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18

第18章 王阳明的良知之学(5)

这两方面的意思,是阳明是非之心最主要的意思。阳明晚年四句教也强调这一点:知善知恶是良知。这里良知是包二者为一的。好善恶恶是一种情感,知善知恶是一种能力。良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的统一。知善知恶以好善恶恶为根据,有“不容已”的好善恶恶的情感,才有知善知恶的现实判断的发生,所以阳明又把知善知恶归结为好善恶恶: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传习录》下)

这两个方面的分别是应该的,而且是重要的,因为在阳明的语录和书信中,对这

两个方面是有强调的侧重点的,“好善恶恶”是意志的品格,知善知恶是理智的品格。对于前者,阳明强调“意诚”,因为意诚,则真能好善恶恶。阳明说:

为学功夫有深浅,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传习录》上)

又说: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传习录》下)

对于后者,阳明强调在实践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传习录》上)

王阳明教导弟子在实事上用功,认为只有在实事上才能使良知中意志与理智得到锻炼。因此阳明是非之心的思想与知行合一是统一的。在实事上磨炼,自己发一念知其善,即能着实去好;发一念知其恶,即能着实去恶。对于别人的是非,在实事上磨炼才能养成敏锐的判断能力。所以,知行合一阳明后来虽不甚讲,但它实际上已融入致良知中。着实致良知自能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致良知应有之义。

对于是非之心发生判断的方式,阳明有前后认识上的不同。在早期和提出致良知宗旨以前,以理智的形式为主。所谓理智的形式,即良知对于外界的反应采取分析、推理、证明等等理智的方法。阳明曾说:“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传习录》下)随着阳明长期的实事磨炼,特别是遭逢数次重大事变,良知的反应能力趋于熟化,阳明对于良知愈益恃任,越来越倾向于把良知作为直觉能力。作为“诚意中之好恶”,自己发一念,其好其恶,良知自然知得;就是对于别人言行的判断,也付诸直觉。良知对于外来判断,喜而好之者,其必是;不喜而恶之者,其必非,好恶一从良知,即无不合天理。在阳明,长期的理性判断熟化为当下的直觉,这种直觉并伴随着情感的好恶,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已经融合无间,以至于道德判断的理性思维过程已凝聚为当下的道德情感。阳明弟子王龙溪描述阳明这种境界说:“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引)良知对于是非的判断,在阳明是由他半生所积累的是非评价的经验作基础的。所以,他的熟化、他的直觉并非率意的、任性的,而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阳明所说“良知上自然的条理”。“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也有天赋和后得之分。天赋的条理,即人心天然具有的分别不同差等而居之的倾向。后得的条理,指这种分别对待作为理智与经验凝聚、积累于个体心中,并变为理性本身的、自然的结构,在人对外界的反应中起作用。这种“良知上自然的条理”有一种迅捷、直接的优越性,它不是对每一事都进行理性的思考、排比、综合,而是诉诸长期理智与经验的整合作用而形成的价值结构。阳明说:

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现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然其发现流行处,却自有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者,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传习录》中)

又,阳明弟子尝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阳明回答说:

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

《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传习录》下)

在阳明的这个内在结构中,良知始于仁而行于义。“仁”即爱亲敬长及而后发展成的万物一体的境界。在万物一体境界中,如果需要分别对待,良知又自能作出分别。这种既分别又合于道德原则,即“义”。义即有分别而合宜。这种合宜与否的内在评价系统是良知,接受良知的指令、遵照良知的分别而去行动的系统也是良知。良知是裁制者与行为者的统一。这种裁制和按裁制去行动在仁的天赋层面只是一习惯性的倾向,而在由理性到直觉的熟化过程中,它又成为自然的和自觉的。这里,表现出王阳明一个卓越的思想:义(宜)的裁制行动和评价系统——良知,主要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它有一个经由锻炼积累而逐渐形成又敏锐起来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必须是主客体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是阳明在德性培养过程方面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

阳明关于是非之心的思想,还有一个非常卓越的方面: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是良知,舍此再无别的标准。因此,阳明不承认任何外在的权威。他认为,世之讲学者,皆口耳之学;口耳之学,测度揣求,只在知识上立家当,故对博学多闻之士,易生钦敬企望之心。他自己的学问是讲之以身心的,是实有诸己的,实有诸己,则首先以自己的良知为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他提出: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传习录》中)

