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19

第19章 王阳明的良知之学(6)

这里的灵明,即人的认识能力。人为万物之灵,从这个意义说,人是天地的精灵。人所认识到的事物,皆是经灵明整理过的现象。天地万物皆人的灵明的产物。天之高,地之深,鬼神之吉凶灾祥,皆是人赋予的。没有人的灵明,一切事物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无法判断其存在与否的。所以阳明南镇观花那段有名的议论,意在强调灵明在认识活动中的绝对意义,强调没有认识之外的现象。对于灵明的强调,正是阳明把主体绝对化,将其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的一个途径。由于这一强调,阳明的“心外无物”获得了新的解释:从道德上说,“心外无物”是说没有道德意向、道德动机不参与其中的道德活动;从认识上说,是说没有主体的认识活动不参与其中的纯客体。尽管后者在阳明整个论说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认识方面有无“心外之物”毕竟被阳明和他的弟子意识到了,毕竟以纯思辨的形式包括在了良知之学中,作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诱发阳明扩大了他的思想容量,拓展了新的领域。

阳明绝对化良知的第三条路径,是本体论的路径。阳明曾说:“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传习录》下)“良知即天”,是阳明一个重要思想。天地万物的形式、轨则是理,其构成基质是气,气神妙莫测的运用是神。阳明认为,良知是精气神的统一:

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传习录》上)

就是说,从天地为一个系统看,天地即一良知;从人为一个系统看,人即一良知。良知中主宰、根据、理则等无形象但确有其神妙作用和效能的方面,谓之神。其流行于时空中,有形象可见,变动不居的实体的方面,谓之气。从良知的流行、运用、时空中的实体这些方面言,良知即天地万物本身。天地万物和人是一个有气有理、有主宰有运用、有凝聚有发散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即良知。阳明弟子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阳明回答说: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传习录》下)

阳明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时,是把人和天地万物作为一个系统看的。在这个大系统中,人与草木瓦石之性都是一个总法则的分别体现。因为它们都反映的是宇宙法则,所以它们的内容是相同的。当然阳明这里是就其“理一”处着眼,“分殊”处则略而不论。“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意为,草木瓦石无其性、无其理则不成其为草木瓦石,而其性、其理与作为人性的良知是同一的。人的良知与草木瓦石的良知本质上是一个,都是宇宙根本法则的表现。人的良知高于草木瓦石的良知的地方,就在于它以其灵明,能够作为天地万物的集中表现,而“发窍”为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的结合体。在这段话里,阳明是把宇宙本体看做一个理气心性的滚合体,这个滚合体的任何部分其性、其理都有相同的意义和内涵。它的最高体现就是人的良知。

通过这样三个环节的提升,良知吸附了远比它的本义多得多的内容,由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变成了与物无对的绝对。阳明对于良知的神化,就是对于人的精神力量的神化,特别是道德力量的神化。对于人的道德力量的神化,就是要以道德统率所有的精神活动,造就高品质的人格。阳明以其一生的实践为良知的这种由体认到深化再到神化的过程作了注脚。

3.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总结,虽专以致良知为教在江西之后,但致良知思想的提出却甚早。下引阳明的一段话可以看做致良知的早期定义: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传习录》上)

这里,致良知就是使作为心之本体的良知得以充塞流行。良知充塞流行的前提是无私意障碍,

故须用格物之功去除私意。这个意思,阳明后来有所发展。在与友人辩论格物宗旨时,阳明明确提出他的致良知的定义: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传习录》中)

这里的发展在于,前一段话将致良知定义为良知充塞流行,格物之功是良知得以充塞流行的前提。还没有把格物直接作为致良知功夫本身。而后一段的“致”字侧重于“推行到”之意,推行的对象——天理,推行的场所——事事物物,皆显豁点明。在他晚年定本《大学问》中,致良知的定义更为明确全面:

致知云耳,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耳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昭灵明觉者也。……今于良知所知之善恶者,无不诚好而诚恶之,则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诚也已。

