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200000008

第8章 《周礼》的治民思想(2)

《乡大夫》,“考其德、行、道艺”。

可见,这项工作是由亲民官察而举之,再由州长、乡大夫考校之。察举、考校的标准即所谓,乡三物”。

这些被选定的贤能之士,在大比时受到隆重的礼遇:

《乡大夫》云:“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郑注:“谓合众而尊宠之,以乡饮酒之礼,礼而宾之。”这是乡中最隆重的仪式,从三公、乡大夫直到乡民都参加,人人加礼,个个宾敬,充满尚贤的气息。

然后,将贤能之士的名册献之于王。《乡大夫》云:

厥明,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

小司寇献民数于王。王仅“拜受之”,此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足见礼数之重。

最后,还要进行复查,看有无遗漏之贤能。《乡大夫》云:

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此谓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

先郑注,“询,谋也。问于众庶,宁复有贤能者”。五物与“乡三物”事异而义同,不过五物偏主于乡射之礼。

此外,还有专职官员在外巡回,访求贤能之士,《司谏》云:

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以时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

其目的,是要使野无遗贤,天下无不兴的贤。可见,《周礼》举贤能的制度极其细密而详备。

尚贤思想,儒、墨、法诸家都有,但各自标准不同,儒家以礼义教化为标准。《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云:

平仁而有虑者,使是治国家而长百姓;慈惠而有理者,使是长乡邑而治父子;直愍而忠正者,使是莅百官而察善否;慎直而察听者,使是长民之狱讼,出纳辞令;临事而洁正者,使是守内藏而治出入;慎察而洁廉者,使是分财临货,主赏赐;好谋而知务者,使治壤地而长百工;接给而广中者,使是治诸侯而待宾客;猛毅而度断者,使是治军事为边境。

这是根据其人德、行之所长而任职,《周礼》书其德、行、道艺尤为详尽,,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当亦含有这种用意。

兴贤能之制,战国以后的学者曾加以提倡,《国语·齐语》云“正月之朝,乡长复事,君亲问焉···乡长退而修德进贤”,似已有粗略的格局。荀子主张,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西汉贾谊亦主张使民兴贤:

上选吏焉,必使民与焉。故士民誉之,则明上察之,归而举之;故士民苦之,则明上察之,见非而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后和之。故夫民者,吏之程也。察吏于民,然后随之。夫民至卑也,使之取吏焉,必取而爱焉。故十人爱之有归,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有归,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有归,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有归,则万人之吏也。

汉代的举孝廉、茂才,就是这种理论支配下的实践之一。《周礼》宾兴贤能的制度,正是总结了这些理论和实践以后制定的,因而更为严密和系统。

《周礼》所设计的,实际上是一套以国为本位的典章制度,而贤人政治则是实施这套制度的基础和保证。

《周礼》的贤人政治,始于对万民教育的普及。其内容是灌施统一的道德标准和技艺规范。以此为基础,再层层兴举学有成绩者,经反复考核后举之于王,以充异日长吏之选。这种巨覆无遗的制度,是要网罗天下贤士,即便穷居侧陋之士,亦无不上闻,使得下无不兴之贤能,上无不贤不能之长吏。乡遂之学的教官中,其以大夫致仕者称父师,以士致仕者称少师,合称为乡先生。掌理兴贤之事的,还有德高望重的乡老。从而造成一个良性循环:贤者教民-贤民居官-致仕贤者又教民。这样就从组织系统上保证了官员的素质,保证他们能够施行法定的政策。对此,叶时曾称赞道:

贤能之兴,皆出于民,此乡举里选之所以为公也。以所兴之人而还以长之,必能兴利除害,而与民相周旋。以所兴之人而还以治之,必能趋事赴功,而与民相劝助。故入而在官府治事者,此人也;出而在比闾为长者,此人也。则是在官临民者,孰非德:行:道艺之人哉。

《周礼》这种设想,当是取自荀子。荀子曾批评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因此,他把贤能之士看得极重: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犹将无益也。

凡为王者,欲长治久安,显荣于世,建立功名,非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不可。

荀子主张为政首先要区分贤与不肖,“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要从制度上保证,使“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他还强调必须按照地主阶

级德行标准取贤,“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能中是者取之”,“能致是者取之”。主张“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的这一思想,《大戴礼记》归纳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

荀子提出了尚贤使能的整套理论,但却没有具体的措施。与《周礼》兴贤措施相类似的是《国语·齐语》:

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

·····

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

《齐语》乡鄙之制与《周礼》乡遂大略相当。《齐语》乡鄙组织也有举善、诛不善的职能,不过未言及举善之标准、途径、乡学之组织以及宾兴贤能之礼,但是,基本思想和组织形式都已具备。因此,我们认为,《周礼》作者是将荀子举贤思想与《齐语》组织形式相糅合,再予以加工、创新,而成为《周礼》中的制度,并作为贤人政治的一部分。

五、教化具有强制性

《周礼》将教化万民作为国策固定下来,民众必须无条件接受教化,否则会受到制裁。《大司徒》云:

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

此八刑之前六刑,与“乡三物”之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相对。贾疏云:“上设三物教万民,民有不从教者,则设刑以刑之。”造言之刑和乱民之刑当是不服教化、并以言行乱民的刑罚。陈连庆先生认为,“‘乱民之刑’的出现,宣告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结束”,不无道理,《周礼》正是用儒学统一人们的思想,不从教化者,以,乡八刑”纠之。

《大司寇》五刑,“三曰乡刑,上德纠孝”。“乡刑”即此“乡八刑”。“上德纠孝”,即是要维护儒家的教育制度。

《大司徒》又云:“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其附于刑者,归于士。”上以礼乐化民,若民有不服教化而起争斗者,大司徒与治民之官共同审理,凡触及刑律者,交由士官处罚。

从思想上控制人民的做法,始自秦汉,由此可见,《周礼》成书必不能太早。

(第二节 隆礼义

荀子把孔子的礼的概念加以发扬,成为系统理论,并把它提到最高层次,作为治国安邦的政纲。他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还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把礼作为制订各类法律的依据。他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礼,“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所说的礼,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广义的礼,一类是狭义的礼。广义的礼即封建等级制度。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一国之人,首先分为以礼乐节之的统治阶级和以法数制之的被统治阶级。在统治阶级内部又区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等层次,冕服是他们等级身份的标志之一。在荀子看来,社会正是通过等级来达到齐一的目的:“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尚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狭义的礼,指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其作用是把天下万民的行为纳入封建统治秩序之中。荀子把伦理道德与治国安邦紧密相连,说“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人们是否懂得礼义,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礼还有防范破坏统治秩序行为发生的,功能,即所谓“施之未然之先”的作用。《周礼》的中的礼,大致上就是按这两类来设计的。

《周礼》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等级严格的社会,但披着礼的面纱。这种等级,一方面是通过命数、封地、爵位的高低、大小、尊卑等来体现的,如《大宗伯》之“九仪之命”,《大司徒》之,五等爵”,《大行人》之,九服”等等均是,所谓,每命异仪,贵贱之位乃正”。《小宰》职云:

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一曰以叙正其位,二曰以叙进其治,三曰以叙作其事,四曰以叙制其食,五曰以叙受其会,六曰以叙听其情。

由此可见,群吏的朝会、治职、执事、禄食、会计、情实等,都以爵秩尊卑为序。

另一方面,等级差别又是在各种礼仪场合中,通过服饰、车旗、器用等等的礼数来体现的。这类例子举不胜举,如《夏官·射人》云:

王以六耦射三侯,三获三容,乐以《驺虞》,九节五正;诸侯以四耦射二侯,二获二容,乐以《狸首》,七节三正;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一获一容,乐以《采蘋》,五节二正;士以三耦射豻侯,一获一容,乐以《采蘩》,五节二正。

不同等级的人,不仅参加射礼的人数不等,而且所使用的侯、获、容的数量,所奏音乐的名称、节数也各不相同。又据《夏官·司弓矢》文,他们所用弓的弓长及弧度也与各自的等级、礼数相应,严格区分,不得混同:

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诸侯合七而成规;大夫合五而成规;士合三而成规。

如此繁缛的规定,由于史无明征,连注疏家也难以说清楚。

又如《春官·典瑞》云:

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缫皆三采三就;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

所谓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等等,于文献无征,考古学上更无证明。所以,夏鼐先生说,这些圭璧的名称,“有的意义不清楚”,“有的可能连《周礼》编写者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概念”,他们都是作者为严等级之别、明礼数之差而杜撰、编次的,不可盲目相信。

又如《大宗伯》云:

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

言之凿凿,但是崔述据文献所见朝、宗、觐、遇四字的用法而驳之:

统言之,则曰“朝”;切指之,则曰“觐”。故《书》曰“群后四朝”;《诗》曰“君子来朝”;《春秋》曰“公朝于王所”。觐,犹“见”也。故《书》曰“乃日觐四岳群牧”;《诗》曰“以其介圭,入觐于王”;《春秋传》曰“王觐为可”;又曰“受策以出,出入三觐”。朝之外别无所谓有觐也。“遇”者,不期而值之谓,故《春秋》曰“公及宋公遇于清。”诸侯修岁事于天子,不可谓之遇也。《书》曰“江汉朝宗于海”,朝即朝廷之朝,宗即宗子之宗;《记》所谓“宗人莫之宗”,《史记》所谓“学者宗之”是也。朝者,君臣之事;宗者,族姓之事。以人喻水,故谓之“朝宗”;非诸侯于天子又有所谓“宗”者也。今《周官》之文乃以为“春朝,夏宗,秋觐,冬遇”,经传有此事乎!有此文乎!盖撰此书者亦当夫籍去之后,故不得其实而妄以意度之也。

崔说斩钉截铁,确不可移。《周礼》之礼数,比任何先秦典籍都详尽、繁复,但大多如夏、崔所说,为以意妄度,不可取信。作者用意,是要用礼数构筑一个精致的等级系统。

《周礼》中狭义的礼,有如“乡三物”之“六德”、,六行”等,如前所述,它们是国家法定的道德规范,人人都必须学习和实行。乡民在参加乡射、乡饮酒礼等礼仪活动中,必须按这种道德规范动作。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国家通过政策来树立道德形象,即寓教于政,如《大司徒》之,保息六”,其内容为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国家对幼、老、穷、贫、疾、富六种特殊情况予以照顾,一方面,借以安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使慈幼、养老等道德观念潜移默化,成为一种社会公德。《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即美宫室,族坟墓,联兄弟,联师儒,联朋友,同衣服。这是从乡土居处、族葬、亲友关系等方面,强化人们在习俗、血缘等方面的认同感,从而相亲相友。

《周礼》将上述种种道德范畴内的东西归纳为六种嘉礼,《大宗伯》职云:

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飨燕之礼亲兄弟之国;以庆贺之礼亲异姓之国。

六种嘉礼所规定的,就是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是以彬彬有礼的形式来体现伦理道德。这种礼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

还有一种礼,即鬼神之礼。在《周礼》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大宗伯》职云: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埋沈祭山:林:川:泽,以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这张祭单,几乎囊括了天地间的一切自然神。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主张祭重诚敬,不重形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因此,孔子不可能开列出这种祭单。

荀子是无神论者,他从不把日月星辰当做神,但是却把日月星辰纳入礼的范畴,正如杜国庠先生所说,“荀子把社会法则与自然法则混为一谈”,把“天行与人道混为一谈”,在荀子看来,自然界的秩序便是礼: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

荀子把自然秩序说成礼,《周礼》则用不同的祭名来说明这种礼的尊卑隆杀之别。这是荀子所不曾企及的。

同类推荐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本书作者从汉朝吕后开始,历数西汉时期著名女性的故事。吕后、窦太后、卓文君、赵飞燕……她们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幽默诙谐,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苍凉的反思。 本书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天痕剑纵

    天痕剑纵

    “我想体验时间极痛,极苦,即使下地狱也不惜”我只懂冷漠,我只爱剑,一生剑相伴,此生剑相随……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侧妃万万岁