这段话虽在明斥朱熹对于《大学》的解释与增补,但其中包含否定一切权威的大胆思想。这对于打破当时“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僵化学术局面,起了促进作用。阳明这一点是对历代思想家中大胆怀疑经典的权威性,对权威学者不盲从、不迷信的批判精神的继承,也是他求“真知”的必然结果。在阳明看来,经典是人心的活动的外在记录,并非神圣不可怀疑。他曾说:“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传习录》上)这已开清代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先河。经是史,只是古人身心活动的记录,不能将其置于不敢疑、不敢议的地位。阳明说:

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王阳明全集》第254页)

吾心地位高于六经。吾心是是非的最后裁定者。这种大胆藐视一切权威,惟以自己的良知为是非判断标准的精神,通过阳明弟子的推阐,对晚明思想解放是起了推动作用的。它的直接结果是造成了一批狂士,这些狂士敢于抨击旧有的权威,敢于怀疑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这对打破旧有教条,开创新的学术局面是有积极意义的。

(3)思是良知的发用良知的另一意思是思维主体。这一意义不是良知最主要的意义,阳明在良知的这一意义的运用上也不太严格。本来,良知与心应该是有很大区别的。心作为精神活动器官,包括了与知识理性、道德理性及审美有关的一切。而良知主要是道德理性,它主要与道德活动有关,包括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发生、监督、评价、裁制等功能。心中发生的活动,只有与道德理性有关的,才能进入良知系统。良知像一个卫士,意识活动的每一发生都从它面前走过。而他的天赋识别系统只指令它盘查与道德有关的意识活动。

阳明后期由于良知包容了比前期大得多的内容,作为“心”的属性的,也渐次为良知所有。也就是说,良知作为“天理之昭明灵觉处”,不仅觉“天理”而且也觉一般事物。“觉”作为良知的本质属性,由觉道德扩大到觉一般。阳明曾说:“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传习录》中)此处良知是心之虚灵明觉,即是说良知是知觉、思维等理智活动的主体。阳明又说,“思是良知之发用”: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传习录》中)

良知既是天理的自觉,良知又思一般事物,而善恶正是在一般事物中表现的。所以,阳明要肯定良知的这种二相双存的性质。这样,良知对于具体事物就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具体事物对于良知就不是外在的而是其应用场所。因此阳明特别强调良知与见闻之知的不离不杂的关系: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传习录》中)

见闻酬酢等日常事物,一方面做了良知发用的场所,一方面做了良知锻炼的场所。这原是二而一的,良知只有在致中扩充,只有在致中光大。而良知又是见闻酬酢的监督者、评判者。所以良知与经验活动必是不离不杂的。王阳明甚至认为,只有那些良知必须发生判断,善恶两种势力在内心发生激烈搏战的事件,才是良知最好的锻炼场所。所以阳明又提倡良知在声色货利上用功:

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七情顺其自然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传习录》下)

在阳明看来,七情是人心自然生起的,不能像佛道那样,损减甚至湮灭人的自然感情。阳明主张立起主宰,立起评价和支配自然欲望的“良知”,使它疏导、整理人的自然感情。阳明承认感情欲望也是发自良知的,它同时又是锻炼良知的。良知应将七情宰制得各顺其流行,而无所执著。良知在阳明这里可说有体有用,体是其道德理性的评价、判断系统,用是良知的发用流行中自然涌出的感情欲望。这一点,又和他的性气之说一致了。阳明曾说:

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传习录》中)

性即是良知之体,气即是良知之用,先验的东西不能离开经验的东西,只能通过经验的东西来表现。所以,良知的思的内容,情的内容,作为良知施行的场所,是良知的逻辑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4)良知是造化的精灵王阳明既把天赋的道德情感、知善知恶,好善恶恶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虚灵明觉之知都包笼在良知之内,良知在阳明这里,就几乎囊括了精神活动的全部内容。随着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良知的作用日益广泛,阳明把良知提升到天地万物的本体,与物无对的绝对的高度。阳明说: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它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传习录》下)