这里明确说,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所知之善推致于具体事物,具体事物皆得其理,而吾心亦意诚而自慊。这里不仅点出了良知作为监督系统在情感上的表现:对自己行为的满足或不安。更重要的是,良知所知之天理,已经是道德理性和知识理性融合无间,不仅有善良意志的范导,而且有理性所提供的行为手段和对于结果的监督评价的全副系统了。这样的致良知,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合目的与合律则的统一。这是阳明晚年致良知的精义所在。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这倒不在于“良知即知,致良知即行”的功夫的全面性,而在于同良知的扩充、致极义比较起来,阳明更看重推致、实行义。这一点,是阳明心学的最特出之处,也是王阳明所以不满意陆九渊处。这里有必要辨析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不同,在这种不同中,更可以看出阳明心学的性质。

王阳明在语录和书信中,曾几次批评陆九渊。阳明弟子陈九川问:“陆子之学何如?”阳明回答说:“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九川说:“看他论学,篇篇说出骨髓,句句似针膏肓,却不见他粗。”阳明说:“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摩依傍,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自见。”(《传习录》下)这里虽未明言粗在何处,但观阳明书信可知,阳明认为陆九渊的粗处,在于“未免沿袭之累”。阳明曾说:

致知格物,自来儒者皆相沿如此说,故象山亦遂相沿得来,不复致疑耳。然此毕竟亦是象山见得未精一处,不可掩也。(《答友人》,《王阳明全集》第210页)

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一人,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说,虽也未免沿袭之累,然其大本大原,断非余子所及也。(《与席元山》,《王阳明全集》第180页)

这里皆肯定陆九渊大本大原是正确的,主要粗处在沿用了宋儒流行的思想如致知格物等。陆九渊主心即理说,主要功夫剥落物欲,使本心之善发露流行。但陆九渊没有知行合一说,他虽然也强调在人情事变上用功夫,但如何用功,这种用功与经典如《大学》所言功夫次第关系如何,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而知行合一是阳明致良知学说的精髓,黄宗羲说致良知“致字即是行字”,可以说点出了这一精髓。阳明致良知,是要推致吾心良知所知之天理于具体事为,但此天理不仅是道德理性所有之善良意志,而且包括长期在实事上磨炼所得到的知识积累。阳明致良知所致之良知天理,是道德带动下的知识。而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其中没有知识理性的地位。由于这一点,本书不同意将“致良知”的“致”字译为“extension”,因为它没有包括最能代表王阳明思想特点的推致、实行义。在阳明,见闻之知是良知施行的场所,故致良知不废见闻之知。而陆九渊则“除了先立其大全无伎俩”。陆九渊专以尊德性为事,而王阳明则尊德性道问学打并为一,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惟精即所以为一,博说即所以返约。陆九渊沿用了他那个时期的哲学命题,但没有将它们融为一个新系统的不同方面,而王阳明则自创新意,自标新格,并且将旧有的哲学命题加以融会,成为致良知学说的有机成分。王阳明表彰陆九渊者,一在其学简易直接,二在其辨义利之分,立大本,求放心,示学者笃实为己之道。陆九渊的粗处,在于他提出了心学的基本方向和理论轮廓,但尚未仔细琢磨,在细部上做出精密论证,尚未彻底清除朱子学的影响,特别是尚未以即知即行、即内即外、即功夫即本体来融会它的理论内容。陆九渊之学只可做士子敦品立志的方向,但尚不是全体大用之学。比较陆九渊和王阳明,可以看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心学的几乎所有方面都超出了陆九渊,达到了他那个时期的哲学高峰。