    侧妃万万岁

    【女强+小小点玄幻】她本是医学系的高材生,带着现世的记忆,在不知名的皇朝穿越重生。得之不易的亲情,让她倍感珍惜,可惜却短暂得让她来不及抓紧……自此她化身暗夜精灵,生存,只为一个目的——报仇雪恨,手刃仇敌!她,刁钻古怪,邪肆狂放;淡定睿智,文静秀雅;傲视天下,冷漠如冰……没有人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她。◆他,狂傲不羁,冷酷无情:“傻瓜,只是一出戏罢了,然儿当真以为本王对你动了情?若本王不配合你演这场戏,冷情聪慧如你怎会心甘情愿助本王成就千古霸业?”她媚眼如丝,轻抚他的俊颊:“王爷可知,若论做戏,我亦可青出于蓝……”◆他忠君爱国,铁面无私,却独对她一人温柔以待:“是不是只有坐上那万人之尊的位置,才能拥有你?如果是,当一次乱臣贼子,又有何妨。”她柳眉一挑,轻轻击掌:“好啊,那就同室操戈,改朝换代去吧。”◆他,阴狠毒辣,俊美无双:“留不住你的心,就留下你的人,即便要杀尽天下人,本皇子也绝不后悔!”她风轻云淡,一脸无谓:“天下人是死是活,与我何干?◆他,医毒无双,俊雅风趣:“恶女,不然咱俩就凑和凑合过吧!”她乜斜明眸,语气淡淡:“嗯?凑和?等你赢我之日再说吧!”——前世债,今生缘,她与他们是否能挣脱宿命的摆布?是谁曾在盈盈月下,低眉耳语,许诺今生不离不弃,是谁曾为她画眉绾发,只愿执手到老?戏里戏外,她只想做个看淡红尘的世外客,却不想当她来到这里已成剧中人。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昔日被弃之如敝履的侧妃,化身令天下人闻之色变的邪医。江山易主,龙登九重,凤啸九天,谁毁了江山,谁又是守护人【温馨提示】一、此文美男多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二、女主腹黑,医相星卜,无一不精,但非万能,慢慢强大。三、本文简介无能,更多精彩尽在文中。喜欢的亲们,尽管用你的票票砸死我吧,不用客气。*****随风清的其他作品:《傲气皇妃》《军师王妃》《总裁的古妻》《月倾天下》《狂帝》■推荐徒儿的文文:小悠闲:《寡妇三嫁》慕容甜馨:《情香》QQ群:侧妃阁:120339805敲门砖:随风清所有作品的任何一个人物。
  • 你丫别逼我休夫

    你丫别逼我休夫

    穿越后,莫名其妙生出个孩子也就算了,她爹居然还是佛门尊者,这也就算了,竟跟她说什么行夫妻之礼是淫邪之事,还一年两次,眨眨眼:“行啊,一次半年!”男人立马恨铁不成钢的沉下脸:“出去!”女人见他敲击木鱼,狡黠一笑:“如果你再这样,我就让你裸奔,哦不,是我天天在你面前裸奔!”“出去!”口气不容拒绝。这日,某女可怜兮兮的看着男人:“夫君,我已经很久没吃肉了!”没有回应,只有永无止尽的木鱼声,某女阴笑一声,慢条斯理的解开裙带:“你丫非逼我动粗是吧?”男人闻言,不屑的扬唇:“你打得过我吗?”一回头,顿时石化。
  • 网游之懒人记事

    网游之懒人记事

    到底是BT的人组成了纯良的人生,还是纯良的人组成了BT的人生?键盘网游,有点非传统。但是注意了,这绝对是一群有爱的人!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宠妻1314:神偷傻妃

    宠妻1314:神偷傻妃

    能起死回生却贪财冷血暴脾气的搞怪神医?错嫁于毒发等死的毒王,皇上寿宴,呆萌丑女霸气外泄:本小姐男人的命,谁敢来取?毒王:敢说王妃丑,她真正的身份竟是京城人人皆知,灭!超拽宠物当即笑翻:笨女人,你这牛粪还就认准那鲜花了?当惊才绝艳命不久矣的毒王爷疯狂的爱上多变丑女,玉镯,又丑又笨的废物准太子妃?更是那个神秘莫测,玉佩,玉戒……一件件上古首饰的现身,拽萌兽宠纷赔本认主,谁能想到,更揭开了他们身世的惊天秘密!宠妻1314=宠你一生一世!本文女主腹黑,善扮猪吃老虎,男主绝美狠辣固执无情,敢把黄*裤丢皇上头上将冷血帝王气到当场吐血的嚣张大盗,宠物拽萌霸气,轻松搞笑中巧妙揭开层层秘密……
  • 男人魅力

    男人魅力

    美丽和梦想不只属于女人。男人的美丽和梦想,时常比女人的美丽与梦想更丰富、更精彩。男人的美丽多半在他的精神,在他的骨质,在他内心的力量和畅想之中。
  • 何何之舞

    何何之舞

    那带头的侍从犹豫地看了一眼紧闭的铁门,不顾诸人的围观纳闷,正要伸手去拉石环叩门,最后在一条古陌幽深的小巷前行了许久,那石环正在怪兽的口处,侍从伸手一拉,他的随身侍从便指挥着抬架大帝像,仿佛将手放入怪兽口中,逶迤婉转,有种凭空而逝的感觉。终于在尽头停下,那是一道奇异的窄门,迥异于青城民居普遍以木为门的形制,并那颗被斩落的头颅,那门是用整块的石板镌成,一道穿街过巷,花纹也极为特异,简简单单的几笔,枯木子刚离去前往王宫,却透出一股寒意来