这里阳明是把良知作为宇宙间的最高灵性、宇宙根本法则的最高体现、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最高代表来看待的。在阳明眼里,具体事物都是相对的,都不能作为天地的本原,而良知是与物无对的绝对。天地、鬼神、万物皆因良知而有,皆是良知的派生物。

阳明把良知提升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经由道德、认识等环节达到的。从道德方面说,良知首先是宇宙法则的集中体现。它以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把宇宙法则凝聚地显现于人的心中。在阳明看来,宇宙法则首先是仁,是天地万物一体之心。他把体现这一宇宙法则的理想人物称为大人。大人之心,纯然是良知。他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大学问》)阳明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是对孔子的“能近取譬”、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易传》的“天地之大德曰生”、董仲舒的“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周敦颐的“窗前草不除”、程颢的“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张载的“民胞物与”等的总结。天地之生意表现于人就是“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天赋道德意识。从这一点说,良知是天地万物的精灵,良知是宇宙法则的集中体现。阳明说“人心是天地万物发窍处”,就是说人心至灵,好像一个发而出之的孔窍,宇宙根本法则、万物的生意都凝聚、郁积于良知,所以良知是造化的精灵,是宇宙法则的最高体现。

另一条路径,是认识的路径。在阳明看来,虚灵明觉是良知的根本属性,人对事物的把握,须经由虚灵明觉。从这个意义说,良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阳明曾问弟子:“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弟子答:“尝闻人是天地的心。”问:“人又什么叫做心?”答:“只是一个灵明。”阳明发挥说: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传习录》下)

同类推荐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经久不衰。,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其间的精妙故事,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热门推荐
  • 军事探谜

    军事探谜

    本套全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小学生各科知识的难解之谜,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兴味盎然地领略百科知识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探索创新,并以此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使我们全国的中小学生都能自觉学习、主动探索,真正达到创新素质……
  • 王妃许三贪

    王妃许三贪

    谁是大昭国名号最响的女人?是三岁成诗七岁成章十五岁PK掉所有男人成为第一位女状元的司马皇后?错!是纵横十三省九百八十一家青楼的花魁雪姬?更错!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这个伟大的谜底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邪帝追妻:狂妃哪里逃

    邪帝追妻:狂妃哪里逃

    炫炫已发新书《妖孽邪宠:倾世兽妃太撩人》很好看的文文新书简介:前世,她死于爱人之手,再次睁开眼眸,却变成了皇城鼎鼎有名的丑颜大废物!说她是不会聚灵的废物,没有召唤兽的草包,但那只对自己无限卖萌,打滚求包养的兽又是什么?丑颜看着恶心倒胃口,死了还污染空气,可是那只妖孽为毛要缠着自己不放?当丑颜褪去,露出倾城容颜之后,某只妖孽笑得花枝乱颤:“掩埋在沙堆里面的珍珠,先下手为强才能抱得美人归啊!”【宠文+女强+爱情+搞笑】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极品神医姐夫

    极品神医姐夫

    神医弟子叶涛下山为柳家大小姐治病,却发现事情远不是治病那么简单。叶涛:生小孩这种事也要我帮忙?
  • 与故土一拍两散

    与故土一拍两散

    一个流浪者和漂泊者。80年代,作者前往美国留学,并试图融入美国,在这个异国他乡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然而,美国并不是他想象的天堂,无法满足他对身份的认同、对爱和自由的追寻。自此,他开始自己的“漂泊”生活,“流浪”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作者试图“与故土一拍两散”,在本书中,他通过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想,比较中外价值的差异,大到社会现象,小到具体的人及事物,客观而犀利地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想法。《与故土一拍两散》讨论了诸如精神家园、精英阶层、转型、身份等世人普遍会感到困惑的话题,看似题目很大,却落到细节处,真实而令人信服。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活学活用博弈论全集

    活学活用博弈论全集

    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无不在生活中运用博弈的智慧。学习博弈的精髓,让你懂得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变通求胜;在权利的争夺里如何进退自如;在感情的烦恼中如何理清头绪……洞悉人性,智慧博弈,在社会的竞争中游刃有余掌握主动,圆润通达,在人生的磨砺里挥洒自如。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