王阳明致良知的致字有推致和扩充至极二义。推致是行为,扩充至极是这个行为的结果。如前所述,王阳明所谓良知,本来只是一萌芽状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须加以扩充,从“火之始燃,泉之始达”,培养至“溥博渊泉”地位。这种扩充,同时是克去私欲、恢复本体良知的过程。这里还是孟子“盈科而后进”、陆九渊“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之意。阳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致良知包含道德理性和知识理性两个方面,前者带动后者同步趋进。他的思想里,有着随实践的展开人的价值目的与自然的律则逐渐吻合的意思。在阳明,良知知是知非的能力并不是天赋的,要在实践锻炼中逐渐获得。良知反应外物的能力,是一个不断扩充以至其极的过程。良知的知识积累,也是一个由单薄到深厚的过程。天理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统一的,这种统一,也要在长期的实际锻炼中实现。阳明说: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传习录》下)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中道德理性和知识理性在起初并不是时时吻合的,所以常有出于善的动机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之事。阳明认为,只要时时以致良知为意,实在做去,道德和知识会逐渐统一起来。阳明的“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正是他长期在实事上磨炼达到的境界。在阳明,合目的与合天理的统一是修养的极致,在这个极致中,天人融合无间,内之理(良知)与外之理(天理)达到最高的统一。而这个统一是一个过程,一个向更高形态、更高境界趋进的过程。这一点是阳明学说的精髓。以往的阳明研究,人们注意的多是王学高扬主体能动性这个方面,对阳明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在实践中的统一,对阳明由内圣开出外王并以自己一生的活动实践了这一理想、证明了这一理想这个方面没有深入地研究。

在王阳明的“致良知”中,良知作为向外推致的对象,是主动地呈现在人心中的。良知作为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的统合,有一种向知识层面渗透并把知识包笼于自身之内的力量。就是说,良知是主动地自我呈现,不是被动地由他物提到意识的层面的;良知是主动地借形而下的东西、知识层面的东西展开自己,不是人为地将二者凑合在一起。所以,良知本身活泼泼地,是不间断的。

五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而标举的四句话。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完整地叙述了王阳明的全部思想。对四句教的不同理解,是王门派分的直接根据,也是终明之世,学者辩争的主要问题。四句教是阳明起征思田前夕对于大弟子钱德洪和王龙溪关于他的学术宗旨的争论的一个剖白,史称“天泉证道”。《传习录》记载了这段有名的对话: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汝中举先生教言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德洪曰:“此意如何?”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请正。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既而曰:“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个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传习录》下)

钱德洪等辑录的《年谱》及龙溪门人据龙溪口述所成的《天泉证道记》也记载了这件事,不过词句稍有不同。德洪和龙溪皆阳明高第弟子,追随阳明甚久,二人所争论的,必是阳明哲学的核心问题。而且从阳明著作看,两人所主张的,都是阳明的意思,都能从阳明著作中找到根据。不过龙溪明敏,喜四无说高明一路;德洪沉潜,喜四有说笃实一路。阳明则肯定二人所主皆己意,不过四无说是接应利根人的,四有说是接应中下根人的,因学人资质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

同类推荐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热门推荐
  • 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其实仔细想一下,我们的很多言行,我们首先就要作出改变。,而且他那让我们倍感头疼的磨蹭举动,比如老是催促他。因此,孩子拖拉的毛病并不是一天就能产生的,要改掉孩子的毛病,也不全是他自己的原因。其实恰恰就是孩子变得拖拉的“罪魁祸首”
  • 魔女夕颜

    魔女夕颜

    恶魔睁开了嗜血的双瞳,灵魂与肉体,都可以成为买卖!而她不曾对魔鬼乞讨,却莫名被迫签下黑色契约,而他正用冰冷的指尖,抚摸着她……为了让她复活,他甘愿沦入地狱,成为神秘“无间当铺”的主宰!与之纠缠,只为要回她欠下的孽,与她十世的合卺之夜,有的只是交换,没有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国学与领导智慧

    国学与领导智慧

    “阐旧邦以辅新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书旨在融会古今,古为今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阐发,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悟国学文化,以此提升领导干部执政智慧,锤炼领导干部品格修养,塑造领导干部个人魅力。
  • 影行天下

