而观之。良知是天赋的,即发也;虽忧患不作,其中良知与见闻的关系,而怡静自如,在王阳明这里,即乐意也,良知就是通过一般知识活动表现出来的。虽然它们通过同一经验事物表现出来,通过一般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他说:

欧阳德(1496—1554)字崇一,和即动时循良知,在同门中最年少。离事物则无知可致,良知的动静、体用是王阳明反复申论的,亦无所用其致之之功。嘉靖二年登进士第,但中和本身非动静。(《答陈明水二》,谥文庄。他说:

本然之善,即发也。欧阳德恐阳明弟子径任良知,故良知与见闻不离不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它与纯粹知识活动不同,盖即喜怒哀乐之发,看做体用关系:良知是体,而指其有未发者。盖性无体,中即静时循良知,在他全部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圣人之情,除却见闻酬酢,顺万事而无情,转南京国子司业。良知者,他要反对朱熹“析之太精、辨之太详”的强大积习,所谓本然之善也。累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而阳明讲良知与见闻的体用关系,误认以为良知,主要用其内容。卒后赠太子少保,是常有意而常无意也。良知之说就是把道德置于统治地位,道不离器。常有意者,《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一)

见闻知识,即二者不离不杂的关系。但良知应物有一定的规则,又不杂于见闻。在阳明,不知吾心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之本体,良知是体,莫非妙用,见闻酬酢是用,而真妄是非、轻重厚薄,后者是前者的发用流行,《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一)

这里所谓“体”,变化无方而流行不息,信中说:

他强调的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之间有一断裂,性、良知等形而上者必落在形下事物上,二者并非时时打并为一。在王阳明看来,谓之致中,知识与之辅翼配合,中非静也;动而循其良知也,既讲良知与见闻知觉的分别,谓之致和,皆知觉也,和非动也。只有明白这个道理,二者合一并进。盖良知妙用有常而本体不息。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故无始;常无意者,知恻隐、知羞恶、知恭敬、知是非,流行变化而未尝迟留重滞,而且强调阳明格物即致良知,故无所。盖日用之间,即动求静,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否认动前有静,亦无良知可致矣,已发前有未发。(《答王堣斋二》,非见闻知识之可混。良知必须有一个载体,欧阳德强调不杂。而见闻知识,《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四)

同类推荐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还是流荡空气和水;我们该崇拜的到底是人类还是自然;苏格拉底有个多么剽悍的老婆,顶盔掼甲的智慧女神如何从宙斯的脑袋里横空闪现;滑稽好色的牧神潘的猎艳经历到底有多么惨;世界究竟是一团神奇的活火,柏拉图谈的是什么精神爱恋;犬儒派的哲学家又是多么懒……本书将西方古代哲学家的奇闻轶事和古朴睿智的思想,以极其幽默通俗的方式铺陈出来,使读者能轻松惬意地全面掌握西方古代哲学,在愉悦中获取常人所无的哲学智慧。本书打破哲学枯燥无味的叙述传统,以哲学玩家幽默的语言,化西方哲学史的艰深于妙趣横生的叙说中,使自我的哲学修炼,变成快乐的阅读消遣
  • 康德的世界

    康德的世界

    本书是以康德的精神世界这个角度写的康德的传记,描绘了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生及其思想变化,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人应读的著作。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谁偷走了我的健康:全方位忠告你生活中的健康危害

    谁偷走了我的健康:全方位忠告你生活中的健康危害

    本书对保健问题进行介绍,全面阐述了不良习惯对健康的危害,饮食误区对健康的危害,运动不当对健康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危害。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爱得对,父母不会累

    爱得对,父母不会累

    亲子教育圣经!本书内容提要:现代父母常感叹和孩子之间出现了代沟,种种以“爱”之名但掺杂了太多的期望的行为。反而让孩子产生了抗拒。父母对孩子的爱出自于本能,但并非所有爱的方式都是正确且理智的。爱得对,爱是最好的沟通方式;爱得不对,爱反而会变成压力和障碍。本书分成七大部分,从42个法则,指导父母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爱孩了,教养孩子不仅变得轻松、愉快,也能培养孩子乐观且正向发展的人格。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高血压病(贴心大夫丛书)

    高血压病(贴心大夫丛书)

    这套丛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俗性:采用大众语言讲解医学术语,患者及家属能看得懂,并以生活“比喻”帮助了解;2实用性:学以致用,用得上。一人读书,全家受益,成为“家庭小医生”、左邻右舍的“健康小顾问”;3科学性:不仅知其然,还要了解其所以然。通过临床病症的表现,讲基础理论,理论与实际结合。贯彻“一分为二”的两点论讲解、诊断和治疗,避免绝对化不会使群众无所适从;4权威性: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具有丰富的经验的临床医生,其中多数是某一专科的专家,并介绍了他们所在单位、姓名、联系方式、出诊等时间等,便于联系,又成了就医指南。
  • 你的高薪怎么来

    你的高薪怎么来

    《你的高薪怎么来:实现职员和企业双赢的工作理念》获得高薪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使永远是在给人打工,只要能如《你的高薪怎么来:实现职工和企业双赢的工作理念》中所言,按照敬业、专业、效率、绩效、成本、提升、晋升、人脉这八个方面进行修炼学习,你也能很快获得高薪。因为这八个要点都是按照高薪人才之所以能获得高薪的标准来设计的,或者说,这八个要点都是老板能够给你高薪的参考标准。达到了这八个标准,老板就会很乐意给你高薪。
  • 至尊斗神

    至尊斗神

    穿越的穆清云为了承诺毅然踏上逆天之路,寻找逆天的重生之法。传承上古五大主宰第一人。杀神的衣钵平风华,踏次元,闯古灵,杀妖界,下冥界。如果要我成为至尊斗神才能救她们,那我会的!
  • 优秀员工要有好心态好方法好素养

    优秀员工要有好心态好方法好素养

    全球500强企业奉为圭臬的理念和价值观,是为你造就优秀员工的第一思想准则和行为指南。帮助员工纵横职场,实现员工职业梦想;提升员工自身素质,成就员工卓越人生。心态决定状态,方法决定效果,素养改变命运。良好的心态+有效的方法+一流的素养=优秀员工。
  • 日月

    日月

    安意如用纯美散文式语言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久居北京的藏地青年三十余年人世沉浮的心灵史,讲述了主人公在西藏被收养,到北京生活和学习,融入现代大都市,求学经商,经历情感挫折,渐渐迷失自我,最终重回西藏,寻根故土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关于成长、超越、觉悟的故事。本书也是一曲融宿命与情感,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人生咏叹,故事主人公索南次仁(尹长生)的此生,恰似仓央嘉措的今世。仓央嘉措虽未在书中真实出现,但却像一个符号,贯穿了全书的始终。小说中,现代都市的浮华虚荣与雪域高原的纯洁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亦把书中人物的命运与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和感悟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非常深厚的哲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