    影行天下

    本书已经半价,订阅全本只要两百多潇湘币。亲们不要错过哦~~!孤单魂,异世随风荡谁去想,她的狂妄望江山,辽阔苍茫看美人,胭脂染红尘天下变,谁知道她的骄傲如影者,竟是倾世的狂傲她说:“我从来不会让命运来左右我,只有我去掌握它。”她说:“天下算什么?只不过是我手中的一个玩物罢了!”她说:“我只将人生当作一场游戏,而胜者永远都只会属于我。”她说:“谁敢惹我就要有付出所有的觉悟!”她说:“威胁我的人早就已经灭绝了!你还敢威胁我吗?”。。。。。。她是一世的天才,她又是另一世的奇葩她聪明绝顶,她狂妄如风她的风华绝代让众多男子倾倒她的所向披靡让她纵横天下看骄傲的她如何影行天下凤如影:本文强大女主,狂妄无比,神通广大,本是风云财团的继承人,却穿越成了一个不受宠爱的公主。在嗜血的深宫看她如何一鸣惊人;在残酷的战场看她如何横扫千军,在险恶的江湖看她如何横行霸道;也看潇洒的她如何选择对她情根深种不凡男子们......推荐好友的文文《流光华年》很温馨的文文,写的很好《入戏》梦玘《妖帝》诸葛云清《凤翔》诸葛云清《绝色江湖》追风的秋辰推荐自己的新坑《纨绔少爷魔女妻》多多支持呀!个人空间:http://m.pgsk.com/1569530潇湘会员可以直接登陆,没事就去我的个人空间踩两脚吧!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重生之世族嫡女

    重生之世族嫡女

    独守空房三年,以为能融化夫君对她的怨,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狠心的陷害,三尺白绫结束她无知的一生。老天垂怜,她竟然意外重生,重回到及笄那一年,既然可以重来,她就要活出自我,寻找真爱,绝不嫁那无情赵王爷。重生后的她,不再是任人搓圆掐扁的无知少女,虽然不幸被卷进了夺嫡的漩涡里,她依旧顽强地生存着,见招拆招,遇神杀神,遇魔杀魔,再涉足商场,成就一番事业,勇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成为天运皇朝第一位兵部女尚书。唯一让她她头痛的是桃花运也随之而来………无情赵王爷:玲珑,本王真的爱你,非你不娶。南宫玲珑:去!找你的青梅竹马去,本官不当第三者。某王爷难堪。笑面狐狸(右相:玲珑,你的英姿深深地勾走了本相的心,所以,本相跟定你了。南宫玲珑:来人,把右相大人的狼心奉上。瞬时一颗血淋淋的狼心捧到了右相的面前,某女笑哈哈地说着:“右相大人,你心在此,请带回相府好生供养。某相垂泪。冷酷将军:该死的女人,你摸了我的身,睡了我的床,你敢不负责?南宫玲珑:将军,你认错人了。她玉手一挥,一排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站到了将军的面前,某女笑盈盈地说着:“将军,她们都说摸了你的身,睡了你的床,看看,你可认出其中一个?别被人睡了找不着主儿负责哈。某将军吐血。男扮女装的敌国妖孽王爷:我们拜过天,拜过地,入过洞房,你是我王妃了。南宫玲珑脸都绿了,那是她不知道他是男的,和他结拜为异性姐妹,还同床共枕了一个月,汗,谁想到自己成了梁山伯,这妖孽倒成了祝英台。(注:本文纯属虚构,切勿模仿!)
  • 总经理管人管事管利润大全集

    总经理管人管事管利润大全集

    本书共六篇,包括了第一篇总经理的角色与自我管理、第二篇管人与激励、第三篇技术与生产、第四篇营销与服务、第五篇财务管理与利润管控、第六篇企业文化与员工守则。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缉毒先锋

    缉毒先锋

    三名特种兵战士,为切断进入我国的毒品运输线,秘密潜入世界最大的毒品产地金三角,身陷绝境之中。凭借对祖国的铁胆忠魂。不仅铲除了所有的武装毒枭,而且改变了当地老百姓沿袭了百年的生存方式。使罂粟在金三角彻底消失,创造了世界禁毒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